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后:微缩胶片的工业雾_微电影论文

喧嚣过后:微电影的产业迷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迷雾论文,产业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新媒体影像的宠儿,微电影在当下可谓是炙手可热。其斑驳陆离、万象丛生的影像样态,使得学术界对微电影的概念界定难以统一,只能达成某种共识,即具有“三微”特性、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具备电影艺术元素、适合碎片时间观看的以全新模式制作的短片。无论是欣然接受并积极融入,还是森然拒绝弃之敝履,抑或冷静旁观淡然处之,微电影依旧蓬勃发展,难阻其势,掀起了阵阵狂潮。喧嚣过后,拨开迷雾,方见真章。站在学理的角度审视微电影,将其置于新媒体时代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颇能看出些端倪。自2010《一触即发》被冠以“微电影”之名在网络新媒体上大红大紫之后,草根自拍的微电影迅速膨胀,品牌商对微电影青睐有加,因此,商业订制、政府订制和网民自拍的微电影成为主流。当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如姜文、彭浩翔、陆川、顾长卫、王小帅、冯小刚等涉足微电影后,微电影这才开始被电影人士正视,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微电影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新媒体环境中孕育的完全可以满足新媒体传播特性的新的影像形态,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产业发展前景,完全可以视为是我国电影产业新媒体转型的产业序曲。鉴于此,本文欲拨其乱象,还其本真,探讨微电影产业发展的潜力。

       一、繁芜:甚嚣尘上的“微电影”

       (一)困惑:微电影的“驳杂”

       何为微电影?维基百科云:微电影(Micro Movie或Micro Film),通常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如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适合在移动状态或是短时间休憩状态下所观看,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时间长度没有标准,可以单独成篇,但也有成系列的小型电影。内容形态包含:公益推广、形象宣传、商业订制、个人创意等等,因其模式是在网络上以超短时(30-300秒)且有完整剧情的影片呈现,对民众来说是受欢迎且具有吸引力,因此近年来小型电影以各种形式被社会各界广泛地使用中。①再来看百度百科的界定:微电影(Micro Film),是微时代——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名称富有中国特色,事实上脱胎于国外早已有之的“短片”。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投资规模也从几十万到几千万不等。②

       上述对微电影的概念界定,充其量只是对微电影的描述。微电影概念之所以难以界定,首先在于微电影形态现实表征的驳杂性。纵观微电影作品,既有专业导演和专业团队制作的微电影,也有草根阶层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既有纯粹的叙事性的广告式微电影,也带有植入广告讲故事的微电影;既有纯商业订制的微电影,也有公益性微电影和政府订制的微电影;既有融资和赞助类的微电影,也有自筹资金的微电影;既有用专业摄影机拍摄的微电影,也有用手机、单反相机拍摄的微电影。其次在于微电影的首次命名是媒体行为,可谓“媒体给出的非专业称呼”③,用来指称兼具电影、广告、新媒体传播特性的视频。因此,各业内人士谈及微电影,总是无法挥去广告片的阴影。例如,“将微电影以商业定制的模式加以应用,其实质上就相当于加长版的广告”。④香港的毕明直言道:“有种广告形式,现称‘微电影’”。⑤其三,“微电影”概念出现之前,类似的影片样态已经在新媒体出现,但命名混乱,“新媒体短片”、“新媒体电影”、“网络视频”、“网络电影”、“微视频”、“微影”等称呼不绝于耳,直至2010凯迪拉克联手中影集团打造广告大片《一触即发》并将此片命名为“微电影”后,“微电影”一词似乎才取代了之前种种称谓,获得正声的地位。其四,“微电影”是中国的本土称呼,在电影界人士看来,微电影类似国际通行的“短片”,所不同的是,短片是纯粹的电影,而微电影所含杂质(非电影元素)太多。不过,也有电影人欣然接受微电的,如顾长卫在“美好2012·大师微电影”发布会时笑言,不管长片还是短片,都愿意倾尽全力,随着越来越多优秀电影导演的加入,“微电影”迟早变“威电影”。⑥

       由于微电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动的状态,学界很难对这样的动态事物做出静态的概念界定。不过,目前学界对微电影的概念内涵亦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一是微电影之“微”,微时长(30~3000秒)、微制作(1~7天或数周)、微投资(几千到数千万元);二是微电影的新媒体传播特质;三是微电影的电影艺术属性;四是微电影的碎片化、移动化观看模式;五是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

