班主任工作模式的思考与构建_应试教育论文

班主任工作模式的思考与构建_应试教育论文

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反思与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主任工作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应试教育视野里,班主任工作管理具有边缘性的特征,其岗位具有业余性的特点,使得班主任在强化“管制”职能之外,其它职能的改造处于随意化状态。与此相应国内研究或被锁定在应试教育框架内总结成功经验,或引进西方班级管理理论,缺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教育格局里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定位”发展研究,从而使班主任工作研究在批判变革现实、引导发展创新方面显得软弱无力,难以在系统性的创新教育改革潮流中把握与超越自身。因此,对于创新教育视野里的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定位”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应试框架中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特征分析

班主任是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管理岗位,其教育——管理的目标就是为班级的教学——教育目标服务;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必然形成为“应试”服务的价值职能定位,并形成与之适应的班主任工作模式。

1.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价值职能定位

从班主任岗位确立的历史源头看,“应试”定位是本体职能的“异化”。班主任制孕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工作。由此看出班主任制的基本任务是训育,班主任岗位是管理与教育职能的统一。

从班主任职能的现实定位看,“应试”定位是应试教育格局的“同化”。应试教育的现实格局,迫使班主任必须具有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价值取向与职能定位,班主任维护“应试秩序”的管理职能被推向极端,以“成绩排名”为核心展开工作,把学生“异化”为应试机器,维持应试秩序的管理职能不断强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职能日趋萎缩。

从班主任工作改革的发展态势看,“应试”定位的改革是整体性的“转换”。人们习惯于在直观的意义上看待和理解班主任工作,研究者只需摹写、解读而不需解构、建构和生成;实践者则习惯于模仿、借鉴,作局部的调整而不知进行职能的“转换”、结构的“转型”;两者的思维触角都只延伸到现存的班主任工作格局,而没有涉及到此格局“何以”如此、“将该”如此,而这正是解决问题“瓶颈”的逻辑起点。

2.以“等级差别”为标志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主任与学生的不平等。“师道尊严”的传统与“教师主导”的现实,形成师尊生卑人际关系。班主任控制着班级资源,手执“赏罚”大权,具有政治优势;闻道在先,学术有专攻,具有职业优势;精神成熟,人格完善,具有心理优势。如此,在师生关系中自我尊重甚于尊重学生,个人颜面大于原则是非,“平等”的理念与精神缺乏现实的土壤,“精神虐待与体罚学生”的现象也便屡屡发生。

“官”学生与“民”学生的不平等。学生干部一般是年年“连任”,那些一直当着班干部的学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干部心理”,其余的学生则显示出明显的“群众心理”。如此,学生群体分化为“干——群”两个“阶层”,治人与治于人的尊卑差异,“等级歧视与干群冲突”的现象也便屡禁不止。

高分生与低分生的不平等。以分数论英雄、排名次、安座次、得奖罚,是班主任习惯的做法。

如此,班级就形成了一个由核心特权层(班干、特优生、关系生)、紧密亲密层(组干、优秀生、关系生)、松散疏远层(积极生、中等生)、外围失落层(所谓“双差生”、问题儿童)组成的,具有“等级差异与层次区别”特点的人际关系系统。不同等级、层面的学生占有不同的班级资源,享受不同的身份待遇,具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处于不同的生存、生活状态;自孔子“有教无类”以来的“平等教育”,虽历经沧桑仍难以变成现实;在此人际关系中期望培养学生平等、公正的人格素养,缺乏应有的土壤。

3.崇尚“纪律管制”的班级治理工作模式

在强制性与非强制性规范之间强调强制性。为了保证班内主要矛盾的解决,我们习惯于制定一种强制性的班级规范,辅以各种形式的“奖惩条例”。非强制性规范则是为了集中精力于主要目标的实现,而在次要目标方面所实行的一种让步。在应试框架内,主要矛盾与目标是“应试分数”,强制性规范就是维护“应试秩序”的组织纪律;非强制性规范则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为了应试几乎被忽略了、淡忘了,成了墙上的摆设。

