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
摘 要:《古诗十九首》是形成于汉末的一组著名抒情五言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图从“自然之美”、“距离之美”“情感之美”三个角度来分析《古诗十九首》的美学内涵。这组诗作的自然审美既在前代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创新,又开魏晋自然审美之先河。诗人们还巧妙地运用空间切换的艺术,极具技巧地拉开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距离,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诗中的蕴含的丰富情感则记录了乱世下中的人性闪光与美好。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审美,汉末
一.自然之美
《古诗十九首》虽为抒情诗,但其中不少描写自然美景的句子同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些小巧精妙的诗句有力地证明了汉末时期的诗人已经能够在创作过程中自发熟练地融入一系列自然审美的技巧了,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比德”和“畅神”的尝试实践。
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页]]。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其一《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动物尚能以微薄力量来靠近故乡,而人却只能各奔东西,四散天涯。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被迫流离的凄楚和对家乡亲友的无尽的牵挂,令人体悟到了“生别离”的沉重。其八《冉冉孤生竹》中的“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用孤竹在泰山中根须缠绕、柔弱的菟丝缠绵于女萝之上来比喻女子与丈夫新婚后相依相伴、和谐美满的生活,与后文的“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思妇对往昔幸福生活的思念和当下的哀怨。
尽管《古诗十九首》中“比德”手法的运用尚未最终成熟,但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却极为深远,如后世的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李白的“君为女萝草,妾做菟丝花”均从这组诗中化出。
“畅神”审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美学的重大新突破。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就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3页]]。汉末《古诗十九首》中不少对自然景色进行白描的诗句都可视作是“畅神”这一全新审美观的先声。如其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中的“河畔草”、“园中柳”便没有铺排堆砌的形容词加以修饰,也没有特殊的比喻象征含义,有的只是简单清丽的自然景色——而这已经足够触动诗中的“思妇”和读者。其九,“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则更典型。庭中树之所以“奇”,只因为它自身枝繁叶茂,嫩绿鲜妍,而并非有什么其他的附加含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类似的例子还有其三“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其七“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等等。这些诗句的出现为之后“畅神”审美观的出现与成熟奠定了基础。
二.距离之美
《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诗句都采用了了时间、空间的快速切换的创作手法,极具空间纵深之感,立体生动,韵味悠长。
由于汉末各方势力割据,战乱频繁,因而广大中下层文人的生活往往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古诗十九首》中就充满了这一群体对于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例如著名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两句诗仿佛电影镜头,先聚焦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忽然又拉远了,在广阔的天地间,个体是多么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一生都仿佛只是一场旅行,终将逝去。诗句在大、小、远、近不同空间中进行切换,用以表现时间的稍纵即逝,可谓精妙绝伦。诗人采用旁观者的视角,把自身从芸芸众生中抽离,在远处高处审视人生,吐出了直指人心的犀利诗句。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对于痛苦,如果人们处在某种远距离之外进行思考,就可能会有“在关照任何一个美的事物时心里所感到的那种喜悦”。生命的短暂与个体的渺小本应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甘与无力,但是在这种感觉之外,隔着诗人特意拉远的距离,读者还能从诗中感觉到伟大和崇高,这崇高既指天地宇宙,也指生命本身——个体的生命是短暂而渺小的,可是古往今来个体的前赴后继,在天地间留下了的独特痕迹却使生命的本身变得伟大而崇高。
运用类似手法来表达生命短暂的句子还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等等。诗人匠心独运,视角在时空间快速跳跃,让读者能够站在高处来俯视生命的整个过程,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
三.情感之美
汉末动荡的社会大环境,造成了无数的个体悲剧。《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可视为是当时中下层文人痛苦的心声。
这组诗中有十首主要表达的是男女相思之情(其一、二、六、八、九、十、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汉末战乱不断,而完善的选官制度又尚未形成,所以不少文人士子或是迫于无奈地四散流离或是积极主动地外出求仕,与爱人分离。于是怀念远人便成了这一系列诗作的主题。这些作品缠绵而又真挚,尚未像后世诗歌那样注重修饰、讲究含蓄,因而不少句子都具有浅显质朴,直抒胸臆的特征。其十八中“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是思妇对远方的丈夫也在挂念自己而表现出的由衷欢喜,其十七中的“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则是直白地表达了远行在外的丈夫对妻子的相思之情,类似的例子还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等等,这些诗句虽不华美,却胜在真挚简明。
如此语言风格又充分体现了汉末社会大环境在文学上的新投射:因为旧秩序的崩坏,封建王朝的思想禁锢开始放松,新的自由风格开始出现。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五言诗用清浅的语言承载着乱世大背景下的沉重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
《古诗十九首》的剩余九首(其三、四、五、七、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主要表达了士子客行他乡、怀才不遇、生命无常易逝等悲慨。“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表达的是诗人在秋风过白杨的荒凉凄楚中触景生情,滋生出了渴望归乡的心绪。这组诗句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少唐代诗人,尤其是李白,有许多诗句都从此处化来,“秋风白杨”逐渐成为类似主题诗作中的常见意象。“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表达的是诗人见到自己从前朋友飞黄腾达后忘记自己时的愤懑不平,他“怨”地坦坦荡荡,表现了最真实的人性。还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则再次提出了“知音难觅”这个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则是感慨人生短暂易逝的典型代表。诗歌创作发展到后世,因为礼教更加森严,语言更加精致,诗人们往往倾向于压抑、忽视自己的悲伤与欲望,这样坦诚的诗句却是再难见了。
《古诗十九首》反映的是大时代下个体文人的小情绪,或许算不上崇高,甚至有些还有些颓废,但其所展现的优美自然风光和诗人们真挚、质朴的情感却能让千百年后的读者觉得亲近。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写情如此,方为不隔”,有的情感、有的美即使相距漫长的岁月仍能让人动容。
参 考 文 献
1.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杨珏沁(1997.03—),女,浙江省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中文专业 本科生
论文作者:杨珏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古诗论文; 诗句论文; 自然论文; 诗人论文; 之美论文; 的是论文; 生命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1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