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20年及其主要经验_企业经济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20年及其主要经验_企业经济论文

国企改革二十年及主要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改革论文,二十年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年前,即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声春雷,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从此改革作为一场与过去完全不同性质的革命,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席卷起来。20年来,国企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一、国企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好搞活国有企业,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试验阶段(1978年12月~1984年9月)

国企改革,是在没有先行经验可资借鉴和旧体制束缚情况下进行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进行试验和探索。如,针对当时经济管理权力过分集中、企业是行政机关附属物的弊端,从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入手,于1978年底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润留成制度的改革,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意识和盈利意识。但由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在没有有效的产权和市场约束、不能反映价值规律作用的条件下进行的,使得企业盲目地追求产值而忽视效益,表面上产量产值很多,速度很快,但真正创造的社会财富很少,增产不增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1981年开始进行形式多样的“利润包干”试验,在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建立起经济责任制。但由于“利润包干”不规范,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之间“苦乐不均”,经济秩序混乱。为此,中央于1983年6月决定分两步实行“利改税”,企业上缴利润全部改为上缴税收,使改革前进了一步。但由于税赋不均,“利改税”未能使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得到理顺和规范,企业之间“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第二阶段:经营承包阶段(1984年10月~1992年6月)

1984年10月,我们党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前几年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这个《决定》指引下,国企改革主要沿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从单纯放权让利深入到经营方式的改革,推行具有较强激励作用和利益约束机制的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到1988年底,全国实行承包制的企业占到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90%,大中型企业的95%,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承包制缺乏科学性、不规范,导致企业负盈不负亏,短期行为严重;也由于改革是单项突进,缺乏整体配套,企业难以真正做到自主经营。

第三阶段:转机建制阶段(1992年7月~1996年10月)

1992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暂行条例》,规定国企享有14项经营权,促进了企业机制转换,政府职能转变。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接着,国务院选择10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对50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18个城市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3家全国行业性总公司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从1994年开始,对财税、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物价等宏观管理体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但这个阶段的改革着重搞活单个企业,企业深层次矛盾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四阶段:整体搞活阶段(1996年11月~)

经过三年经济综合治理,国民经济实现了“软着陆”,党中央、国务院于1996年11月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对国有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企业改革从单个搞活进入了整体搞活的新阶段。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要求在本世纪末,力争达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按照十五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两代中央集体领导下,我国经济运行正在发生着四个历史性伟大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向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一派活力旺盛、生机勃勃的景象,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国企改革的基本经验

20年来,国企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全面、正确地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党中央关于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开拓奋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大量新鲜经验,为开创国企改革新局面,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第一,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一个伟大创造

改革20年,我们取得的首要成就是,打破建国以来形成的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格局,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这就是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是当代一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上的第一次。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体现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国以来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国企特别是它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代表,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的栋梁,人民的命根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控制力,它控制着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对国计民生起主导作用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和公益性产业;2.保证力,它保证国民经济实现供求总量平衡,优化资本结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3.带动力,它支持和改造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带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4.竞争力,以它较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5.抵御力,抵御各种国际性或地域性经济风险和各种自然灾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国企的主导地位和它的决定性作用,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必须始终不渝。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体现了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形式。在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以及城乡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党领导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项巨大成就。20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一、二、三产业发展方面;在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方面;在增加国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方面;在增加社会就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国企下岗分流职工,缓解就业压力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政策,对壮大集体所有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国民经济和推进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它同公有制经济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历史时期,我国生产力状况和不平衡性,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必将长期存在。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有着很大的优越性:1.不要国家投资;2.创造着大量社会财富;3.为社会提供大量有效产品和服务,繁荣市场;4.为国家缴纳越来越多的税金;5.为社会提供着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为安置国有、集体企业富余人员开辟广阔渠道;6.为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提供广大活动空间。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一根台柱。这些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日子比较好过,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经济的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今后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第二,面向市场,赢得市场,是国企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和主体,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国企生产经营状况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即: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差距越来越大,其分水岭就是在市场问题上。许多优势企业在竞争中得心应手,红红火火,资产几倍、十几倍、上百倍甚至上万倍地攀升、增值,蜚声中外,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经营,有着适应市场需求的体制、机制和产品。而一些劣势企业在竞争中显得十分乏力,处境艰难,虽然原因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但要害是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它们身在市场,心却在市场外,不研究市场,不研究用户,把出路寄托在国家拨款、银行贷款、政府“优惠”上,使路子越走越窄。

