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生态的原型与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型论文,重构论文,生态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03)03-0136-05
编辑生态是激发人们的编辑欲望,以及编辑活动赖以进行的相关要素的总和。编辑生态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编辑主体(编辑意图构建者及根据编辑意图施行编辑活动者)、编辑条件(施行编辑活动所需要的人文环境、器具、材料及达成编辑目的所需的手段等)、编辑客体(编辑意图和编辑行为的承受者),以及孕育编辑客体的相关条件。编辑生态大致可分为文化编辑生态和非文化编辑生态两类。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将是文化编辑生态。其实,文化编辑生态与非文化编辑生态之间,常常是一条模糊的界线,二者的领域有时是重叠在一起的。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我们初看起来觉得似乎可以将其归为非文化类,但细究起来,其内部仍然蕴含着文化因素。只不过这种文化因素较为隐蔽,不易为一般人所察觉;或者我们对于文化和非文化的判断标准本身就与事物蕴含的因素不甚和谐。因此,我们所说的文化编辑生态,主要是指编辑生态中文化含量较大,文化特征较为明显,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功能的领域或构成要素的总体。根据编辑生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结构特点,同时也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编辑生态归类为两种形式,即原型和重构型。研究编辑生态的原型、重构型与重构原则,将是本文的主旨。
一、原型的涵义及特征
编辑生态原型可简称为原型或原型态。原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具备进行编辑活动的相关要素,且这些相关要素能够对人类的编辑意识和编辑活动产生影响,但尚未为编辑人员有意识的编辑活动所作用的社会文化形态;二是指其中某些要素曾经为编辑人员有意识的编辑活动所作用,并且已经成为具有相当价值的编辑成果,当这些成果被视为需要编辑人员再次有意识的编辑活动所作用时,与其他相关要素一起所构成的社会文化形态。
编辑生态原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其构成要素相对于编辑人员有意识的编辑活动及其作用的程度而言。而且它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与编辑人员的主观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当我们要对编辑生态的某些构成要素,例如相应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材料进行有意识的编辑加工,那么这些文字、图片、音像等材料与其相应的编辑生态其他构成要素一起所形成的集合体,就是编辑生态原型。而经过编辑人员有意识的编辑活动的加工所形成的编辑成果,以及被编辑人员的主观编辑活动改变了状态和性质的编辑生态相关要素所构成的集合体,则可称为编辑生态的重构型。当编辑人员有意识的编辑活动需要作用于这种重构型中的某些要素,这些“重构型”中的某些要素被用作材料和条件的时候,这种“重构型”则又被视为编辑生态的原型了。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编辑生态原型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结构相对无序 按编辑人员的编辑意图和编辑标准去审视,编辑生态原型中的有关要素呈一种自然的或相当于自然的分布形态,尽管这种分布形态有其自身的排列和组合规律。即使某些编辑生态局部或其构成要素按其他专业标准来看,其结构的有序和合理已无可挑剔,但用编辑人员的眼光并借助相应的标准去分析,原型态在结构、组合上秩序的不足仍会显露出来。这种结构上的相对无序特征,不仅在那些从未加过编辑人员有意识的编辑活动的相关要素所构成的原型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就是在那些已加过编辑人员有意识的劳动,并曾经作为编辑活动阶段性成果或终端性成果的形式而存在的编辑形态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显示。因为对那些因编辑活动而成为阶段性或终端性成果的编辑生态的构成要素来说,判断的标准已发生变化。编辑人员是把这些“成果”看作编辑生态原型的一部分,重新对其编辑加工,以便使它们成为新编辑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这些“成果”的内部构造秩序或外部组合程序可能会被打乱,需要在新的形态中给它们重新安排位置。
编辑生态原型中的无序性特征是较为普遍的。正是这一“无序”特征,才使编辑活动成为必要和必然。我们可以说,人类最初的编辑动机和编辑行为,其目的就是在于使本来无序的事物呈现出有序的状态。
2、蕴义隐蔽零散 编辑生态是由多个甚至是无数个要素构成的。有的要素单纯从个体来讲,蕴义可能是显豁的。但当它们无序地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主旨或形式相近或相同的要素由于未予恰当编伍,各要素的特色之间不仅不能相映相衬,反而互相湮没。编辑生态原型蕴义隐蔽零散这一特征表现在某些构成要素方面就更为明显。例如唐代的边塞诗是很有特色的。但是,当这些边塞诗与其他诗歌混杂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的许多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发挥,总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甚至有些诗的含义还不能完全为人们所领会。当人们按各诗的不同特点将它们分类编排起来,人们通过分析比较,各诗那些原来不为人所知的、隐含的信息被显示出来了。但在人们做这些创造性劳动之前,这类诗歌的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不仅在整体上显示不出合力,就是单首诗的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影响。
