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改革与发展政策调整的关键选择_贵州经济论文

贵州改革与发展政策调整的关键选择_贵州经济论文

贵州改革发展政策调整的重点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贵州论文,改革发展论文,重点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贵州省现行的各项体改政策数量多,涉及全省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影响是深刻的,成效是明显的;一些新的改革政策也在制定或酝酿之中,但同时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进展所要求的一些政策还存在“缺口”。对此,贵州改革发展政策调整的重点选择显得必要而又复杂。本文拟从中国改革发展趋势以及贵州所面临的正负面影响出发,依照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采用公众选择和专家咨询结合方法,得出今后一段时期贵州体改政策调整重点选择结果。

贵州改革发展政策调整重点领域,按权重得分排序为以下五个方面:企业体制改革政策(权重为40%),集中反映为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应作较大调整;改革发展战略(权重为21%),主要涉及改革发展重点及改革思路,应作较大调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权重为19%),应作较大调整;对外经济体制政策(权重为10%),应作适当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权重为9%),应作适当调整。战略决定政策,政策保证战略。值得注意的是,从公众选择看,贵州改革发展战略的调整已被提到重要位置,是改革发展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各项体改政策调整的前提、出发点和归宿。

以上对改革发展政策调整的重点领域选择,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了贵州改革进展的实际和今后发展的要求,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思路和主要领域,未涉及的其他领域如农村体制、宏观体制等,也有适时微调的要求,但主要是巩固和完善现有改革成果,与其他各项改革(主要是上面涉及的重点领域)相互协调和深化。

一、贵州改革发展战略调整选择与设计

基于前面对贵州改革发展政策调整基本思路、重点及方式选择判断,本节文字着重于改革发展战略调整选择、判断和设计,作为改革发展政策调整战略的核心部分,并为各项改革发展政策明确出发点和归宿。

(一)实行“紧跟式”为主到“跳跃式”为主的改革战略调整

改革发展政策的调整,首先要对改革发展战略实行必要的调整。中国改革发展趋势显示,随着“九五”时期和2010年改革目标的确定,中央政府各项宏观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实施,全国一些大局性的重要改革措施大体上完成,由中央政府为主体的改革已转移到以省级政府为主体,省域范围内的综合改革将成为主要趋向。改革的重点逐步从宏观领域为主转移到微观领域为主。作为省级行政区域,面临着按照全国性改革方向,调整自身的改革战略,即从本省域改革发展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出发,调整本省区域内改革的重点,以从体制转变上适应全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以对改革重点进行调整为主要内容,贵州改革发展战略调整的偏好方案是什么?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实行“紧跟式”的改革战略(这也是19年来贵州实行的基本战略),按照全国整体推进的步伐平稳实施各项改革措施;二是实行“跳跃式”的改革战略,针对贵州还处于原始积累[1]初期的实际, 把促进加快原始积累和发展步伐作为改革战略重点。

笔者认为,沿海地区和其他相对发达省区促进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市场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条件——原始积累已大体完成,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当务之急。而贵州的原始积累还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原始积累速度和发展步伐显得紧迫而重要。同时,贵州经济的市场化取得较大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相应的国民经济体系已基本建成,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条件也初步具备。因此,贵州今后一段时期改革战略调整的偏好选择,应从以“紧跟式”为主的改革战略调整为以“跳跃式”为主的改革战略。

(二)“跳跃式”改革战略要点

“跳跃式”改革战略的提出,是贵州改革发展的重要调整,其要点应促进和围绕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把改革的侧重点转移到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好贵州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上来。

1、确定贵州的“市场位置”

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导向,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贵州特色与优势产业,把贵州建成全国性的能源、山区资源和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扩大和增强贵州在全国的“市场位置”,提高省域经济总量和整体效益。

2、加快“原始积累”的速度和数量

抓住全国区域发展重大政策进行首次调整机遇。争取、落实和用好国家正在和将要采取的支持中西部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好中央对贵州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大资源动员力度,促进外来投资增长,以加快贵州原始积累、尤其是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和数量。

3、加速和发挥中心城市超常规推进改革与发展的作用

发挥贵阳、六盘水及其他中心城市作用,依托中心城市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加速存量资产(资源)的调整、流动和重组。在引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可以跃过某些传统体制的定势和束缚,直接与沿海(沿江)中心城市水平接轨,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对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应积极参与东盟经济圈、南亚经济圈,建立新型国际经济伙伴关系,以促进中心城市的跳跃式发展。

4、实行“内陆通道自由经济”政策

充分认识和利用贵州地处全国中西、华南和西南“结合部”的通道区位优势,沿线(铁路、公路、干流等)调整产业布局,强化资源开发,延展行业加工链,实行相对的自由经济政策,发展大通道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带(走廊),推动省域经济整体发展。

5、实行“富省先富县”重点转移

确立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真正确立富省先富县的发展方针。把农村经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县域综合改革与促进发展上来,切实扩大和落实县级经济决策自主权,促进各县(市、区、特区)因地制宜地选准改革的突破口和振兴经济的路子,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实现富民富县。