       (二)喧嚣:微电影的“繁华”

       2013年,由央视网主办的2013中国国际微电影大典可谓将本已炽热的微电影推向了新的高潮。微电影的“繁华”,不仅是微电影影片数量的几何递增,更是层出不穷的各级组织机构承办的微电影节和微电影大赛的涌现,以及各大视频网站对微电影的情有独钟,凡此种种,无不燃烧着怀揣电影梦想的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

       笔者随意在网上检索了“2014微电影节”以及“2014微电影大赛”等关键词,涌现出的信息就令人目不暇接。不仅有明确以微电影命名的电影节,更有传统电影节中短片竞赛单元与微电影直接接轨。较为权威的如第四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此电影节是上报文化部由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协办,中影集团国家影视基地特别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吉利大学等100所高校联盟共同合作的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比赛。另外如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举办的2014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2014第四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以及2014旧金山亚洲学生微电影节,中国城市微电影节,第一届金海峡国际微电影节,以及2014第一届中韩微电影节,2014全国大学生数码影像DV短片大赛,2014中国梦(浙江)微电影大赛等。

       再来看看各大视频网站上微电影的现状。

       优酷视频网站可谓微电影重镇。优酷推出了年度微电影计划,是优酷出品每年持之以恒全心奉献的年度重头微电影项目。2010年的《11度青春》系列短片,分别为《拳击手的秘密》、《哎》、《夕花朝拾》、《东奔西游》、《泡芙小姐的金鱼缸》、《江湖再见》、《李雷和韩梅梅》、《阿泽的夏天》、《老男孩》、《L.I》等,以浪漫、奇幻、悬疑、爱情、友情、欢喜、愤怒、悲壮等众生相,记录了当代年轻人“在路上”的奋斗影像。⑦2011年的《幸福59厘米》,由优酷联手东乐影音和飞利浦,邀请:张亚东、包小柏、罗永浩、开心麻花、苗炜、吕惠洲6位各界精英导演,共同打造国内首部以“跨界导演”为主打概念的电影短片集,包括《爱有多久》、《元镜的爱》、《北京门票》、《别闹,改日》、《夜天使》、《我叫小马》。6大跨界导演,横跨音乐、唱片制作、教育、戏剧、媒体、广告等诸多领域,每位导演将拍摄与幸福有关的网络电影,6部短片从不同维度诠释“幸福”的涵义。⑧2012年的《美好2012》,2优酷共打造28部微电影,分为“逆袭”(12部)、“勇敢爱系列”(4部)、“不可能的可能系列”(6部),以及“大师微电影系列”4部,由顾长卫、蔡明亮、金泰勇、许鞍华执导的4部短片构成,分别是《龙头》、《行者》、《你何止美丽》、《我的路》。2013年推出微电影20部,其中“嘻哈三部曲”(3部)、“追梦—青年导演扶植计划”(1部)、“美好2013大师微电影”(4部),集结了亚洲著名导演吕乐、张婉婷和罗启锐夫妇、吴念真、黑泽明等电影创作大师,打造了《新年头老日子》、《一维》、《深蓝》、《美丽新湾计划》等微电影。“2014大师微电影”将继续秉持“不忘初心”的宗旨,力邀亚洲殿堂级电影人姜帝圭、舒淇、杜可风、张元创作4部精彩的微电影作品。

       爱奇艺视频网站专门开辟了微电影专栏,按时长分为:5分钟以内、5~15分钟、15~30分钟、30分钟以上四类;按片种分为:剧情片、动画片、创意、纪录片、音乐五类;按类型分为:歌舞、文艺、喜剧、爱情、动作、奇幻、惊悚、悬疑、青春、温情、励志、公益、酷儿、广告、其他、体育、社会、恶搞、乡土、啪啪奇等。

       至于搜狐、乐视、酷6、pptv、pps影音、360影视、腾讯视频、迅雷看看、56网、风行等视频网站,虽然没有开辟专门的微电影专栏,但只要键入微电影进行搜索,均会出现海量的微电影信息。尽管网站之间同名、同质作品较多,但也不乏专属的原创作品。

