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对技术馆员的要求_图书馆论文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对技术和馆员的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员论文,其对论文,图书馆论文,智慧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15.15.004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国家、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学校、智慧图书馆、智能建筑等概念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智慧图书馆是这些概念中的一个,也是智能技术带给人类生活学习以深刻变革的典型代表,并与绝大部分“智慧”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建造智慧图书馆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浩大工程,需要处理好各流程环节间的关系。按最简单的环节来说,智慧图书馆=图书馆建筑本体+智慧科技+智慧馆员,因此,相关智能技术的具体化和适应智慧化图书管理的智慧图书馆员的培养将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智慧图书馆得以实现的核心支柱。

       1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

       1.1 智慧城市

       1990年,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以“智慧城市(smart cities)、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networks)”为主题。2007年,欧盟确立了以创新和低碳为中心的未来发展战略,并正式发表“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报告,从智慧经济、智慧人口、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流动性以及智慧生活6个方面阐释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标志着“智慧城市”实践的正式开始。在IBM公司的推动下,智慧城市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截至2013年底,全球共有400多个国家参与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国国内最早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讨论始于2010年的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有90个试点城市。《2015-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前瞻》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有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根据世界银行的推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2.5倍。

       1.2 智慧图书馆的兴起

       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展开了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在2001年前后,加拿大就已经开始了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和尝试。首都渥太华地区率先建立了一个名为“Smart Library”的图书馆联盟,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博物馆在内的12所机构加入了该联盟,这是国外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最早实践[1]。该联盟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利用一个搜索界面便可检索查看所有成员的馆藏资源,十分方便。同年10月,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立图书馆也确立了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目标,计划通过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来带动智慧社区的发展。该馆着手建立了“智慧的图书馆网络”,并将物理设施和虚拟社区也纳入进来,形成一个集成系统[2]。紧接着,在2003年前后,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开始尝试提供“smart library”新型服务方式。2005年,我国上海图书馆开展了手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台北市立图书馆运用无线射频技术建成了无人服务的图书馆。现在国内图书馆大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智慧性,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等的智慧程度已经比较高,不过完全智慧化的图书馆目前还没有。

       2 智慧图书馆研究综述

       2003年,奥卢图书馆的学者发表了一篇题为《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文章,指出智慧图书馆是指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在任何有互联网和浏览器的地方都可以使用,这篇文章正式拉开了西方国家关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序幕[3]。2004年,米勒等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智慧图书馆:强调科学计算的图书馆的SQE最佳实践》研究报告,推动了智慧图书馆的发展[4]。从2010年2月开始,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的Smart Libraries News Letter杂志开辟了“Smarter Libraries Through Technology”专栏,介绍影响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5]。2005年,首届全球数字图书馆国际学术研讨会(ICUDL)在杭州召开。首次大会录用论文共108篇,其中,国外作者论文28篇,我国港台地区作者论文3篇,内地作者论文77篇[6]。在2010年的第六届ICUDL会议上,潘云鹤在会上做了题为Important Developments for the Digital Library:Data Ocean and Smart Library的发言,这标志着国内学界对智慧图书馆的重视。由此,拉开了国内学界追赶国外研究的序幕。

       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智慧图书馆”作主题词,并输入“智慧”一词作为词频进行高级检索,可以得到217篇论文文献,发表年份集中在2007-2015年(数据截止时间为2015年5月31日),通过笔者对历年发文情况层层浏览,再运用排除法进行筛选,最终可得到大约185篇和智慧图书馆明确相关的文献,发表时间集中在2010-2015年期间,这刚好与第六届全球数字图书馆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的时间吻合。其实早在1999年,台湾的林文睿就曾发表过《智慧型图书馆建筑思考(节选)》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林文睿就已经具有了前瞻性的视野,文中指出在图书馆的未来建筑中要融入超智慧型大楼设备整合系统IFMS[7](Intelligent Facilities Management System),通过网络和集成技术将原本分散的分系统统一起来,合并成一个整系统,方便使用。此外,从最新科技角度来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学者是严栋,在2010年,他发表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探讨了如何利用物联网打造出色的智慧图书馆。

