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民主没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分析_恩格斯论文

“没有民主没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分析_恩格斯论文

析“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论文,思想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与民主须臾不可分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思想几乎经历了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同样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过不同的阐述,研究考察这一思想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对于正确认识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还是对于现实的民主实践,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更多地侧重于国体意义上的民主

理论产生于现实,现实是理论存在的实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是从总体上概括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的大致轮廓,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工人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即首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就决定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必然更多地侧重于国体意义上的民主。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9页。)恩格斯在这里说的民主就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1848年2 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这里就蕴含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无产阶级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使用社会主义民主一词,本文将马恩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民主及无产阶级民主称作社会主义民主),是实现整个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第一步,没有第一步也就没有未来的各个过程。之所以这样,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阐述说:因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引者注),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队伍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即社会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是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国体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在经济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进行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不可能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二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为可靠保障。

马克思在后来谈到无产阶级专政的作用时,同时又包含着民主的作用。在1852年3月5日《马克思致魏德迈》的信中说: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1875 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 )马克思的这两段话都是论述的社会主义的国体,在这里虽然只谈了无产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作用,但实际上都包含着民主的作用,因为,国体的民主与专政是同一个问题的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不可分离的,离开民主的专政只能是专制,离开专政的民主则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民主,这样的民主制度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实行作为国体的社会主义民主,没有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主要从国体的角度论述社会主义民主,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并非对政体民主的忽视,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性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民主和空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创立无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二是当时无产阶级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改变自己奴隶般的地位,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只能首先解决当前的主要任务。三是当时社会主义并未变为现实,马恩不可能对政体意义的民主进行论述,按照列宁的话说,就是马克思从不无根据地制造乌托邦。(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243页。)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侧重于国体民主,但这一思想却为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在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发生了从国体民主向现实民主的转变

进入20世纪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日益提到日程上来,列宁等俄共(布)领导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成功地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论述。1916年列宁在《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中指出:“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 它就不可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 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消亡。”(注:《列宁全集》第23卷,第70页。)列宁在这里虽然已经极大地发展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但仍然侧重于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对此列宁在1917年8~9月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多次进行了明确阐述,如“国家的消亡就是民主的消亡”(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241页。),“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241页。 )在十月革命前列宁谈的社会主义民主基本上都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仍然持这种观点。1921年10月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对工人和农民来说,苏维埃制度是最高限度的民主制。”(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68页。)十月革命前列宁所以强调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其主要原因是完成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的历史任务,即建立苏维埃国家政权;而十月革命胜利后,则是出于保卫苏维埃国家政权的需要,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白匪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等的大举进攻,列宁采取这样的方针,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

当然,列宁并非机械地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理论,而是对其进行了巨大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了民主的现实性和具体性,认识到了只建立了国体民主,还不能真正实现民主。1919年3 月列宁在《关于党纲的报告》中指出:“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做出了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落后性却贬低了苏维埃政权并使官僚制度复活。”(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784~785页。 )在这里列宁已清楚地认识到了国体民主并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民主。列宁还说: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不是按照上面的命令创立的”(注:《列宁全集》第26卷,第269页。), 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483页。)可见,列宁已不局限于国体民主对社会主义的意义,而是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的具体实现对社会主义的意义。列宁也同时看到了受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低等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影响,国体意义上的民主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列宁在重新研究资本主义民主和现实的苏维埃民主时,提出了我们“要向资产阶级学习”(注:《列宁全集》第30卷,第395~396页。)的观点。显然,这已大大超出了国体民主的界限,但是还不具备完整的政体民主的内涵。正因如此,所以我们说,在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转变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发生了从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向现实民主的转变。

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更加完整、具体和深化

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更加完整、科学,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使这一思想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民主的发展、现代化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邓小平的这段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义:一是民主与社会主义是不可分离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二是民主与现代化是不可分离的,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民主,经济上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政治上的现代化则是不全面的。三是民主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步一步地前进”。民主的发展必须与其存在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四是民主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步性。民主的发展能够充分保证并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更加充满生机活力,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又是民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民主是与国体民主相对应的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国体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民主自从建立之日起就是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而政体民主则不然,它需要在实践中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制度和措施作保障,方能实现。

为了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邓小平还对如何实行政体民主及具体民主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是将民主与法制、制度结合起来。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以法律和制度来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以民主的实现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巩固、完善和发展。二是将民主的实现与公民素质结合起来。邓小平多次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是人才,是人的素质,他对青年提出要做“四有”新人,只有极大地提高公民素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希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有希望。三是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与政治稳定结合起来。政治稳定是指政治机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针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及社会主义民主造成的巨大损失,他深有感慨地说:“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页。)当政治机制处于无序运行时,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不可能的。四是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化大生产结合起来。要发展民主必须消灭官僚主义,而“官僚主义是小生产的产物,同社会化的大生产是根本不相容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相反,社会化大生产则是民主的社会基础,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克服官僚主义,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五是将发展民主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结合起来。邓小平说:“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这就要求在参政议政方面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公民要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对待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调动积极性是民主最具体的体现。总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论述包含了更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更加具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时代的要求的科学回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它自身有着不同的内容,这一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走向完整、全面、具体和深化的。

标签:;  ;  ;  ;  ;  ;  

“没有民主没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分析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