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春季高考看高考地理能力的考试方向与复习建议_地理论文

从2004年春季高考看高考地理学科能力和思维的考查方向及复习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春季论文,学科论文,思维论文,地理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年的春季高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试题,作为地理老师,我们更应该和命题人一道,去思考和研究题目背后所隐含的地理能力和地理学科思想的要求、目标是什么。因为,同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复习与命题的目标是殊途同归的。

2004年文综考试题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试题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特点。

一、识记、理解能力在试卷中的表现,突出多因素影响的知识要点交叉

识记、理解能力是地理考试中的最基本能力,我们在强调主干能力的同时,往往会淡化基础能力的复习和考查。在2004年的春考试题中,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掌握程度,成为关注的要点之一。如选择第4-6题:

读图1,回答4-6题:

图1

4.图中“西气东输”线路穿越的省区中,涉及黄河流域的有

A.宁、陕、晋、川、鲁

B.甘、宁、陕、晋、豫

C.青、甘、宁、内蒙古、豫

D.新、青、陕、晋、豫

5.黄河在开封市附近E河段的补给来源除上游来水外,还有

A.地下水 B.支流汇水 C.降水 D.湖泊水

6.F区是商品粮基地,其形成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生长期长 B.年降水量大

C.夏季风影响时间长 D.灌溉条件良好

答案4、C 5、C 6、D

此题着重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扎实地掌握中国的基础行政区划,并且可以清晰地明确“黄河流域”所经过的省区,以及“西气东输”所经过的省区,再将几个要点结合在一起进行选择判断。后两问同样是对基本原理理解程度的考查,开封河段的地上河及河流补给知识的的结合,河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及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的结合等。

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在强调能力提炼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再复习、再强化,但这种再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单纯运用,应该寻找最佳的载体,力求将跨度较大而又有内在关联的知识点和原理综合起来加以应用和考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活化知识和原理,达到第二阶段复习的目的。如在中国地图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拆分,然后以此为载体进行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复习,事实上,当我们提供一个区域背景后,相关的区域特征、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状况就有了线索,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进行拆分图训练时,应尽可能选取自然地理事物不一样的“交接地带”,这样这个区域承载的内容才多,才能更好的提高复习效率。

二、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应用能力是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和考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的。而考试的区分度,则在分析问题能力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此次春季考题为此设置各种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空间,以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展示其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应用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论联系重在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在实践中对理论的科学发展,这反映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作用。它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综合使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②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和原理。③根据理论和原理的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如2004年春季高考文综第36题:

图2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3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图2

图3

36.读图2和图3,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该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答案(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防霜冻。

(5)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此题的(1)问通过一个地理事物的数项基本特征的描述和结合,让学生判断此项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特征,是一个新设问方式,学生需将“地形区”“基带1000米”“落叶阔叶林”等基本信息相结合,并对比原有知识中的中国地理基本要素进行判断,才能认定黄土高原;(2)(3)问分别为学生设置了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查空间,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对区域气候特征以及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水分、热量条件的有关知识才能够答好答案;(4)(5)问要求学生整合前面三问的结果,并考虑区域特征,自己组织答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更高一层次的能力要求。

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要善于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复习。教师的复习设计可以在这一能力要求上做三步设计,第一步是比较基础的单一案例或专题性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较容易地将复习中的理论和知识运用到这类实际问题中,初步体验对知识的运用感觉。如单一的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工业布局和小城市规划等。第二步是实际联系理论,如选择类似“三农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及历史发展状况”等问题作为复习载体,将不同章节和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整合、重组,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步是在前一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依据事实材料发现和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此时,学生地理素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会逐步的形成,并在答题中渐渐显现。

三、学科思想通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给予体现,地理主观性试题中的“填空题”不见了

《地理科考试说明》第10项“能力要求”是:“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即要求考生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证明具有前9项能力。这种证明不仅仅要通过高水准的严密逻辑和语言表述来完成,还要在表述过程中正确理解和使用地理学科的基础语言——专用的术语,重要地理事物以及它们相互的位置关系,基础的地理数据等。

