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益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商投资论文,企业经营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利用外资中,外商投资的实际投入情况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及经济效益究竟怎样?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系统了解并认真分析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为政府决策机构、中外投资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社会各界提供真实、公正而客观的背景资料,我们对101130家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的时限以1993年为重点,并与1992、1991年的相关经营状况进行比较,所采用的数据以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定的企业会计年报及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各种年检报告等公开资料为主。涉及到价值量的均按企业会计年度当年发生的价格作为计算基础,相应的速度、比率、倍数、增减等也按当年价格作为计算依据。对外商投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投资方式以及企业在投入——产出收益的时差等因素所诱发的效益辐射、转移、叠加、增减或冲销,均不作技术上的处理,以保持其原始性和真实性。
这次调查分析的重点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及有价值量的社会效益,并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主线,加以比较与分析。分析方法采用新设计的八大指标体系,包括项目投资、企业资产、成本及消耗指标、债务指标、产值利润指标、出口指标、技术指标、国民效益等180多个指标; 运用企业经济效益绝对量值与经济效益相对比率相结合的方式,均衡地加以比较。
这次调查分析的基本理据是以投入——产出为主导,系统考察企业的投入量(包括投资、物耗、债务、资产)与产出量(包括产值、利润、出口、技术、国民效益)之间的内在关系。评定依据一是以尽量少而省的投放量和消耗量而获取多而好的产出量和收益量,通过效益相对量的提高而达到效益绝对量的增加,或通过效益比较的变化来扩大效益相对量值;二是以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规定作为依据,对其经营效益合法性、有效性加以考察,衡定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一
到1995年7月底,我国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达240044家, 协议外资额达3355.1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达1108.69亿美元,这次调查分析101130家,占总数的42.10%。其中已投产开业的有31733家,占总数的31.38%;已批在建的有67147家,占总数的66.40%; 撤销停业的有2250家,占总数的2.22%(详见表1)。
表1 外商投资企业调查分析各类企业情况汇总表
从已投产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情况来看, 1993 年项目总投资达3558.83亿元,实际投资总额为2627.26亿元,占我国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29亿元的22.21%;形成的总产值达3453.47亿元, 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31380亿元的11.01%;获得的利润总额为292.50亿元,在全国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缴纳各项税金296.00亿元,相当于国家税收总额4028.05亿元的7.35%; 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国家总收益,包括中方分得利润、企业缴纳的各种税金、中方职工工资总额、支付中方职工住房、医疗、保险、待业等各项补贴、企业支付的场地使用费、利息净支出等, 共达783.14 亿元, 相当于当年国家财政收入5114.82亿元的15.31%;中方职工工资总额为190.16亿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4770亿元的3.99%;进出口总额为670.7亿美元, 相当于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1957.2亿美元的34.27%。
上述数据表明,1993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正常的。大量的统计资料与计算分析说明:外商投资企业正以其强劲的投资增量(基本上相当于前14年的总和),与企业原有资产存量汇集在一起,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绝对量值是显著的;其相应的投入——产出效益相对比率基本上是合理的,不少量值与指数呈上升之势,企业发展具有相当的潜力。可以说,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表现不凡,整体的经营效益令人欣慰,经济效果亦很可观,其投资回报率具有相当的吸引力。1991—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益主要指标详见表2。
表2 1991—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益主要指标
调查分析中大量的数据和现实情况都显示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开始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外商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显著;外商投资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适用而先进的技术;引进了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开拓了新的市场,扩大了出口创汇;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带进了新的概念,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在带动我国经济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财富。外商投资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国家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地体现出来。
二
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①速度效益同步增长;②盈多亏少,销售兴旺;③消耗减少,效益提高;④偿债获利能力增强;⑤回报上扬,收益可观。具体分述如下:
1.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1990年以前,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益大都依赖连年投资扩增来支撑的。进入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的经济效益发生了两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外商投资蜂涌而入,投资速度连年增长,其经济效益开始与投资规模同步增加;二是近年来开始呈现出经营效益的增长率大大超过投资规模的增长量。 从表3 可以看出:1993 年外商投资企业项目实际投资为2627.2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合1323.06亿元,注册资本为2255.32亿元,实收资本达1947.17亿元,企业职工400.58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58.49%、57.83%、66.75%、79.57%和50.56%,平均增长率为62.64%。而同期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为3453.97亿元,净产值796.10亿元,销售额3912.05亿元,利润总额292.50亿元,上缴各项税金296.00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72.93%、94.76%、75.37%、123.27%和81.32%,平均增长率为89.53%。产出量的增幅比投入量的增长整整高出26.89个百分点。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产出额的增长已大大超过投资规模投入额的增长。外商投资开始摆脱单纯的速度型增长模式,稳步进入效益型增长的收获阶段。
表3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规模与经济效益增长幅度对照表
2.盈多亏少,销售兴旺
1990年以前,外商投资企业大都处于筹建或创办阶段,已投产开业的企业也大都充分享受“从获利年度起”予以“两免三减”企业所得税等种种优惠待遇。不少企业帐面亏损或微利,年亏损面为30%以上,有的年份亏损企业高达50%以上。这就形成整体企业效益差、帐面亏损额大、企业盈利额小等难堪局面,一度引起人们的不安与忧虑。
进入90年代以来,一大批汽车、电子、机械、化工、通讯、医药、轻工、纺织、五金、玩具、鞋类、服装等行业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开始进入稳定的生产与经营,不少企业迈进“兴旺发达”的发展阶段,销售额剧增,盈利额增加。 如1993 年上海大众汽车当年的销售额就达105.29亿元。1993年有3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全国500家最大企业的行列。这些盈利大户为外商投资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添了不少光彩。据调查,1993年盈利企业平均盈利额达247.57万元,比上年增加21.26%。 而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从上年的75.57万元下降到61.32万元,比上年减亏18.86%。这一升一降企业实际盈利增长幅度高达40.12%,确实增幅不少。这与同期不少国有企业亏损加大、经营陷入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
1991—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三种不同投资方式盈亏状况详见表4。
表4 三种不同投资方式盈亏简表
3.消耗减少,效益提高
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流通过程中,尽可能以少而省的物耗量和投入量而获取多而好的产出量和收益量,这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收益与效率最有意义的指标。大量调查统计资料及多种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计算分析表明,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投放的各种物耗值及投入额的比例比上年减少,而创出的产出量和收益率却比上年增加。例如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发生的物质消耗总价值量为2657.88 亿元, 投入的全部成本为2865.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55.56%和57.36%; 而产出的企业销售总收入为3912.0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92.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75.37 %和123.27%。其相应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也随着提高。如1993年企业每百元物质消耗所产生的利润为11元,比上年增收3.32元;每百元成本创造利润为11.21元,也比上年增收2.52元,从表5中可以看出,产出比投入的增长速度快,产出的增长幅度比投入增长量要大得多。
表5 外商投资企业投入——产出简表
销售成本是表示企业为获取一定的销售收入而支付的销售费用。这个比率越低,说明投入的成本越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这是衡量企业投入——产出很重要的指标。尽管1993年我国物价上涨形势严峻,对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很大,但从整体来看,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成本比上年下降了0.08个百分点,而每投入相同成本所获得的利润都比上年增加1.97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成本支出比上年减少0.08个百分点,但管理费用中的职工工资部分,特别是中方职工的工资并没有减少。相反1993年中方职工工资人均为4846元,比上年增886元,工资增幅达21.76%。这说明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升有降,在管理费用开支项目中有取有舍,这种经营方式确实值得很好地借鉴。
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成本相关指标列于表6。
表6 外商投资企业成本费用简表
指标 1991 比上年 1992 比上年
1993 比上年
增减%增减% 增减%
销售成本率 77.73 -15.10 77.24 -0.4977.16 -0.08
成本利润率 5.49
6.64
6.84
1.358.81
1.97
管理费用9.82
3.29
6.74 -3.087.24
0.50
中方职工人 4315
32.36 3980 -7.764846
21.76
均工资(元)
4.偿债获利能力增强