       值得一提的还有“华夏微电影”,可谓国内首档微电影专业品鉴节目,于2012年10月1日登录陕西卫视。该节目由电广传媒影业(北京)有限公司承制,立志制订中国“微电影”制作标准,首开专业影视公司与省级上星卫视就“微电影”合作的先河。著名导演陆川、王小帅、张纪中,著名演员葛优、刘烨、王学兵、黄渤、蒋梦婕、王宝强,以及众多业内知名人士坐镇解说、现场酷评。⑨

       已经无需说太多,关于微电影的炙手可热。每年微电影的数量都以井喷的数字递增,甚至无法统计确切数字。如此炽烈的微电影热潮,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微电影终将成熟的曙光。然而,在微电影的喧嚣和繁华背后,微电影表现出来的芜杂无序、缺乏精品、类型单一以及总体制作的低水准同样令人担忧。如果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考察微电影,目前的微电影状况无疑只是产业的泡沫,微电影的产业之路任重道远。作为新媒体电影的代表,微电影的产业发展有必要汲取电影产业的经验,避免走上产业歧路。

       二、票房与隐忧: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创历史新高。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27.67亿元,相比较2012年82.73亿元,同比增长54.32%,占比58.65%(2012年占比48.46%);进口影片票房90.02亿元,相比较2012年88亿元,同比增长2.30%,占比41.35%(2012年占比51.54%)。国产电影票房不仅是电影产业化以来同期最高的,而且扫除了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远低于进口票房的隐忧,巩固并提升了国产影片在本土电影市场的优势地位。2013年海外销售国产影片的数目也有明显增长,海外销售国产影片45部,247部次,而2012年海外销售国产影片是75部,199部次。2013累计票房和销售收入14.14亿元人民币,相比较2012年10.63亿元,同比增长33.02%。⑩2013年票房收入前10名的国产影片分别是:《西游降魔篇》124604万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71901万元,《狄仁杰之神都龙王》60220万元,《私人订制》58929万元,《中国合伙人》53926万元,《北京遇上西雅图》51967万元,《小时代》48810万元,《警察故事2013》34538万元,《风暴》30913万元,《天机—富春山居图》30014万元。(11)以过亿票房影片数来看,2009年12部,2010年17部,2011年20部,2012年21部,2013年33部,2013年过亿票房数增长率为57%。至此,我国票房过10亿的电影已经有三部,分别是2012年的《泰囧》,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和2014年的3D版《大闹天宫》。(12)

      

       从上图数据来看,所有数据基本呈现上扬姿态,票房一路飘红,过亿票房数一直攀升,院线建设基本稳定,这说明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日渐壮大。从2012年内地故事片总量的745部,降至2013年的638部,首度出现总量回落,尽管总数依然偏高,但也说明中国电影产业不再单纯追求影片的数量。2013国产电影票房的回归,说明2012年国产票房的暂时失利,并未影响电影人对国产电影制作的热情,也说明中国电影经过2012年每年引进的外国影片数量从20部增加到34部的历练后,重新找回了本土电影市场。国产电影的受众群正稳步增长,能够承载本土情怀的国产电影将依然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一方面,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的票房数据令所有电影人振奋,但另一方面,对电影产业畸形发展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现象电影”、“轻电影”、“新都市电影”等概念纷纷涌现,用来指称《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私人订制》、《小时代》等众多艺术质量不高但票房其高的让人大跌眼镜的票房黑马影片。从2013票房前10的影片来看,《天富—春山居图机》无疑是公认的烂片,恶评如潮。但就是这样一部口碑极差的影片,却借助“负口碑营销”的手段,获得了3亿多的票房。《小时代》则是在郭敬明的粉丝与媒体、影评人的对战中获得了4亿多的票房。《私人订制》,同样在导演冯小刚与观众的对骂声中,创造了5亿多的票房。“《私人订制》创高票房奇迹,是因为看电影已不再是欣赏艺术和表演,而是花钱买谈资,以及年轻人以看电影为幌子的恋爱与社交需要。”(14)可见,影片的票房与艺术质量并未完全成正比,单纯地以票房数据高歌电影产业的稳健发展显然为时过早。

