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探讨及未来展望论文_刘霖淋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探讨及未来展望论文_刘霖淋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 300000

摘要:2016年,天津市入选了由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本文分析了自海绵城市建设开展以来以来,天津从自身需求出发,在制度建设、规划及标准制定、试点区和样板项目建设几个方面的举措,并对未来天津市建设海绵城市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海绵城市,天津,建设经验,现状,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多次强调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强调“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生境。”

2015年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要求天津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85%。

2016年4月,天津市入选了由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试点为契机,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开展。

1、现状需求

2012年7月21日晚间至22日,天津市平均降雨量为98.6毫米,是1978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记录,市区内共出现18处积水,北部区县农田积水达236万亩,共转移4.57万人。

7月25日14时至7月26日12时的特大暴雨,历时21小时降雨160mm,为1984年以来最大降雨,此次降雨瞬时强度大、降雨集中、历时较短,造成中心城区52处地区积水,严重积水地区28处。

天津市建设海绵城市,既是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缓解水生态、水资源、水污染、水安全等问题的良机。

1.1水生态破坏

天津市地势平坦,河口闸坝众多,水系调度复杂。由于海潮顶托严重、海河行洪能力有限,对二级河道的排水造成限制,加上排水系统不完善、河道出口泵站能力不足、雨水管网标准较低、地势低洼、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等因素影响,城区排水出路不畅。

1.2水资源短缺

天津位于严重资源性缺水的海河流域下游,人均水资源量111立方米,不足海河流域平均水平的1/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现状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72%,但农业和生态仍缺水11.3亿m3,深层承压水年均超采3亿m3。

1.3水环境污染

城市水体污染严重。主要河道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长度达到77.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27%。

地面沉降面积大。全市范围内,年度沉降量大于10mm、30mm和50mm的沉降漏斗面积分别约8000 km2、3700km2、1500km2。

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能力不足,河湖、湿地、洼淀日趋萎缩

1.4水安全风险

天津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标准较低,老旧设施更新改造进展缓慢,中心城区尚有10%区域排水标准不足1年一遇。

根据《天津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20年)》,中心城区雨水流量由1038 m3/s提高到3337 m3/s,约增加2.21倍,其中北部新区雨水流量由2013版规划的298.3 m3/s增加至513 m3/s,约增加72%。天津市中心城区达到要求,造价巨大。

2、建设情况探讨

2.1 制度建设

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津政办发〔2016〕30号)文件要求,将75%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天津市从市政府到区政府分别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海绵办的牵头、各部门相互配合下,出台了一系列详细的规定。

2017年8月,《市建委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通知》(津建规〔2017〕301号)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当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对城市进行低影响开发。

2.2 规划引导

2016年4月,市政府批复了《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年)》,为全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总体指引。

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通则的市政工程与公用设施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心城区所有建设项目须符合海绵城市相关要求,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规范和《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控制径流量。”

2.3规范制定

为配合海绵城市建设,先后出台了《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天津市海绵城市设施标准设计图集》、《天津市雨水径流量计算标准》、《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等标准规范。

2.4模范试点

天津市共有两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总面积39.5平方公里,其中,中新生态城片区面积约22.8平方公里,连片建成区约7.8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解放南路片区16.7平方公里,面积约16.7平方公里,已建区约13平方公里,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8%,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试点区内第二新华中学、生态城29号地块中小学等样板工程均已建成,在雨季的实际运行管理中发挥了良好效果,现已成为各政府部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单位现场观摩和学习的重要基地。

3、未来展望

3.1积极从样本工程中探索经验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土壤入渗性较差且偏碱性,又存在地下水位高、埋深浅、矿化度高的问题。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过程中,地下水位埋深变浅,水中的矿物质上返到土壤层的机会变大,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风险随之增加。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除了排盐、换土等措施,还应因地制宜,采用地形局部抬高、设置石屑隔离层、土壤深化改良等措施,加强土壤盐碱化指标监测,降低土壤次生盐碱化风险。对已建成海绵城市设施进行跟踪监测,积累运营维护经验,总结项目教训。探索出符合天津本地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的设施、方案、经验,形成可全市范围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3.2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

结合智慧城市的理念,实现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监控测量原来难以完成的数据,是海绵城市更加高效和智慧的运行。

3.3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及政策建设

进一步建立完善海绵设施运营维护保障制度,制定海绵城市建设鼓励政策和资金保障机制。强化市海绵办的督查考核力度,列出海绵城市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

3.4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产业推介及展示平台

下一步计划利用互联网第三方服务商,建立天津市海绵城市产业服务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商家产品资源、提供最新海绵城市商务资讯、展示海绵城市项目招投标进展、发布海绵城市优秀案例,以创新互联网模式,打造更加全面的商务合作与交流平台,促进市场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关注与使用。

参考文献

【1】北方滨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探索与实践_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_邹芳睿

【2】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_吴冬粤

【3】国外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_吴园园

【4】北京海绵城市雨水措施效益评估方法及案例分析_舒安平

论文作者:刘霖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5

标签:;  ;  ;  ;  ;  ;  ;  ;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探讨及未来展望论文_刘霖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