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几个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科学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中图法》
G304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资源、萃取资源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重大进步,都紧紧伴随着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显然,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依人类存在而存在,依人类发展而发展。资源与人类的这种依属关系对于讨论资源科学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人类利用资源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经验不等同于科学。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资源科学还尚未完全确立。主要原因是:①资源是一类庞大的物质集合系统,形式多样,特性各异,难以进行从个性到共性或从特殊到一般的理论概括;②对“资源”概念的范畴的理解分歧较大,见仁见智,如有“泛资源”、“环境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等;③对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认识不一致。有人认为是资源本身(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有人认为是资源生态系统,有人认为是自然资源圈,有人认为是资源问题[1-7],等等; ④目前的资源科学研究多侧重于对自然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单项自然资源的研究,而忽视了对社会经济资源特别是忽视了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的相互作用机制与规律的研究,忽视了把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研究。诚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研究领域;⑤对资源问题研究较多,而对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或背景研究较少。总之,资源问题的复杂性使得资源科学很难界定学科的范畴与边界。
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资源危机以及由资源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生态、经济甚至外交、政治与战争等问题愈来愈严重地围绕着人类。我国人均资源捉襟见肘,资源管理落后,资源产权长期不清,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封锁、资源大战屡见报端;资源效率低下、资源分布不均与资源组合不佳、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生态等问题,也正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现代化的步伐。这些严峻的现实都迫切要求一个完整的资源科学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而且,单项资源科学已趋成熟;当前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价值观念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为资源科学的建立奠定了现实和科学理论上的坚实基础。
为此,本文试图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对资源科学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的讨论,为资源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尽菲薄之力。
1 资源科学形成的科学特征
资源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为资源内涵十分广泛。资源开发利用涉及众多的诸如经济、文化、生态、环境、政治、法律等领域,并且与人类价值观与技术水平息息相关。在综合性上,资源科学与生态学非常相似,而且有许多交叉之处。为能充分阐述资源科学的特征,这里需要与生态学作以简单对比研究。
由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而形成的生态学(图1),在100[,a]来的历史过程中,准确地说,应该是近二三十年以来,以惊人的速度,雨后春笋般地繁衍出如此众多的子学科群。尽管一些所谓子学科只限于新概念或一种思潮而已,而且笔者认为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概念而非科学的严密定义,这需要专门文章加以讨论,但就学科演化来看,生态学是具有无限演绎力的学科,辐射性很强,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可以覆盖自然与人类之基本关系这样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它是从共性到个性、从一般到特殊的学科。生态学衍生过程基本上是一个理论或原理的渗透和扩散过程。二三十年以来全球生态问题的骤起,是生态学衍生如此众多子学科的根本原因。
图1 生态学分支学科演化范式
Fig.1 Deductive Pattern of branches of ecology
与生态学演变过程相反,资源科学则是在单项资源科学日趋发展的基础上,正在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图2)。然而, 促使资源学形成的真正动因应该归于近几十年来全球资源和区域资源问题的骤起。这一点,与生态学发展的动力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些全球性问题使生态学演绎出越来越多的子学科群,而使资源科学不断地从其子学科群中归纳综合出共同规律性理论,最终形成资源科学本身。如果说生态与资源学都属于综合性学科的话,那么,生态学往往是通过演绎渗透而综合,而资源学则常常是在归纳兼收中进行综合;生态学“学科家族”如同一座开着许多窗户的房子,从不同学科窗口,可以观察理解不同的生态异质现象;而资源科学则像一座堆好各种建筑材料的工地,问题是按照什么样的蓝图和怎样施工来建造资源科学大厦;生态学的综合性往往表现该学科在近30[,a]来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包容新的研究领域,不断与相关学科进行理论渗透和融合。最终,当生态学演化到囊括人类在内的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时候,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的高度综合,人类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人口生态学及全球生态学等生态学分支学科的出现,可以说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趋势和例证。但资源科学的综合性不仅仅表现在学科演化过程中不断从单项资源科学向综合资源科学的飞跃,而且资源这一概念本身从开始就已包含了人类技术、文化、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在内的丰富内涵。如果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是当今和未来科学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以及解释并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种种困境的一个突破口,那么,资源学将是这种趋势的先锋学科。深刻认识资源科学形成的学科特征对深入探讨资源科学是有意义的。
