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力养育的学校文化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创造力论文,学校论文,文化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造力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严格地说,人的创造力是一个连续的梯级,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只是不同人的创造力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其中创造力高的人,可以称为创造型人才。这里,创造力是指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工作成果的能力,这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话题,在许多问题上对个体和社会都十分重要[1]。创造力比创新能力范围更广一些。当前,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首要关键是发展人们的创造力,为此,在中小学就要养育学生的创造力。这里的“养育”,是指滋养、培养和教育。要有效地进行创造力养育的实践,就需要先进行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因为先加强研究才能避免错误和低效,才能实现事半功倍,在科学昌明的时代,这特别值得重视[2]。事实和研究表明,养育创造力需要采取多维度的方略,这里仅仅探讨学校文化维度的方略。 一、从学校文化维度提出创造力养育的意义 从学校文化维度提出创造力养育的方略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人的创造力是可以在后天养育的 有一些人认为,创造力是先天性的,后天无法养育,这是一种误解。其实,人的各种素质都能通过后天的努力促进而获得发展,只是不同素质在后天养育与发展的空间大小不同而已。创造力的构成大致包括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技能、灵活变化的知识结构等。显然,这几个成分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改变和发展的。既然创造力的每个构成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发展,那么创造力总体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包括养育)而获得发展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等人认为,创造力高的个体的人格特征有: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3]从几乎已经成为常识的当代心理学理论来看,这些人格特征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改善和提高。 因此,当前大量的研究者和其他人士认识到,后天的努力在养育人的创造力方面确实是大有可为。因此,许多人在创造力的养育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成功地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并提高了人们对创造力可养育性的认识。例如,美国学者劳拉·贝克(L.E.Berk)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创造力并不是天生决定的,也不是少数精英天生所有。如果从早期就开始培养,那么人的创造力可以达到更高的程度,其培养可以从创造力的认知资源、个性资源、动机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组成入手。[4]又如,美国巴格托(R.A.Beghetto)和考夫曼(J.C.Kaufman)等人还探索和总结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整套方法体系[5]。 笔者在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发和实施创造力训练课程的过程中也发现,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得到发展的。同时,笔者在一些中小学开展“优质学习”的实践研究,“优质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注重完整的学习经验,包括创造性学习经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努力是有效的。 当然,人们认识到,创造力是不可传授的,如果从“传授”含义来理解“教”,那么创造力是不可教的。然而,后天的努力是非常广阔的,远远不只是传授,就创造力的发展而言,后天“养育”的空间很大。 (二)学校文化是养育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是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和驱动的。就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言,他们受到多个领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受学校文化的深刻影响。通过学校文化上的努力,可以有力、广泛且持续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什么是文化和学校文化呢?关于此,人们的分歧极大,笔者在这里只简单地说:所谓文化,是指积淀了人类精神的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的总和[6],其实质性的层面是人类精神;学校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学校范畴内的文化。 第一,学校文化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包括创造力的发展。研究表明,人的心智是在人类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7],文化环境是发展人类心智的基本条件之一,这里的心智包括多个方面,诸如价值观、人格特征、知识、技能、智力、创造力等。由于人的心智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而文化环境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环境,有利于创造的文化环境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学校文化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而有利于创造的价值观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内在的、持久的动力。文化是属于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的文化蕴含着这个共同体的价值观,即社会价值观,长期来讲就是文化价值。这些价值观会影响到这个社会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时时受社会的影响。就学校范围而言,学校文化中的价值观影响着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有利于创造的学校文化价值就会深刻而持久地驱动学生的创造活动,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第三,学校文化能够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大量合适的素材。人的创造力发展不是凭空进行和实现的,而是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吸收丰富的知识素材,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东西,进而发展人本身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和其他相关素质的。学校文化既包含着文化精神,也包含着体现文化精神的各种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就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素材。 二、学生创造力养育的学校文化方略的依据 由此看来,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并用学校来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形成学校文化的相关方略呢?这不能盲目地进行,而应该较系统地建立在相关依据的基础之上。总体来说,养育学生创造力的学校文化方略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性 文化是关于人的、基于人的、为人而服务的,因此,文化建设应该以人为本。那么,如何才算是以人为本呢?最重要的是要基于人性。学校文化方略的提出如何才能够真正地基于人性呢?这特别要注重以下两点。 第一,维持人性的尊严,即尊重每一个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是人性的基本内容之一。如果一个人得到尊重,那么不但他的整体生存得到保障,而且他的潜能会较好地得以发展和发挥,包括他的创造力会得以较好地发展并得到适当的表现。尊重人性,也是当代各地和各个领域文化建设的起码要求。 第二,尊重人性的多样性。人的创造性是人性多样性的重要表现,是基于人性的多样性的。人性确实也是高度多样性的。正如英国思想家哈耶克(F.Hayek)所说:“人性有着无限的多样性——个人的能力及潜力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乃是人类最具独特性的事实之一。人种的进化,很可能使他成了所有造物中最具多样性的一种。”[8]正是人性的多样性,为人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基础,使人需要创造、能够创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对于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即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精神,尤其是价值观。有大量学者直接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张岱年就是一例[9],这是有道理的。