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区域国际组织的特点与作用_国际关系论文

冷战后区域国际组织的特点与作用_国际关系论文

冷战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特点及其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组织论文,区域性论文,战后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的趋势。就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而言,层次性也在发展。尽管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基本的行为主体,但国家间关系的调节则越来越求助于国际组织,不仅求助于联合国和各类世界性国际组织,而且求助于区域性的国际组织。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调节相互间的利益,求得各自稳定的发展,甘愿依据一定的协议,接受某种程度的约束。而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事关本区域共同利益的问题上,往往扮演了该区域有关国家代言人的角色。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冷战后出现的新特点及其作用的增强是国际关系发展的新现象,它的发展将进一步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

一、冷战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新特点

国际组织是跨越国界的一种多国机构。一般说来,凡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政党、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而设立的各种机构,均可称为国际组织。按照国际组织的成员构成,国际组织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若干主权国家为达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国家间的组织。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既可以是世界性的,也可以是区域性的。本文所涉及的即区域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区域性国际组织是位于同一地理位置的国家为了它们的共同利益,和平解决它们的争端,维持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发展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而组成的国际组织。根据国际实践来分析,区域性国际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1.区域性组织的成员国是特定地区内的若干主权国家,它们疆土相邻,彼此毗连,因此区域组织有明显的地理性质。各成员国由于领土接壤,接触频繁,比较容易发展睦邻关系。同时由于多方面的交往,利害冲突日多,也有发展睦邻关系的需要。

2.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往往在民族、历史、语言、文化或精神上具有密切联系,培育了某种共同意识;或在现实国际生活中具有彼此关心的政治、军事、经济或社会问题,形成了某种相互依赖关系。因此,同其他类型的国际组织相比,区域组织具有更加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如建立阿拉伯联盟的公约明文规定,该联盟由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组成,每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都有权加入该联盟。这里十分强调作为组织纽带的民族因素。该联盟实际上是中东和北非地区利害与共的阿拉伯民族的国际结合体。

3.基于上述诸种因素,使得一定地区内的国家在解决争端、维持本地区和平与安全、保障共同利益或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等方面,有进行广泛合作并结成永久组织的要求。所以,从其基本活动来看,区域性国际组织一般既有政治方面维持和平与解决争端的职能,也有促进和调整本区域内社会、经济及其他领域发展的作用。

区域性国际组织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但它的迅速发展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战后国际关系的历史来看,战后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然后是50年代西欧6 国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战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大量出现,是同非殖民化的进程分不开的。随着一大批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它们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它们的控制和剥削,迫切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互利的经济秩序,因此建立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便成为它们维护主权独立、反抗超级大国控制和侵略的共同要求。客观上,发展中国家位于同一地理位置的国家,也存在着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一体化的条件。它们通过条约建立的区域组织,不但在合作中易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且当本地区的和平遭到威胁时,也比较容易有效和及时地做出反应,使和平与安全得到维护。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及其经济的发展,使整个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和更加相互依赖。东南亚国家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安第斯条约组织、中美洲国家和加勒比共同体等组织的建立,反映了当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起初,这些国际组织都带有政治色彩,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这种排他性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少,经济上的联系和协作越来越增加。所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出现和发展,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发展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与调整的需要。

冷战结束后,区域性国际组织出现了新的特点:

第一,正在由几个国家间的小范围合作,过渡到有更多国家参加的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更大范围的合作,由最初只是为了促进相互间的贸易关系,发展到包括各个领域的广泛的全面合作。

第二,随着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区域性国际组织处理内部问题和国际事务的能力逐渐增强,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三,在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全球、引起全球动荡的情况下,区域性国际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约束、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工具。

二、新时期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增强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世界格局的这种多极化趋势相吻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作用呈上升势头,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忽视的活跃因素。它们一方面加快内部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的步伐,另一方面,又积极跻身于地区和国际事务,力图发挥自身优势,以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构成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影响和制衡。冷战后区域性国际组织作用的加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区域性国际组织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准备了条件。