2004年春季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非选择试题全部是由考生自己组织答案的题目。在与地理有关的3道非选择题中,每个题都是采用简答方式。因此,论证和论述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论证和论述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术语使用情况。术语是定义明确的专业名词,是专业学术体系中的知识单元。第二,答案语言的逻辑性。一般来讲,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答案的语言一定要逻辑顺畅,并且所答是所问,不能盲目做长篇论述,即“紧扣题意”的要求。第三是答案组织的层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遴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层次分明的论述,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因此提出,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在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2004年春季高考文综第39题:

“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

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39.阅读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答案 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沛;又处于山脉的迎风坡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那里的水分平衡。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桉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此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信息资料的同时进行信息的提取、筛选和认定,通过对信息的认识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生物入侵”“桉树的生长特点”“云南引进桉树的头疼问题”都是在考试现场获取的新概念、新情景和新原理,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由知识和原理进行重组(即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南部地区与我国云南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调用原有知识库中的相关原理、方法,并用术语加以描述;同时要针对问题的设问,形成逻辑合理的答题语言;最后学生还要从整体的答案组织角度出发,构建好答案的层次关系,即首先论述两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然后是比较,第三是原因的直接描述。

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要适当引入答题的训练,特别是结合新材料和新信息的阅读,重新构建知识联系,并回答有关问题的题目。在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选题,特别要避免那种学生用书本原话或已练习过的题目答案就可作答的“重复题”,要大胆选用新的材料,让学生适应”在考场上学习新知识”,这是地理高考中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重要方式。

四、着眼于2004年秋季高考的几点建议

面向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应该说考试目标仍然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试题可以是分别或同时对地理、历史和政治三个学科基本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测试。试题的呈现形式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所占的比例不会太大,对于学科间综合的题目来说,一般是回答一道题需要同时运用政治、地理和历史中2-3个学科的相关知识。

对于目前正在教学复习一线的师生来讲,在复习内容上,首先应保持与2003年考试要求和教材内容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平和的心态和扎实的双基复习为基础,着眼于能力的提高和学科思想的形成;其次是注意地理复习中对时间空间概念的把握的准确程度,表述地理事物时特别强调其准确性和时效性,特别是人文地理内容中,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实际和发展现状进行复习;第三是努力使地理学科复习更加突出地理学科特性,空间思维的培养,人地关系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特征、地理意义的解释等等。

在具体复习策略上,强调三个层次的注意。

一是在学科复习的整体策略上,除基础的知识、方法、原理外,要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对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这是学科复习价值观问题,只有形成学生的基本的地理思维习惯,使得学生具备运用地理思想思考现实问题的程度,才是地理教学、地理复习的较高目标。如设计适量的主观性问答题、尽量选择热点新案例作为专题复习的载体、增加讲评课上的讨论机会、课后加大答疑力度等。

二是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贯彻训练学生

“信息获取能力”的思想。获取信息的过程,包含着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富于理性的思维过程和行为,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教师此阶段要重点设计的是将此意图进行行为化训练。如教给学生“二次审题”和“题组审题”的方法。对于题目所给的资料要在阅读完一遍之后,结合设问再审读一遍,第二遍审题实际上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对于成组设问的考题,要将各个设问整体研读,不仅知道每一问的题意,还要知道题目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另外,教师在练习中要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如多层次的设问为学生提供不同层级的答题空间等。

三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上好讲评课和用好高考实战题。具体体现在讲评课要讲出四个层次,即答案、解题思路、命题思路和错误诊断及“至错因子分析”。

对高考实战题的处理要作到“一题三用”,即学生做一遍并订正讲评,老师带领下的试题命题思想剖析和赏析,考前的再体会,发现题目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思想。如果地理复习达到这个层面,学生进入考场时的心态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的地理复习和教学的档次就大幅度提高了。

高三复习是脑力活儿,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更是如此,老师和学生都要善于研究、善于思考,努力提高复习质量和复习效率,从研究高考对学科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入手,反思复习行为,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使自己的状态逐步渐入佳境,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标签:;  ;  ;  ;  

从2004年春季高考看高考地理能力的考试方向与复习建议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