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1)02-0015-05
一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振聋发馈、深入人心,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时代的强音。其主要原因是:本世纪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人口不断膨胀,伴随而来的是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与日俱增的环境、资源问题的沉痛反思和理性抉择。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定义,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虽缘于环境保护问题,但演变到今天,已成为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面性的发展观。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注重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使人类生存环境得以长久延续。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不能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要摒弃传统的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证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前提下,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能长期满足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维护社会发展的公平和利益的均衡,确保当今与后世所有人公平享受福祉的权利。
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它追求的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其后果是:经济虽然得到一时的增长,但环境破坏了,资源枯竭了,同时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明显不公正。这样的发展是一种破坏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追求的目的。它期盼的是人类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主导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基础上,并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理论意义上分析,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全人类发展的最佳选择,而且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佳选择。
顾名思义,可持续发展包括“发展”和“可持续”两层意思。发展是它的前提、基础;可持续是它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观点有很大区别。以擅长研究世界未来发展而著称的罗马俱乐部认为,人类工业文明虽然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也产生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只有停止地球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这一观点为人类敲响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警钟,尖锐地批判了“经济增长就是一切”的价值观,无疑是合理的、可取的。但是,它要以停止经济增长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观点,则有失偏颇。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的是发展,就如世界环发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说: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停止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它要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也要兼顾未来的发展,要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统筹起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主题也是发展。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说:“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得到逐步的改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44页。)“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特征主要是:生产力不发达、科技教育文化落后、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这一国情决定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头等大事,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是我国摆脱贫穷落后,让中国早日跻身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和说服力的根本途径。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永恒主题。
正确制定我国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国在初级阶段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党中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三步走”的实质,是把我国的总体发展目标具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前一阶段的发展成果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它体现了经济发展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当代经济发展和后代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不仅要求增长要保持一定的高速度,而且要求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也就是经济增长不能为了追求高速度,不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内在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不能破坏环境,浪费资源。
概而言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按“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来进行,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完全吻合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社会公平的发展,它主张本代人之间以及代际之间应有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权,即要做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所谓代内公平,是指同一代人之间要公平。可持续发展是谋求地球上全体人民的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它既包括发达国家的发展,它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从一个国家看,它包括发达地区的发展,也包括贫困地区的发展。代内公平的实质是强调整体发展,它特别注意维护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代内公平的基本目标是: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平等,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所谓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要足够公平地对待后代人。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负有历史的责任,当代人应为后代人留下能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要确保世世代代的人有公平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权利。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要使全国所有地区和人民同步富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提出以下设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尔后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他特别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9页。)。邓小平的观点十分明确,允许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目的不是为了扩大贫富差距,造成两极分化,而是为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做准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与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原则是十分接近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实现代内公平,而且也要维护代际公平。对此,江泽民总书记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就要求我们这一代人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能只顾追求当代人的物质利益,而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夺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合理、理想的社会制度,它追求的正是社会公平,况且,我们奉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反对极端的利己主义,因此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后代人的利益,维护代际公平的原则。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和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
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在9%以上,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7位。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我国已如期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现在全国人民正信心百倍地向第三步宏伟目标迈进,即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我们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时,也应清醒地看到,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二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这两大难题若不解决,第三步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自然资源日趋短缺。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少,我国耕地、森林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3、1/8,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60%,石油仅为世界的1/8。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过度利用,出现资源危机。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为2.8亩,1996年下降为人均1.16亩。全国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我国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地区性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困难。另据专家预测,在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不能满足需求的矿产有24种,到2020年达39种(注:辜胜阻,魏珊:《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296页。)。
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由于森林草原等植被被破坏,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面积达3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8.2%。水土流失的后果,造成了近年我国水患不断,如1998年洪涝灾害,受灾人口为2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土地沙漠化迅速蔓延,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仅内蒙古退化草地面积从1983年到1995年就扩大近1倍,达17.4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加重。我国是世界二氧化硫排放头号大国,年排放量达2300多万吨,烟尘排放量达1800多万吨。全国500多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均达不到国际标准,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目前,我国污水年排放量600亿吨,比80年代初增加一倍以上。80%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滇池因污染过重被迫停止饮用。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因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每年损失达540亿美元。
