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产业政策与结构调整的进展_党的十六大论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产业政策与结构调整的进展_党的十六大论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产业政策及结构调整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结构调整论文,进展论文,我国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10%以上,物价基本稳定,城镇就业逐年递增,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产业政策整体特征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期间,除了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和制定实施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外,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等文件,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以及针对产能过剩,出台了钢铁、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焦化行业、煤炭、电石、电力、纺织等行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产业结构调整力图长短结合。从中近期着手,一方面,根据需求,加强煤、电、油、运等行业的调配和生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控制能源、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过度扩张,将节能减排作为近期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同时,着力支持农业,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支持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从长期着眼,一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通过以需求为导向,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增强重大装备研发能力为重点,加快装备工业升级,有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以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积极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一)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是技术含量得到较快提高,信息化加速发展。首先,高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2006年达到13.7%,比2002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8.7%。其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用于各类产业改造。近几年来,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进了各类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工业领域。已经有许多企业日益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水平。

二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越来越明显,大约有25%~33%的份额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经济增长方式正由过去的依靠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转向依靠要素和技术双重投入,当然,资本投入目前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快增长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以人为本”,处理好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近几年来。我国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领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第二产业就业由1997年~2002年减少767万,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转变为2003年~2006年增加3472.8万,提高3.8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改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不断改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大改善。与2002年相比,按现价计算,2006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总资产增长95.6%,增加值增长1.42倍,税金增长1.19倍,实现利润增长2.25倍,劳动生产率提高85.2%,资产利税率增长38%。

(四)资源节约取得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各地积极推行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冶金、煤炭、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以能源消耗强度为例,2006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为1.21吨标准煤,比2002年的1.39吨标准煤减少0.28吨。但由于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偏低等因素,目前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很低。从主要用能行业和耗能设备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水泥综合能耗高23.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20.5%。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能源消耗强度2006年比2002年仅略有下降。

(五)对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近年来,各地按照环境污染少的思路加快工业化发展,国家也从资金投入、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都有所提高。2006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6%,比2003年提高14个百分点。但从总体上看,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向现代农业迈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着力点。2003年以来,连年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重点地区的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不断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建立了长效机制,实现了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03年~2006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比上世纪90年代高出1个百分点,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粮食连续3年稳定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在涝、旱、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的情况下,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继2004年、2005年分别增产775亿斤、291亿斤之后,又增产269亿斤。这是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3年增产,单位面积产量也连续3年增加。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粮食品种优质率不断提高,2006年,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比重分别达到55.2%和69.1%,比2003年提高17.2个和14.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2003年~2006年,棉花、糖料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1.6%和4.6%,肉、奶、水产品产量增长5.1%、21.3%和3.7%。

三是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国初步形成了以58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3750个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15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带动8726万农户共同发展的新局面。2006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3.9%,比2002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30.6%。

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调控能源、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的规模扩张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大力推动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为了促使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其实行减扣税、贴息、增加财政补贴、提供优惠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优先等政策;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审批、信贷、土地、环保、电力供应和出口退税等措施。对能源、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进行了重点调控,采取“上大压小”措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又着力提升规模化水平较高的先进生产能力,使得现代制造业加速发展,能源、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过度扩张受到一定限制。

现代制造业加速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是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按现价计算,2003年~2006年间,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8.2%;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2年的39.4%提高到2006年的43.1%,这一比重大大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一些主要产品,如钢铁、煤炭、水泥、电视机和棉布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化学纤维位居世界第二,糖产量居世界第三,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

二是制造业中加工组装等高加工度行业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2002年~2006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机械、电子等装备及加工组装工业高速发展,其增加值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增加了0.6个百分点。依托重点工程,国家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一些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和研发获得了实质性进展。

三是制成品在出口中的地位上升,机电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200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比2002年增加3.3个百分点,达到94.5%;而机电产品占全部出口产品的比重达56.7%,比2002年提高8.5个百分点。部分加工贸易企业正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有品牌营销)转型,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五、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对高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通知》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如《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并对选定的企业进行支持;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作为鼓励类进行重点支持;对科技型中心企业,在创新基金、融资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为提高吸引外商投资的质量,还制定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等。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然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国际分工地位低,政策和体制环境尚不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等问题。

我国高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一是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2006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1.56万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44%(2005年),“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7.5%。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814.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9%。电子信息产业中,计算机类、电子元器件类产品比重继续提高,笔记本电脑、高端彩电、微型显示器件和集成电路产品等高端产品比重不断提高,软件产品快速增长;网络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推动了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同时,还不断改变着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是我国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及供应基地之一。高技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出口规模列世界第二。其中,我国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三是在重点产业的关键领域有了一些重大突破。如掌握了32位CPU、TD-SCDMA、WAPI、基因药物等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数字电视、抗虫棉、光伏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四是正在形成一批高技术产业聚集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占全国的比重已超过80%,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微电子、光电子、软件等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六、扩大服务业规模,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服务业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到《“十一五”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不断深化、细化和完善服务业政策,重点从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上述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初步改善和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并承担了扩大就业的主导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服务业发展还不能满足要求,需要从加快改革、体制机制创新、观念转变等方面,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我国第三产业2002年~2006年增长率达到10.1%,然而,其比重没有随之提高,主要是工业的快速增长,相应减缓了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同时,第三产业承担了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2006年间,我国新增从业人数266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减少4323.6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加3472.8万人和3510.8万人。

标签:;  ;  ;  ;  ;  ;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产业政策与结构调整的进展_党的十六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