20年来改革给我们提供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搞好国企,固然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也需要理顺产权关系,但最根本的是企业要走向市场,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开发产品,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去创造市场,赢得市场,把握市场,在市场中求生存,图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市场观念,优势经济观念,效益观念。要下功夫研究市场规律、市场竞争机制、供求关系、等价交换等一系列市场经济问题。既要研究现行市场,还要研究潜在市场,不但要积极进入现行市场,还要想办法变潜在市场为现行市场,创造出优势产业和名优产品,开辟市场,引导消费。要强化效益观念,不但要讲投入和产出,更要讲回收。没有回收,就没有发展。必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情绪,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立自主自强,自己承担起自负盈亏、市场风险的责任,一切按市场规则运行,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商品价值靠市场来实现,苦练内功,提高素质。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唯一正确选择。

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依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和计划来安排,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承担盈亏责任,造成产权不清,职责不明,政企不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国企失去了活力。20年来,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围绕着增强国企活力这个中心环节,从放权让利的一般性政策调整,转向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企业制度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企改革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采取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措施,“抓大放小”,对国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企业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务院和全国各地共选择了2340多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和效果。现已有84.4%的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公司制改造,初步建立起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转让、出售等多种形式,国企总户数虽下降了,但资产、经济规模和质量却提高了。1996年与1995年相比,国企总户数下降3.69%,但资产净值却增长26.7%。一批“跨”字头“大”字号的中国工业经济“巨人”正在拔地而起,一大批小企业正在放开放活,整个国企焕发出生机。实践证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国企改革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第四,调整经济结构是整体搞活国企的关键

当前国有经济存在的突出矛盾是条块分割,经济体制不顺,增长方式粗放,经营机制不活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构失调、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使企业患了“市场不适应症”,经济效益低下。在我国基本告别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需求结构和国际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外资进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使这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起来。这是当前国企存在困难与问题的症结所在。对这种状况如不抓紧进行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将会有愈来愈多的产品被迫退出国内外市场,愈来愈多的企业将无法摆脱当前的困境,国民经济也无法保持“高增长、低通膨”的发展格局。所以,解决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问题是整体搞活国企的关键。

适应当代世界经济技术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激化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失调这一要害问题,党中央决定对我国国有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是整体搞活国有企业,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关键,是改革、发展、稳定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经过几年来调整结构、重组企业的实践,国企改革取得了大量成功经验,这就是:结构调整与企业重组,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新技术为起点,以产业政策为指导,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结合起来,全局与地区特色经济结合起来,结构调整与企业重组结合起来,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结合起来,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结合起来,开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结合起来,并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基点上统一起来。总之,只要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搞好国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就一定能开创国企改革的新局面。

第五,“抓大放小”是整体搞活国有企业的基本方针

“抓大放小”,即“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是整体搞活国有企业的一项基本方针。“大”是指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代表,在结构调整、融资投资、开拓市场、技术开发、产业升级、对外贸易中具有组织协调、辐射牵动、市场竞争、抗御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必须从整体搞好国有经济的全局出发,打破条块分割、市场封锁,按照“调整结构,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以拥有主导产业、名优产品、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手段,以资产、技术(产品)、利益(经济)为纽带,以合同(契约、协议)为形式,集中力量组建和办好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上下游一体化,产供销运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使之在21世纪初就拥有把握市场主动权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用以带动中小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抓大放小”,关键是搞好“大”,这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振兴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

“放小”是指对小型企业也包括中型企业实行放开放活的政策。在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户数占国企总户数的99%以上,具有市场应变能力强、经营方式灵活、建设周期短、技术装备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等特点,可以为大型企业的发展配套协作,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发挥它们“船小好掉头”、机制灵活的特点,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小型巨人”,市场上的佼佼者。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经济实力、技术开发、产品更新、产品成本、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弱点,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境困难,步履艰难,有的甚至破产倒闭。放开放活中小企业是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中小企业的改革,应在所有制、经营形式、投入机制、经营者选用等方面,思想更解放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区别不同情况,发展一批,扶持一批,转产一批,出售一批,淘汰一批。放开放活中小企业,应结合国有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企业战略性改组,从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和提高专业化水平出发,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转移到为大企业配套协作服务上去,与大企业结合,形成“宝塔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国家应制订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信贷政策,给符合条件的企业以自营出口权,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员培训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为产品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有市场、效益好、能创造较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