在制度化与非制度化行为之间强调制度化。制度化行为是典型的理性化行为方式,工作行为按照规范制度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注重制度的原则性和执行的公平性,是“依法治教”在班级管理上的具体应用。非制度化行为则是以思想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典型的感性化行为方式,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完成班级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如果说制度化行为是对事不对人,强调对原则的遵守和坚持,那么,这种非制度化行为则是对人不对事,把对学生的爱护和宽容放到核心地位,带有浓厚的情感化色彩。在应试框架内,制度化行为的准则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非制度化行为异化为“因分施教”。

在权威性与民主性管理之间强调权威性。权威性管理是崇尚班主任的外在训导与规范的管理方式,在这里班主任是管理的主体而学生是被管理的客体,他们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教育与被教育、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班主任通过运用班级管理权力,对学生的行为予以监督和调控,以此确保学生的发展符合既定方向。民主性管理是强调学生的内在自治与自律的管理方式,在这里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人;既是被改造的对象,又是改造者;学生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种自我培养、自我塑造的过程。在应试框架内,权威性管理演化为“保姆式”的“全管”、“警察型”的“全控”,民主性管理的自治空间则被极度压缩。

4.具有“兼职业余”特点的班主任岗位

由于班主任工作被应试教育框架窄化为“维护应试秩序”的强制纪律,班主任工作也便只需教师“兼职”即可,资格只要“业余”水平就行。

“兼职”特点使岗位地位“边缘化”。小学班主任一般由语文、数学(特别是语文)这些主课教师兼任,目的是利用主课教师权威的“威慑”作用。但是,此举忽视了主课教师的主业是“语、数”,主要精力只能在主业这个基本事实,而应试教育中的“语、数”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心血与气力,剩下的也只能是简单、强制的秩序的维护、维持了;而这一点在应试教育系统中也就够了。如此两者相互强化、互为因果,便造就了此“兼职”岗位,成就了此“边缘化”地位。

“业余”资格使职能行使“随意化”。班主任的“兼职”与“边缘化”状态,使班主任资格的获得没有“门槛”,既没有专业化的培训过程,也没有资格审查、认定的选拔程序,其结果只能是“业余”水平。与之伴随的是,班主任在行使职责时,便会出现随意性倾向,陷入随意化状态;班级管理、教育中“目标的缺失与盲目、策略的缺乏与随意、行为的失范与失误、心理的失衡与失意……”等等现象的发生,也便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了。

如此,在传统格局里重视、提升班主任工作,既没有客观需要、保障条件,也缺乏主观欲求、素质修养,所谓“岗位不景气,素质不赢人”,这是一种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结局。

创新视野里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定位建构

分析“应试教育”框架里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特征,使我们清楚了至今仍统治着人们思想与实践的、此模式的“成因”与“由来”;探讨创新视野里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建构,则使我们找到了超越传统的“去向”与“路径”。

1.职能价值取向上呼唤回归本体

“回归本体”,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探讨事物原本“是什么”,从而为“应该是什么”奠基,建立“本然”基础上的“应然”框架;在此前提下,我们从客观条件的成熟度与主观条件的胜任度两个层面,探讨“应然”的“生成”与“建构”问题。

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发育程度提供的“转轨转型”的条件。一种新事物的生成、发育要有自己相应的社会、历史的土壤与条件。只有社会进步到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知识经济以及其基础之上的学习社会,客观要求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的形态为自己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并为之提供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只有新的创新教育格局在此基础上逐渐确立,并客观要求“班主任工作模式走出应试误区、重建创新格局”、“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教育社会条件”;同时,这些因果链条又能环环相扣、协同演化,在中介上没有障碍等,我们才会迎来班主任工作所需的“转轨转型”的社会历史条件。以此视角观之,现阶段我国知识经济已露端倪,为创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共识正在达成,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步展开,班主任工作模式“转轨转型”的社会历史条件处于孕育之中。

教师智识基础上的价值职能定位。班主任工作模式作为“人文”范畴的事物,不仅需要必备的客观条件,而且还需要实践主体具备能动“定位”的智识水平。作为能充分利用、甚至创造条件实现“转轨转型”的班主任的首要素养,是具有对“班主任本身”作“本体论”反思批判的哲学智识;只有如此,才能跳出“应试教育格局里的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圈去审视,在溯本求源中把握“应然”发展的“路径”;否则正如乔治·奈勒断言的:“那些丢弃哲学的教育工作者……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却每况日下”。