企业自有资金主要是由投资各方认缴的注册资本及企业自身积累而形成的。从表7中可以看到:尽管1993 年中外投资各方认缴的注册资本占项目投资总额比重比上年减少2.49个百分点,但企业自有资金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反比上年增4.65个百分点,达到2130.41亿元, 平均每家企业为671.27万元。这比国有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要高出数倍之多。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开始步入以自我积累为主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表7 中的负债率是表示企业通过举债而形成的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1993年为63.90%,比上年减少4.65个百分点, 说明企业的债务负担比上年降低。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为1.19,比上年的1.14提高0.05,反映企业短期支付能力比上年提高。
利息负担多少,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而且也影响到长期债权人对其债权安全度的认定与决策。这是企业融资信誉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表7中1993年企业利息支出为99.08亿元,比上年增60.05%。但同期的销售额达3912.05亿元,比上年增加75.37%,整体的利息负担率比上年减少。
获利付息倍数是反映企业获利及偿债能力大小的另一重要指标。在表7中1993年这一量值为3.68,比上年的2.89增加0.79。 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偿债能力增强,获利水平提高。
表7 外商投资偿债获利能力比率简表
指标
1991
比上年 1992
比上年
1993比上年
增减% 增减%
增减%
负债率
70.56 5.2968.12 -2.44 63.90 -4.22
流动比
1.12
0
1.14
0.02 1.19
0.05
利息负担 3.27
2.822.78 -0.49 2.53 -0.25
获利付息倍数 2.30
0.792.89
0.59 3.68
0.79
自有资金比
29.44 -0.0731.45 2.01 36.10 4.65
注册资本/62.44 11.93
65.87 3.43 63.38 -2.49
项目总投资
5.回报上扬,收益可观
从表8中可以看出,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率的10项指标,1993 年这10项量值个个都比上年有所上升。其中,反映企业总资产经营效益及收益水平的总资产报酬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反映投资者实际投资获利水平的实投资本利润率为15.02%,比上年提高2.94个百分点;反映投资者实缴资本与可供分配净利的实缴资本报酬率,是投资者以其实缴资本可直接配送的净利指标,对投资者来说是最为直接、最为实惠的量值指标。令人欣喜的是这个指标达9.10%,比1992年提高4.33个百分点,相当于1991年的3倍左右。表8中所列数据说明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益及利润率水平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国家从外商投资企业获取的收益或企业为社会创造或支付的各项有形价值的总额,包括中方分得的利润、中方职工工资总额、中方职工的各项补贴、中方职工的退休养老金和待业保险金、中方职工的住房补助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交纳的各项税金、场地使用费等款项,也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展及经营效益的增加而增加。统计资料表明:1993 年国家从外商投资企业中获得的直接收益达783.14亿元,比上年净增335.69亿元,增幅达75.02%。
随着国家总收益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对国家对社会贡献也越来越大。从表8中可以看到,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社会贡献率为13.27%,比上年提高0.70个百分点。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我国社会所创造的或支付的价值比率更高,对我国社会贡献也就越大。
表8 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率、社会贡献率简表
三
纵观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总体的生产与经营,从多种指标体系和大量的核算、比较、分析中,不难发现,在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憾。
1.结构调整仍然不佳
多年来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结构和投向多有议论,1993年这种状况仍无起色,外商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未有大的改变。其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存量资产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新批的外商投资增量行业导向不力,地区或部门之间刚性利益驱动及短期行为,使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又一次落空。例如1993年投产开业的工业性生产项目比重为78.79%,比1992年、1991年分别下降4.87和5.07 个百分点;已批在建的工业性生产项目的比重为77.69%, 比1992 年、 1991年分别下降了5.41和11.74个百分点。 即使是工业性生产项目也多为加工性项目,投资规模小,单项投资额为132.83美元;在非生产性项目中,餐饮业、高档的房地产投资项目比重急剧增加,真正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科技、金融等三产的投资项目比重进一步下降。说明1993年全国性“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对外商投资企业结构调整及产业优化是一个不小的负面冲击,也直接影响外商投资企业整体经营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2.外销减少,创汇下降
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外销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多出口多创汇并带动外向经济的发展,这是举办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统计资料表明,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出口收汇大幅度下降,外销率仅为24.90%,比1992年、1991年分别下降4.32和6.83个百分点; 平均每家企业出口创汇仅有86.97万美元,比1992年、1991年下降0.15和33.35个百分点。令人不安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出口创汇额连年下降, 而产品出口的销售成本却连年上升。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出口销售成本达89.38%,创历年来的最高纪录。特别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外商独资企业产品出口销售成本达到95.53%和95.87%。可想而知,这么高的销售成本,哪有什么盈利可言呢?
