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是“两个中心”论的理论源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源头论文,两个论文,理论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内含着正确的与错误的两种思想倾向,从其历史地位看,它是革命与建设的“两个中心”论的理论源头。邓小平正是在扬弃《正处》关于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
(一)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把党的工作重点从革命转向建设,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可不到一年,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使得阶级斗争式的革命又成为党的工作重点。不少学者都在思考“八大”路线为什么会中断?笔者也曾从“八大”路线的内容结构来探讨这个问题。(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3),29页。)然而, 要说明“八大”之后党在工作重点转移上出现反复的原因,还必须对《正处》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诚然,“八大”路线的中断与这一路线本身的不完善性有关。“八大”所作出的从革命转向建设的决策并不彻底,既未明确强调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未指出其建设不是工作中心,因而潜伏着党的工作多中心的可能性。与“八大”路线相比较,《正处》对党的中心任务的认识既有进步又有退步,致使党对工作重点的把握摇摆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一方面,《正处》凸现了经济建设这一党的中心任务。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说过,客观形势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注:杨胜群、田松年:《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21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而在《正处》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771~7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正处》明确地把 “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党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八大”路线的重要发展。
但在另一方面,《正处》所阐述的主题内容却不是如何发展生产力,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1956年底和1957年初就特别关注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1957年1 月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就谈到,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我们要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认真取得处理这个问题的经验。《正处》则更加突出地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总题目”和“重点”提了出来。毛泽东强调说,“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这样,就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757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毛泽东在当时不仅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正处》一文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而且把研究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看成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主题。(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3),81页。)
虽然《正处》所讲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革命”的概念有区别,但很明显,毛泽东已变换了“八大”以建设为重点的主题,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发展生产力作为并列的两大中心任务提了出来。这已是“两个中心”论的萌芽。只要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替换成处理敌我矛盾的阶级斗争式“革命”,那就是革命与建设的“两个中心”论了。
如果说毛泽东1957年2 月所作的《正处》讲话里既讲发展生产力又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际上已萌发了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的思想,那么,《正处》发表之后我们党对中心任务的把握就正是按“两个中心”论的逻辑发展的:有时是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并存,有时是革命与建设的中心地位互换。
对于在《正处》中萌发并在后来发展起来的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论,我们应正确地予以评价。(1 )“两个中心”论与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的“八大”路线相比当然是一个退步,但它比不提以生产为中心、仅提阶级斗争为纲要强得多。(2 )“两个中心”论是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路,那种把毛泽东1957年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笼统地称之为“阶级斗争为纲”是不符合实际的。(3 )“两个中心”论充满逻辑矛盾,在实践中很难贯彻。表面上是既抓革命又抓生产,实际上是两个中心相互干扰和打架,既不可能做到革命与生产两手抓,也未能做到抓革命促生产,结果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谓“革命”也误入歧途。“两个中心”论使我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只能是一个。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时间“两个中心”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唯一的中心任务,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死扭住这个中心任务不放。从“两个中心”论转向“一个中心”论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动地反映着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
《正处》为什么会萌发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论?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深入考察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我们党总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工作重心的,唯物辩证法大师毛泽东对此更是运用自如。
理论界对《正处》中关于主要矛盾的思想有三种讨论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正处》已把阶级矛盾看作是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强调阶级斗争,因而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源头;另一种意见认为,《正处》初稿和发表稿中无一处提到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令人奇怪的(注:《文献和研究》,1987(1)。); 第三种意见则认为,“八大”是联系主要任务规定主要矛盾的,主要任务就是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正处》明确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可见毛泽东当时仍坚持“八大”对主要矛盾的看法(注:石仲泉:《毛泽东研究述评》,524~52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上述三种意见或多或少都有不够准确之处。
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看法有一个变化过程。“八大”期间,毛泽东参与了“八大”政治决议的讨论,可以肯定毛泽东基本同意“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提法,但他当时没公开表态,说明他还是有保留意见的。而在《正处》中,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两个主要矛盾的思想。一方面,《正处》仍坚持“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在另一方面,《正处》又把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了出来。
虽然《正处》中两个主要矛盾的思想不够明确,但它的确以思想萌芽的形式存在着。毛泽东坚持“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但《正处》提出的两个主要矛盾的思想毕竟在理论上是不合逻辑的,在实践上也导致了不良后果。
第一,《正处》既肯定“八大”关于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表述,又提出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思想,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矛盾。
第二,《正处》把人民内部矛盾看成社会主要矛盾,是后来又把阶级矛盾当成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过渡环节。
《正处》关于两个主要矛盾的思想实际上是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论的理论依据。在《正处》中,两个主要矛盾指的是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两个中心任务是保护与发展生产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此时毛泽东没有使用“主要矛盾”的概念,也还没有正式提出以“革命”式阶级斗争处理阶级矛盾或敌我矛盾的思想。所以,把《正处》说成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源头是不恰当的。但从《正处》把阶级斗争区分为经济领域与政治思想领域两种状态来看,从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有时是很激烈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来看,《正处》又孕育着把阶级矛盾看作政治思想领域主要矛盾、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抓阶级斗争乃至搞“文化革命”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处》又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源头的成分。