       此后,一大批学者纷纷涌现,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开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严栋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8]。董晓霞、龚向阳、张若琳等将智慧图书馆界定为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其中感知智慧化包括深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基于感知的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则是通过人和知识的融合,为用户营造一个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服务[9]。王世伟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10]。赖群、黄力、刘静春认为智慧图书馆的组成结构与现有图书馆有着很大的差异,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其核心组成技术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感知和处理技术,二是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11]。武婧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包含五大要素,即资源、技术、服务、馆员、读者:资源是优质、多元和高效的;技术是互联、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应该是开放、泛在和感知的;馆员队伍是专业、敬业、善于独立思考和富于创新精神的;读者是乐用、协同和敏锐的[12]。李燕波认为过分追求图书馆技术,会使图书馆人忽视人文精神的存在[13]。

       在上述各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在秉持人文精神的前提下,对现在以及未来出现的众多高科技技术进行精心挑选筹划并努力将它们融入自身体系当中,以期更好地服务大众的一种图书馆发展新模式。通俗地说,智慧图书馆就是最懂读者的图书馆:通过各类感知技术、智能处理技术,让图书馆更懂读者的需求。

       3 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王世伟在《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一文中提出智慧图书馆应具有互联、高效、便利[14]三大特征,在其后来发表的《再论智慧图书馆》一文中,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更要具有广泛互联和融合共享[15]两大核心特质。谢芳在《论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中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的先进性、开放性、系统化和智能化[16]4个特征。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认为智慧图书馆与其他传统图书馆的区别在于深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基于感知的智慧化管理和服务3个方面[9]。笔者在总结其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发展的具体情况,认为智慧图书馆只有具有更全面立体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更高效的协同管理这四大核心特征,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3.1 更全面立体的感知

       智慧图书馆可以做到全面立体感知,如感知读者的位置、感知读者的行为乃至心理状态,进而精准地判断读者的需求。现阶段智慧图书馆可以通过GPS、Win、RFID等感知读者的位置(LBS),通过图像采集和轨迹追踪分析读者的行为,未来可以通过体感技术感知读者的精细行为乃至心理变化,为图书馆提供精准服务。精准服务比个性化服务要求更高。目前,很多智慧图书馆利用RFID等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实现了图书的自助借还、盘点、查找、定位、顺架、分拣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而精准服务更是只有在智能系统的帮助下才能实现。如智慧空调通风设备能够利用温度感应器感应馆内温度变化,将这一温度传达给智慧中枢系统,中枢系统通过与预先输入的温度指令对比,自觉判断是否应当进行降温或者升温。智慧火警防灾系统会在出现火灾险情时,立刻通过分子感应器分析判断火灾种类,根据火灾种类选择开启防火门、喷头降水降温等不同的初级控制措施,并在第一时间自动联系火警报警、向图书馆智慧中枢控制系统的专员报告,快速分析出最佳离馆路线,通过馆内语音系统和显示屏引导馆内所有人员逃生。

       3.2 更广泛的互联互通

       现代普通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相比较而言,已经较多地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比如空调通风系统、计算机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和网络系统等,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只有这些设备、系统、资源和人员之间建立了联系,才谈得上智慧。如门禁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进行了实时衔接,读者进馆后,系统能及时推荐他/她喜欢的图书,并将该书的存放位置告诉他/她。当然,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性还有赖于图书馆智慧中枢系统的支持,图书馆智慧中枢系统能够将图书馆各类设备、图书、信息单元、馆员、读者等通过物联网联系起来。智慧中枢系统作为使图书馆具有智慧性的核心组件,通过预先设定好的计算机指令指挥馆内各系统工作,实质上是具有人工智能的CPU处理设备,能够对来自所有设备、系统的实时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并加以关联,从而实现图书馆对这些要素的智能感知。

       3.3 更深入的智能洞察

       “智慧”更重要地体现在快速检索、准确定位、及时知识咨询以及解答等文献知识服务上。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性是指在减少或者完全避免馆员控制的情况下,图书馆自身能够保证馆内各项系统的运行,实现自我管理,馆员所要做的仅仅是监督和维修而已。比如,智慧检索设备能够主动对用户的信息检索结果进行有序化的分析和编纂,将最终结果以摘要或者综述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在必要时还可以将这些检索出的信息进行相关度分析,并将关系结构图予以可视化的展示。图书馆甚至还可以邀请读者对借阅归还的图书进行打分评价,将这些意见也一并纳入到数据库中,在某个周期完结时,计算机智慧中枢系统主动将信息整理、分析好,形成辅助决策报告书,发送给各类馆员用作参阅,帮助他们在图书采购归类、读者群扩大、藏书整理等方面做出更好的决策。通过对这些相关信息的串联存储以及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结果的精准性,使智慧图书馆成为主动的“有感官的有机体”。