第六,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创造优势产业和产品

早在20年前,邓小平同志就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火车头”作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旗帜,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把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

面对未来世纪全球化、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发挥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努力创造出规模化的主导产业,形成新优势,把握在21世纪初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当今我国工业经济之所以显得十分稚嫩,许多产品被排挤出国内外市场,难与国际上一些企业比高低,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科技投入少。这种情况,制约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导致企业产品单一、质次成本高,技术含量低,更新换代慢,竞争能力差,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而陷入困境。实现科技兴国、兴企,前提是要国兴科技,企兴科技,真正把科技放在“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上。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进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热情,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把科研成果与市场效益挂钩,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速度,努力创造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业和名优产品,使企业能够在某个领域、某个产业担纲领潮,占居鳌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产生的新一届国务院,决心精简机构,减掉一半机关工作人员,并制止重复建设,把钱省下来,贯彻科教兴国方针。这一决策,生动而实际地表现了党和国家把科教兴国方针贯彻到底的决心。

第七,强化管理,减人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

发展是硬道理,管理是硬功夫。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出好产品,好效益,好人才。当前,国企效率效益低下,重要原因是管理滑坡,组织涣散,纪律松驰,把全面质量管理、财务成本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基本功丢掉了,劳动无考核,物耗无定额,质量无检验,设备无人管,生产无核算,导致成本上升,质量下降,资金周转期长,事故居高不下。作者1993年、1995年先后两次对国企亏损情况的调查表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亏损的分别均在70%以上。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逐步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完备,企业在面临优胜劣汰考验的情况下,加强企业管理已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划小核算单位,模拟市场核算,建立经济责任制;完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严格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定额管理、成本管理、班组管理、工艺劳动纪律;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组织、协调,把产量、质量、成本、安全指标与职工的劳动所得挂钩,实现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形成激励、约束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使市场竞争的压力变为加强和改善管理的动力。要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导向、激励、凝聚、组织的功能,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形成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利益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努力建设一支过得硬的职工队伍。决不能因企业困难而放松管理,也决不能用改革来代替管理。

当前,在我国出现的大批职工下岗,是长期来经济工作中重复建设、产品不对路、管理滑坡、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所造成的后果。对企业实行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这是关系国企改革、结构调整成败,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能不能在三年内摆脱困境,社会能不能保持稳定的大问题。它既是个经济问题,更是涉及大局的政治问题;既具有长期性,更具有紧迫性。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岗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落实。搞好再就业工程,是衡量一个领导班子、一名领导干部政治、政策水平高低,得不得人心的问题。做好下岗职工安置再就业工作,关键在领导。应该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下岗职工排忧解困。

搞好再就业,还需要转变下岗职工的择业观念,要使职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企业重组和产业升级,企业人员的流动和职工下岗、失业,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工业企业要振兴,适应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非走减人增效这条路不可。还要使职工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经济不存在地位高低的问题;不能认为只有进国企、集企才算就业,到私企不算就业,搞个体经营是“降格”。整个社会行业千千万,行行出状元,要树立自立、自强、自救的思想,走向市场,自主择业,自谋出路,在市场的大海洋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

