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研究_农业论文

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研究_农业论文

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郊区论文,城乡论文,化与论文,农业产业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内涵及内容

1.1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包括三层含义:①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过程;②其核心是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城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结合发展;③其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各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

1.2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内容

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在目前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联动;二是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联动;三是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联动。

1.2.1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联动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联动,就是在充分考虑农村经济产业特点和地域特点基础上,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以实现产业化与工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重点是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联动,目的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实现产业化及工业化健康发展。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有着特殊的内在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工业化通过建立“以工补农”基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发展农业产业链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用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农村工业化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1.2.2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联动 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联动就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现阶段就是将分散的乡镇企业适度向小城镇集中,以产业的集中带动人员和生产要素的集中,从而促进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动力源。其中,农村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出路,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发展,关键是彻底打破城乡分散的体制,建立有利于二者联动发展的政策机制,促进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集聚,实现城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把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作为联动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按市场配置机制进行要素的集聚与重组,是我国目前的最佳选择。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是由农村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要素市场发育,就难以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发展。要素市场发育的成熟程度,基本上反映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的程度。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克服就工业化论工业化、就城镇化论城镇化的倾向,要把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发展作为山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作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以及全面协调和整合城乡利益关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1.2.3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联动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联动发展是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作用。我们认为,商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市场群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个支撑点,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城市化的进展。建设商品基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从单个龙头企业到多个龙头企业或企业群的成长,奠定了城市化的要素集聚基础;从单个支柱产业到区域性支柱产业群的培育,构筑起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从集贸市场到专业批发市场,从单个市场到市场群的演进,成为城市化的重要诱导力量。二是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促进和制约两个方面。农村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是:①市场贡献。城镇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拉动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②结构贡献。城镇化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导向,拉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高级化;③就业贡献。城镇化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④规模贡献。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使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⑤资金贡献。城镇化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

2城市郊区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2.1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求二者必须联动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关系调整的两个基本点,是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对的两个关键问题,也是一方区域经济实现现代化问题的两个方面。虽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寻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二者互为发展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主要基于对我国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考察:①二者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同。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都是在我国工业化进入到中期阶段的80年代中期产生的,并且都产生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②二者发展的载体相同。二者在发展中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紧紧依托于乡镇企业,可以说,乡镇企业在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③农业产业化实现的本身就是城乡一体化的一种高级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农工商、产加销发展思路,正符合作为城乡一体化高级形式的大产业发展形态。④二者都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2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联动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综合的促进作用

虽然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二者各自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它是我国东部地区和城市郊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对农业现代化的综合促进作用表现在:①具有稳定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的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承包经营的农户围绕自己的生产进入“产前”和“产后”两个领域,与工、商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和服务组织建立真正的商品交换关系,从而确立了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最终使农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而旨在利用现代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先进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按工业化标准发展农业的城乡一体化,一方面依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手段组织农业生产,一方面依靠社会再生产和资本周围的原理,构建农业内部的一、二、三次产业分工模式,提高农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后劲,避免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的对立。②便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广泛开展横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使生产力诸要素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最大限度的活动领域,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在产业间、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这无疑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了条件。③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作为城乡一体化另一载体的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互联动,可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可以促进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饮食、信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④可以促进“科教兴农”政策的实施。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将市场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管理、科技等生产要素普遍投入到农业再生产中,促进产业间、城乡间要素的合理有序配置,促进农村由单一的农业结构向现代产业和现代文明综合发展转变。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2.3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是由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形势要求所决定的

虽然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但新阶段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不适应:首先是农业生产结构与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基本结构不能适应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其次是农业科技发展与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农业固定资产积累与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农民收入水平与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格局与新阶段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要求我们把农业、农村经济的自我发展,转向农业与工业的相互结合,转向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必须要实现以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联动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联动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联动发展为基本内容的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联动发展。

3我国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大中城市郊区虽然在整体上已经具备了“两化”联动发展的基础条件,并在许多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就全国而言,“两化”的联动发展却明显滞后,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郊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1“两化”联动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

(1)农业发展缺乏持久的市场拉动力,限制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农业部门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体系中。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农业部门承担了食物、要素、市场和外汇等生产性功能,农业的发展也需要通过这些功能的具体发挥得以体现。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功能的发挥却有赖于市场需求的持续拉动。在“两化”联动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尽管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农民收入的2—3倍,并且其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维持在0.5的水平,但因总体规模的相对狭小等原因,并没有产生对农业部门的持久而有力的市场拉动,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在近几年来明显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限制。

(2)城乡经济结构的失衡,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在“两化”相互脱节的状况下,虽然实现了经济的非农化和工业化,但却并未相应地实现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山东、浙江才达到40%左右;多数城市平均不足30%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这种结果使得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形成了极为悬殊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偏差,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掣肘因素。

(3)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沉淀,限制了农业环境的改善。“两化”联动发展的滞后,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4)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低下,限制了“科技兴农”政策的实施。“两化”的脱节发展,一方面使得城市大量的科技成果被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农业和农村缺乏科技的注入,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换代。

(5)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受到制约。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但由于“两化”联动发展的滞后,致使农业发展局限于农村内部,限制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和一体化的规模,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6)制约了产业的升级。由于农村城镇化滞后,各类农村工业遍地开花,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农村工业技术层次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离散度大、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雷同。