       3.4 更高效的协同管理

       随着智能技术的采用,图书馆不仅可以实现本馆内部要素之间更好的协同,还可以实现行业协同、地区协同、国家协同、全球协同等,使资源由分散趋向集约、由异构趋向统一,克服资源在布局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和重复建设的弊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并且协同所需花费的时间、精力、物力成本等都将大幅压缩,协同服务的质量大大提高。不过,这些协同都是建立在更好的感知、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洞察基础之上的。

       4 智慧科技的运用

       智慧图书馆的构成包括用户、基础设施层、应用服务层以及技术支撑层(见图1)。科技在其自身的不断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特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科技的参与,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应用的科技有许多,笔者将技术支撑层划分为两部分:一种是以SaaS软件开发系统为主的核心组件,另一种是以无线射频技术(RFID)、物联网、3D虚拟技术(3D virtual)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为主的关键支撑组件(见图2)。

      

       图1 智慧图书馆层次体系

      

       图2 技术支撑层层次划分

       4.1 SaaS系统

       图书馆一切硬件设施的铺设与建造都是为了让软件服务能够更好地开展,因此软件服务才是智慧图书馆的本质核心。SaaS系统是Soft as a Service的简称,它是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快速多变的软件开发需求变化而衍生出的一种软件应用模式。SaaS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客户依据自身的需求向厂商订购软件服务,厂商将研发成功的软件、数据库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用户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服务器上便可直接使用该软件,且软件和服务器的维护与管理全部都由生产厂商自己负责,用户不用费心参与,从而节省了自身培养操作与维护人员,购买数据库和软件的成本(见图3)。B.W.Min认为SaaS实际上是一种多租户的软件租赁服务[17]。以往的图书馆软件开发模式是馆内自筹技术人员开发或者是直接从生产商处购买,生产商会对后续维护与升级服务额外收费,这会加大图书馆的经济负担。笔者建议图书馆采用SaaS软件开发系统,以联盟共生的方式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智慧联盟各成员馆可以组成一个多租户群,对于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需要用到的共同的软件服务实行多租户的SaaS系统,共同与软件开发商洽谈协商,“只租不买”,减少费用的消耗,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模式,互利共生,共同发展。

      

       图3 SaaS系统

       4.2 RFID与物联网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8]。物联网的首要特点是全面感知[19],而能实现全面感知的关键技术就是无线射频技术(RFID)[9]。

       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非常具有潜力,它是图书馆具有智慧性的前提。笔者认为RFID的功能价值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体现:

       (1)图书馆最宝贵的资源在于它贮藏的海量文献,在分类法的帮助下,馆员们也只能将图书按大类进行管理,无法具体到某一本书,但若采用RFID标签,这一局面将会彻底改变。馆员们前期只需将书本信息输入RFID标签,再把标签植入到书本中,那么日后读者或者馆员查阅时只需要在图书馆系统中键入书名,在显示屏上便能快速显示该书的方位、路径、便于查找(见图4)。同理,由于RFID技术使得图书能够被快速定位,它在跟踪外借图书、追踪物流、防止图书失窃上也能发挥卓越的作用。

       (2)RFID在图书馆中另一项重要的功用体现在预约阅览室座位上。经过改良的(植入重量传感器)带有射频标签的椅子可以通过馆内覆盖的无线网络将自身是否空闲的信息发送给控制中心,中心接受后会把这些信息汇总,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在馆内阅览室显示屏上,读者也可以根据手机客户端APP查阅,并在线免费预约(见图4),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预约到具体的书桌及具体时间段,逾期的预约系统会在保留20-30分钟后自动取消,对于恶意预约的行为要严厉禁止,违者必究,可以克扣个人图书馆信用积分、减少其借阅数量、限制预约等。

