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中国朝鲜族史学界科研方向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史学界论文,新时期论文,中国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从中国朝鲜族史学界科研现状中引发出今后史学科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全面加强历史理论研究,迅速提高研究队伍的理论修养;(2)更新观念,适应时代发展;(3)加强基础研究,拓宽研究方向;(4)加强民族史、地方史的研究,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5)努力走向世界史之林。
今年是延边历史研究所成立30周年。
俗话说,10年江山变。30年来,我们延边历史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我国研究朝鲜族历史和延边地方史的学术基地之一。这几年,所里的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朝鲜族人物传》等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并参与编写了《中国朝鲜族简史》,发表了上百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回忆录等。目前,他们正参加《中国朝鲜族历史足迹丛书》、《中国朝鲜族文化大观》、《中国朝鲜族大辞典》、《中国朝鲜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吉林省民族志(朝鲜篇)》等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编写工作。
从整个延边地区历史研究情况来看,近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研究机构不断扩大,已有10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和5个学会;学科层次发展快,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队伍迅速成长,已有300余名史学专业队伍,其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有很大的改善;学科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的成果已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或国际水平,明显提高了国内外的知明度;国际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虽然如此,我们延边史学界在新历史时期,也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这里有传统观念问题、学科结构问题、研究方向问题、队伍的素质与不稳定问题、经费投入问题,等等。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是我们延边史学界应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的时速上。
借此,我仅就如何适应的问题谈谈初步的看法,跟史学界的同事们共同探讨。
第一,全面加强历史理论研究,迅速提高队伍的理论修养。据我看,这还是延边史学界的首要问题。理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灵魂。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理论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这是无可非议的。从历史学的结构看,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史料、老古资料等均属这一类;二是完成层次,指阐明历史的发展过程、规律、历史现象的本质,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三是最高层次,指历史理论。最高层次对基础层次、完成层次起指导作用。只有最高层次的指导,才使基础层次变为完成层次,才能科学地实现完成层次的使命。对历史研究新成果的取得来说,第一手资料的新发掘起重要作用,但它绝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经常感到新史料的发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历史研究的成果是不断的,有时甚至是飞跃的。我国新、旧史学的成果对比就是很好的说明。
历史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在西方历史学家中引起很大的重视。美国著名史学有黄宗智教授认为,它是史学发展的关键。二战后,国外的历史学研究有很大的发展变化。这在历史学理论研究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爱丁堡大学历史系哈里·锹金教授说:“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历史研究都有巨大的进展。这意味着当代历史学家对过去的了解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代历史学家。但是,比历史知识的巨大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学者们在如何对过去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态度上发生了重大的革命。近年来,历史学应当研究哪些方面,采用哪些方法,如何对过去作出解释,以及历史研究工作如何组织,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没能十分重视历史理论研究,往往以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历史理论。近年来,经过反思反省,开始出现“历史理论热”。这是应该的,是件好事。它带动历史理论研究进入活跃的发展阶段,带动整个中国史学的发展。
我们延边史学界必须提高对理论研究的认识,必须提高研究队伍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修养,这一方面的任务非常繁重而紧迫。现在,全州史学界还没有形成历史理论研究队伍。这是我州史学界的一大致命弱点,我们一定要正视它,一定要有具体的措施,迅速掀起“历史理论热”。
我们研究历史理论必须要坚持它的思想性(当然还要注意它的独立性、吸收性、开放性)。思想性就是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里,我们应特别注意防止“过时论”的影响。近年来,确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的错误思潮,尤其是随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在那里马克思主义“官方哲学”的地位遽变之后更为如此。无论客观形势有怎样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占的地位仍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做为科学学说,它处于不断的反思反省过程,是抛弃那些“过时”的东西,吸取那些新鲜的血液的过程。所以,它继续不断地得到发展、丰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这里,要引用英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曾任过英国史学会主席的,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著《当代史学主要趋势》里的一段话:“今天仍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甚至包括对马克思的分析抱有不同见解的历史学家,无一例外地交口称誉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伊赛亚·伯林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一切比较重要的社会历史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胆量最大,而且最充满智慧。’虽然非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但是,要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进化的能够自圆其说的唯一理论,是很难办到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历史哲学,它对历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我认为,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这一段话,对“过时”思潮做了很有说服力的反驳。
第二,不断地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要不断地更新,这是人类认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研究过去把握现实,预见未来,是史学家的任务。所以,不断地更新观念,经常保持超前意识,是史学家的职业意识。现在,历史学研究要求我们广大史学家更新观念,有它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很大。出现世界性“第二次产业革命”,引起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包括日本)出现前所未有过的持续经济增长局面,经济相应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并努力探求新的发展道路;欧洲的中心地位下降,美、苏、中、日的优势上升,亚洲、非洲正在崛起,等等。随着这些客观世界的巨大变化,世界史学界早于40年代中期开始对传统史学观念的不适应有了无可争议的公认,随之而来的历史学的观念及其功能、历史学的治史态度“显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史学”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史学出现重大变化的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战后西方史学界兴起许许多多的各种史学流派,如年鉴派、社会史派、心理历史学、精神史学、结构主义史学、知识史、历史人类学、计量历史学、新经济史学、新叙述史学、大众史学、比较历史学、追朔考古史学、地理文化史学,等等。由于这些流派与传统史学差距甚大,故人们统称它为“新史学”。当然,我们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史学”要有科学的具体的分析,绝不能持盲目的态度,不加分析批判地全盘接受,或一概否定。我们应该坚持批判地吸收人家有用的东西,加快更新观念的步伐。
