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 历史 辩证——试谈资本主义经济史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谈资论文,客观论文,经济史论文,主义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高中资本主义经济史内容的教学,侧重于揭露和批判,由此导致不少认识上的片面和评价上的偏颇。从揭露、批判的角度讲授资本主义经济史,适应了以政治斗争为中心的那个时代的需要。今天,党的中心工作早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课堂内对资本主义的大批判,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经济管理的借鉴,形成明显的反差。这样的教学,显然已落后于时代。新形势下,资本主义经济史内容的教学,必须从单一的批判和片面的认识中转变过来,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客观、历史、辩证的评讲。
一、要客观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状况
从批判的角度讲授资本主义的经济,教学中存在着只讲矛盾性、夸大矛盾性的状况。比如,讲1825年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人即称资本主义经济已“日暮途穷”;讲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有人断言资本主义经济已“病入膏肓”。与此相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应性,则讳莫如深。这样的讲授,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状况相去甚远,既妨碍了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深入的今天,学生耳闻目睹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从而对课堂上这样讲评资本主义经济困惑不解:为什么“日暮途穷”的资本主义仍在不断发展?为什么“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至今未亡?这些前几年尚属理论界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今天在课堂上已时有学生发问。资本主义经济史教学倘若不能在这些有关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问题上讲通道理,以理服人,便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部分学生厌学资本主义经济史,少数学生在上这些内容的课时甚至情绪抵触,心理逆反,与片面评讲不无关系。
任何教学的成功,都离不开学生接受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情感。资本主义经济史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扭转学生学习时的逆反心理,必须以理服人。以理服人,首先要客观分析。客观分析,即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状况,是讲好资本主义经济史的基本前提。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状况究竟如何?我们应该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性和适应性两个方面进行宏观的分析。一方面,要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性: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47年,洲际性的经济危机蔓延整个欧洲;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打击了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1926年至1933年,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教材论及的这些经济危机,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不断显露、尖锐和深化。另一方面,要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应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私人经济发展到垄断经济,从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从国家垄断又开始走向国际垄断。这些资本主义私有制具体形式的变化,都是资本主义迫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不断改革、调整的结果。这些变化,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应性。正是这种适应性,资本主义经济才得以不断地发展。本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概括而言,矛盾性和适应性,是迄今资本主义经济兼存的两个方面。当然,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终趋势看,资本主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的基本矛盾,适应性是相对的,矛盾性是绝对的,资本主义必然走向衰落灭亡。但是,仅就迄今的资本主义经济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的潜力还很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①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仍在不断发展,便是明证。
宏观上客观地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状况,有助于微观上客观地讲评各个历史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从矛盾性和适应性两个方面讲评资本主义经济,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其一,讲矛盾性要客观适度,留有余地。前面提到的对1825年、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论断,显然与史实不符。1825年,资本主义经济尚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尚处在“显露”时期,谈何“日暮途穷”?1929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虽说危机的范围、破坏性等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但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能量来说,资本主义经济远未“病入膏肓”。以美国为例,虽最早卷入危机,深受危机的打击,然罗斯福新政的一帖“良药”,就使美国摆脱了那次危机。教学中夸大矛盾性,往往使自己陷于“矛盾”的境地。有学生这样问教师: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病入膏肓”,为何5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又能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其二,讲适应性不必讳莫如深。不讲适应性,难以讲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繁荣。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几乎每届都有学生问“垂而不死”的问题,我从矛盾性和适应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以理服人,学生心悦诚服,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其不顾事实地夸大矛盾性,造成学生的厌烦、逆反心理,不如实事求是地介绍一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找出差距,激发学生的赶追之心。讲适应性并不是美化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二、要历史地评价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
从批判的角度讲授资本主义经济史,教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评价不无偏颇。比如,讲“圈地运动”,仅着眼于揭露“羊吃人”的残暴;讲“新航路开辟”的后果,单批判殖民掠夺和资本原始结果的血腥。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残暴”、“血腥”、进行批判,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全面地讲评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我们审视的目光不能光停留在“残暴”和“血腥”上。对这些活动的历史进步性,也应给予客观的肯定。衡量历史事件历史活动的功过,主要依据其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不能单以阶级分析的尺度论其短长,而应以历史评价的标准评其功过。