       RFID在图书馆照明采光、防火、通风、安全认证等方面的应用上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在此不一一列举。

       (3)RFID的广泛运用,可以把图书馆打造成物联网中的一部分,实现馆馆相连、馆人相连、馆物相连和物物相连。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时要多加运用RFID技术,但该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对人的标签植入会牵连到隐私权的问题,所以要有后续的技术和法律支撑,杜绝隐私泄露的问题,这需要政府早日出台相关法律,保障用户权益,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图4 RFID运作机制

       (4)RFID标签的普及会促进近场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的广泛运用,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10厘米内[19])交换数据。这个技术由免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并向下兼容RFID[20]。它在图书馆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4.3 “3D”虚拟技术

       “虚拟”一词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被用来扩大内存,帮助CPU运算,这也就解释了起初的虚拟技术为何大多是以“2D”形式呈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3D”虚拟技术被提上了研究日程,但是,“3D”虚拟技术提高的仅仅是画面的立体感和逼真度,笔者认为,只有嵌入了人工智能的“3D”才能造就互动的“虚拟物”。智慧图书馆“3D”虚拟的实质是用户与具有人工智能的智慧中枢间的交流,虚拟物其实是人工智能的“代言”(见图5)。其次,要为读者营造逼真的“3D”环境,使书中的场景和知识可视化。考虑到目前虚拟技术成本较高,本文建议智慧图书馆在前期建设中只需要在馆中开辟一个专门用作“3D”虚拟演示的空间即可,后期可逐步扩展。来访者可以通过手机APP、智慧图书馆网站或到馆预约体验。来访者应当被事先告知,为了维护设备安全和馆内秩序,体验过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会被监控和记录。

       “3D”技术得以运用的前提是大量馆员事先对海量图书知识资源进行扫码和编码,将其转换成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智慧图书馆间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图5 “3D”虚拟技术的工作原理

       4.4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是对应大数据(big data)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在上述章节中,笔者介绍了智慧图书馆的四大特性,其中智慧洞察与数据挖掘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图书馆中既存有海量的知识资源,也存有个人身份信息、借阅记录等结构化信息和用户行为痕迹、检索方式、存储行为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21],这些信息(数据)实际上是静态存在的,人们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其动态串联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价值。

       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通过着力发展数据挖掘技术至少会赢得三方面的成功:

       (1)向用户推送信息,提供个性化业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应当做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对用户自身的推送。②对相同偏好用户群的推送。每个智慧图书馆的用户都会用自己的个人信息注册图书馆账号以方便接受服务,那么用户的学历、性别、年龄、检索历史、借阅情况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都会被记录在图书馆服务器上,系统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用户偏好,当有满足用户偏好的书目上新或者被归还时,系统自动向用户推送这些消息,吸引用户注意。对于相同偏好用户群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则可以帮助图书馆向该群体推荐恰当的书目,使“一人独占”变成“群体共享”,方便大家交流和推荐优秀书籍。此外,系统可以对将来新注册的用户,根据他们注册时提供的年龄、专业、性别等信息进行预判,直接推送相关书籍,帮助用户节省检索时间与精力。

       (2)提供“组合阅读”的功能。在数据挖掘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计算出不同图书间微小却又紧密的联系,方便图书馆对图书重新分类排架,使图书具有“1+1>2”的组合功能。比如,将烹饪类的图书与养生方面的书籍搭配上架,效果会更优。

       (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将图书馆的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资源合并分析,各图书馆间也能充分进行信息沟通,因此在对用户行为、知识发展趋势、用户群变化、图书馆发展等预测领域,数据挖掘技术都具有显著优势。

       5 智慧馆员队伍建设

       “除了智慧的图书馆员,没人能创造出智慧图书馆”[22],伊安·约翰逊在《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一文中对馆员的重要性做了深刻描述。馆员是图书馆活的灵魂,他们的存在,弥补了纯科技中缺失的人文精神。在智慧图书馆中,馆员要做的就是在不破坏用户(读者)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回答用户提问。因此,笔者认为智慧馆员队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5.1 优化源头:变革现有馆员招聘模式