编辑生态中那些含义广泛、互有差异的要素组合在一起,一些要素的特征不易得到充分的显示,其蕴义要通过人们的专业性劳动才能彰显出来。正如某些生物圈,我们看起来无非是一些极其平常的草木花根。而这些草木花根之中,便可能有一些对人类的某些疾病来说可能有特效,因而对人类来说是异常宝贵的。只是它们的宝贵之处,需要人们的发现和利用。可以说,编辑生态原型所具有的蕴义隐蔽零散特征,与生物界这方面的特性极其相似。
3、形态可塑性强 编辑生态原型中的某些要素即使不加人工,编辑生态的内部结构也会随时间和社会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人们将编辑意识和编辑行为加诸编辑生态原型的相关要素之上时,编辑生态或者全部,或者局部,或者其构成要素,就会随着人的意志和行为而发生结构性变化。编辑生态的许多构成要素,其特点往往是多方面的。这样,同一构成要素可以被视作不同的编辑材料并被多角度地使用。只要使用恰当,被多角度使用的同一构成要素不仅不会影响其表现力,反而能够使其多方面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编辑生态各构成要素的这些特性被置于不同的集合体中,就导致编辑生态原型在形态上显示出易变性和多变性,从而增加了编辑生态原型的可塑性。
编辑生态原型可塑性强的特性还表现在编辑行为及其结果的受众,比较容易承认并接受编辑行为所造成的现实。人类是编辑活动的主体,也是编辑行为及其结果的受体,因而是编辑生态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应当说,人们对编辑生态其他构成要素的意识,包括人们对于编辑生态其他构成要素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最为活跃的。人们这种价值取向,比较容易受非编辑因素的影响,而且又容易作用于编辑生态的相关要素。人们对于编辑生态相关要素的认识,可以诱发人们改变编辑生态要素的欲望。而这种改变编辑生态要素的欲望,很容易成为改变编辑生态要素的动力。当编辑生态的重要构成要素——人类本身及其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其他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时,整个编辑生态的可塑性就变得更强了。
编辑生态原型的特征有可能表现在编辑生态的全部,也有可能表现在其局部,或者是它的构成要素上。甚至,编辑生态原型的这些特性,在体现起来还有相当的时空特点。时间和地点变化了,那么这些特性所表现的形式和强度都会有所不同。上述情况,我们在研究和把握编辑生态原型时,是应当给予关注的。
二、重构型的涵义和特征
编辑生态重构型可简称为重构型或重构态。重构型的涵义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编辑意图对编辑客体进行有目的的编辑活动,从而导致编辑生态或全部,或局部,或其构成要素在形式、性质等方面的改变,与原型相比较,这种改变了形式和性质的编辑生态,即为重构型。
重构,即重新构建。这里指具有相应编辑素质的人员有意识地对编辑客体施行编辑行为。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是否加诸人们有意识的编辑行为作为判定编辑生态属于原型还是重构型的重要的而且是惟一的标志。有的编辑生态的改变,虽然不是人们直接的有意识的编辑行为所致,而是间接地受到人类有意识的编辑行为的影响,这种情况,也属于重构及重构态。正如生物链一样,人类作用于此一链环,可能导致远距离链环的改变,这实际上是链环之间的传导作用产生的影响。我们研究编辑生态及其重构规律,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人们有意识的编辑活动对编辑生态的直接影响,还要关注人们有意识的编辑活动对编辑生态的间接影响,亦即要确立一种大编辑生态观。
与编辑生态的原型相比,编辑生态的重构型有下列特征。
1、结构有序 人们从事有意识的编辑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被编辑的事物呈有序的分布和组合状态,并使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体中发挥尽可能大的优势。人们按照一定的编辑意图作用于编辑生态原型中相关要素的过程,就是促使各编辑要素由相对无序向相对有序转化的过程。编辑生态原型中相关要素在人类有意识的编辑活动作用下,即使其组合效果与人们的初衷有一定距离,但总是往有序的方向发展。这就体现了人类编辑活动的成果。
编辑生态重构型的有序性,还表现在重构型相关要素的外形组合特点和内部结构规律与人类的认识规律的相关部分基本相符;同时,重构型在组合和表义方面的有序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认识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形式的有序性与客观事物结构形式的有序性和谐一致。正如前文所言,人作为编辑生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编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生态整体质量的提高,与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是分不开的。编辑生态重构型所具有的认识、审美、导向等功能,不仅作用于受众,也作用于编者(从广义上来讲,编者可以说是受众中的特殊个体)。这种作用的结果之一,便是导致受众整体认识能力的增强。