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探究是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越来越引起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来探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与策略,力求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形成探究意识,培养探究智趣,逐步形成探究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活动 设计
探究活动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感悟与体验,自觉参与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过程。从发展学的意义上讲,“人的认识来源于‘行动’,来源于改变对象的‘转变活动’。活动决定人的发展水平”。怎样设计学生探究活动?
一、探索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人,探索活动设计必须建立在自由、自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步骤、活动结论等方面,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暴露学生在活动中所再现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主体品质。在活动过程中必须做到“四不”,即:学生能学懂的不讲,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演示,学生能发现且能纠正的教师不包办代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分析能得出的规律、结论或方法教师不点拨提示。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探究活动设计的关键。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关系;能力强的与能力较差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课堂的自由活动与盲目“玩”的关系。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能行”的观点,把“教师不懂”的球随时踢给学生,让学生帮助教师。同时,要做到时时处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探索活动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1.还给学生探究的权利。
(1)“我能探究”的自信自尊权。大胆地相信学生,是学生树立信心、有效进行探究活动的关键。学生在参与思考、交流的活动中,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的差异,往往会出现“冷场”、“脱缰”、“失控”等场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雄心壮志,鼓励他们多想、多做、多说,尽量创造“三个机会”,即自我表现的机会、自主活动的机会、分享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完完全全地成为学生自发的、生动的、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活动。
(2)探究方案的自我设计权。探究方案设计上学生要有参与权、决策权,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等因素自行或帮助教师设计探究活动,探究过程中有权进行调节修整,或亲自设计活动环节,调整活动步骤,修改活动方案。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大胆让学生借助已学习的平面图形面积推导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设计探索方案。其中有一个组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回味一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第二步,小组分工动手把圆剪拼并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第三步,观察比较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找出联系点;第四步,尝试推导。
(3)探究过程的自我调整权。进行探究活动时,学生对活动的时间有自我安排的权利,活动的地点和场所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但这种“安排”和“选择”的权利不是随心所欲的,是建立在学生自觉的、自发的、具有强烈内部需要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调节的权利。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求知渠道,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4)探究成果的自我展示权。学生爱表现,特别是对自己在活动中取得的或大或小的成功,更是喜欢、乐意展示给他人,以求得肯定和鼓励,以此增强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信心。因此,不能让学生的活动成为无意识的、机械的操作活动,每次探究活动都要能真正成为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实践的过程,也可能是日常生活的某个侧面在课堂中的反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自觉地去构建数学模型,归纳数学方法,体验数学思想。
2.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1)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间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趣。只有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宽松自由、不受压抑,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有亲切感、安全感,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学生敢于探究的勇气。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演变成一个温馨和睦的小家庭、团结协作的小团体、合作交往的大舞台、自由民主的娱乐场、活泼愉快的游戏室,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清除一切不利于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因素,静化学生的学习心理。
(2)营造“兴趣激昂”的氛围。兴趣是学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探究活动是学生亲历的实践性活动,只有他们积极参与,产生参与探究的欲望,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3.挖掘学生探究活动的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开辟独立探索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全面素质的关键。教师在组织学生独立探索活动时,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开放空间,不要将课堂营造成教条式的框架型课堂;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发现、大胆尝试实践、大胆暴露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要急于得到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要给学生重点疑难问题以思考性的引导、启发性的点拨,不要代替学生爬坡。
论文作者:黄同生 唐金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方法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自我论文; 活动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