       无疑,以产业状况最为良好的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电影产业的短板非常明显。一是产业链核心价值链环节畸形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意环节和后电影产品研发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导致影院放映一枝独秀,票房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双刃剑。2013年票房较好的影片,基本上属于“轻电影”类型,即由“爱情+喜剧+X元素”构成。(15)可谓“轻”了电影,“厚”了票房,“损”了产业。二是电影制作缺乏产业化所需要的标准化制作,类型片不成熟,导致影片类型单一或类型驳杂,国产影片中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较为成熟。电影制作依然遵循数量取胜而不是精品意识,因此拉低了影片的整体艺术水准,制作精良的影片往往淹没在粗制滥造的影片潮中。影片制作水准良莠不齐,无法培养成熟而固定的观影群体。三是院线稳定但多为寡头垄断(16),院线上映影片基本同时、同型、同片,经营管理上同质化严重,缺乏独具特色的院线和影院。四是档期无序竞争,缺乏公开的信息平台和档期协调机制。2012年,平均每1.5天有新片上映,每4.6天有1部进口影片上映。(17)五是电影资本市场仍未完善,健全的投融资体制亟待建立。中国电影产业对资本的运用仍属起步阶段,规模有限。同时,大量闲散社会资金的涌入,由于制作水准参差不齐,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难以助推中国电影高水平的快速发展。(18)六是电影产业中的散兵游勇居多,产业资源急需整合,高度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龙头电影企业缺乏,跨媒介、跨国别的传媒集团仍未形成。(19)七是国产电影开始进入网络新媒体市场,主要是利用新媒体网络营销和放映,但目前仍属试水阶段,真正符合新媒体网络特性的影片并未成熟,对电影产业而言,新媒体网络的巨大产业潜力亟待挖掘。

       三、契机:微电影与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

       (一)越界:微电影的产业潜力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电影产业可谓“越界”高手,属于文化产业中产业链拓展最为宽泛的产业之一。巴里·利特曼认为,电影产业的跨界发展是电影产业的生命力所在,通过产业链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产业价值链向关联产业的拓展,实现“大电影产业”。(20)纵观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最大的软肋便是核心价值链环节的羸弱和产业链拓展乏力(21),电影产业仍旧徘徊在依靠票房盈利的阶段,鲜有向关联产业拓展并获利不菲的例子。例如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人在囧途之泰囧》,除了炒热了泰国清迈旅游,几乎没有任何衍生产品;再如口碑票房均不错的《让子弹飞》,虽然网络流行过一段电影中的“麻匪”面具,但于制片商而言,没有任何版权收益和产品的销售盈利。这种状况与成熟的好莱坞电影产业形成鲜明对比。时代华纳、维旺迪环球、迪士尼、新闻集团、维亚康姆等全球传媒集团,其荧幕层面的价值收益仅占总收益的20%(有时甚至只占5%)。(22)例如迪斯尼集团,其经营范围不仅仅包括电影、电视和主题公园,还包括互联网、出版、餐饮业、零售业、旅馆业等众多领域。从其2013年度财务报告来看,总收益450.41亿美元,媒体网络业比例最大,占到73%;主题公园业其次,占11%;消费产品业占9%,影视娱乐业仅占7%。不过,所占比例不大的电影产业是其集团产业收益的核心源泉,其产业的绝大部分收益均来自电影产业链拓展后的关联产业。(23)

       而微电影所表现出来的产业魅力(24),首先就表现在我国电影产业最薄弱的产业链拓展环节,尤其以广告产业、旅游产业为甚,见图1所示。

      

       图1 微电影产业链构建图(25)

