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府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陕西 榆林 719499)
【摘 要】 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成人感、自尊心愈来愈强烈,渴望被社会承认,期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是青少年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制或者抗拒,长此以往,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认清逆反心理的心理机制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克服学校思想教育"瓶颈",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青少年 逆反心理 正确引导 顺利度过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3-082-02
青少年正是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青少年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人们将其作为成人来看待;另一方面,青少年严重缺乏社会经验,盲目、易充动、很不理智,面对问题时,往往会造成他们复杂的矛盾心理,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成人感、自尊心愈来愈强烈,渴望被社会承认,期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是青少年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自尊心受挫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出人意料,反抗或者我行我素倾向急剧增加。因此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为"青春叛逆期"。
青少年具有的这种逆反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目前学校教育,班级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难题。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制或者抗拒,长此以往,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认清逆反心理的心理机制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克服学校思想教育"瓶颈",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1、逆反心理的特征
(1)反向性:逆反心理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逆反对于逆反的人物、事件、宣传的内容等逆反对象来说,心理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态度是对立的,具有明显的反向性。
(2)二重性:逆反心理的二重性是逆反主体的态度呈现出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主动逆反,另一种是被动逆反。前者是指逆反主体作出与情境、内容的刺激相反的倾向,后者是逆反主体对外界的信息不做任何反应保持中立。
(3)盲目性:所谓盲目性,是指逆反主体在外界刺激物一出现,还未仔细考虑就作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心理活动。这种盲目性往往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与价值而一概反对。在逆反心理达到一定程度后,盲目性和缺乏理智控制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常说"一听到就烦"就是盲目性的反应。
(4)突出自我性:逆反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指个体自觉不自觉的感受到某些方面的自由被剥夺时而自发的激发出来的一种抗拒心理。一般情况下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内心筑起"防感染层"。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青少年,突出自我性更为明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探析
逆反心理可能是由引导者信度逆反,也可能是由于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情境引起的情境逆反。总的来说,成因主要有:
(1)社会环境的因素: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体制转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格局对整个社会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处于人生"第二断乳期"的青少年,独立意识日渐增强,但辨别能力欠缺,为了表现自我,一反传统束缚,而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2)青少年的社会地位是比较特殊的,生理、心理都还未成熟,处于不稳定状态,但由于他们这个年龄又有很强的表现欲。如果教育者忽视感情投入,就会进一步使受教育者疏远他人,拒绝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成为习惯性的逆反心理。此外,青少年心理过程各要素存在着矛盾,认知过程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不平衡、充满好奇心是青少年心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知识传授中,只讲一面理而没有说明理由或者说理不充分的禁止性的说教,是导致逆反性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校思想教育的缺陷因素:学校思想教育具有滞后性,其表现为:
①内容上:内容上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各种合理需要,特别在这个信息时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如果老师仍一味的遵循原有的那套理论,甚至极力去掩饰一些问题,这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甚至反感;
②教育方法上:把灌输教育原则片面理解为"满堂灌","填鸭式",高强迫命令,硬性限制,采取单向灌输。形式单一,仿效旧模式,照搬旧方法,长期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产生腻味和不耐烦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强烈逆反心理;
③教育评价上: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长期性和模糊性,用考试分数来评判一个人的政治及道德水准的高低。这种评价标准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高分低能",理论与操行相分离的"偏才"。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不能仅仅用给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好坏、成败。不能站在学生立场多角度的评价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一部分学生的不满而产生消极逆反。
3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的对策
逆反心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容回避,对于学校教育者来说,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任其发展,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
(1)要转变教育观念:无论什么情况下,教育都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那种过分强调按统一的思维模式或发展轨迹的公式来培养人才,只会导致单一、沉闷僵化的育人氛围,很难解决人们复杂多样的思想矛盾,反而会引起人们对思想教育的逆反。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应尊重个性的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那就要求我们在遵循必要的共性的前提下,不断发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多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自己热衷的课外活动,使学习和兴趣相得益彰。学生只有尽得其用才更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2)投入感情因素:逆反心理构成中,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直接动力。情感受的程度与逆反程度成反比,感情越深,逆反越少,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教育者要把自己的感情投入作为一种克服心理逆反行之有效的方式。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若要投入积极地情感,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情人的统一,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把学生视为教育的主导,用感情的纽带去拉近与他们的距离,用诚恳的态度去倾听他们心底最迫切的呼声。
(3)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①从单元灌输型向双向交流互动型的方法转变。传统填鸭式的灌输型不仅没有起到有效传授知识的目的,反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成了盲目接受的机器。试问这样一种方式如何让学生口服心服?
②从显示显性教育方式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学生要在必要的场合使用隐性方式: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向学生"灌",而是给予适当指导,隐性传输③从"防堵型"向"疏导型"方向转变。当学生有疑问或反对意见,不能一味的去"防堵"而应该正确的引导疏通。
(4) 优化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好坏,是影响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成因。教育环境的优化,除大力改善社会宏观环境外,还必须注意微观环境的育人作用。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受教育者形成"向师心理"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优化育人环境,还包括处理好教育情境和受教育者内心环境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达到情理交融,减少情境逆反的产生。
论文作者:王垒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0
标签:逆反心理论文; 心理论文; 青少年论文; 学生论文; 盲目性论文; 就会论文; 思想教育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