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精灵”李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灵论文,李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次偶然的实验,让李骊走上了环保之路
初三时,化学实验课要化验水样,李骊很兴奋地跑到自己家所在的小区环浜取了一些水样,但没想到分析结果显示,那条看起来碧波荡漾的绿水河早已经被严重污染:完全的富营养化,部分指标甚至还超过了同学从苏州河中取来的水样。那可是李骊从小在里面捉鱼玩耍的河啊,仅仅是由于附近一家工厂的不负责任的工业排污,这条河与李骊关于这条河的美好童年回忆一起被摧毁了。
人与自然关系残酷的一面极大地震撼了十几岁的李骊,难受之余,极富行动力的她在同学中成立了拯救环浜小分队,并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跟踪调查,虽然一个孩子的力量在拯救日趋恶化的水环境的巨大工程中显得那么渺小,但这个过程却让李骊积累了大量的环保知识,并开始正式涉足环保,一个以李骊所在的上海市曹阳二中为第一阵地、活动范围遍及上海全市的环保行动组逐步建立并发展、成熟起来,而李骊也以她在环境活动中显示出的能力和影响力,成为上海市青少年环境科学爱好者协会最早的一个中学生理事。至今,李骊依然以一个专业环保人士的知识对该协会的工作做着有力的支持。也是当时,地球之友的工作人员和她有了接触,但不久以后,李骊便离开了上海远赴北大历史系就读,也暂时远离了心爱的环保工作。
驱逐泡沫饭盒,加盟绿色大学生论坛
北大昌平新校区封闭的环境让李骊与环保工作分离了一年,也让她过了一年平静的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的生活,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李骊不得不佩服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刻体现在了她以后的生活当中。大二时,李骊回到未名湖边的老校区,适逢国家颁布禁止使用白色泡沫饭盒的规定,但作为中国第一流的学府,北大学校食堂依然故我使用已被宣布禁用的泡沫饭盒,李骊内心的环保冲动被这种与美好的环境相逆的行为所激发,她以独立身份策划了一场把白色泡沫饭盒赶出北大的活动。
她做了一个统计,北大每天耗量5000个左右的白色泡沫饭盒,这让深知由此会带来怎样的环境问题的李骊坐不住了。她利用寒假的时间,写子一份有关麦秆饭盒的成本、性能、收益的调查报告,在北大环发协会的支持下,李骊和大家开始了对校方和商家的游说工作。通过在广大学生中做宣传,她发现其实很多同学使用白色泡沫饭盒是因为不愿意洗碗,所以她对学生的宣传首先是希望同学能尽可能洗碗筷,如果实在要使用方便饭盒,就要使用可降解的麦秆饭盒。活动受到了北大学子的支持,但能起关键作用的校方,对此事一直采取观望的态度,到4月22日,有了初步进展,学校接受了有关厂家为北大一次性提供7000个麦秆饭盒的活动。那一天,北大校园里没有一个泡沫饭盒。4月23日,校园里又恢复使用泡沫饭盒。数月的努力成果,不能只维持一天,但接下来的努力遭到校方的冷处理。
中青报的一篇报道这时帮了她的大忙,该报记者做了个题为“北大当天使用了绿色饭盒,但明天一切将恢复正常,北大应当怎么做?”的图片新闻,新闻见报后,引起了社会的许多关注,校长就请李骊和社团负责人去了办公室。李骊诚恳地对校方表示自己并没有给校方压力的意思,只是想给北大一个机会——让北大成为中国第一个环保校园的机会。6月22日,得到了校方明确同意开始购进麦杆饭盒的答复。但必须是在库存泡沫饭盒用清的前提下,李骊带着胜利的兴奋,跑进食堂买了一个白色泡沫饭盒。在她的感染下,这批白色饭盒很快被买空。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其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的北大校园。
相对于一些成人环保组织成员,学生环保志愿者更需要足够的热情和勇气。这些,年轻的李骊从不缺少,但李骊从不否认她坚持做环保工作,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在里面。费时一年的驱逐白色泡沫饭盒的活动,让她体味着学生环保工作的酸甜苦辣,她觉得幸运的是得到了来自“地球之友”的许多师长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此前一年与环保工作的分离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但是与从前的朋友恢复联络的感觉,就像一件丢了后本以为再也找不到的东西,在某一天突然找回来了的那种心情,环保对她就是如此:是心爱的,一度丢掉过,但又找回来了,李骊从那以后特别珍惜自己与环保的缘份。在活动结束后,李骊开始担任“地球之友”驻北京联络员,不久之后,李骊又成为全国大学生环保社团的交流园地“绿色大学生论坛”的主持人。论坛的工作就是扶持各地的学生环保社团开展活动,大家及时交流和反馈信息,全国150多个社团在这里联谊成一体,他们号召大学生都回收旧电池,或者为藏羚羊捐款等。李骊除了在论坛上帮助解决大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经常要到各地大学生社团进行环保培训,李骊的培训课在环保大学生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每次课程,都能引起不小的反响。