       微电影进入受众视野,源于《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广告,因此,广告与微电影的结合可谓水乳交融,宝马、奔驰、保时捷、佳能、三星、LV、Chanel、益达、七喜等众多知名品牌纷纷推出了微电影广告,将微电影推至媒体的风口浪尖。以至于无论广告界还是电影界,纷纷感慨不知道是微电影黑了广告,还是广告损了微电影。虽然微电影广告中不乏较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出现,但微电影的特性注定了微电影只能成为广告中的奢侈品,无法替代现下广告的传统模式。正如麦肯国际集团(中国)副总裁莫康孙所言:“微电影成为营销趋势之时,就是失去魅力之日,所以,它不会成为将来营销模式中的一个主流。”(26)而从电影导演彭浩翔的感叹“太多微电影沦为广告长片”(27),说明微电影与广告的结合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从广告而言,微电影广告为广告注入了新鲜血液,可以为众多知名品牌书写微电影传奇;从微电影而言,与广告的结合,解决了微电影的最大困惑——盈利模式。由于微电影主要在新媒体传播,无法像传统电影一样依靠票房盈利,因此,与广告的结盟就成为微电影盈利的首选模式。无疑,与广告的结盟在某种程度上会损伤微电影的电影艺术特质,甚至最终也可能会被受众摒弃,然而,即便是与广告结盟,微电影也表现出不一样的影片样态,既有像《一触即发》这种诠释产品的微电影广告,也有像《看球记》这种软植入的微电影,更有像《老男孩》这种不以广告为主、植入广告不露痕迹的微电影。因此,微电影与广告的结合,将极具艺术探讨价值,而微电影产业链向广告产业的拓展,也将带动微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则是微电影向旅游产业的拓展,突出表现在城市微电影宣传片的风起云涌。如《天台》(上海)、《南京201314》、《IN深圳》、《苏州情书》、《千年之约》(杭州)、《爱在南昌》、《岸边的记忆》(武汉)、《爱在四川》、《兰州故事》、《穿越三国·恋上成都》、《滨海,你好》,不胜枚举。2013年9月6日,中国城市微电影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本次活动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网络电视台、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电影网、广西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全国100多家各级广播电视台及报刊单位协办、十大国有电影制片厂、数十家国内外知名网络公司、广告公关公司、传媒影视公司积极参与。中国城市微电影系列活动计划每年举办一届,将分为以下六个部分:“梦想启动仪式”、“微梦想百城巡礼”、“筑就中国梦开幕盛典”、“城市微电影栏目开播”、“优秀城市微电影全媒体展映季”、“城市微梦想跨年盛典”。中国城市微电影平台的搭建,不仅在打造城市名片、树立城市品牌、探索城市形象宣传新模式等方面作用非凡,同时,更从影视人才培养、微电影市场规范、微电影产业链构建等方面积极推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助力:微电影与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

       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从电影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微电影可以视为是电影产业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创新,能够对我国电影产业目前最薄弱之处的电影创意、剧本和衍生品开发进行有益的补充。”(28)微电影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是新媒体时代电影样态为适应新媒体环境而进行的一次自我改变和革新,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新媒体功能的日益强大,随着4G网络时代的来临,类似微电影这样的全新的新媒体电影形式将大放异彩。从上文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劣势分析来看,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我国电影产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迅速扩张,世界电影产业将面临一次大的洗牌,中国电影产业只有正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借助新媒体的发展优势,采取积极有效的产业升级策略,才能突出重围,成就中国影业。

       中国电影产业的短板主要是在具有高附加值的电影剧本创意和产业链拓展环节,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微电影,目前微电影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产业关联上。从前文对微电影在广告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能够看出微电影在这两个环节的产业优势。此外,微电影正向网络产业、电视产业、游戏产业、动漫产业、音像产业积极拓展(29),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原动力不容小觑。因此,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开辟新媒体电影市场,将微电影纳入传统电影产业的范畴,并行发展。一是在继续巩固影院放映的基础上,加大新媒体放映和点播的力度,解决目前档期和排片的矛盾与困境,让更多的影片有充分展演的时间和平台,创造新的票房奇迹,为国产电影赢得产业必需的资金动力。同时,利用不同的视频网站,分流小众电影,让独立电影能够顺利进入观众视野,解决院线同质化严重的矛盾。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全新的电影产业链,将微电影作为新媒体产业链拓展的先锋,利用微电影产业链拓展的现有优势,带动电影产业链的全面拓展。三是借助微电影的热潮,建构电影剧本创意库。目前中国电影的核心问题是优秀的电影剧本匮乏,剧本类型单一,无法形成电影产业所必需的成熟的类型电影体系,因此在面对好莱坞类型大片时不堪一击。微电影短小精悍,其碎片化的特性注定了它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故事的片段或者一段情感的剪影,具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因此,微电影的创意能力是巨大的,可以为电影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剧本创意支持,并形成微电影的类型片片库,为我国电影类型片的突破助力。