而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对事物条理和结构规律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编辑活动的成果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表义相对明确 人类有意识的编辑活动,不仅是通过归类行为使事物条理化,最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劳动,对编辑生态中的相关构成要素作必要的修理整合,将各构成要素中应该突出的特点凸现出来,将那些应该明晰化的隐含信息尽可能揭示出来,从而使各要素形成明确、完整的合力,以便使编辑成果的认识、审美、教化等功能尽可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有意识的编辑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活动。编辑人员根据社会需要,结合编辑生态原型中相关要素的特点,恰当地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在不损伤构成要素原意的前提下,对原构成要素作适当的加工改造,从而使各构成要素的主旨更突出,特点更鲜明,细节更完美。
编辑生态的重构型虽然仍是由各要素构成,但由于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一方面,重构型给各构成要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各构成要素的特色在总体氛围中得到加强和突出;另一方面,相关构成要素在新构筑好的编辑生态中“各得其所”,共同为编辑生态重构型服务。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相关的构成要素借助于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表意更为清晰准确。而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编辑生态重构型,主旨也就更为鲜明了。
3、容易向原型转化 人类对编辑生态原型相关要素或局部有意识的改造活动完成以后,或者改造活动告一段落以后,编辑生态的重构型即告形成。但是,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是一直向前发展的,而且是永无止境的。特别是当今社会,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占有极重的分量,非文化活动也常常被人们赋予文化含义,或者被人们揭示出文化含义。文化编辑活动日益增多,文化编辑出版成为社会行业中的重要产业部门。所有这些都导致编辑生态不断发展和重组,而且重组的规模和速度在不断加大。
编辑生态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不断地重构,其构成要素可以多角度地反复利用。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增多,以及物质产品中文化附加值大大增加。人们不同的组合方式及其他再创造活动,导致编辑生态不断重构,以制造形式多样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众的要求。再者,编者的主观意图是多方面的,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因此,运用的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材料,也会使编辑生态的重构型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性质。正是在编辑生态重构频繁,编辑产品多角度、多层面不断更新的条件下,编辑生态某一重构型的相关要素很快地被用作新一轮重构活动的材料。这样,相对于新的重构活动来讲,原来的重构型又完全或部分地变为原型了。随着编辑行为的增多,重构型变为原型的频率会越来越快。
三、重构的原则
编辑生态的重构不仅仅是一般的编辑活动。它是以人类有意识的编辑活动为中心,对相关的编辑要素进行加工、排序、组合,从而引起编辑生态整体或局部变化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从编辑生态的角度考虑,我们的重构活动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编辑行为和编辑目的,而是要将编辑行为和编辑目的置于编辑生态大格局中,对编辑活动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编辑生态各构成要素的影响,对编辑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等等,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思考,以使我们的编辑意图和编辑活动更为理性,使编辑生态呈良性发育态势。因此,我们对编辑生态原型进行重构的时候,应该秉持下述原则。
1、开发利用与保护培育相统一 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文化资源,通过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从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从事文化编辑活动的重要宗旨。编辑活动涉及社会的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大批社会力量进入编辑行业,这对于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发编辑生态中蕴藏的潜在价值,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对编辑生态相关要素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对编辑生态相关要素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规划、有序,尽可能减少甚至杜绝那些狂挖滥采式的破坏性开发行为。有些短视的、仅求局部利益的编辑行为,可能是以牺牲整体、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甚至对编辑生态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这与正确的编辑生态观是背道而驰的。