在美国暗访藏羚羊黑市
李骊在成为“中国绿色组织大学生论坛”的常任协调员后,由于她在这个吸纳了各地60多个环保小组的全国性组织中的积极工作,引起了美国“全球绿色与生态基金会”的注意,2001年夏天,李骊得到一次赴美的机会。李骊赴美后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游山玩水,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马不停蹄地到全美各大生态环境组织学习交流,其中最富传奇性的就是暗访在纽约的全美最大的藏羚羊黑市。
其实在索南达吉和野牦牛队的悲壮事迹被披露出来并激发了国人对可可西里一带生态环境和生灵的关注之前,李骊已经专门到藏区做过一个关于藏羚羊贸易通道的课题,她一直反对媒体对藏羚羊毛价格的关注报道,觉得这样只会为这种生灵引来更多杀戮。作为研究整体的一个环节,李骊决定利用在美游历的难得机会,实地探访一下这条贸易链的最终环节——纽约的沙图什藏羚羊皮毛制品黑市,这项行动带有的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沙图什买卖的高额利润激起了人类固有的贪婪之心,也是这项贸易虽早已在国际上被禁止却仍日益猖獗的原因。
李骊在美国认识的一位女士此时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位女士在认识李骊之前,就像大部分被蒙蔽的消费者一样,一直相信非法贸易商人的话,认为那些比黄金贵上许多倍的原料羊毛只是藏羚羊,在换季时脱落的,听了李骊的调查她才恍然大悟,并主动提出协助李骊暗访黑市的行动。
暗访当天,这位优雅的女士,穿配上自己最昂贵的衣服,还夸张地戴上一只麻将牌大小的钻石戒指。因为李骊作为一个亚洲面孔出现在黑市很令人生疑,进入黑市后,她让李骊走在离她几十米远的地方,远远地观察,她自己则一边走,一边夸张地转动大钻石,吸引眼球,同时,看到围巾就去摸一下,李骊则按商量好的,远远看着四周到底有什么样的人对她有兴趣。在这个安全的观察距离里,李骊看到很快就有人盯上了那位女士,然后,女士就被请进了一个屋里,李骊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不敢走开,转来转去的又有人怀疑,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该女士很快就从交易地点出来了。
回到住处,女士把自己探到的交易情况、沙图什的黑市价格等告诉李骊之后,突然感叹着说:“骊骊,你知道吗,我摸了一下沙图什,差点没控制住自己想买下来,真的很柔软很柔软啊,那种诱惑真是没有办法抗拒的。当然,如果不是你已经告诉了我那么多可怕的事实的话。”李骊那颗已经放下的心,因为女士的这番话又沉重起来。
寻找环保与商业的平衡点
回到国内,在印度环保组织的协助下,李骊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藏羚羊贸易通道的报告,但这份报告在转给中国各家环保组织时并没有引起更多关注,当时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被野牦牛队吸引,被其中的悲壮气氛和惨烈所笼罩,而人们对同类的关心超越了对事实的关注。谈起这件事,李骊至今感到很遗憾,但她的工作也没有白费,现在在中欧做教授助理的她已经把自己做的关于藏羚羊贸易通道的考察作为一个很好的商业案例,从中可以明白地看到一种供求关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她举了一个例子,也是她为自己的教授设计的一个课堂游戏:拍卖十块钱的纸币,从一块钱开始叫卖,因为一张纸币的价格是明白无误的,每个参与拍卖的人心里也都明白的,一般情况下,到十块应当停,但如果游戏开始,最终的成拍价格一定都会超过十元。在游戏的分析中,所有人都承认进入拍卖程序后,会忘记自己的心理价位,而只是想着把对方比下去。李骊用这个游戏来给她目前工作的困境下注脚,当中心目标太过强烈时,反而会绕过你的最终目标。明白了这一点的李骊开始致力于环保的专业化工作,从她自己开始,她的毕业论文选的就是环境史的方向,在教授的指导下,她做了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专项研究,并在毕业后一直协助教授对该项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工作。
依然是大学时那次活动对她的影响,当时,她一个人,孤掌难鸣,而且,她从一些实例中发现,现代社会专业化的分工造成了这种情况。当时她请北大广告系的同学帮她为4月22日的活动做一个创意,广告系的同学就用废报纸做成地球的样子,然后放进张开口的白色泡沫饭盒里,寓意不言而喻,效果更是异常强烈,反响很大,让李骊意识到做环保的不一定是学环保的。做宣传,我们也会做,但是绝不会有广告系的人做得那么有创意,专业细分,每一专业都可以为别的产业提供自己的专业服务。自从她意识到这一点后,李骊的朋友,无论做什么的,和她谈什么话题,李骊都能转到环保上,一来二去,朋友们都说她可以把每个人的专业都和环保结合起来,而这就是李骊的梦想,生活在一个专业化的绿色政治家、绿色贸易商、绿色银行家、绿色媒体人、绿色农民的环保社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