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京剧“马前水溅”研讨会综述_戏剧论文

小剧场京剧“马前水溅”研讨会综述_戏剧论文

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前泼水论文,京剧论文,研讨会论文,小剧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8月2日,北京市艺术研究所邀集了北京京剧院副院长、该剧的制作人陆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桢、刘彦君,研究员吴乾浩、谭志湘、刘文峰,研究生部副主任路应昆,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陈培仲,《中国戏剧》杂志社副主编黎继德、编辑部主任陈慧敏,《中国京剧》编辑部副主任王晓峰,《戏曲艺术》杂志社的李锋,北京剧协的杨乾武,北京市文化局艺术处的郭竹青,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钱世明、丁汝芹,副研究员于文清、马海玲,资料室主任张燕鹰等,对北京京剧院最近上演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从表演形式、人物形象、剧本结构,以及该剧上演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研讨。北京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秦华生主持了会议。

陆翱首先介绍,该院早在1995年就开始酝酿演出小剧场京剧。之所以要采用“小剧场”的形式演出京剧,主要是考虑到要为当代的年轻人写一些戏。小剧场演出的探索性、实验性、前卫性是青年人比较容易接受的艺术模式。我们是想借助小剧场的形式,向当代青年人展示京剧的形式美。我们编好该剧后,曾到一些大学去演出,受到普遍欢迎。我们所要传达的各种信息,得到了预期的反馈。我们剧院的创作人员和青年演员在这个戏的创作过程中,也都有所思、有所悟。

吴乾浩认为,旧时的“家班”演出在某种程度上类似现在的小剧场演出,因而利用小剧场演出京剧既是一个新的事物,又是在另一层面上的回归。小剧场京剧的表演比大剧场的表演难度更大。由于演员与观众距离的拉近,演员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不管是表现剧中人物的,还是游离于剧情之外的,观众都一目了然。因而小剧场京剧不是把京剧的表演简单的从大剧场搬进小剧场,要弱化包括化妆、表演等在内的各种程式,化妆和表演都应当更接近生活。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由于张继青主演的《痴梦》,在传统戏中是少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完美程度,北京京剧院演出的《马前泼水》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可能很难有所超越。下次再排小剧场京剧是否可以考虑选择现代题材。

刘彦君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对这种演出的形式感兴趣,让人联想到中国戏曲史中常常提到的堂会戏。乐队放在观众能看见的舞台两边,有时与演员进行应答,参与到戏剧中来,成为剧情的一部分。演员换装也在舞台两侧观众看得到的地方,展示了戏曲作为一种行为的全过程。第二,感觉剧本还存在一些问题。作者原意是要对传统思想有所突破,试图用当代意识和新的观念重新解读这一历史故事,但实际上新的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似乎比以前旧剧中的观念更加陈旧。旧剧中的崔氏被定位在男权中心的话语环境中,是公认的“坏女人”。作者把崔氏定位为出身书香门第的富家小姐。在这一前提下,崔氏的行为就更加令人难以接受。崔氏主动“休”了朱买臣,想要表现的是:女人也可以说“不”。但是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朱买臣“家徒四壁”的情况下,崔氏的说“不”,是否就一定合理呢?由于作者笔下的崔氏“休夫”没有过渡,没有鲁迅在小说《伤逝》中描写的那样的过程,因而不能激发人们对崔氏的同情。崔氏的撒泼所显示的是一个神经、心理不健全的女性。特别是让新婚之夜的丈夫秉烛夜读,揭示了她“你的前途,我的富贵”的内心世界,不但没有突破旧的传统意识,反而更加陈旧、落后。第三,从西方传入的小剧场演出,是对商业性演出的一种背叛,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其特征就在于它的表演的实验性。就目前而言,此剧的实验性特征还不太明显,旧有的、夸张的程式应进一步削弱,强化表演的真实性、细腻性。另外乐队是否可以考虑减少一些乐器,或者在音量上加以控制,以适应小剧场的演出。