图2 资源科学演化的基本范式
Fig.2 Basic Pattern of resources Science evolution
2 资源问题与资源科学
资源成为全球性问题大体上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8]、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非官方文件报告《只有一个地球》[9]及《寂静的春天》[10] 可以说是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向人类敲响资源、环境、生态警钟的代表著作。
然而,以科学态度来分析,资源问题往往包含不同层面。
一是资源的客观现实问题。就全球和地区看,资源的客观现实问题表现在:①资源分布不均,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资源种类及其数量和丰度不同,而且,各国或地区占有和开发资源的能力差别也较大。由此导致的资源输出、资源掠夺等构成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国家冲突、地区战争的根源;②资源消耗在国家和地区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别。当今世界是一个贫富悬殊的不平等世界,占世界人口25 %的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75%的资源[11]。而且, 随着世界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对资源的消耗仍将继续增加;贫富差别的不可能消失甚至拉大又将强化资源占有和开发能力以及消耗的差别;③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生态问题在近几十年越来越严重。随着世界经济、技术、贸易等的愈益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和由此而引起的环境、生态问题全球化日益明显,乃至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中国,以上3 个问题在近十几年来表现得更加尖锐,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资源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如何解释、认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这也是资源学必须正确回答的问题。然而,这是一个涉及到人类认识论范畴的问题。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使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资源问题的认识,差别较大甚至相反。比如,关于核能资源开发问题,有两位同是来自发达国家、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是在自然科学上成就斐然而又作为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国际团体顾问的科学家,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意见:一位认为现在对核能的潜力未能作出公正的判断,过于夸大了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威胁;而另一位则认为核能完全不应当发展,因为它“完全不适合于生物圈”[9]。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自然资源的枯竭,有人相信用个人的行为就能很好地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有人认为要严格限制工业;还有人则主张彻底改变政治制度或生活方式[9]。再比如, 关于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出口“有毒垃圾”,转嫁环境或生态危机问题,美国前总统卡特在1992年4月15日说, 美国和其他富国是世界环境灾难的主要根源。事实是许多发达国家每年把有害(毒)垃圾利用“影子交易”而“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几乎没有任何后处理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最后一个例子是关于资源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增长的极限》与《没有极限的增长》[12]是世界上两个最具代表意义的对立学派的论点。可以说,对世界性资源问题的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都集中反映了人类文化观、价值观在科学、哲学、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无限多样性。实际上,当前世界对资源、环境、生态等这样的全球问题,仅就纯科学研究领域而言,恐怕很难排除宗教、道德、社会政治的非科学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这些全球问题本身涉及并包含着复杂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因而,资源学的真正建立或完善必须跳出自然资源科学的篱笆而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以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结合可能是全面深入认识、解释并有效解决世界性或地区性资源问题的突破口。I.G.Simmons在其《The Ecology of Natural Resou-rces》[13]著作中,非常强调人在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仅如此,他更强调文化在调控、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对生态与经济在资源开发中的相互作用给予充分的阐述。可以说,这代表了资源科学这种高度综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3 资源内涵与资源科学
直观意义上理解,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显然是资源。目前在学术界,资源往往被局限在自然资源范畴;资源学实际上也就限于自然资源学,这方面已有许多重要理论成果[3,14-17]。然而,把自然资源作为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无论从科学哲学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显得不甚全面和严密。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已有新的进展[1,2]。笔者以为, 资源学的建立仍然需要对资源的科学内涵进行分析。
3.1 资源概念的科学内涵
资源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如前所述,它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密切相关的概念,因人类存在而存在,依人类发展而发展。由此认为,研究资源,即使研究自然资源,也不能够回避人类社会的差异及作用。就是说,资源学或自然资源学必须高度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