以此视角观之,现阶段乡村小学的班主任,其工作的学术土壤贫乏而科研环境封闭,沉浸于日常伦理和常规工作的投入,而出现认知结构的功利化、思维领域的世俗化、哲学思维的枯萎化倾向;如此,对班主任们进行科研培训、哲学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

2.班级人际关系上追求平等相待

社会共同富裕及教育民主化程度提供的“平等公正”空间。人们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是获得社会平等地位的基础。只有经济地位的平等,才会有真正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只有整个社会进入了民主、法治形态,教育领域才会有自己真正的教育民主化建设;只有具有较高的教育民主化程度,我们才会迎来班主任工作所需要的“平等公正”的教育——社会空间。以此视角观之,现阶段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形态,教育民主化实践初步展开,班主任工作模式所需的“平等公正”的教育——社会空间正在建构之中。

教师德性基础上的平等公正无欺。班级人际关系上追求平等相待,除了“平等公正”的教育——社会空间,还需要平等公正无欺的教师德性作为主体性保障。只有具备此“德性”基础,才能尊重差异而对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以此视角观之,现阶段乡村小学的班主任,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影响与“教师主导”的现实地位,使之有意无意间“居高临下”,侵害孩子的人格尊严与心理安全;由于学生自身水平与家庭地位的现实差异,使之在下意识的“私心”与无意识的“偏见”作用下,常常倾斜其心中公正的“天平”,扭曲了“神圣的平等”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此,对班主任进行师德教育、德性规范,使有德者居之,就显得刻不容缓。

3.班集体活动组织上倡导民主自治

班级体制创新程度提供的“自由自律”的土壤。只有创建“自由自治”的班级教育——管理体制,才会有班集体活动组织上学生作为“主体”的自由自律。以此视角观之,现阶段我们的小学教育还处于传统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缺乏工会、社团等中介社会组织,教师参政、议政与民主自治的水平较低,班主任工作模式所需的“自由自治”的教育——社会土壤正在生成之中。

教师博爱基础上的人性人文关怀。师爱是包容学生的一切差异与缺点、对孩子“公正无欺”的信念与德性,是一种源于对自我职责、使命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情感与信念,更是一种以童心对待童心、创设无欺无碍的氛围、做“同伴关系中的首席”的人文人性化的行为。也正鉴于此,教育家高震东先生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只有走出“自私偏爱、冷漠无爱、冲动滥爱以及自大专制的‘酷’爱”的心理误区,才会给学生“民主自治”以真正的人性人文关怀。以此视角观之,现阶段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在无悔地克服自己做为常人的欲望与情感,无怨地承受来自教学、学生的消极心理侵袭骚扰方面,还有待提升。如此,在对班主任进行心理保健基础上,帮助其进行人文人性的“师爱”升华,就成为亟待应对的问题。

4.班主任岗位设置上探索主职专业

岗位中心化与专业化的程度提供的“效能效益”的平台。班主任工作地位的中心化,是其岗位进入专业化轨道的前提。只有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班主任岗位的专业化才会提到“议事日程”;只有班主任成为专业化的岗位,才会有对班主任严格规范的评审、选拔与任用,也才会出现高水准的“效能效益”的工作平台。以此视角观之,我们现阶段的班主任工作处于学校教育管理系统的“边缘”位置,班主任是主课教师的“兼职”工作,班主任资格具有非专业的“业余”性质,班主任工作模式所需的科学规范意义上的“效能效益”的岗位平台正在期盼之中。

教师知能基础上的胜任资格获得。班主任是负责班级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岗位,其任职资格的获得必须经过专门的资格培训与达标验收,使之具备相应的“知能”素养条件,从而承担起班主任教育——管理的全部职能。以此视角观之,现阶段班主任缺乏胜任“创新性”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往往长于维护秩序的纪律管制而短于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长于说教灌输而短于心灵呵护交流,长于遵循常规经验而短于个性化的科学创新,长于承担传统角色而短于扮演(知心朋友、心理医生、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艺术家、维权代言人等)现代角色,长于利用权威效应而短于引导民主自治,长于勤奋努力而短于方法策略,长于从众模仿而短于反思批判等等。如此,对班主任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其获得胜任班主任的资格,就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归结所在。

标签:;  

班主任工作模式的思考与构建_应试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