当前,经济技术的开发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是世界上主要国家考虑本国发展战略的焦点,下个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和调整国内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不仅发展中国家,就连发达国家也表现出经济振兴的紧迫感,各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外政策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实力往往反映在经济技术上,所以,一些大国如美国、西欧、俄罗斯等国外交政策的重心开始向地区层面转移,开始在本地区和本国利益攸关的地区建立和加强保障自己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区域性组织,发展中国家也为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建立相应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首先,冷战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数量猛增。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过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有2/3是90 年代的产物,如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独联体的一体化等等,且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占绝大多数。

众所周知,发展经济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来解决。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是很正常的。然而,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经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大批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继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剥削,在政治上也要受到威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决定本国命运的经济发展问题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发达国家。由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七国集团和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即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得到美国给予的最惠国待遇,仍然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在自愿和磋商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更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向需求。因此,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建立新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拓展本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的基本途径,协调各国的利益,避免大国干涉,纷纷建立本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拉美、非洲、中东和东南亚的地区性经济组织的这种特质较为明显。

其次,原有区域性国际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再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有所扩展。比如,1995年12月,欧盟各国领导人在马德里会议上,根据《马约》的基本原则,就欧盟实行统一货币的具体进程进一步达成了共识:1999年1月1日,锁定货币联盟各参加国之间的汇率,2002年1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开始发行“欧元”作为统一货币,各国货币在同年7月停止流通。 欧盟的这些举措使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东盟国家决定在2003年将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也由原来官方性质的论坛转变为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目标迈进的非机制化合作组织。

在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经济区域化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新的势头,人们越来越重视国际经济组织的多边调节机制的作用。区域性经济组织的作用日益增长,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打下了基础。但应该指出的是,真正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一体化程度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从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等几个层次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将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如欧共体)。这种将长期存在的一体化水平的差距,不仅是保护主义政策产生的内在因素,也将是各区域经济组织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将长期存在着以区域经济为形式的板块结构,并影响国际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国际关系格局。

2.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国际关系更加开放。

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状态,区域性国际组织是国际合作的一种形式。二战以后,国际合作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上,国际合作深入到科研、技术、生产、流通、金融、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等领域,一系列区域性国际组织内部的经济协调水平大为提高;在政治上,政治合作不仅加强了区域性国际组织内部各国的政治关系,而且使这些组织内部加强了政治上的合作和团结。国际合作已成为各国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和普遍的途径。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同时,区域集团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但任何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都不可能摆脱对外部资源、技术和市场的依赖,都不是封闭型的。欧盟多次表示统一大市场的欧洲“不是一个欧洲堡垒,而是一个欧洲伙伴”,亚太国家也一再申明亚太经合组织实行“开放的地区主义”。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相适应,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必然要形成某种相互依存关系。各个区域性组织在不断进行自己内部关系的调整的同时,加强拓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展与其他区域性组织的关系,向区域之外扩展影响。如欧共体通过几个《洛美协定》,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的几十个国家建立起联系,把它的作用范围几乎扩展到世界各地。进入90年代之后,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了欧洲经济区。另外,东盟与欧洲联盟、东盟与亚太经合组织也都开展了区域组织间的活动,特别是欧亚会议及其后续成果,开创了跨洲际性一体化的先例,促进了区域性组织的相互开放,从而使区域性经济组织对全球的经济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进一步削弱各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使国际关系更加开放。

3.区域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推进世界政治民主化,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战后国际社会中的动乱、战争和贫困现象主要是由于国际政治的非民主化因素造成的,即国际政治中大国主宰国际事务、国家之间不平等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的。可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霸权主义的受害者,故随着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它们反对霸权的决心也随之增强。冷战结束后,西方各国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也愈来愈反感。因此,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发展壮大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有力抵制,对未来新的多极格局的形成将产生积极影响。