陈培仲在发言中谈到,可以看出该剧是低成本的制作,舞台布景和道具进一步简化,甚至不需要传统戏台上的“一桌二椅”,也能很好的表现场景,这有助于深入群众。作者还力图在思想意识上更加接近当今观众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这些都有利于京剧走向市场。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演员在京剧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朱买臣刚上场时乐队是否可以演奏喜庆一些的乐曲,以表现出衣锦还乡的氛围。作品在人物塑造,特别是崔氏的塑造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崔氏要“休夫”,不仅需要内在的感情因素,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原来的《烂柯山》中,其必要的外部条件就是媒婆的存在,促成崔氏的再嫁。现在崔氏“休夫”显得过于绝情,她“休夫”以后,何以为生?她既不能自食其力,又无依靠,何敢“休夫”?

钱世明在发言中指出,此剧的演员表演得很好,充分展现了演员在唱念做舞诸方面的工夫,是该剧的精华。而该剧编导印在说明书上的“话”,即明白点出他们的创作意图是要破除道德价值、取向的“迷雾”,这既与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相悖,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实情不能相符!(请读者参阅该剧说明书,我所引是其大意)搞小剧场京剧也好,大剧场京剧也罢,应该演出那些能够净化人心灵的剧目,例如羊角哀、左伯桃一类的故事。

谭志湘认为,在小剧场演出京剧是京剧向演出多元化的一种回归。近距离的演出要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于演员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巧的要求就更高了,也要求演员更加投入。该剧摆在舞台上的两个戏装就像“花招子”(广告标志)一样,使人一望而知是演戏曲而不是话剧。该剧的结构与以前同类题材的剧目相比,结构变化了,由近写到远。在内容上是一出男人不肯原谅女人的戏,是男人惩罚女人的戏。朱买臣做官后在大街上尽情地奚落崔氏,炫耀自己,让人难以接受。

刘文峰谈了两点看法。首先,小剧场演京剧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观众的定位问题,如果是给年轻人看的,就要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故事内容问题,要搞清楚哪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反对的。形式探索问题,不要只限制在京剧原有的唱腔内,声腔是随着时代,随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可以用一些其它方式,思路应更宽一些。其次,关于该剧剧目。这一题材昆曲早就有演出,后改为京剧,都是把崔氏塑造为封建社会女性的一种典型,故事发展是从大喜到大悲。改编后本剧的崔氏使人感觉统一不起来。作为千金小姐嫁给穷书生是看中了朱买臣的才气和志向,后来变成泼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嫌贫爱富的转变过程在哪里?都没有写出其必然性。

刘祯认为小剧场京剧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戏曲演出的发展规律看,演出场所是由小到大,演出形式是从简单到复杂。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有一种回归,从复杂向简朴,由大向小的回归。小剧场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小,不是剧场的小,不是演出形式的小,而是贯穿了一种现代意识,这也就是它区别于地方小戏和折子戏的地方,可以看出该剧的编导是有这种意识并做出了努力的。如该剧的质朴化,包括表演的质朴、换装的质朴,都表现了戏曲比较原初的一种状态(不回避观众)。斗篷的运用是编导下了功夫的,也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可以看出该剧的编导力图表现现代意识,但崔氏最后的结局没有铺垫,崔氏的思想性格没有一种基本特征,导致人物前后矛盾,从而使该剧不仅没有体现出现代意识,反而应该说是显得比较陈旧的。该剧的整体结构复杂,时间跨度大更像是一部缩小了的大戏。乐队与两个演员相比,显得有些复杂了,简化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路应昆认为,用小剧场的形式演京剧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尤其京剧是非常程式化的剧种,与小剧场要求的生活化有很大的距离。生活化有很多方法,如传统戏曲中有很多台词是可以灵活运用的,不是每句话、每个词都定死了的。很多是机动的,根据当时观众的情况可以随时变化的,京剧中的丑角比较典型,可供参考。小剧场京剧在演出时。应在审美上与观众形成一种互动,但目前看来观众还比较被动,与观众没有充分交流。此外,崔氏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既应有多面性,也应有基本的内在一致的行为逻辑。矛盾与复杂是两回事。但该剧中的崔氏既矛盾,又单薄。是否应该用普通的人情去写,不要主观意识太强。剧中对朱买臣没有任何的批判,也是一种不足。音乐上除了大家说的乐队问题外,音乐本身也应有所变化。戏曲音乐,特别是京剧音乐如果长期凝固不变,将会与时代越来越脱节。