就资源或自然资源概念而言,目前尚无统一的或者权威性的科学定义。在本文列举的几乎所有参考文献中都不同程度地对(自然)资源概念进行了探讨,特别是李文华与沈长江先生在“自然资源科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15]中,很有价值地列举和讨论了国内外若干权威机构或辞书或学者对“自然资源”所下的定义。尽管目前对(自然)资源概念在文字描述上尚有差异,但概括而言,以下几点正在学术界达到共识:①自然资源是一类独立存在的物质与能量的客观集合体;②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能被人类认识、萃取的物质、能量、信息等,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③自然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性资源,还包括这些资源的功能过程(功能性资源)如自然循环、食物链等。笔者还以为,资源科学的构建还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其一,自然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功用、开发程度、替代速度等取决于人类的认识、科学技术水平、社会需求、经济能力、价值取向及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而这些社会因素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二是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系统过程。如果把资源概念拓展到社会领域,从泛资源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一动态过程,我们就可得出这样一个观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是人类利用社会经济资源(资金、人力、管理、技术、设备、信息、物质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工过程(图3)。因此, 研究自然资源或建构资源科学,必须把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动态的、系统的思想方法来理解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解释许多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如资源有限与无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资源科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不但能解释问题,而且可解决问题。
图3 资源系统相互作用示意图
Fig.3 Interaction of resources systems
其二,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次生资源(秸秆、废污水等)更具有重要价值,资源多级循环利用是资源科学的重要领域。由于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和资源过程的多级性,资源也具有多级性。比如,对饲料加工而言,玉米是重要的一种资源;对生产碳酸氢铵而言,煤是重要的资源。
其三,资源与环境隶属于不同范畴。一般地,环境的自然属性较重,而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则更明显。自然资源来自于环境,但已非原来意义上的环境了。环境要素转变为资源要素的条件是:①其使用价值已被认识;②已具备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的成熟技术;③社会需要开发这种资源。
总之,资源是一类具有共同特性的物质系统,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作为以资源为研究对象的资源科学,其概念和理论框架必须能够覆盖资源系统的共同特性。
3.2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双重效应
这一提法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进一步讨论。但从现实的和经验的角度来理解,一般自然资源的开发常常输出两种结果:一方面带来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将引起或潜伏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图4)。 经济增长促进资源开发,又为环境、生态问题的治理提供了能力保障。环境生态问题既制约资源的开发利用,遏制经济增长,又会对人类生存状况和持续发展产生进一步的影响。由此不难理解,在当今世界性问题中,资源是问题的核心。海湾战争实际上是一场石油资源战争。因此,我们认为建立正确的资源战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国的持续发展战略上,与其说环境保护问题重要,不如说资源问题更重要。只有抓住资源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图4 资源开发双重效应关系图(+,-表示正、负效应)
Fig.4 Double effects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因此,笔者认为,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资源及资源系统的功能过程和资源问题。这种资源不仅仅指自然资源,而且包括社会经济资源在内,视二者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 资源科学理论研究几个重要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成亦资源,败亦资源。从当前看,我国资源科学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4.1 资源过程理论
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功能过程把资源转化为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各种产品。就是说,资源是不断地在系统过程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与该过程相伴,其功能也在不断地改变。另一方面,在资源的转化过程中,人类建立了相应的产业部门;这些部门行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资源的深度与广度开发。资源过程论的第二个论点是资源的不断发展和替代。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可更新资源而言,由于本身可通过更新、循环及世代繁衍等得到永续利用。新旧更替、世代更替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二是对非再生资源(相对于人类开发的速度而言)来说,比如能源,人类由于科技进步会发现替代能源。对二次性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这种不断的更新替代过程更是显而易见的。资源过程论告诉我们,要注重资源在转化过程中的效率提高和新的替代资源的发现;同时也对解释资源领域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会有帮助。
4.2 资源的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由资源开发的双重效应可知,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增长是要付出环境生态代价的。理论上承认这种事实是明智的、科学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把这种代价缩小在最合理限度。从技术上看,这是可行的。当然,现实世界是无限复杂的,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别,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代价甚小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在推广时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这启示我们,在宏观发展战略的把握上,应该寻求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与经济的最佳平衡。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生态并不仅仅指所造成的生态问题,而且更强调生态原理的应用、生态意识的强化,在提高生态效率的同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这种平衡也包含区域、部门、时间上的平衡。就是说,资源科学的综合研究要十分注重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和跨时间的战略研究。
