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初探论文_李源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初探论文_李源

滨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汕头 515000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中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工具课程。通过分析中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特点,提出与移动学习、微项目学习、思维导图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初步分析模式运用的基本方法。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及其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实操性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信息素养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将课堂所学自觉地迁移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变,且该门课程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乃至中职的整体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因此,如何切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中职教育中不断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以“教”、“练”为主的实训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简单的软件操作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这跟中职生的心理、学习特点息息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

该门课程主要面向的是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初学者,因此会在课程中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发展与历史、软硬件的基本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等方面,内容相对“泛泛而谈”,而且往往该门课程的设立主要面向计算机等级考证,因此理论部分的介绍就明显有应试的特点,导致介绍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枯燥、不感兴趣的现象。

2.差异性较大。

由于中职生的生源来自不同层面,对信息技术的熟悉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对计算机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比如该课程中的一个基础教学环节为打字,有些学生因为接触计算机较早,因此对打字这一项基本功驾轻就熟,而有些学生则从来都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基本操作都没有了解清楚,更谈不上打字。此外,学生入学成绩也有高有低,这也成了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得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3.逻辑分析能力不足。

虽然是计算机基础课,但是该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也包括简单的运算以及逻辑分析。这正是中职生所缺乏的能力,因此每当涉及到该能力的运用的知识点均会被当成教学难点来处理,而往往教学活动结束后,也难以让学生理解,或长期记忆解题与相应的思维方法。

此外,中职生在学习该门课程还出现的信心不足、难以长期坚持等特点,但因为是较为普遍的学习特征,因此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三、相关教学模式探讨

中职学生各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需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把握好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紧扣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构建良好的学习目标。

结合该门课程教学现状出现的问题,下文提出了几种教学模式:

1.结合移动学习环境,整合教学资源。

当今移动技术发展迅猛,无论是移动网络或者是移动设备,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因此移动学习早已是教学研究中一个热门话题。移动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利用无线网与无线设备,将学习者零散的学习时间有效地整合起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这种模式是未来学习的一种主要类型之一,且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随之发展的是人们逐渐把学习资源从课堂上、纸质的书本中解放出来,更多地是将其转移到网络上,搜索的便利性、资源的丰富性成了该类资源的优势。中职生大多数手头上都有智能设备,而且往往沉迷于该类设备,比如手机等等。如果将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使用的注意力由娱乐转移到学习上,这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学生对理论知识点不感兴趣,而且出现记忆难等情况,而移动学习则是一种相对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目前主流的社交软件——微信,可以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工具就是公众号消息,公众号消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而且网络上的内容丰富,而用户也可以通过申请获得公众号自己编辑内容。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推送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阅读图文并茂的消息,可以更高效地将知识点吸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以及便于展开课外拓展学习。

2.微项目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微项目学习是将学习内容项目化,通过情境化的微型主题任务,让学习者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这种教学法注重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锻炼其实践、协作和创新等能力。微项目学习活动能够在一两个课时内完成,更利于实现高效课堂。该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合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方法。

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且遇到困难容易有挫败感,导致对学习内容失去信心,因此进行综合实训的教学课堂是最难把控的一个环节。微项目的特点恰好能够巧妙化解这个难题,小型的项目可以为学生排除不必要、陌生的知识点干扰,简化了实训的操作过程,而更加突出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但是在设计微项目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考虑几个问题:一是微项目的安排如何更加突出教学重点;二是如何排除实训环境中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三是微项目如何与综合性项目进行衔接。微项目则由于规模较小而无法体现该目标,因此设计该类型项目的过程还得考虑学生如何才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起来,解决实际的综合性问题,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3.思维导图分析,化解逻辑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涉及到计算或者需要逻辑思维思考的题目,但这方面是该类学生的弱项,因此需要抓住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逻辑思维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对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差,学生的想象空间还有待开发,而需要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入场景。而思维导图则是解决该问题的良方,该方法能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图形,让学生能够通过看得到的图形去感受思维的变化与推理、转化过程,在目前的中小学中广泛使用,例如语文作文、数学证明等等。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必然会涉及到该能力的运用。例如在学习Excel时,函数操作是重难点,简单函数学生可以理解,但是当函数嵌套,特别是涉及条件判断,学生则感觉无法入手,而且连基本的将题目转化为表达式都无法完成。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思维导图进行逻辑分析,将函数的判断过程通过图形,教师进行口头讲解,学生即可通过形象的图形与描述来解决问题,并且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也能够自己完成思维导图分析,形成函数表达式,化抽象为具体。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以移动学习、微项目教学、思维导图三种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些难题。在该门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三种教学模式都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何成林 浅析应用技术本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0,(24),143。

[2]何玉新 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J].科技资讯,2015,13,(31),161。

[3]刘笑欢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51-52。

[4]李春秋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3,(4),243-244。

[5]赵英豪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3),100-101。

论文作者:李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3

标签:;  ;  ;  ;  ;  ;  ;  ;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初探论文_李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