杨乾武认为,北京京剧院上演的小剧场京剧为戏曲找到了一条路子,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说80年代的创新,90年代的制造辉煌和制造形象,都是忘掉了市场的话,那么,该剧是到了可以面向观众,面向市场去做事的时候了。戏曲到底是否需要创新,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京剧应该像日本的歌舞伎那样,使之成为一种文物。有人认为应该创新。创新就需要新的综合,要在今天的话语环境中创造今天的戏曲,这就要求我们简化戏曲的程式。戏曲程式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程式和内在程式。外在程式主要指程式化的表演、音乐等,内在程式是指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的程式化,如好坏分明,善恶分明等。在小剧场演出戏曲,是一种探索,它能产生大剧场不能产生的效果,表现大剧场不能表现或表现不好的东西,它还需要梅氏体系与斯氏体系很好的结合。形式淡化一些效果会更好,因为老观众看戏一般只重视表演的形式,而年轻人看戏就怕产生形式隔膜。就此剧而言,虽然在表演形式上有一些探索,但程式化的东西还是太多,而且剧本的思维混乱,思想保守,从这一点来说,它更适合懂戏的老观众看,而不太适合对戏曲了解不多的年轻人看。

于文青认为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搞小剧场京剧是一条路。小剧场京剧成本低,创作排练的周期也相对短一些,有利于进入市场。只要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就会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好的剧本,不仅要有好的素材,好的立意,好的观念,更要有好的编剧,才能创作出好的剧本;好的演员是指那些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养和精湛技艺的演员,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培养。观众也需要进行培养。北京京剧院把演员的换装搬到了前台,增加了观众对戏曲的了解,是培养观众的好办法。

陈慧敏在发言中谈到,以前只知道有小剧场话剧的演出,而且吸引了一些青年观众。没想到京剧也能走进小剧场。我看它的形式很好,相信也能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马前泼水》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剧本。编剧和导演一起创作,出现了一些矛盾的地方。编剧主要是想写传统的东西,导演力图用观代的一些观点解读传统故事,编剧和导演没能很好的揉在一起,没有找好结合点,有些遗憾。

黎继德指出,小剧场京剧是在小剧场话剧频繁上演,戏曲改革不断深入,经济逐渐市场化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既现代,又传统;既不太现代,又不太传统。说它既现代又传统,就是它把现代的东西(小剧场演出)和传统的东西(京剧表演艺术)结合了起来。说它既不太现代又不太传统,就是既没有把传统中好的东西保留下来,又没有把现代的意识考虑清楚。但是它的上演还是很有意义的。小剧场京剧上演的意义超过这个戏的意义。如果说上演这个戏是北京京剧院改革的一小步,那么它却使戏曲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因为小剧场与堂会戏的概念不一样。且不说中国小剧场演出的商业化与西方小剧场非商业化不一样,甚至有时就是把大剧场的演出搬到小剧场演出。仅就戏曲,特别是以演出传统题材为主的京剧进入小剧场的演出这一事实而言,就有着巨大的意义,更何况里边还有一些新的东西。国外有些戏剧只是保留传统,如日本的“歌舞伎”、“狂言”等。但东方有很多东西应该现代化,特别是传统的东西,更应该现代化。

王晓峰认为京剧是一种很完美的表演艺术形式,但也有发展余地,这就是雅化。现在京剧仍然带有很多的民间色彩,主要表现在京剧的剧本,它的思想,甚至有些表现形式。由于京剧的传统观众越来越少,需要吸引新的观众群体。一般来说,小剧场观众的层次比老戏迷的层次要高出一块。他们之所以不接受京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京剧的民间色彩。如果将京剧雅化,对受大学教育越来越多的青年观众群体来说会有更大的吸引力,观众也就会越来越多。京剧进入小剧场不是回归,而是发展,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京剧雅化是一种趋势,而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将其雅化。京剧进入小剧场后更应该雅化,应该增加品位,传统艺术的真谛、魅力和美之所在,就在于品位。该剧作者的思想不够现代,崔氏和朱买臣身上个人的自由强调不够。在小剧场中演唱京剧,演员可以不带麦克风,但现在又不得不带,因为乐队的音量太强,也就是说音乐影响了演员的演唱。小剧场京剧的音乐改革是当务之急。小剧场京剧的运作也是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另外,由于小剧场京剧的综合性太强,所以应该以导演为主。