历史地评价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必须“把历史活动放在较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趋势,重在考察其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②比如对“圈地运动”,一方面,它造成大批农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导致“羊吃人”的惨况,这对英国农民来说是残酷的。但另一方面,它又因此造就了大批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工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从而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并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创造了条件。“圈地运动”使农民破产、封建经济瓦解,而使城市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的过程,虽然充满了残酷和血腥,但就它的结果和历史作用来说,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同样道理,讲评“新航路开辟”的后果,在批判其残酷搜括、殖民蹂躏的灾难后果时,也应历史地肯定其进步的一面:它大大促进了各大洲的沟通和联系,打破了各民族或国家孤立、封闭的状态,世界从此形成了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由此开始。这极利于世界的进步。
资本主义经济史的教学,既要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残暴性,也要揭示残暴性背后的进步性,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不乏暴力掠夺,残酷压榨。资产阶级推动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其早期,很大程度上正是借助于残酷的暴行。不予这些残暴性以历史的评价、分析,我们便很难讲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能公正地评价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性作用。对于资产阶级的这种“恶”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早已予以充分的肯定。如对“新航路开辟”,马克思高度评价道:“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③
资本主义经济史教学中,坚持历史的评价,对诸如“恶”的历史作用进行一些阐发,也有助于拓深学生的历史思维,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在指导学生认识历史上,已不应再停留或拘泥于好人坏人、善事恶事的简单评判上,而必须引导学生能长时段、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和分析历史,透过历史的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拓深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整个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四化人才。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学中坚持历史评价,是适合高中生学习心理,也有利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上升为学习志趣的。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一般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了解,不满足趣味性的历史知识,他们渴望了解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渴望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动因,历史深处的哲理。资本主义经济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的评价,把历史活动放在发展变化中去分析,纵横联系中去衡量,正切合他们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
三、要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教学中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念。只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对抗的一面,看不到它们之间继承、共存的一面。反映在对两者的经济关系的认识上也是如此。讲好资本主义经济史,应该辩证地、即发展变化地认识两者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要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反之亦然。因此,两者存在着对立性和对抗性。但是,两者除了存在对立性和对抗性外,也存在着继承性和共存性。继承性:如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象苏俄、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当一部分是由官僚资本转化而来。社会主义经济代替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④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它不是割断历史,而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共存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存在于世界这个事实本身,即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性。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当今世界的现实是,资本主义经济强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共处将是长期的。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过程中,任何国家要得到迅速发展,都要与世界相联系,特别要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联系。
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就要正确认识两种经济的继承性和共存性。在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社会主义经济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共存”中最后战胜资本主义经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现代化起源于欧洲资本主义,欧洲许多国家经历过这一过程,它们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即使它们的失败教训,也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必须认识、了解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成果。资本主义经济史的教学,在介绍、学习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先进成果方面是具有学科优越的。为此,资本主义经济史教学,应适当地调整教学角度,侧重从学习借鉴方面讲授资本主义经济史的一些有关内容。略举两点做法:
(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得到“借鉴”。比如,教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一节,对19世纪末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消长的原因、条件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得出如下的“借鉴”,政治统一、利用外资、采用最新技术,是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技术上因循守旧、农业上经营落后、投资上选择不当,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落后。
(二)“充实引进”。对教材内评价上和内容上不足的,要补充,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资本主义的可取之处。由于多种原因,现行教材在介绍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无论是观点上还是内容上,都较欠缺。教材有其固定性、滞后性,教学则应发挥灵活性、现实性。比如,教材《垄断组织的形成》一节,对私人垄断和垄断组织,主要从批判的角度概括了它的“操纵性”、“反动性”和“腐朽性”。现在看来,这一评价是不全面的,应补评它在一定时期内,还具有“调节性”、“计划性”和“适应性”等。又比如,教材《日本明治维新》一章,对日本如何学习西方的内容介绍不多,尤其是如何重视教育方面。教学中适当补充明治维新前日本如何组团外访,如何推行外国先进的学制,聘请外国教师等内容,使学生具体地了解日本“西学强国”的经验。
综上所述,客观分析,以理服人,突破教师片面的思维定势,可使学生愿学;历史评价,拓深思维,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使学生爱学;辩证认识,重视借鉴,适当地充实有关教学内容,可使学生多学。讲好资本主义经济史——这一历史教学中极为重要而目前相当薄弱的内容,需要探研的问题很多,本文限于篇幅,主要就资本主义经济史讲评观点略陈管见。引玉之砖,敬祈方家指正。
注释: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②《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第6页
③《资本论》第一卷,第8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81页
标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经济学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