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规律分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规律分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规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探析论文,师生论文,过程中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校“邓小平理论概论”(以下简称“邓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师生互动规律,即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这种师生教学互动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层次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一、师生互动关系

在“邓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认真备课、讲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也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认真地学习和思考,很有收获;二是教师不认真备课、讲课,敷衍了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也不愿意听讲和看书,更谈不上有什么收获;三是教师的教学时好时坏,而学生们虽不感兴趣,但由于要考试等原因,不得不学,结果是学生时听时不听,对邓小平理论也是似懂非懂,半信半疑。从教师与学生这三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作用之间相互对应的紧密关系。

“邓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具体地说有两种:一是这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关系,即一个学期(或学年)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师生互动关系;二是这门课程某一部分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关系,即一节(或一次)课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师生互动关系。这两种的师生互动关系既有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重点是研究前一种师生互动关系。

二、师生互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研究的关键在于通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发现教学活动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一规律,来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应该说,在“邓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相互作用和影响这一完整的互动现象的发展,明显地存在着一个互动规律,这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双方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不断地相互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双方相互关系不断地发展和递进,推动着邓小平理论教育不断地深入前进。同时,这一规律表现出一种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内容也不一样。

因此,在“邓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现象及其规律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学生—教师”的对应关系格式):

1、漠然和疑虑—兴趣和启迪

当教师第一次在课堂上讲授“邓论”课时,他所遇到的情况基本上是学生的漠然和疑虑。有的学生对这门课漠不关心,漠然置之,觉得它与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毫无关系;有的学生则很有些疑虑和看法,认为这门课没有开设的必要,或认为邓小平并没有什么理论,或认为这一理论的很多观点与现实脱节、与基层工作的实际脱节,等等。以上这些情况在教学之初出现是很正常的。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不够了解;二是学生们对形势的认识不够全面,尚未找到科学地分析形势的方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邓论”课的教学也是如此。邓小平理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上述学生的情况,是“邓论”课教师首先要面对的实际。因此,教师在讲授“邓论”课时,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如何进入教学的问题。教学的进入问题,是每位“邓论”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开始就必须认真对待和考虑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从一开始就迅速地调动起学生们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处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是否会认真地学习。有的教师一开始就直接进行这门课程本身内容的讲解,平铺直叙,这容易使学生感到突兀,且不以为然。有的教师则不同,他们力求从一开始就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讲好“邓论”课的导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导论中用至少一个课时介绍这门课程于1998年开设的背景与正在讲授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理解,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在十五大之后,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发展到了关键时期之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党中央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所作的重大决策。接着,我们又用至少一个课时来绘声绘色地叙述邓小平“三落三起”与最后二十年的辉煌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一生,使学生对邓小平的英名、业绩、风范、品格及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特别强调,邓小平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即他留下了一个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一条道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家(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更是这样)。无论什么人都会承认,当今的中国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社会生产力正在发展,综合国力正在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提高。国家的蓬勃生机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道路,而正确道路的确立来自于邓小平理论。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并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智慧。

“漠然和疑虑—兴趣和启迪”是“邓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规律在第一阶段的表现形式。在第一阶段,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互动中成功与否,关系到下面各阶段的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整门课程教学的能否成功。实际上,如果这一阶段师生互动失败,那么这门课的整体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一阶段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认真对待教学进入的问题,能否激发起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能否发挥的具体体现。当然,教学进入和激发学生兴趣问题,不仅仅是整个这门课程第一阶段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它也是这门课程每一个部分和每一节课的开头都应当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而注意和解决这一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的情况下,要求和做法也应该不一样。如针对成人教育的对象,我们的做法就应该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2、关注和思考—交流和讨论

当学生对“邓论”课产生了兴趣,他们就很可能开始关心和注意这门课,并随着这门课的展开来思考其中的有关理论问题。我们知道,邓小平理论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如: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理论的精髓,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三步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祖国统一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等。这些内容和问题,理论性强,与现实联系紧密,讲得好,学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和思考。

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有所安排,形成一系列专题,并在每一个专题中找出理论的重点和闪光点,紧密联系国内外实际、特别是正在发生的实际,注意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讲授的方法应该主要是交流和讨论。教师围绕这门课每一个专题,应该了解大量的信息,掌握较多的材料,并将这些信息和材料介绍给学生,同时也要求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和材料,双方进行充分地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怕被质疑的,因为这一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这一理论基本原理的掌握恰恰是需要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锋的。