在构成编辑生态体系的各要素中,有的要素是不可再生的;即使有的要素具备一定的再生能力,其再生力也极其有限,再生期也相当漫长,而且再生形态与原生形态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前者如历史文化现象和成果,后者如民族民间文化形式。这些资源必须作保护性开发利用。我们对诸如此类的编辑生态要素进行作用的时候,开发利用和保护培育相统一的意识必须更强,要着眼于编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该民族或该地域的文化样式、民众文化心理特征,以及文化氛围等等,是该编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在重构时不是恰当地利用和有效地保护,就会给该民族或该地域的人文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编辑生态的良性发展。
2、舍弃糟粕与彰显精华相结合 编辑生态的构成是极其复杂的,各构成要素的品质也有良莠之别,其中包括某些构建材料、受众的需求欲望及编者的编辑意图。有的构成要素,虽然对当时的社会、对特定的人和事有认识功能,但它们对人类的教化作用,对人类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对公认的优秀价值观的形成,所起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认识功能;即使按一般辨别水平的受众的价值观来评价,它们所蕴含的主旨也是与人类公认的审美标准相违背,与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意识相冲突的。这类构成要素在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编辑生态中比比皆是。将这些东西重新加工整理并充斥到我们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仓库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讲,专职编辑人员应该有相当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对编辑人员基本的要求。在许多受众看来,编辑生态重构过程中编辑人员的重构行为和重构结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一般的受众容易对重构态中的某些构成要素产生认同或模仿心理。因此,在编辑生态重构之前和重构过程中,编辑人员的取舍意识和取舍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舍弃那些糟粕,包括人类欲望中的邪恶部分;竭力挖掘和弘扬人类的文化精华,并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每一次重构活动和重构结果,应该使编辑生态不仅是在规模上扩大,更要在品质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当然,衡量糟粕或精华的标准有时可能有所变化,因而对某些人物、事物或观念在定性上可能有一定模糊性。这不要紧。拿不准的先放一放,有争议的多作论证,总要本着对人类负责、对民族负责、对良心负责的原则,对相关的构成要素作出妥善的处理。即使有的东西不得不拿来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也应尽量控制受众的范围。另外,编辑生态重构过程中的舍弃并不是毁灭。对某些糟粕也可以保持原状,这也是重构过程中的舍弃。编辑生态重构过程中的舍弃和彰显,是互相关联的一体两面,能体现出编辑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
3、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并重 谈到生态建设,许多人关注的往往是物质方面的硬件措施,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非物质因素——人的生态意识。正确、鲜明、强烈的生态意识在生态建设中应该是第一要素。编辑生态的重构也是一样。编辑人员必须将人的精神因素置于重构型的重要地位,而不能仅仅关注物质形态。编辑生态范畴内的物质形态比较容易认识,而精神形态则不是太容易理解。这里重点阐述一下重构中的精神形态。
精神是无形的,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和人的神态表现出来。编辑生态中的精神要素可以从下述方面把握:编辑人员对编辑生态中其他要素的认识程度及其价值取向;非编辑人员对编辑生态中其他要素的关注程度及融入编辑生态的主动程度;非编辑人员对编辑活动的态度及其对编辑成果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精神要素既是编辑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编辑生态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品质。
从精神要素在编辑生态中的地位和在重构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我们不难认识到,编辑生态的重构,毫无疑问应该包括物质形态的重构和精神形态的重构,二者必须兼顾。而且在精神形态的重构方面,又必须在品质的塑造与提高上下功夫。这样,编辑生态品质的提高才可能有坚实的保证。
编辑生态原型与重构方面的理论,涉及到编辑理念的更新。它促使人们以更宏阔的视野去审察编辑条件、编辑行为和编辑结果。我们常说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如果仅从编辑艺术的层面上来评价“创造”二字,那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将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置于编辑生态重构的大格局中,那么“创造”二字的蕴意和分量,就完全是另一个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