3.方式地区差距拉大
外商投资采取3种不同的方式、投资于10个行业并分布在30 个省市区不同的区域,导致外商投资企业产生经营效益上的一定差异,应该说是正常的,但是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效益在投资方式、投资行业及投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是超常的。
利润是企业经营效益指标中最为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0项利润指标比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利润指标量值要高出3—20倍。1991 年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投资报酬率分别为-1.54%和-14.49%,与同期的中外合资企业相比,相差8倍和21倍。令人惊讶的是1991年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20项利润指标,个个都是负值;1992年、1993年虽有好转,但仍有负值出现,或保持很低的数值,与中外合资企业10项利润指标相比,反差如此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三种不同投资方式10项利润指标量值的比较详见表9。
表9 三种不同投资方式利润指标对照
企业所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价值量可以用企业物质消耗价值总量来表示。企业尽量以较少的物质消耗价值总量和成本量以求得企业较多的利税额,说明企业的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好。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每消耗百元物质价值所创造的企业利税值, 1993年为24.93元,分别相当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1.68 倍和2.21倍。而每投入百元成本所创造的利税值1993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为23.22元,分别相当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1.73 倍和3.06倍。说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消耗同样的物质价值量及投放的同样的成本量,所创造的企业利税额比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要高1—14倍。
从社会效益量值指标看,1993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每个职工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效益为19499元, 分别相当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1.60倍和2.38倍。
以上几个数据充分说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营效益要比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高得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对国家对社会贡献也大得多。三种不同投资方式在同一国度同一经营环境的经营效益的反差之大是不正常的。
从行业来看,加工性项目投资效益最高,建筑及交通运输业次之,旅游、餐饮及租赁行业多为负值或负增长。除租赁行业由于国内不少承租用户欠租造成全行业多年亏损以外,旅游及餐饮服务业的亏损可以归结为此类项目盲目布点,过分扩张而客源相对不稳所引起的。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历来投资少,风险大,利润率低,效益欠佳,这种状况多年来不见好转,1993年也不例外,投资效果仍然很差。其他工业性生产项目具体行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地区来看,效益最好的依次是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被列为前5名。特别是上海,1993年开业投产的企业虽然只有1011家, 仅占全国开业企业总数的3.19%,但为国家创造的社会效益和国家总收益达113.35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6.57%;创造的利润达95.67亿元,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总额的32.71%;上缴各项税金71.97亿元,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税金总额的24.31%。 多年来上海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益一直居全国之首,不少经营效益指标量值比全国平均值要高出5—12倍之多。例如投资报酬率,全国外商投资企业1993年平均值为9.16%,上海竟达47.88%,比全国平均值整整高出38.72个百分点;而销售成本却比全国平均值低6.55个百分点。内陆地区以及一些条件很好的沿海省份,效益不够理想,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少经济效益指标连年来处于低值或负值。确实值得深思。
4.违法经营,亏损有诈
近年来少数外商无视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在项目谈判、合同签约、资本认缴、企业筹建、进出口、生产经营、利润分配等环节采取明目张胆欺诈手法,从中谋取不当得利。基本手法是利用中方急于求成的心理,要求中方“特许”、“开禁”或“默认”给予特殊照顾;或以“投石问路”扩大投资为诱饵,谋划违禁项目;或暗中经营,采取不注册、不申报的手法,擅自扩大经营范围,搞违法经营项目;或弄虚作假,低价高报尽量提高或多占企业股权比例和分配比例;在设备投资或各种物料、产品进出口环节采取内外勾结虚报胡编询价单,以旧充新,以次充好,以通用设施充当专用设备等手法,虚增进货原值,多列进货费用,从中谋取暴利;在生产经营环节,多转材料、商品费用,多提、多列、多摊各种费用,不报、少报或转移销售收入,并在结帐分配环节人为减少、扣抵应税额,自选税种、税目或税率,多摊、多提投资回收,少提、截留三项基金,加大分配额度等等,最终造成企业帐面亏损、外商获取暴利、企业无利可分、国家无税可收、中方无利可得的难堪局面。在现实中,确有少数外商无视我国法律搞利润转移、价值转移,以逃避我国税法的管制。
近年来随着外商设备投资财产鉴定工作得到加强,外商高报设备投资受到各界关注。例如港商侯某以设备投资为名,报价90万美元,实际上仅为16.116万美元,经仲裁机构裁定令其退回虚报的73.884万美元。在法律的威慑下,有的外商开始变换花样,先用现金投入再进口设备以逃避鉴定,或采取高价低报在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多进口设备,然后再倒手转移暗中获取超额利润。
更有甚者少数外商高薪培育“洋工头”,欺诈、侵犯企业职工的法定权益,无视企业职工起码的劳动权利、生活权利、休息权利和人身权利。有的企业生活和劳动环境差,安全、卫生、环保、劳保等条件恶劣,各种事故频繁发生。例如仅在1993年2月前后的一个来月时间里福州、 深圳两地就发生恶性事故多起,死亡职工144人。 前几年不少人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宽松环境、高优待遇、灵活机制所吸引,外企一度成为社会各路人马求职的热点。近年来情况发生变化,有的企业各种劳资纠纷不断。仅广东地区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就发生1.1万多起劳资争端。 如深圳龙岗的永丰鞋业有限公司3100多名工人集体罢工,创下建国以来一次性罢工人数最多的纪录。近一两年来,全国各地外商投资企业发生的罢工、请愿、上访、诉讼成倍增加。据初步调查了解,这些劳资纠纷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也没有什么政治色彩,其目的是职工自身权利的自我保护。
四
从上述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次所调查的101130家外商投资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且合作方式不一,所显示出的经济效益反差很大。从这些差异中,可以反馈不少有益的启示。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益,起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搞好企业投资增量的产业投向引导