我国资源过度消耗,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主要是以下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人口众多的压力。1981年我国人口数为10亿,1998年末达到12.48亿人,今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是12.95亿人。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人口净增仍达2.5亿人。人口的膨胀,对我国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迫于生存或急于脱贫,导致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等。例如,前几年香港、广东市场对“发菜”(谐音“发财”)需求旺盛,人们为了增加一点经济收入拼命挖发菜,导致内蒙古2亿多亩草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第二,经济粗放型的增长。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来支撑的。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钢材、木材、水泥分别是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10~30倍,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单位产品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5~10倍。第三,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有失误,对待资源,重开发利用,轻节约保护;对待环境,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较之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无疑更为宏伟,也更为艰难。因为我们不但要完成工业化,还要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而我国既没有当初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全球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也没有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同时,预计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国民经济仍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人口继续膨胀,这将使本来就已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我们仍然沿袭过去经济发展的老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都将无法承受。因此,要顺利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大障碍。西部地区(含11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56.8%,人口占全国总数23%,这里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却在拉大。1978年东、西部地区占全国GOP比重分别为52%和17%,到1997年则分别为61.46%和14.8%。贯州省比福建省人口多300余万人,但1998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43亿元,福建省为3330亿元,约为贵州省的4倍。居民收入的差距也较大,1998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是8840元和3527元,而甘肃省两者的人均收入分别为4010元和1393元(注: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50年》,第445,510页。)。全国贫困人口中90%左右是生活在西部地区。
以上简要的数字表明,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扩大的态势。如果任凭这种状况继续存在下去,必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这种差距扩大也不符合社会主义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果富的越来越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可以这样说,没有西部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西部地区人民的富裕,也就没有全国的共同富裕。因此,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问题,既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要求。
总之,从中国特色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看,我国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才能处理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
三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一指示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艰难得多。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环境保护。而我国一方面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紧迫任务。另一方面,我国又有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产技术落后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只有紧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有希望成功,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举措:
1.大力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涉及到全体人民的宏伟事业,它需要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宣传、强化这一意识,要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峻形势。当前有些领导可持续发展意识相当淡薄。他们出于地方利益或自身“政绩”的考虑,对一些创造利税的企业产生的环境污染,视而不见、姑息迁就、放任自流。有些群众急于脱贫,提出“要想富,先砍树”的错误口号,有的对地下矿产进行掠夺式的野蛮开采。凡此种种,都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在发达国家,由于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强,其行为都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日本森林覆盖率大大高于中国,但日本没有一家企业用国内的原木生产一根筷子,而是从中国进口木筷子。因此,我们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加强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重要性的普及、宣传。要在大中小学有计划地开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课程教育,从小培养年轻一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只有人人都牢固树立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危机感,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把解决人口增长问题与提高人的素质相结合。
人口过多是导致我国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因而能否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关系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败。我国在控制人口上虽已取得一定成绩,少生了3亿多人,但今后一个时期人口仍将呈现不可遏止的增长趋势。据预测,2010年突破14亿,2050年达到16亿左右,此后人口才有可能实现零的增长。庞大的人口加剧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也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形成巨大压力。我国人口素质也偏低。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文盲半文盲达1.8亿人,我国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平均约6年左右。人口素质低,既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接受。为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保持低生育水平,做到优生优育。要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切实解决好劳动力就业问题。
3.加大环境的保护力度,强化污染治理。
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1)要加大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要把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促使领导干部关心、重视环保工作。(2)要认真实行“排污收费、超标违法、加重处罚”的经济措施,使那些制造环境污染的企业得不到任何经济好处,促使其加快污染治理。(3)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要坚决“关、停、并、转”。(4)鉴于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而燃煤又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重点应放在减少燃煤污染上,积极推广清洁煤技术。(5)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
4.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我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而今后几十年我国又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为了确保我国对资源的永续利用,从我国国情来看,应把资源节约作为一个根本方针。我国物耗、能耗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几倍,如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与日本差不多,但工业产值只有日本的1/4,因此节约资源的空间很大。首先,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和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消费方式。第三,积极开展资源的循环和再生利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对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如对废纸、废金属的回收利用。
5.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西部地区开发。
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开发西部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有利于消除贫困,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开发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处理好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与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此,西部开发应做到:
第一,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首位。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其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的重点是植被恢复。当务之急,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封山绿化,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在退耕还林中,要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木和果树,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第二,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西部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中矿产资源占全国总量50%以上。合理开发资源,能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致富。但要坚决禁止野蛮开发和粗放式利用。在西部大开发的起始阶段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要依靠科技进步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次开发。要强化政府对资源管理的职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摆在突出位置上。
西北部地区一方面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利用率又极低。为此,西北部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据调查,因农业生产采用漫灌方式,河套地区每生产1千克粮食用水3.48立方米,是东部地区的8倍。仅宁夏40多万公顷农田每年浪费水资源达8亿多立方米。以色列与我国西北部的自然条件没什么两样,但农业却十分发达,成了“欧洲厨房”,每年向欧洲出口大量粮油、肉蛋、蔬菜、水果。其原因是以色列的节水措施得力:一是政府建立了用水配额制度,二是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使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5%。我们应借鉴以色列的成功经验,建立水资源的补偿和管理机制,规定配额外用水高价收费,用经济手段促使人们节水。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第四,大力发展科教事业,积极培养人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一个主要原因是科技、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匮乏。以下例子就可证明:1998年人均GDP福建省居全国第6位,而青海省居全国第22位。当年福建省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而青海省居全国第29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注:曲格平:《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0年第6期,第8页。)。两者的因果关系不言自明。因此,西部大开发,科教要先行。要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当地干部和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才培养,如国家出资为西部地区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
此外,西部地区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西部开发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只要我们坚持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发西部地区,那么,在21世纪末,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一定会呈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收稿日期:2001-02-09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