3.2造成“两化”联动发展滞后的原因

(1)理论研究的薄弱和认识上的模糊。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上对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把握方面,缺乏统一的认识,尤其在对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上,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理论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实践中的混乱和“两化”联动上的脱节。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就相继推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受当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制约,除少数的几个工业化发展领先的地区收到了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成效外,多数地区并没有真正品尝到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甜头,所以在认识上也就缺乏对城乡一体化的深刻理解。

(2)缺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两化”的结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但由于旧的行政体制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城乡分割,使得各级政府的决策者难以从区域经济的整体出发,对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做出全面的把握。

(3)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缓慢。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劳动力、人才、资源无法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使许多在城市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限制了区域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4城市郊区农业现代化定位及“两化”联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城市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定位

当前,无论我国的大城市还是中型城市的郊区,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必然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定位问题,都必须紧紧依靠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推动。城市郊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区人口多、城市功能比较强的大中城市,且具有发展都市型农业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可以重点选择发展都市型农业;不具备发展都市型农业条件的城市可以重点选择发展城郊型农业。

(1)都市型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

将大城市城郊的农业定位在发展都市型农业上,除了都市型农业自身的优越性外,更出于对这些城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综合考虑:①都市型农业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发展都市型农业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相统一。②大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城市功能齐全,市场容量大,发展都市型农业可以将大城市的诸多优势串联起来,发挥别人无可比拟的综合优势,扬长避短。③大城市有发展城郊型农业的经验和基础,并长期重视抓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而都市型农业本身就是在城郊型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必须依托于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形态。

(2)“城郊型农业”是以城市市场需求为依托,以生产就近安排的鲜活副食品为主的商品性农业。中型城市发展城郊型农业主要出于以下考虑:①中型城市无论在城市规模还是城市功能上一般都弱于大城市,而都市型农业一般建立在较大的城市规模和较全的城市功能基础上,城郊型农业却不受此限制。②城郊型农业实质上也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它与都市型农业的区别并不在产业和职业上,而主要是人口密度的差别。③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宗旨就体现在城乡结合与工农协调上,也必须依托于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联动发展。

4.2“两化”联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在推进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对策选择上,以下对策措施可以参考:

4.2.1选准“两化”联动的结合点 推进“两化”联动发展,关键是选准“两化”联动的结合点。就目前山东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是“两化”联动的最佳结合点。

(1)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两化”联动发展的最佳载体。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两化”联动的结合点。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已基本形成网络,发挥了连接中心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作用。当前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强化规划,优化布局,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重点建设好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产业与人口积聚度高、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小城镇,使一批区位优、实力强、后劲足、辐射广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将城市化水平尽快提升到接近世界城市化50%的平均水平。真正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两化”联动发展的推动力。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将城市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注入农业和乡镇企业,提高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推动“两化”的结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在科技体制上,应改变过去那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状况,按“科技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原则,创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学科综合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农业的功能。

4.2.2选择合适的推进机制 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结合发展,必须选择合适的推进机制。在“两化”联动的初始阶段,宜采用政府推进机制,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实施。政府推进机制的实质是对“两化”联动发展战略实施启动、引导、扶持和调控。待“两化”联动发展战略经过政府的启动、推动,并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后,主要运用市场推进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来驱动、调节发展。政府推进是关键,市场驱动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证。

在政府推进机制方面,主要是①建立有利于“两化”联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进步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实现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制度;建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转化新机制;建立适应城乡科技人员自由流动的科技管理体制。②建立促进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管理体制。目的在于发挥政府在区域整体布局规划、政策信息指导、协调利益关系、调整市场供求、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的协调、指导、服务和保障的功能。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政府应引导城乡金融机构在对“两化”联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城市的工商企业、外资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建立以各类企业和城乡居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④建立搞活土地流转的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推进市场机制方面,主要是:①建立市场化的农业资产运营机制。农业资产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流动、组合和运营,并以此实现保值增值。②完善“两化”联动的利益协调机制。③建立健全城乡市场体系。当前尤其要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副产品流通,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除了建立农村初级市场、批发市场,促使农产品交易有序地进行之外,还要重视培育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和各类中介服务市场。

在制度创新机制方面,主要是:①进行农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适度集中。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改革政企不分的社区所有制。可建立农村工业资产管理公司,对各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和生产经营效益进行评估,并招标组建资产经营公司,通过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调整不同社区的乡镇企业利益关系,使企业形成独立于社区的行为目标与利益机制。通过产权制度创新,使乡镇企业产权突破地缘性和封闭性的束缚,促使乡镇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逐步向城镇集中。②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排除人口向城镇集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研究制定积极的外来人口政策,积极鼓励投资移民。

4.2.3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调节作用。在推进产业集聚和市场集聚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要注意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合理布局,鼓励龙头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向城镇专业经济区集中,以提高其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在推进人口集聚过程中,关键是切实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制度成本。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不断提高其吸引和辐射能力。

4.2.4理顺利益关系,完善支持体系 要重视建立利益机制、风险机制,使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要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中介组织与农民、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各种产加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服务组织。要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如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等。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支持体系。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体系包括财政、信贷、保险和科教等方面。要改革财政资金的部门分割体制,加强对农财农贷的监督,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要重视农业保险这个薄弱环节的建设,规范险种和保险公司的农保行为,允许和鼓励国家、企业及民间的合作保险共同发展。

标签:;  ;  ;  ;  ;  ;  ;  ;  ;  ;  ;  

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