到了1957年9月, 毛泽东初步形成两个主要矛盾思想和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论。他不仅继续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且把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也上升到政治生活主题的高度,《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修改发表稿在“总题目是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一句后加写了“和正确地处理敌我矛盾”等字。(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 册,553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毛泽东还一改“八大”以来不提主要矛盾的做法,在八届三中全会上公开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当时许多同志对毛泽东的这一提法不理解,八届三中全会上的一期《情况简报》反映,过渡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毛泽东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与“八大”决议的提法不一致。与会同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种看法同意毛泽东当时的论断,一种看法坚持“八大”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对改变“八大”论断的原因作了解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一半,私有制革掉了,政权拿到无产阶级手里,但是上层建筑问题(政治战线与思想意识形态上)还没有解决。由于会上有不同意见,毛泽东提议报纸上不要公开提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以免引起风波和放松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他也不赞成完全否定“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当有人提议三中全会更正“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实质是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提法时,毛泽东说:八大决议的那句话是不适当的,但也没有坏处,它不妨碍生产,不妨碍反右派。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要求,要求加强物质基础。既没有害处,现在就不必去改它,否则引起麻烦、争论,将来再作适当的解释。(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627~628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 两个主要矛盾思想和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论正式确立。八大二次会议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刘少奇代表中央作工作报告宣布:“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在某些范围内表现为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具体条件下,上述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631页,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二是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毛泽东对刘少奇在八大二次会议的草稿亲自作了修改并加写了一段话:“我们今后的任务,是要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为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而奋斗。”(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15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在评价八大二次会议时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系列基本点,大都发端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注: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673 页,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实际上,八届三中全会和八大二次会议关于两个主要矛盾和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任务的思想都可以从《正处》中找到其理论渊源。
反思《正处》及其以后毛泽东关于两个主要矛盾的思想,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1 )把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都说成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不科学、不准确的;把阶级矛盾甚至敌我矛盾当作主要矛盾,更是错误的。(2 )“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轻易动摇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因而造成对社会矛盾全局把握和解决上的失误,是一个深刻的教训。(3)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存在的长期性,不论形势如何变化,都不能动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看法。(注:《安徽师大学报》,1997(2),141页。)
(三)
《正处》的最大贡献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许多精辟的见解正是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才得出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正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具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因素,从中可以发现两个主要矛盾和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论之所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首先,《正处》没有科学地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适应又不适应的具体运动状态,把人类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当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得出以经济建设为唯一中心的结论。
其次,《正处》没能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制度适应与体制不适应,未能提出坚持制度改革体制的“两个基本点”,而只提出了用处理人与人矛盾(包括人民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办法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个基本点。
再次,《正处》在阐述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时,未能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因而出现两个主要矛盾和两个中心任务在逻辑上互相矛盾和在实践上摇摆不定的现象。
《正处》发表以来毛泽东逐渐形成的革命与建设“两个中心”论在人们的观念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的同志至今还提出这样的问题:抓革命促生产有什么不对?难道可以“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吗?今天我们研究《正处》,必须运用邓小平理论对这个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诚然,“革命”与生产要两手抓,但必须说明,当代中国所讲的“革命”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为内容的第二次革命,决不能是以“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阶级斗争为纲。两手抓也不等于两个中心,唯物辩证法不仅讲两点论,更讲重点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心任务是向自然界作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要有利于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两个中心”是很难兼顾的。过去我国长期是靠抓革命、促生产来坚持社会主义,形成了“两个中心”和“一个基本点”,不仅革命未抓好、生产未促上去,而且搞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也由于长期贫穷落后而难以显示出优越性。
有的同志把“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说成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然而这种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过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不抬头“看路”。党的基本路线不仅有一个中心,而且有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既具有导向功能又具有动力功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现代化建设仅靠“看路”是不够的,还需要“开路”,即不断开辟新道路。只有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走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大道越走越宽广,才能为一心一意地开展经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必要条件。邓小平阐述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最科学的发展路线。
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拉车”必须“看路”,那就不仅要看方向,而且还要看方位。邓小平的伟大在于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因此,他所揭示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他所提出的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只要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其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的认识与把握就不能改变。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这是总结《正处》发表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标签: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毛泽东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革命论文; 阶级斗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