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哲学特征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哲学特征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哲学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哲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块基石。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页数)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是我们制定和采取正确政策,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前提。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思考,邓小平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3卷第373页)这一论断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几十年来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现实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的高度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特别是认真地学习和领会他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哲学思想特点,对于克服目前在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某些误解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彻底的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特点。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根本观点上,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有力地批判了“四人帮”关于“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主张“贫穷社会主义”的谬论,而且彻底纠正了过去那种把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所有制变更的观点和做法。社会主义应当建立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根据。离开这个基础和根据,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一切。当然,不能把社会主义本质仅仅归结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必须认识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内容。有人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的共同本质,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用它来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妥当。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错,马克思主义把生产力因素看作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一切阶级的共同要求和共同任务。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1)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阶级和力量,为了冲破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才会产生解放生产力的要求,而历史上那些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落后腐朽的社会势力,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是不肯放弃和改变那种业已陈旧的生产关系的。历史上任何一种剥削制度,尽管在它们建立初期和一定历史阶段起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和从本质上看,它们终究是要束缚生产力的。二次大战后,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确实获得了巨大发展,但这并不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已经解决,而其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也决不是无止境的。(2)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达到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直接相联系。而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任何刺激生产力发展的措施,只是也只能是为了增加和扩大利润的源泉,从根本上说是为资本家发财致富服务的。(3)诚然,任何社会都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性质、具体目标及其和生产关系结合的具体形式却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邓小平以生产力为依据,把“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相统一的思想特点。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强大理论逻辑力量的最深厚的基础。

第二,从社会活动基本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目的)的结合上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高度统一。人类社会是一个各种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整个社会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决不应当把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原理理解为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在社会发展中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这种创造表现为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显著特点。这就是说,社会活动的本质是由三个不同层次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因素构成的,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其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目的则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变化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代表着社会历史主体的创造力量,表现着人的主观需要和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物质方面,生产目的则显示了社会发展的主体性特点。邓小平紧紧抓住社会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及其相互联系来具体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全面地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且深刻地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主观和客观、价值目标和社会规律的高度统一。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和特征的一致性,是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又一个重要思想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的内部规定性,社会主义特征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表面上的平等、自由掩盖着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存在着现象和本质之间严重的不一致。社会主义由于基本上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其特征和本质之间,从总的方面来说是基本上一致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总要通过某些属性(特点、特性)表现出来。当我们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时,我们就会发现社会主义具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种种特性和特点。但是多少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对马、恩设想的罗列上,并在实际上把它们一律看成是所谓本质性的“基本特征”。邓小平在揭示和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揭示,告诫人们不要把那些非本质性的东西(如计划经济)当作本质性的特征。所谓本质性的特征,就是那些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要求的那些特征。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和他一贯强调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四条: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在讲到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时,一直把“公有制为主体”当做社会主义的第一条原则。消灭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私有制则是产生阶级对立和剥削的经济根源。因此要消灭剥削就要消灭私有制,代之以财产公有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反复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建立完全的纯粹的公有制经济,必须容许一定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成分存在。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第3卷第110-111页)当前,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艰巨任务,我们应当自觉地坚持邓小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搞活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使之为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思想政治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坚持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个根本问题。如不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就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就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就不能集中精力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甚至把纠“左”变成“纠正”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国际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曲折和挫折,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的上述思想观点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所以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变化和改革”尽管是所有社会的特征,但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和在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在旧的社会制度下,“改革”作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缓冲剂”具有明显的改良性质,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改良往往是被迫的,其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是有限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样,自觉的改革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巨大动力。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改革称为我国的“第二次革命”,指出改革的目标仍然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是他创立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规律。因此,改革作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方针,是和社会主义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4)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二大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邓小平一贯十分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再三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特别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为了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更必须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提高人们的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他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刻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其发展的更高阶段上,可能还会在其它方面体现出来,但从当前来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来看,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以上四条。

第四,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也是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思想特色。实践性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中。邓小平讨论社会主义本质决不是从本本出发,而是直面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透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以“社会主义目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以及判断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等命题来规范社会主义的实践,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这里,我们特别说说所谓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鉴于有的同志囿于姓“资”姓“社”的困扰,束缚自己改革开放的手脚,明确地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3卷第372页)“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和要求。这就是说,我们衡量一项政策和措施正确与否,不要动不动问是什么性质的,是姓“资”,还是姓“社”,而主要看它是不是做到“三个有利于”。做到“三个有利于”的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我们当然不能把少量的“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看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利用和发展这些经济成分,无疑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有利,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人民有利。“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深化和具体化,是我们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根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反映了他深厚的哲学功底,这是他自觉地遵循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社会主义的结果。我们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掌握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学习他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认为,这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的根本要求,也是事半功倍的重要方法。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哲学特征_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