4.3 资源生态系统理论
自然资源一旦进入人类社会系统,它就和其他社会经济资源一起组成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这种动态的系统过程实际上是生态过程、经济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如果把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之一,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一系统视为资源生态系统,只不过这一系统的功能过程渗透了其优势组分——人的社会经济需求而已。在资源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资源作用于自然资源,二者的物质与能量投入经过基本的生态功能过程得以循环转化,最终以一定的产出满足特定的人类需求。由此可知,任何资源的开发都会影响到其他资源的开发,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开发会影响到毗邻地区或有关地区(国家)的资源开发。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资源生态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资源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及其机理,进而为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开发的正耦合效应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4.4 资源流动论
透过世界或国家经济发展的现象,可以看到一幅资源流动的图像。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石油资源等等,无论是国际之间或地区之间都在愈益频繁的流动。这种流动有公平流动和不公平流动之分。与资源流动有关,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比如“有毒垃圾”输出(生态学家称之为“垃圾旅游”),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转嫁等。然而,资源流动的趋势、后果、格局等有关问题,仍然未引起资源学者的高度重视。这为资源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范畴。其实,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分析区域差异,进而为国家或地区的公平发展和持续发展提供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依据。
4.5 资源价值与产权理论
资源有价。这种价值一般指商品价值。但有些资源的价值往往表现在审美价值或精神文化价值上(如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景观,湖光山水)。不论哪种价值,资源有价已为学术界与决策界所共识。因此,资源成为财富的象征,拥有资源则拥有财富,开发资源等于财富增值。分别来说,自然资源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格局,即潜在财富;这种潜力和潜在财富的实现,则取决于社会经济资源是以何种方式和何种强度作用于自然资源的。这里隐含着资源价值核算问题和产权归属问题。就是说,资源价值核算和产权对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资源廉价、产权界定不清的中国,更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以上提及的理论问题在目前的资源科学研究中,正在引起决策界和科学界的注意。除此而外,资源产业论、资源配置论、资源互作论等都是资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已有许多研究成果[20-22]。
5 展望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诸如人口增加、食物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危机等是严重的,同时又是很复杂的;复杂的原因是引起或产生这些问题的背景、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等,差别很大,错综复杂。从哲学高度理解,所有这些问题都可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甚至恶化。所以,从60—80年代,一些具有轰动的研究成果如《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寂静的春天》等大都是受一定哲学观的指导。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与之相反的学术见解。90年代以来,生态道德、持续发展等学术思潮,虽然也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但研究重点和内容似乎更趋向于解决实际问题,更强调技术操作。这些观点虽具有普遍的认识价值,但却不能代替科学研究,更无法指导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认为,科学地理解全球问题的实质和相互关系是首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研究全球和地区的现实差别;突破性的科学研究将有赖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综合。
就科学地理解全球问题而言,作者以为这些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但核心是资源问题。就是说,环境、生态、资源、人口、发展等世界性问题,需要对各种层次的资源系统进行综合研究,跨学科研究将成为认识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而资源问题的决定性使得资源科学在解释、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中,将发挥主要的科学先锋作用。换句话说,世纪转换之际将是资源科学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它将在科学观、方法论、理论结构、实践应用及决策管理上得到空前的发展。
在中国,人均资源短缺、整体资源组合不佳、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不合理的流动、资源浪费、资源转化效率低、地区资源和部门资源各自为政、相互封锁等问题成为制约当代中国发展的瓶颈。应该说,资源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事业,资源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关键。资源科学将肩负起时代的科学重任,为世界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1996—11—20;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10—05。
标签:科学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文化论文; 生态科学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科学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