丁汝芹在发言中说北京京剧院一直是以演出传统戏为主的京剧表演团体,今年连续演出了贺岁京剧连合本戏《宰相刘罗锅》和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两个颇有新意的戏,令人钦佩。京剧一定要改革,否则很难维持。京剧原本就是民间戏曲,没有昆曲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京剧取代昆曲是因为它的清新淳朴适应了当时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趣味。京剧不要重蹈昆曲的覆辙,应该像当初一样善于吸纳新的观念,捕捉时代旋律。就这个剧目而言,也有成功的地方,这就是用京剧演绎传统故事也可以表达现代人的思维。故事简单而不平庸,演员的精彩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剧本的不足。

马海玲认为该剧去掉了原来剧本中的枝枝叶叶,只保留了两个主人公,让他们在三场戏中充分展现其性格冲突,剧情集中。思想上也比传统戏进了一步。原有的剧本光是指责势利小人嫌贫爱富和无情无意的行为,现在剧本在谴责崔氏的同时,又对她有所同情,与当代人的道德评价标准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的心理状态等放面做了一些探索,比过去简单的谩骂式的谴责有意义的多。剧本的问题出在作者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说充分。

张燕鹰认为,用小剧场的演出形式表演京剧,对年轻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马前泼水》作为第一个小剧场京剧,处在探索阶段,有成功的地方,也存在某种不足,这些都在情理之中,都是可以谅解的。但有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特别是以传统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典章制度应与故事发生的年代相一致。例如,汉代虽有诸子,但并无百家;汉代的书多为竹简、木简和帛书,纸张很少,而且书也多称“卷”,不用“本”的概念,不可能一张一张的撕了去烧火。再有,汉代并未产生科举制度,只有“举贤良方正”之说,隋代才开始有了科举考试制度,并一直沿用到清代。而且不论乡试、会试还是殿试,均为三年一次,即便恩科也只有碰上皇帝即位或皇室庆典的个别年份,根本不会出现夫妻生活九年之中朱买臣参加九次考试的情形。如果要想把层次较高,文化素养较好的青年观众吸引到小剧场里来,应该尽量避免这类常识性的错误。

秦华生认为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至少有三方面的价值。第一,民族戏剧的美学价值。小剧场好像原来的堂会,又有剧场性,可以称为“现代堂会”。对近期照搬西方镜框式大舞台,越演越烈的大制作、大场面、大布景,“现代堂会”是“素面朝天”,布景较少,以人物的唱念做舞取胜,是对民族戏剧美学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运用了电影“闪回”手法,略去了很多交代和次要人物。两个人物的精神碰撞,冲突激烈,戏剧性强,有“戏”。两个演员的表演舞台生辉,能吸引观众,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尤其能吸引年青观众,把青年引入京剧剧场。此剧把注意力放在培养青年观众上,应予充分肯定。第三,认识价值。人性中某些潜意识隐秘东西展示,引发观众反思家庭婚姻、人的生存与选择,人生的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有着人性的认识价值;崔氏和朱买臣都是悲剧人物,他们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产生的悲剧,认识了他们就认识了封建社会的一个侧面,封建意识顽固的残留在华夏大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因而该剧又有社会认识价值。第三,市场价值。在小剧场演出,不需要大的场面,布景就能做到相对的简化,剧中人物也能相对少些,演员少而精。再加上制作周期相对较短,演出场租相对较便宜等因素,与动辄耗资几十万上百万,使用大场面、大布景,在大型豪华剧场演出的形式相比,能够节省大量的资金。这些都有利于市场的开发和运作,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演出形式。

标签:;  ;  ;  ;  ;  ;  ;  ;  ;  ;  

小剧场京剧“马前水溅”研讨会综述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