90年代以后,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冷战后遗症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地区显现出来,各民族国家的利益冲突和文化冲突在各个领域也有所激化,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平衡机构来梳理各种矛盾,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毋庸置疑,联合国应该是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最合适的和最有权威的机构。但在实践中,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世界性组织的活动存在着种种局限性:第一,联合国没有成为促进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强有力的杠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全球性经济机构与联合国油水分离,联合国的有关经济决议常常被这三大机构搁置一旁,联合国在经济领域的权威性被七国集团的影响力所冲淡。而且,目前联合国的主要精力显然被迫集中在维和问题上,在经济和发展方面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二,在维和问题上,联合国目前无法解决众多的热点地区与维和资金和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第三,在冷战结束后的新的国际形势面前,联合国体现的国际正义的一般性原则因种种因素的阻碍难以实际操作,如集体安全原则,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原则,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原则,国家主权不容干涉原则等等。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大国操纵使正义原则受到损害,另一方面,联合国作为拥有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的185 个成员国的国际机构,它的任务太广泛、太艰巨,难于协调统一。再加上美国力图把它变成自己建立全球霸权的工具,这就使得联合国的作用不能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各地区的众多国家特别注重本区域内国家的合作,谋求摆脱大国控制,独立解决本地区事务的趋势在明显加强。在解决诸如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等问题时相互协商,在国际事务中协调一致,采取共同行动,进而增强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作用。东盟吸纳新成员后,将进一步加强彼此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在亚太地区经济、安全领域的对话合作方面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有利于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其在亚太地区新格局中的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发展和作用的增强,造成了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多元化现实,而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则必然打破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局面,逐步消除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区域性国际组织具有抑制民族主义的功能。

二战以后,借助于地缘关系结成的各种政治经济联盟(如华约、北约)使世界保持了40多年的稳定与和平。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已不再是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要内容,经济因素和与经济合作有直接关系的政治因素(即政治化的经济因素)日益成为新时期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随着意识形态对抗的减弱,随着全球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国家内部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问题日益明显,诱发了民族主义的泛滥,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和国家冲突。区域性国际组织既能给区域性民族发展提供摆脱传统的外来控制和垄断的机会,又具有抑制和遏制民族主义的功能,成为保证国家整合、促使民族自我图强和民族间平等竞争的国际协调机制之一。

当代的民族主义可分为两大类,没有国家的民族的民族主义和有国家的民族的民族主义。二战后,非殖民化和民族独立的任务基本完成,民族主义对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各民族建立和巩固民族国家,争取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发展社会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关系方面,这些新独立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陆续建立了一系列民族主义联合组织,对世界格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自1955年亚非会议起,主要由亚非拉国家发起建立的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非洲统一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南方共同市场等联合形式就呈不断发展的态势。事实上,面对科技的发展、核武器的出现和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不断渗透,力小势弱的民族国家若不彼此拧成一股绳,而靠各自的力量单独捍卫民族独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联合既是民族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形式,也是它的迫切要求。但在看到民族主义合理性的同时,还要看到其负面性。不可否认的是,民族主义在一定场合仍将作为各种国际冲突和民族国家内部冲突的根源而发挥作用。民族主义是以民族特征、民族感情和民族利益为基础的,因而很容易在各民族之间造成猜疑、仇恨、不信任之类的隔阂和对立,也容易激起民族的狂热情绪,从而造成国家之间或一国之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另外,民族主义还对地区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提出严峻挑战。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一些民族害怕本民族利益被损害,拒绝一体化,这一点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表现最为明显。欧洲共同体各国一方面要求共同体保护各国利益,另一方面又为维护本国利益而拒绝共同体权力的扩大。

民族主义导致的非稳定趋势代替了冷战时期的对抗,而国际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控制冲突蔓延与激化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一方面能够遏制极端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能使民族国家的利益有所取舍,从而对民族主义的对外扩张力构成一种约束,使各民族都能取得相对稳定和互利的地位,而不是无休止的对抗和分立。这是因为,世界并不存在追求极端民族主义而根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国家和不追求民族主义的国家。任何单方面的、极端的民族主义都不会给自己和国际社会带来利益,如同在市场中谋求私利的各方最终不得不依据规则办事形成市场机制的调节一样,在国际社会中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如此。国际规则是客观的,它既是民族主义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又进一步调节了民族主义力量。欧洲联合的经验表明,减少自利的民族主义的方法,不是把民族主义膨胀到极端甚至法西斯主义,而是在充分考虑到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自愿的合作与联合,达到共同繁荣、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冷战后区域性国际组织出现了新特点,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这是国际关系发展的新现象,并将进一步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特点及其作用,支持这些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扩大同这些组织在政治、经济和国际事务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维护本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标签:;  ;  ;  ;  ;  

冷战后区域国际组织的特点与作用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