近几年,国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引起全社会、全方位的适应性转变。我看史学界也不能例外。现在,史学界有一种“危机”感,感到史学的社会吸引力越来越弱,研究成果的货币价值偏低,研究经费难以落实,因而出现队伍的不稳定,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它的诸多具体原因,但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适应”二字上。具体地说,史学要不要适应?究竟怎样适应的问题。
历史研究总是植根于过去,立足于现实,绝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需要,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很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这就是适应的问题,是史学研究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虽然历史学不同于经济、经营、科技等可以直接面向市场的学科,有的研究成果不一定单纯用货币来能够衡量它的价值,不一定直接参与市场的调节。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保护下的历史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不太行得通了,只能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接受调剂。这是今后史学发展必经之路。
历史研究要适应于新的历史时期,我看以下三点是重要的:一是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过去我们史学研究几乎不考虑与市场的联系,市场意识很淡薄。今后必须拿出高质量的史学产品占领“精神产品市场”,不断地扩大史学市场,提高竞争力,求发展,保生存;二是要调整历史研究的对象、内容、结构。历史研究既要重视它的学术价值,又要重视它的社会价值。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研究结构与方向,使我们的产品——研究成果成为畅销货;三是要调整史学功能机制所向。过去,我们只片面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功能。今后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应该注意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第三,继续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拓宽研究方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开拓应用史学研究领域。至今,我州史学研究存在着只局限于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面又特别狭窄的问题。今后,必须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尤其要不断地拓宽基础研究的范围。这里有很多空白要填补。同时,史学研究坚持走分流、多元化的道路,大力加强应用史学研究。
应用史学研究是新时期史学研究的新的广阔领域。现在,神州大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各方面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这为史学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开地,是发展应用史学研究的好机遇。过去由于史学研究只强调它的政治功能,偏重于政治史的研究。今后,应该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向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城市史、人口史、交通史、工艺史、风俗史等方向作新拓展,在应用研究的课题上狠下功夫。
我们延边拓宽应用史学研究领域的客观条件是好的,其任务是重的。众所周知,延边从历史上看,有石器时代文化,是高句丽、渤海等文化的发祥地和摇篮,又是抗日斗争的老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后方;从地理条件看,处于中朝俄三国交界处,拥有东北的最高峰、世界名山长白山和长白山国际自然保护地区的开发前景已引起国际上尤其是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的关注;从观光条件看,延边是全国观光圣地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这些都给延边史学工作者是提供许许多多的应用史学研究课题,叫我们去承担,任务确实是非常艰巨而繁重的。如,延边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我们史学研究如何适应它,也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我们史学研究应该为延边的旅游经济发展服务,为它主动承担点研究课题,完成研究课题。据我的初步想法,我们史学界应早日写出《延边旅游·历史地理向导》、《延边旅游向导·历史篇》等成果。这些课题的研究,必须要走向史学的跨学科研究,至少有旅游、地理、民俗、历史等学科的结合。
第四,加强民族史、地方史的研究,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是内地的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之间全方位的不断的不可分割的历史交流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对民族史、边疆地方史的研究,至今仍然是史学研究领域里一个薄弱环节。中国朝鲜族史的研究、延边地方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对它的真正的研究是从建国以后,尤其是50年代后期开始的。这期间虽然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准备阶段。
加强民族史、地方史的研究,越来越感到它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它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史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首先,加强民族史、地方史的研究,除了对本民族、本地区人民加强民族传统与家乡观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之外,对不断地用它的新成果充实中华民族悠久、丰富、多彩的国史的内容,更加完整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意义是重大的。其次,加强民族史、地方史的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全方位开放的迫切需要。这些地区开发开放必须研究现实条件,同时也离不开历史的研究,或使它先行或同步进行。开发开放需要历史研究,历史研究为开发开放服务。再次,加强民族史、地方史的研究,对国家的对外交流也是有重大意义。这些地区历史上是我国发生海外关系的第一线,是对外交流的窗口,现在和将来更是如此,所以,对这些地区历史的研究,对我国涉外问题的决策与处理,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国际交流,都具有战略意义。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上述这些也是今后我们的民族史、地方史研究上新台阶的机遇。民族史、地方史的研究,绝不是无题可作、无意义、无前途的,而是大有作为,其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
今后,在民族史、地方史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坚持民族性和乡土爱。这个民族性,是以做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主人翁的一员、各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为前提的。这个乡土爱,是以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家乡观为前提的。这种民族性和乡土爱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的基础。没有对本民族历史的全面的了解,没有对本民族、自己家乡的自豪、热爱,爱国主义是不够坚实的。所以,在民族史、地方史研究中坚持民族性、乡土爱是突出爱国主义的基础。所以,在民族史、地方史研究中坚持民族性、乡土爱是突出爱国主义的重要保证。2、扩大研究对象与范围。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也同整个史学研究一样,至今局限在政治史的研究。应迅速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拓宽研究领域,要向经济史、文化史、交流史、人物史、疆域史等方面发展。3、坚持特色,形成学派,发挥优势。我们的民族史和地方史,历史上与国外有联带关系。所以,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史学家对它产生很大的兴趣,并直接参与研究,这是一件好事,应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促进共同研究。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坚持自己的特色,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派,发挥自己的优势。
最后,努力走向世界史学之林的问题。21世纪的史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名副其实的全世界的历史。现在全球趋势从对抗到对话,史学界也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资产阶级史学,即东西方史学之间对话交流的趋势。我们延边史学走向世界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人才等诸方面的有利条件。我们延边广大各族史学工作者,要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越条件,磨练史德,刻苦钻研,同心同德,大展宏图,努力争取在全球史学村里插上延边史学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