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变迁看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瓶颈论文,物流论文,环境论文,电子商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80(2002)04-0036-02
一、物流发展的规律性总结
考察物流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物流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外部环境是指物流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外部条件。
(一)环境要素。物流外部环境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从社会经济循环和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角度,可以将其归纳为:1、生产环境。流通作用的客体是生产过程产出的商品。因此,生产是推动流通和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的规模、结构、布局、方式都会对物流发展产生影响。2、消费环境。从社会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新循环的起点,是生产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创造着生产。消费的规模、速度、水平、结构、方式等都对流通和物流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商流环境。物流与商流同处于流通体系之中。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流与物流常常相互独立,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外物流是伴随着交易而发生,从属于商流的。因此,物流的发展必然受到商流的影响。商流的规模、结构、形态、速度的变化都会对物流产生影响。在一些情况下,生产和消费对物流的作用是通过使商流方式发生改变来实现的。4、技术环境。科技进步会作用于生产、消费和商流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从而间接推动物流向前发展。其直接推动作用则表现在为物流发展提供现实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为物流活动提供更高效的设备和手段;②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③为物流管理创新提供条件。
(二)作用方式。上述四种环境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推动着物流不断进步。其中前三者为物流发展提供必要性,后者则为物流发展提供可能性(仅考虑技术对物流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若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环境因素对物流发展的推动关系,通常来说,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生产和消费,它们都是比较活跃的因素。生产和消费的变化会对流通体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流通体系随之改变。它们可能直接作用于物流,也可能先作用于商流,通过商流的变化促使物流发生变化。变革后的流通(商流和物流)反过来又会促使生产和消费进一步发展。在所有环境要素中,技术始终是一个最活跃的要素,它对所有其他要素产生作用,间接或直接地推动物流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环境要素对物流起推动作用并不意味着只要环境变了物流也会自动随之改变。正如前面所说,环境要素只是提供了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真正把可能性转变成现实还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其它一些现实条件。
二、电子商务带来的物流环境变化
表面上看,电子商务似乎只是流通形式的改变。实际上,电子商务及其核心技术——信息技术也改变着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与消费的距离,使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可以说,电子商务带来了物流环境要素的全方位变化,这些变化既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生产环境。电子商务通过商务网络连接全世界各地的生产商、销售商与消费者。将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内部之间的经济依存关系联结得更加紧密。生产企业得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重新配置各种社会资源,简化商务程序,提高企业运作各环节的效率。这一方面使得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物流规模随之扩大并更趋复杂:另一方面也将使一些新型生产方式由于运作成本降低而迅速普及,如大规模定制生产、JIT生产等。这些生产方式对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消费环境。首先,消费者的地域范围扩大了。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的潜在消费者都可以是全球网民。其次,消费和交割方式发生改变。电子商务是一种与传统商务截然不同的消费方式。人们不需要置身商场,挑选商品和付款活动都在虚拟的商店中进行。因此,不可能再指望消费者自己完成交易后的物流活动。这个任务只能由卖方来承担。消费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物流必须向末端延伸,配送终点由零售店变成更加分散的千家万户。第三,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提高了。电子商务使企业间竞争加剧,加上网络的开放性和用户驱动性等特征,消费者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同时,由于网上时空的“零距离”特点,客户对产品可得性的心理预期将加大。另外,电子商务的消费者一般来说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电子商务比传统商务要求更高的服务水平和更完善的增值服务,而这些服务大多数与物流、配送过程密切相关。
(三)商流环境。首先是对商流渠道的整合,也就是减少中间环节,使渠道由繁到简,由细长到扁平。随着电子商务逐渐迈向成熟,传统商业的中介地位将渐被取代,中间商数目将逐渐减少。流通渠道扁平化的必然结果是企业将面临更多、更分散的流通渠道。其次,电子商务大大提高了商流的速度。电子商务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更快捷的无纸化交易和支付方式。
(四)技术环境。以上三个环境要素的变化给物流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物流功能的强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电子商务的依托下,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过程变得更加自动化、标准化、实时化,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这将促使条形码、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有效顾客反应等先进物流技术进一步普及。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的兴起引起了物流环境要素的一系列变化,对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配送范围更广,甚至全球配送:②配送目的地更分散:③物流速度更快:④物流的反应能力更强:⑤物流、配送的服务水平更高,提供可视性及其它增值服务。
三、突破我国物流瓶颈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滞后。总体来说,我国物流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据估计,我国目前的物流发展水平比欧、美、日等国落后至少20年。国际上一般用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物流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左右,而按照世界银行的估算,我国的这一指标值是16.7%。我国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中所占的比重大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另据调查显示,在我国,产品从生产到销往用户手中,95%的时间消耗在储存、装卸、等待加工和运输方面,物流费用平均占总成本的50%。如此落后的物流遇到先进的电子商务,反差极为明显。对我国来说,当前大力发展物流业具有历史必然性,其必要性勿庸置疑。
首先,要正视物流瓶颈问题,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在电子商务遭遇物流瓶颈后,近两年来,在媒体的推动下,我国掀起了一股“物流热”,各地方和企业发展物流的心情迫切,纷纷投资兴建物流配送中心,各式各样的“物流企业”仿佛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在缺乏整体规划和冷静分析的情况下大兴土木,很可能带来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首先应摆正心态。另一方面,这种制约的彻底消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其次,从发展战略上看,应注意把整体追赶和局部跨越相结合。所谓整体追赶,是指在全面提高物流水平和素质方面,稳扎稳打,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局部跨越,则是指我们不应满足于对发达国家进行模仿,而应在物流手段、方式等方面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突破电子商务物流瓶颈的方法。从实际情况上看,这是有可能实现的。
第三,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物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可以归结为:现代化、一体化、社会化。要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物流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其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电子化建设尤为重要。从我国物流现状来看,物流设施、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传统的物流手段仍占主要地位,现代物流科技应用不普遍,特别是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严重滞后。同时,物流活动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各功能、各环节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服务方式和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大部分物流企业的服务项目、方式和经营手段等仍然停留在传统经济体制构筑的基础之上,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在库存管理、流通加工、信息服务、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还没展开。服务品质松散,服务品种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
我国物流效率的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流产业一体化、社会化水平偏低造成的。在我国的物流活动中,订货、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仍是割裂的、分散的,存量的物流设施和能力得不到整合,部门、行业分割现象严重,供应链管理起步艰难。所谓一体化,就是要在物流各环节、各部门之间建立有机链接,提高物流活动的整体效率。
社会化与专业化密不可分。由于专业的物流组织不能提供周到、优质、系列化的后勤服务,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企业大多自办物流,导致物流的社会化进程缓慢,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非常薄弱,一些物流企业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造成大量物流能力闲置。因此,物流社会化就是要发展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并在物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分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