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学生活,让小学德育的本位回归论文_姜侃倩

关注小学生活,让小学德育的本位回归论文_姜侃倩

小学德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会过道德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离开生活实际,德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必然选择。关注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关注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关注生活的需要

【案例】课间,我刚要走出教室,同学跑过来,匆匆塞给我一封信,然后跑开了。展信一看,一行稚嫩的字迹跃入我的眼帘:尊敬的李老师,我是鼓足勇气给您写这封信的。从本学期班级开展每周评选“最守规范的学生、最不守规范的学生”以来,我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一来到学校,就仿佛觉得有无数双的眼睛在盯着自己,真担心自己的行为稍有越轨,就会有把柄。虽然我曾经两次十分被评为“最守规范的学生”,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觉得太累了。我爱唱爱跳,课间,我更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老师您知道吗,每周被戴上“最不守规范”帽子的学生,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呢??

【反思】天哪,我的教育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压抑、苦闷、疲惫、惶恐??而我却沉浸在激动与兴奋之中,为自己的教育“创新”而沾沾自喜。自从开展守规范评比活动以来,同学普遍都变“乖”了,班级纪律变“好”了,班级经常获得流动红旗。这样的成绩让我真是有些忘乎所以。扪心自问,我有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过学生生活的真正需要呢?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与发展的需要等。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离开学生的需要去谈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过分地强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剪裁学生,得到的只能是顺从和禁锢。又焉能以人为本,张场个性?道德缘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小学德育在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爱心地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的需要,才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前提与关键。

1.要让学生多一些“选择”。教师的角色从“居高临下”的师道权威转变为“朋友式”的引导者。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的真正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发展“菜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德育目标和确定实现目标的期限,自主选择德育内容及开展实践的途径与方法,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弹性,少一些刚性;多一些个性的张扬,少一些天性的压抑。惟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对德育的真正需求与呼唤。

2.要让学生多一些“对话”。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爱学生为核心,为学生创设宽松、温馨的氛围,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联系的人进行平等互动的对话交流,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促使学生身心主动、愉悦地发展。

关注生活的本身

【案例】不久前,学校组织了一次思想品德教学研究活动,有位教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节课安排在下午第三节,内容是《感悟母爱(父爱)》。上课不久,天骤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过一会儿,只见教室外有几个人,原来是家长送伞来了。一些家长也许是怕孩子担心,干脆趴在窗口和孩子打起了手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秩序顿时“乱”了起来,老师灵机一动,趁势引导:“同学们,下一场大雨,显一份深情!浓浓父母爱,化为送伞行,现在就让我们现场采访一下家长,听他们说说冒着大雨赶着来送伞的心情,看一看他们被雨淋的模样,想一想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随后,感人至深的现场报道,传达了孩子们对无私的母爱(父爱)的理解、感悟,以及对“谁言寸草心,报行三春晖”拳拳之心的理解。

【反思】这是一节成功的教学示范课。作课教师以灵活的课堂机智,巧妙地开发和利用偶然生成的德育资源,现场体验、感悟,促使德育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动,惟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对德育的真正需求与呼唤。

1.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随机教育。要抓住在偶然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德育契机,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随机教育。德育契机往往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内求性,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德育契机,才能找到学生心理需求的突破口,提高教育实效性。实施随机教育,树立强烈的随机教育意识,充分研究分析并准确把握德育契机出现的主要集中点,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

2,要注重生活空间的多元化。德育要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主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j维的生活网络,全面实施德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关注生活的过程

【案例】王老师是我们学校有名的“严”老师,他对学生的要求特别严格,批评起来特别严厉。每天,他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要求学生不断改正提高。他所管理的班级纪律特别好。有一次,我到他的班级去听课,果然学生显得很“文雅”。上课一开始,王老师同样习惯性地指出:“??大家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马上改正,一是??”课后,我随意和几位学生闲聊,听到的却是他们大诉苦衷:“我们做得越好,在王老师眼里还全是缺点。”“从一年级开始,王老师就要求我们像大人一样,轻轻地说话,悄悄地做事,我们多累啊??”有个同学还悄悄附到我耳边说:“我们班的同学背地里叫他‘老严’呢”。

【反思】勿庸置疑,王老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然而并非善意的教育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历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分享到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的生活,那么教育的本身就应该充满“童趣”和“童乐”,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因为学生只能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发展,我们不能越过今天去预设他们明天。

1.在德育目标上我们要做到层次化,循序渐进。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将德育目标分成若干层次,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制定不同的具体目标,做到相互衔接,逐步提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同一年级段中,再设置若干个等级,让每位学生都有适合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乐意、主动地选择奋斗目标。我们不仅要注意德育目标在数量上的层次性。还要注重德育目标在质量上的层次性。如热爱祖国,可引导学生从“热爱自己的妈妈”开始,再逐步发展为“热爱祖国妈妈”。

2.我们要变“补缺”教育为“增优”教育。长期实行补缺教育,学生除了改缺点还是改缺点,缺乏成功的体验,心里负担加重,主观能动性很难激发,对于学习,学生只从心理上消极地接受。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外显的或内隐的闪光点,并不断地进行表扬强化,促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愉悦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克服缺点,积极向上,不断发展。

论文作者:姜侃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0

标签:;  ;  ;  ;  ;  ;  ;  ;  

关注小学生活,让小学德育的本位回归论文_姜侃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