首先要严格审查外商投资企业申请报批的各项法律文件,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要尽量举办国家鼓励投资的项目。对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或易受国外反倾销指控、附加值低、国内外市场需求弹性小的投资项目一定要慎之又慎。同时要认真做好合作各方资信的调查,详尽分析项目有关的各种背景资料,从中选择优势互补、动机相近、规模相当、方式相宜、具有发展潜力的合作项目和合作伙伴。所设立的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强投资项目质量控制,抑制盲目追求项目数量的倾向,力争办一个,成功一个。这是搞好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前提,也是办好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基础。
2.抓好企业存量资产的结构调整与规模经营
项目投资额小,企业规模不大,产品品种单一,经营范围狭窄,市场应变能力差,这是制约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要采取各种切实措施,引导外商投资企业逐步从小业主家庭手工作坊走向现代企业联合与规模经营,获取更多的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可以说这是现有企业资产存量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值得认真抓好。此外,要依法做好清理整顿工作。凡是资金、人员、设备、技术长期不到位或资不抵债、名存实亡的,或假合资及违法经营被撤销、取缔的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全面清理。对此,决不手软,一经发现就要坚决取消其资格,吊销其营业执照。
3.整顿企业上层权力机构,理顺经营管理内部关系
企业经营效益与企业高层权力机构关系重大。在调查中发现确有一些企业董事会成为摆设,董事不懂事,经理不办事,或把董事会变成你争我斗的谈判场所,导致企业管理混乱,效益低下。要积极配合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通过中方委派的董事等高层管理人员,依法维护中方投资的权益。明确董事会的职责、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维护董事会的权威;协调好董事会与以总经理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机构的关系,切实做好企业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监督企业资产安全,注重投资效益,审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切重大问题。同时要减少对董事会内部事务的干预,适时增加由非投资者担任的外部董事名额,加强内部协商与交流,并以法律条文形式规范企业权力层、管理层及各类人员行为准则及管理办法。
4.立足长期开发,加强技术进步与产品营销
要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综合管理,引导企业立足长期开发。加强设备维修、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产品营销及市场调研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制约各种人为的拼设备、超负荷运作等短期行为。对于蓄意减扣企业资本公积金、发展基金和储备基金,搞超前分配等掠夺性经营行为的,应予以坚决制止。
5.强化财务核算与管理
建立健全的企业财会制度,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必要条件。要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财会情况进行全面的清查,尽快扭转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局面。要帮助企业设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等财务体系,建立有效的控制与制约机制。要坚持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定期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财会专职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理财能力。例如,少数外商资金一笔投入,多次验资,反复抽逃,多处投资,多处注册,多处分利等不法行为,一定会通过企业帐面上反映出来。财会人稍有警觉,完全可以刚一露头一棍子就敲死。此外,还要努力降低资金成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缩短各类资金和财物的运转周期;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注重企业资产的安全。当前要大力抓好扭亏增盈、费用控制、现金流量控制,并及时分析、调查财务收支,依法搞好企业各项财会工作。
6.健全法律体系,强化合同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制订400余部涉外经济法规, 基本形成了全新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当务之急一是要抓紧制订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及配套管理办法,增加执法中的透明度及可操作性;二是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加法律意识。应当看到外商投资企业是以合同方式把当事各方的权、责、利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在生产经营中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不折不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合同的监督与管理,排除各种干扰,严肃合同纪律,追究违约责任。
7.创造宽松的外部经营环境
在生产经营中外商投资企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使其法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充分的落实。要彻底改变无事多头插手、摊派索拿和有事无人管理、投诉无门的混乱状态。要进一步减少行政色彩,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真正为企业办实事。当前要认真总结经验,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及国际通行的经济运作惯例,考虑到1997年香港回归等大背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总体的监督、协调、指导与管理。要创造条件,尽早使外商投资国民待遇这一国际惯例得到全面的贯彻与落实。
8.建立开放式的经营管理体系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建立科学、民主、开放的经营管理体系,实行多元目标经营与管理。要充分调动中外各方及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加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并且正确引导职工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心理趋向,创立企业文化,强化企业整体精神和控制机制,注意职业道德和公众形象,承担社会责任。当前要健全外商投资企业党团、工会等组织,全面维护国家、投资各方、企业、职工应有的权益,确立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自律制度。
标签:投资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成本收益分析论文; 成本效益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项目成本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经营利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