譬如,我们在讲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的精髓专题时,重点是讲授每当到了重大历史关头(如1978年、1992年、1997年等),邓小平及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如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地深入前进的。在讲授这几次重大历史关头时,我们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复杂情况,使学生尽可能真实地感受和体会到当时的情景和所面临的问题的艰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可以展开交流和讨论,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这一专题中,我们还涉及到江泽民所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

譬如,在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理论主题的专题时,我们重点是突出讨论这样几句话: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同时,我们还特别强调,邓小平和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也是经历了一个连续十几年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进行南方谈话时才完整提出,来之不易。在上述这两个方面,教师也可以介绍相关的材料,以便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

“关注和思考—交流和讨论”是“邓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发展的主要阶段,因为这一阶段是教师与学生对这门课基本内容进行学习和研讨的阶段。它是这门课教学过程中的一台重头戏。这台戏唱好的前提是师生互动第一阶段的成功,而唱好的结果是使这门课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讲好这门课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始终如一地关注和思考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促使学生始终如一地关注和思考课程的基本内容的关键,就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和思考。假如教师不是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和讨论,而是一味说教、满堂灌、甚至于照本宣科等等,那么学生是不可能认真地去学习这门课的。这门课的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

3、理解和信仰—实践和创新

在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们有可能会改变原来对这门课的困惑与疑虑,转而理解、相信、甚至于信仰邓小平理论,并愿意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努力进行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如果这样,那就说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已经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改造了自己,使自己成了一个新人,一个具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理解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人。他们也会因此更主动地参加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理解和信仰—实践和创新”是“邓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的阶段。如果这一阶段不成功,还只是停留在第二个阶段,那么学生顶多不过是一个邓小平理论的爱好者;如果这一阶段取得了成功,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信仰和实践邓小平理论,甚至于在实践基础上努力进行研究和创新,那意义就很大。这门课的教学也就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总之,“漠然和疑虑—兴趣和启迪”、“关注和思考—交流和讨论”和“理解和信仰—实践和创新”是“邓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所展开的、体现了阶段性的三种形式。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由对邓小平理论漠然和疑虑,转而开始关注和思考这门课基本内容中有关理论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产生信仰,愿意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这是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先后和分别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之于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努力创新是分不开的。“邓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规律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三个阶段,是就这门课教学的一般情况来说的,具体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系专业、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情况会有所区别和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差异。三个阶段紧密联系,逐步递进,完成“邓论”课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如果这三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残缺或变味,那只能说明这门课的教学遭到了失败。

三、师生互动规律的启示

“邓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规律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三个阶段,对我们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应该说很有启发和帮助。

概括地讲,这一启示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邓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教学的内容、要求和特点会不一样。激发兴趣是学好的前提,交流和讨论是学好的关键,实践和创新是学习的提高,三者缺一不可。“邓论”课教学的阶段性是进行这门课教学和教学改革时应当予以注意的问题。这符合学生思想不断变化的特点。

第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主体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不断深入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教学正是在两者之间的矛盾中逐步进行的。师生互动关系的展开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矛盾的发展,而这一矛盾的发展又体现出一种规律性。把握这种规律性是我们在“邓论”课教学中赢得教学的主动权和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的关键。

第三,这门课具体的讲授内容要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安排,而调整和安排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少而精,千万不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邓论”课使用专题讲授的方法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每一个专题都应该有一到二个重点和闪光点,以点带面,精炼而出彩。

第四,这门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根据师生互动规律及其三个发展阶段的教学实际来进行。我们经常所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涵盖和包容这门课整个教学过程的,它只能是有特定阶段的具体涵义的。“邓论”课一开始的教学进入法,中间大量使用的交流和讨论法,最后阶段的引导法和第二课堂教学法,等等,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使用时是有特定的针对性的。同样,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全能的。

第五,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非常关键,提高教学效果要依赖学习主体的思维和智慧的发挥。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他不是一样的,而是具有素质、水平、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孔子所谓“有教无类”的思想对“邓论”课的教学是有意义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邓论”课师生互动规律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表现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同样的要求来对待所有学生。

标签:;  ;  ;  ;  

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规律分析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