因此,在文化方略中一定要直接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在学校文化中也是如此,要把价值观作为文化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要依据一套基本的准则,即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其中的“自由”(其中包括发展的自由)、“平等”“民主”等都有利于支持、激发和维系人们的创造力发展,有利于为创造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创造动力。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成为文化建设的最高权威,在此权威之下,可以减弱或消除不利于多数个人创造力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团体中的少数个人的权威,从而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校文化是围绕学校教育的,同时为学校教育提供支撑的文化。因此,学校文化方面的方略需要基于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当前,学校教育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趋势,这些新的趋势为学校文化建设,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例如,近年来,学校教育日益注重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强调以学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强调教育要超越课堂、强调创造性学习等[10]。学校文化工作要依据这些趋势,这样既有利于学校教育整体的改革与发展,又有利于顺势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学校文化结构的复杂性 学校文化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明确学校文化是什么,而明确学校文化是什么的核心之一是明晰学校文化的结构并基于这种结构。那么,学校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呢?这首先要分析文化的结构,而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就文化而言,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分歧极大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结构非常复杂。例如,著名文化学者钱穆将文化的结构划分为三阶层和七要素。“三阶层”包括:一是“物质的”人生,或者说“自然的”或“经济的”人生;二是“社会的”人生,或称为“政治的”人生、“集团的”人生;三是“精神的”人生,或者说是“心灵的”人生。七要素是指经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11]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形成了学校文化之结构的复杂性,这是我们开展学校文化工作所应该遵循的,而不宜用简单化的思路来对待复杂的问题。 (五)学校愿景 学校的一切工作应该依据于学校愿景,面向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学校文化工作也是如此。“‘愿景’和‘愿景建设’在建构专业文化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是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对于未来发展目标和状况的决策的价值的共识。”[12]学校愿景是一所学校各个成员的共同目标,是学校价值观的核心和学校努力的基本方向。因此,要养育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就应该确立这样的愿景,并基于这样的愿景而提出相应的文化方略。 三、学生创造力养育的学校文化方略的构成 基于上述依据,这里提出几个主要的养育学生创造力的学校文化方略。 (一)构建激励创造的完整的学校文化结构 上文提到,学校文化的结构是复杂的。那么,复杂的学校文化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呢?基于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广泛分析,笔者认为,完整的学校文化结构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都应该鼓励和提倡创造。 一是学校精神。大量的学者认识到,文化首先是指物质背后的那些精神性的东西[13],这就是文化精神,是经过漫长的过程积淀起来的人类精神,是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基本精神。在学校文化中也是如此。学校精神(亦即学校文化精神)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基本价值观;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具体包括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等)。在学校精神的这些构成中,应该或者明确地提倡和鼓励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或者其实质内容间接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如注重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等。 二是学校文化形式。文化结构的复杂性更加鲜明地表现在文化形式上,几乎人类生活的所有连续性存在的产物都可以看成是文化,但其条件是要凝聚着文化精神。就学校文化而言,常见的学校文化形式主要有:行为形式,即凝聚了学校精神的学校成员的行为;器物形式,即凝聚了学校精神的器物;制度形式,即凝聚了学校精神的学校制度;思想形式,即学校人员所具有的丰富的思想;文本形式,即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各种文本;语言形式,即凝聚了学校精神、在学校中通行且起实际作用的各种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这些形式都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创造及创造力的发展,为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是学校文化情境。文化既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又具有流变性的一面,流变性鲜明地体现在文化情境之中。一些研究文化的学者认识到文化的流变性,从而认为情境是生活和文化的积木块、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14]。文化情境是既体现了文化精神又体现了个人情感和意志的各种具体活动和具体环境等条件构成的综合体。一方面,流变的文化情境体现了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文化情境的持续作用又在形成和改变着文化精神。我们在学校文化工作中要注重营造各种有利于养育学生创造力的文化情境,如要体现活动者创造的情绪和意志。 (二)普遍倡导与培植创造者骨干相结合 相对于其他方略而言,学校文化方略的作用首要优势在于影响面比较广,它能够广泛地驱动学校内的几乎所有成员。因此,从学校文化方略来讲,首先要注重在整个学校范围内普遍地倡导创造活动及创造力的发展,形成一种普遍的文化氛围,包括强大的舆论氛围。在此,陶行知强调人人创造[15]的创造教育思想值得今天借鉴。同时,在创造力的养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在所有的学生身上平均使用力气,而要注重培植创造者骨干。虽然所有人都有一些创造性,但不同人的创造潜能是不同的,教师需要发现那些创造潜能特别大的学生,努力将他们培植成创造者骨干,然后让他们来带动全校学生的创造活动和创造力发展,推动整个学校创造力养育的文化的深化发展。 (三)将创造力发展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上文提到,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里主要是指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价值观。然而,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实质性地发挥持续作用,需要以个人的价值观为条件。共同体的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互为基础,相互之间存在持续而深刻的互动。要真正持续而有力地激励和指导学生的创造活动,有效地养育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将学校文化精神中追求创造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价值观。这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第一,成为学生个人价值观后,直接推动学生的创造活动;第二,由于学生个人价值观中追求创造力发展,他们会在创造活动和创造力发展中体验到深层的快乐,从而激发创造潜能和整个学习潜能,持续地养育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力;第三,每个学生追求创造的个人价值观反过来又会有力地促进学校生活共同体追求创造的价值观的持续和强化,为整个学校文化工作奠定坚实的根基。那么,将创造力发展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是否可行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人具有创造欲和创造的需要[16],而且创造力发展是学生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创造力发展又意味着提高学生灵活变化、触类旁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高效地应对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校文化策略_学校文化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校文化策略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