       智慧馆员既不是普通馆员,也不是行业专家,他介乎于二者之间存在,充当的是“桥梁”和“引路”的角色,以提供智慧服务为目标。目前对绝大多数图书馆员在初次选拔时均看重“专业对口”和“学历程度”这两方面,门槛较高,但其在成功进入图书馆任职之后,环境氛围会变得宽松自由,这种“先紧后宽”的模式容易使人懈怠,安于现状,因此该方法并不适用智慧馆员。笔者认为智慧馆员的初级选拔,可以放宽甚至是摒弃对“专业对口”和“学历程度”两方面的要求,转而采取资格认定的方式,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统一的智慧馆员从业资格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图书馆学相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学、心理学等笔试内容,尤其要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5.2 盘活存量:打造适应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特质

       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图书馆精神的动态体现。在现有条件下,盘活图书馆人力资源存量,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现实之举。

       5.2.1 优化配置 采取分类使用的方法,对现有的馆员进行重新配置。将具有一定智慧图书馆知识的馆员安排在采用了智慧服务设备或系统的部门工作,将没有智慧图书馆知识的馆员依然安排在传统的业务部门工作。

       5.2.2 培训提高 对没有相关知识而愿意接受新挑战的馆员,给予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科研能力的培养、情报意识的培养、协作能力的培养等,并帮助其在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

       5.2.3 智慧意识的树立 智慧来源于知识,是知识的升华。诗人T.S.Eliot曾经说过,“智慧在哪里?我们在知识中湮没。”所谓的智慧意识是指保持对事物中“知识—智慧”型资源的敏感度,通过深入学习与实践探索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完成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智慧意识类似于情报意识,需要馆员在其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缓慢积累形成,且要有敏感和善于观察的内心。智慧意识的基础来源于个人对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整合,个人的知识发现和提炼能力直接决定了个人智慧意识的强弱。

       5.2.4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优化 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人类历史的发展都靠创新来支撑和推动。智慧图书馆就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次变革和创新,智慧馆员相对于普通馆员而言,其创新能力需要更高,因此创新能力在智慧图书馆中占有重要地位,将创新能力纳入到馆员晋升评优考核体系中十分重要,此举将会大大激励馆员的创新动力。

       5.3 持续优化:提倡馆员开启“专深—终身”二维学习模式

       所谓的“专深—终身”二维学习模式是指在坚持终身学习的前提下,鼓励馆员纵向拓展知识面,有一技之长。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智慧图书馆自然也要成为学习型智慧图书馆,智慧馆员要成为学习型馆员。要成为学习型馆员就要做到:

       5.3.1 要培养馆员终身学习的习惯 不论是否在职、在编,都要保持着谦卑的学习之心,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根据自身经验,发现身边的新知识,并融入到工作中,提升工作的新鲜感与乐趣,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5.3.2 要善于借助先进的学习工具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学习习惯也在改变,良好的学习工具会帮助人们更快更好地学习,它包括各类高校或科研机构的门户网站、学习论坛和其他辅助工具等。像目前备受欢迎的知乎和小木虫论坛都是优秀的学习工具之一。馆员们要学会熟练运用这些学习工具积累知识,并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5.3.3 终身学习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他人的鼓励与监督 最好的鼓励来自于一起参与工作的其他智慧馆员,最好的监督来自于每年图书馆举办的职业技能考核。图书馆管理者应当了解馆员们最渴求的是什么,因此在图书馆制度中要明确规定每个月安排半天时光供馆员们举办沙龙交流会、意见讨论会、观点交流会等,帮助馆员们之间进行交流,培养图书馆融洽、进步的学习氛围。此外,应不定期地组织优秀馆员去其他智慧图书馆交流学习,与馆员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6 结语

       图书馆是贮藏人类千万年智慧结晶的神圣场所,其发展变化也反映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界发展的新模式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它的建设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本文仅从简单的科技应用和馆员培养角度来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对其他方面诸如“大数据与云”的构建、云存储的实现、智慧图书馆信息安全、用户隐私保护等问题并未涉及,但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作者贡献说明:

       储节旺:确定论文题目和框架,负责3、5节的撰写以及对整篇文章的审验、修改;

       李安:担负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负责文章第1、2、4、5(后半段)节的撰写。

       收稿日期:2015-07-02 修回日期:2015-07-22

标签:;  ;  ;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对技术馆员的要求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