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出口对GDP及三个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进出口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594(2003)-03-07-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20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1%,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平均增长率9.4%高5.7%。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成为理论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口和进口两个变量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并且对三个产业的影响也不同,本文将主要讨论我国进出口对GDP以及三个产业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许多学者做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见表1),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对该问题的讨论大致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讨论。这种讨论致力于区分是出口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规模的增长带动了出口的增长。第二,对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实证分析。这种研究一般承认出口的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方法估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表1 文献回顾
作者
方法
主要结论
李文(1997) 经济增长模型 出口增长对经济具有
明显拉动作用
杨全发(1998)
线性回归分析 出口增长对经济拉动
作用不大
贾金全(199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净出口对经济具有
恒等式增量恒等式
拉动作用
彭福伟(1999)
净出口实证分析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
并非强度相关
陈家勤(1999)
进出口依存度 进口增长对GDP增长
进口GDP增长弹性 发挥了较大作用
林毅夫(2001)
联立方程组
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
具有较大作用
刘小鹏(2001)协整分析、 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
误差修正模型有较大促进作用
石传玉等(2003) 误差修正模型 短期内出口促进经济增
长,长期内进口和出口
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文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在单整性分析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既克服了虚假回归,又能反映出各变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关系。
第二,把出口和进口放入同一模型中。上述大多数模型只考虑了出口或净出口因素,而把进口看作GDP的一个减量。实际上,出口和进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出口意味着对国内产品的需求;进口品可分为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资本品、中间产品的进口是国内生产的实现,消费品的进口是国内消费的实现,他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把出口和进口放入同一模型中,容易分析和比较二者的作用。
二、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
本文所用1952年至2001年的数据来自于1986年和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分别表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出口值、进口值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消除物价因素影响并且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定义六个变量如下:
从变化趋势看六个变量应为非平稳变量,它们的差分序列应为平稳变量。
(二)单整性分析
下面对六个变量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六个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表2 单整性分析
注:临界值是-2.92,均为5%检验水平。
(三)协整检验
(1)式中T为时间变量,DD为虚拟变量(改革开放前1952年~1978年为0,改革开放后1979年~2001年为1),下同。
若上述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1)式中的
(四)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7)式、(8)式中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且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
表3 出口、进口对GDP及三个产业的影响
注:1.括号内数字为t值,括号外数字为回归系数。
2."0"表示不存在长期关系。
3.加"*"者表示t值未通过5%检验水平。
三、对上述模型的分析
将以上模型结果综合在表3中。由表3可知:
1.从长期关系看:
第一,进、出口与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而与第一产业没有稳定的长期关系。
第二,长期中,出口明显促进了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从短期关系看:
第一,进、出口对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明显。
第二,出口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进口对第二产业影响不大。
第三,进、出口对各产业影响不一样,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大,对第一产业影响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对第二产业影响大,对第三产业影响小。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长期的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短期内,进口和出口共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出口导向理论认为,现实经济系统中存在着由出口到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1.出口扩张可以使一国实现规模经济,进而提高生产率;2.由于出口商品要适应国际消费模式,因而出口增长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3.为了扩大出口规模,出口公司必然会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4.在一个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经济系统中,出口增长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5.出口有利于一国放松外汇管制。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出口导向理论。保持出口的持续增长,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短期内,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出口的扩大意味着有效需求的扩大,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进口品中有大量的生产品,这些生产品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短期内,进口和出口共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把进口仅看作GDP一个减量的思想是片面的。
第二,长期内,进口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两大类。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收录机、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地转为国内急需的关键设备、高新技术和重要原材料。2001年,我国进口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达到26.3%。进口品中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第三,进、出口对第二、三产业的影响大,对第一产业影响小。从第一产业本身看,第一产业中的进出口商品主要为初级产品,而初级产品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较低,例如,90年代仅为15%左右,且呈下降趋势;从总的出口商品看,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变化和加工贸易比例的提高,第一产业产品价值在出口品中占的比例趋于下降;从总的进口商品看,进口中的资本品投在第一产业的比例很低,我国1979~2001年的外商投资设备进口中,投入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67%、31.5%(张鑫炜2003),这说明第一产业靠进口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作用不大。由以上可知,第一产业从对外贸易中的收益与其他产业相比是较低的。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说,进出口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我国的进出口产品大多数属于第二产业。
收稿日期 200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