第八,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好的体制和机制,好的产品,好的职工队伍,好的企业班子和厂长(包括董事长、经理及党委书记)。在这四个“好”中,关键是有个事业心强,政治硬,作风正,懂生产,会管理,善经营,联系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搞好国有企业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厂长(经理)。如果没有个好班子和厂长(经理),就是有好的体制和机制,也会被闲置、废除;有好的队伍,也会被搞散、搞乱;有好的产品,也会被丢掉,弄得企业端着“金饭碗”没有饭吃。据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对所属国有亏损企业的调查剖析,属于政策、宏观经济等原因造成亏损的占30%,而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却都达到70%。这一事实证实了工人群众一针见血所说的:亏损企业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根据实践提供的经验,搞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管干部原则与落实投资主体责任制的关系,建立“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管人要负管事的责任,管事要有管人的权力”和主管机关任免与职代会审议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任免干部与任免机关及其主管的职责相连带的制约机制;建立经营者市场和竞争机制。企业通过招标、投标、竞争,选聘厂长(经理)。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将任命制改为直选制,按照有关法定要求,放手让企业职工直接选举其经营者。要按照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厂长(经理)统一指挥、职工民主监督的“三条要求”,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拘一格地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形成利益与共、风雨同舟的“共同体”。班子成员要讲政治,顾大局,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企业的发展,敢讲真话,敢反映实情,不怕得罪人,不怕丢“乌纱帽”。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谦让,坚持原则,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好各种矛盾。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要有民主作风,不能搞一言堂。要建立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职审计制度,严格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九,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

20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经验,但受历史条件和宏观环境的制约,许多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如,机构越改越大,人员越改越多,人浮于事,文牍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助长了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大量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的建设项目;有些机关巧立名目,乱摊派,滥收费,滥评比,给企业造成沉重负担。据统计,仅乱收费一项,一年达600多亿元。机构庞大,吃空了国家财政,加重了企业负担,制约了对经济建设和发展科技的投入。

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政府机关改革,不是简单地减几个机构、裁几个人,而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眼于职能的转变,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权力运作体系科学化,办事制度化。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弱化专业经济部门,该拆的“庙”拆掉,该般的“神”搬掉,该减的环节减掉,革除重叠庞大、人浮于事、文牍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等弊病。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建立一个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把政府职能转移到抓规划、政策、信息、协调、服务上来,实现政企分开,这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第十,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先导,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

改革2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每推进一步,总要伴随着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70年代末,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开展的“真理标准”讨论,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90年代初,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开展的“计划与市场”讨论,使人们的思想又一次获得大解放,确定了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先导,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动力。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些年来,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企业重组进展缓慢,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如有的地区、部门存在着小生产、小作坊的观念;有的干部出于对局部利益甚至个人权利的追求,怕联合把自己所管辖的大企业分离出去,削弱自己的实力,造成权力变空,利益丧失。这种种思想观念,像一条无形的锁链,束缚着一些人的手脚,制约着调整、重组工作的进行。因此,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解决、破除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振奋起开拓进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为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领导干部要说真话干实事,领导群众创造国企的美好明天

总结国企改革20年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坚持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原则。20年来,国企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就在于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当前,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通过“三改一加强”,在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摆脱困境,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第三步战略宏图奠定坚实基础。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因为我们面临的情况在不断变化,新问题、新矛盾会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再者,这些年来在一些同志中滋长了一种坏作风,他们信奉“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信条,为了炫耀个人“任期政绩”,媚上瞒下,弄虚作假,谎报成绩;为了实现自己的荣升高就,吹吹拍拍,阿谀奉承,明知不对,也不敢说真话,不敢得罪人。有“抬轿子”的必有“坐轿子”的。也有这样一种领导干部,他们高高在上,沉溺于看文件,听汇报,不下基层了解实情,有时也搞些“视察”,但不是轻车简从,而中前呼后应,保卫人员外三层里三层包围着,接触不到普通群众,听不到真实声音。在有的地方竟发生这样的事,为了向领导献媚,举办发展三产“成就”现场会,租借当地农民猪牛羊还觉得不够“壮观”,专从外地购进“金猪”(意指其花费价值如金),充斥猪栏牛栏羊圈。现场会一完,瘟疫发作,大批生畜死亡,闹出农民状告主办单位,对簿公堂,要求赔偿的官司。经济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经济数字掺不得半点水份,多一个"0"或少一个"0",可能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这些领导人凭着虚假的汇报,浮夸的数字,不切实际的材料,制定政策,指导工作,怎能不付出沉重代价呢?然而对此还美其名曰:“应交的学费”。

朱镕基同志在就任总理后第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对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五条要求中强调了“敢讲真话”,“敢得罪人”。这两个“敢”字切中了当前一些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上的要害,是党的优良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是做好一切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两敢”作风,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说真话,干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工作中的主动权,自由权,一定能够创造出国有企业更美好的明天。

标签:;  ;  ;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20年及其主要经验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