       当然,微电影若想成为我国电影产业的有力臂膀,仅靠目前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微电影必须做到以剧本创意为核心,改变目前单一的题材和主题选择,运用多元的电影拍摄手法和技巧,以多元的艺术风格更广泛、更深入地揭示社会人生的百相,充分挖掘和展现深广的人性,让作品更显厚重而引人深思。其次,坚定地走专业化之路,以专业的创作团队,集结专业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像、舞美等人士,打造与传统电影想媲美的微电影精品,彰显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成为广大观众新媒体观影的首选。其三,扬长避短,以产业化之路寻求微电影持续稳健地发展。整合有效微电影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理念创新、价值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电影产业链。提升微电影产业的资本质量,健全微电影产业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完善微电影产业市场,拓展市场规模,实现微电影产业的规模经济。其四,建立新媒体数据库,对微电影版权实施统一管理。完善产业、金融、科技、财税等关系微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确保微电影产业健康发展。

       注释:

       ①维基百科.微电影[EB/OL].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5%BE%AE%E9%9B%BB%E5%BD%B1,2014-05-13.

       ②百度百科.微电影[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42291.htm? fr=wordsearch,2014-04-26.

       ③陈宇.新媒体时代的电影[J].艺术评论,2012(3):63.

       ④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77.

       ⑤毕明.所谓微电影[N].财经(香港),2012.

       ⑥4名导联手“美好2012”顾长卫:微电影迟早变“威电影”[EB/OL].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2/03/22/1484866.html,2012-03-23.

       ⑦百度百科.11度青春系列电影[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39606.htm? fr=wordsearch.2014-04-26.

       ⑧百度百科.幸福59厘米[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805595.htm? fr=wordsearch.2014-04-26.

       ⑨百度百科.华夏微电影[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400767.htm? fr=wordsearch,2014-04-26.

       ⑩新浪娱乐.电影局:总票房218亿国产片再胜进口片[EB/OL].http://ent.sina.com.cn/m/c/2014-01-04/16204074977.shtml.2014-01-04.

       (11)新浪娱乐.电影局:总票房218亿国产片再胜进口片[EB/OL]http://ent.sina.com.cn/m/c/2014-01-04/16204074977.shtml.2014-01-04.

       (12)豆瓣电影.2013中国内地票房年度总排行[EB/OL].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2347783/? start=0&filter.2013-04-23.

       (13)阮南燕、顾江.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电影产业升级研究[J].江淮论坛,2010(1):33.

       (14)“恶评”成就高票房,太荒唐(据新华社电)[N],《新京报》,2013.

       (15)尹鸿,何映霏.大时代与轻电影——2013年中国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4(3):11.

       (16)徐宏.论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背后的寡头垄断实质及其弊端[C],顾江.文化产业研究第4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76.

       (17)广电蓝皮书.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0.

       (18)阮南燕.管中窥豹:微电影的产业潜力[C].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314.

       (19)阮南燕.管中窥豹:微电影的产业潜力[C].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314.

       (20)[美]巴里·科特曼.大电影产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6.

       (21)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多篇文章中均有谈及,详见《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电影产业升级研究》(《江淮论坛》2010.02),《管中窥豹:微电影的产业潜力》(《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12)等文章。

       (22)喻国明,张小争.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M]华夏出版社,2005:6.

       (23)The Walt Disney Company.2013 Annual Report[EB/OL].http://thewaltdisneycompany.com/investors/financial-information/annual-report.

       (24)关于微电影的产业魅力,笔者曾有详论,见《微亦足道:微电影的产业魅影》(《浙江学刊》2012.05)、《管中窥豹:微电影的产业潜力》(《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12)等文章。

       (25)参见笔者《微亦足道:微电影的产业魅影》(《浙江学刊》2012.05)、《管中窥豹:微电影的产业潜力》(《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12)。

       (26)莫康孙.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J].中国广告,2011(8):41-42.

       (27)杨媚,彭浩翔.太多微电影沦为广告长片[N].深圳特区报,2012-05-15.

       (28)阮南燕.微亦足道:微电影的产业魅影[J].浙江学刊,2012(5):115.

       (29)关于此点,笔者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有详论,见《管中窥豹:微电影的产业潜力》(《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12)。

标签:;  ;  ;  ;  ;  ;  ;  

忙忙碌碌后:微缩胶片的工业雾_微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