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方略的三个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方略论文,意识形态论文,主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谋划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布局,以崭新的思维理念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做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遵循。必须从底线思维、话语体系和理论创新等主要维度上来思考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略,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一、底线思维维度: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正确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 底线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它要求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从坏处着眼和考虑,积极争取最好的工作目标和结果,掌握好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2]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同样适用于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建设的底线思维,实际上就是要求认真分析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战略上谋划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略,明确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努力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掌控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可以说,确立和把握好底线思维,是谋划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方略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维度。 注重党的思想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底线思维的生动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意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为此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为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提供前提和保障,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执政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也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高度统一,并最终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这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确立底线思维维度,才能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树立底线思维,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然,任何意识形态发展创新的基本方向、具体定位和实践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内涵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脉络,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所实施的各项政策和意识形态工作,把握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未来走向,就必须从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进程出发,探索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实现中国梦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 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对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的某些失误的纠偏,并针对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果。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实质上就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塑造党和国家的形象,以更好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服务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就决定了新时期中国意识形态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有世界眼光、时代潮流以及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这一新的理论概括成为当时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及其更新的依据,是当代中国最具标志性的话语体系。这一理念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所有举措的得失成败,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邓小平理论等强调以爱国主义为内核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重组,强调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新型爱国主义的重新树立,为此它不但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长期优良革命传统,而且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并放眼当代世界各种文明共存交融的未来,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因而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论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法律、政治和文化,还是对整个世界而言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时,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变化,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明确指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科学发展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深入认识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同时必须把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也正是在这一总体布局中继续得以有效推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并获得全面阐释,使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认识又一次重大进步和新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更趋于复杂化,挑战前所未有。改革开放30多年进程积累下来的经济社会问题,诸如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较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等民生问题突出、部分官员的腐败等也亟需解决。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定力和决心,多次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中国必须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措施正逐步付诸实施,以期通过坚定的改革步伐化解社会积弊。与全面深化改革同步,当前中国还需要在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上有新的创新发展,以此为改革攻坚阶段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同时,在针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上,习近平提出了“三个必须”,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效实施,必将成为凝聚人民思想共识的强大精神纽带,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与时俱进性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在把握底线思维中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二、话语体系维度:加强对外思想交流,在求同存异中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5](P162)这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实上,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和斗争的核心,而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和战略任务。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西方仍然主导着整个世界的话语体系,其仍然用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念来作为国家间交往的基石和处理国际事务是非判断的标尺。尽管我国综合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速提升,但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中西之间关系呈现出典型的“政冷经热”的态势。其原因主要源于中西之间在国家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而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极力维持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强行胁迫其他国家接受其价值观念,将那些与其价值信仰不同的国家视为“异端”,忽视了国与国之间在历史传统、具体国情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伴随中国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中国威胁论”亦与此关系密切。另外,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相比,与中国快速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理论资源相比,国内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而人们对西方主流的政治、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仍存在不全面的地方,这都造成了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具有的话语权不够多,不够有力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打造自己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成效显著,中国国际话语权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还落后于中国硬实力提升的步伐,还没有完全赢得属于自己的国际地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增强中国对外话语表达的整体竞争力、逻辑说服力、凝聚力和公信力,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故事”,更加生动准确地阐释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传播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美好国家形象。 应积极建构和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当前,如何在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过程中,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国际交往中,尽快建立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于切实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意义重大。 应当看到,“当前,面对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领域交锋态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情况,我们必须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在国际思想舆论交锋和斗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中掌控主动权和话语权,切实抢占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制高点,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6]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我们首先应提炼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它既能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及人民思想文化发展的精神实质,又能为西方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有民族性、真理性和时代性,才不会因其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或价值观差异过大而发生排异反应,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重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明确,鲜明体现了整体与个体价值观的统一,是我们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一旦这种价值观深入人民大众的思想深处和血液之中,就会无形中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并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更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建立,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点。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对广大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予厚望并强调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同时,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7]因此,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全面展开,必将日益发挥出兴国之魂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同时,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能否真正建立并获得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同,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获得验证。因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无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理论创新维度: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特别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了中国力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国家凝聚力、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现了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党的理论创新呈现出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创新特点。所谓战略性就是我们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思想理论创新和价值引领;全局性是注重整体思维,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化理论创新的顶层设计;而系统性就是从传承与创新、批判与建构的维度推进理论创新。这些进一步彰显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崭新创造,为我们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丰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8](P157-158)深入研究、系统阐发和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思想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也是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理论工作者理应积极投身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和实践中,用我们的智慧在不同领域充分反映和体现我们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探索和思考,为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坚持正确的研究立场,准确把握理论创新的基石和原则。深入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一项党性、政治思想性和学术性很强的研究工作,要把握好研究的正确立场、方向和方法,把握好理论创新的基石和原则。一是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深入研究和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财富。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活水,更要说明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与时俱进。要在学习掌握科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将其作为精神的经典予以吸收,使我们的理论创新思维能力与精神境界共同提升。二是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系统掌握好我们的看家本领,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这一创新理念同样适用于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我们应在深读细研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科学运用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中。 此外,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原则,即把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要有深厚的为民情怀,时时处处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期盼为着眼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出发点,积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不断激发起人民群众奋进的强大力量。 第二,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思维,深入阐释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成果。当前,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其根本要求就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既要分领域、分专题深入研究阐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同时,又要注重从系统性和整体性上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思想精髓、战略地位和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研究提供了丰厚材料。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创新性思想和重要观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高瞻远瞩。既要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道路的重要论述及其精神实质,更要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和对外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内涵与实质,准确把握其思想的语言特色和哲学智慧。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和方法,科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回答现实课题。“问题意识”对于我们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马克思高度重视“问题”对于把握时代特征的重要性。他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P289)在当代中国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决不能遮蔽问题、回避问题,而应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中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发展能充满动力和活力。理论工作者要敢于亮剑,善于发声,不仅要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回答现实课题,更要旗帜鲜明地对那些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回应,发表我们的响亮声音。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0](P11)我们应进一步深化和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去研机析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捕捉问题、找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矛盾、突破发展难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继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11]可以说,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理论工作者应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集聚资源,整合力量,以更加过硬、更具显示度的理论成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为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标签:三个必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习近平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中国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