二、贵州企业改革战略调整思路

从全国范围看,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的趋势,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从搞活每一户企业到优化企业整体,从搞好国有企业到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从减税让利到制度创新、再到“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下同),从整体推进到实施“抓大放小”(抓好大的,放活小的,下同)改革战略,从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表明国家在企业改革思路问题上,已初步实行了较大的战略性调整。就贵州而言,要顺应和跟上这种全国性战略调整,并结合实际,对本省的企业改革战略实行较大调整,其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国有与非国有经济改革,从整体上优化全省国民经济结构

跳出体制系统内改革的思维定势,把企业改革重点放到如何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与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使其相互促进,从整体上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提高全省国民经济素质和效益,快速发展生产力。在考虑企业改革政策调整空间时,应解决如何借助非国有制经济来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如何依靠国有企业改革来继续推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要与非国有经济发展和调整同步,充分考虑非国有经济的介入。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平等竞争和自由联合,实现国有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的优化组合,形成国有、集体和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结构合理、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全省国民经济新格局。

(二)树立国有资本观念,立足于搞活国有资本

着力扭转国有企业改革的被动局面,改变“一厂一策”、逐一抢救的老套路,没有必要去维持某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应调整单个企业的“利益格局”、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为方向,树立国有资本观念,在立足于搞活国有资本上做文章。要激活国有经济的细胞——国家投资企业的活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商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从优化产品结构向优化资本结构转变、从企业经营到经营企业转变,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从总体上研究制定合理配置和运用全省国有资本的政策,建立起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积累的管理和营运体制。

(三)把改革与发展结合,坚持存量调整与增量投入并重

坚持企业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以增量投入与存量调整并重,大力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非国有经济结构,以解决贵州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量不足这一对深层次矛盾。要制定国有资本“进入”和“退出”的引导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把企业改革和培育资本市场结合,着力运用兼并、联合、收购、控股、拍卖、划拨和破产等多条渠道,加速国有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向重要产业和高效益领域转移。同时要制定非国有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介入”的激励政策,引导各类资本的投入,以加快存量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增量投入的数量和提高其质量。

(四)因地制宜,实施“抓大放小”战略

结合省情实施好“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和贯彻“三改一加强”的方针,制定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选好一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骨干作用、市场前景好、符合产业政策的大中型企业(包括有条件的非国有企业),创造企业品牌,通过改革、改组、改造、联合和提高管理水平,使之成为龙头型的大公司、大集团,成为全省支柱产业的骨干。对于一般国有小企业、尤其是县属企业,则主要推行股份合作制,实行全面放开、放活的政策。在政策导向上要立足全局,重在制度创新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下到上,突出分类指导。在“抓大放小”上不搞一刀切,切忌搞盲目的上行下效和沿用传统的“生产调度式”作法。

三、贵州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战略调整思路

从全国范围看,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的趋势,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在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争开放的流通格局,以及商品价格市场化为重点并已取得很大成效的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转到以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重点,着力建立起商品市场畅通、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国内外市场有效衔接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表明国家在市场流通改革思路和方针上,已适时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就贵州而言,要顺应和跟上这种调整,结合贵州实际,对本省的市场流通改革战略作适当调整,其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立足于发展市场体系,促进流通领域两个根本性转变,形成全省统一市场

培育和发展全省市场体系,把流通领域改革与发展结合,实现流通体制根本性转变和流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通过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商业化进程,提高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降低流通交易成本;逐步优化市场结构,扩大流通规模和流通能力,加快流通科技进步,实现流通产业的现代化。

从贵州实际出发,实行“五个结合”,即把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与规范市场行为结合,把建设有形市场与培育新型的市场交换关系结合,把发展城市中心市场与培育、开拓农村市场结合,把流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结合,把破除部门分割、地区封锁与合理市场布局结合,以着力于推进全省统一市场的形成。

(二)加快流通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要从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出发,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措施,推进国有商业、物资、粮食、外贸、旅游、运输、电信等行业以及批发、零售环节的改组和改造,提高流通服务企业组织化程度。既要鼓励流通产业内部企业的联合和有(无)偿转让,又要引导流通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产权重组,通过兼并、改组、参股、共同投资等多种形式,发展内外贸结合、产供销并举、贸工(农、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对有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还可引导其向综合商社发展。

同时,要注意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加大国有小型流通企业改革力度。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解决国有小型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不够平衡和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的问题。在抓好国有大中型流通企业改革的同时,应加大放活国有小型流通企业的力度。提倡国有小型流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通过产权有偿转让,把国有小型流通企业改制为企业劳动者共有的集体企业,以及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紧密结合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以推进大小型流通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三)确立流通的重要地位,采用“兴商建市、富民强省”的战略和政策

从贵州区位和资源优势出发,在全省国民经济高度确立流通的地位,采用“兴商建市,富民强省”为主要内容的流通改革发展战略和自由贸易政策。利用全国经济发展重点逐步向中西部推移、各类生产要素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和流动的契机,从贵州作为“通道”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资源优势出发,大胆采用发达省区和周边省(区、市)搞活流通、发展市场、富民强省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放心发展各类流通组织和中介促销组织,因地(产地、销地、集散地)制宜、因商品和生产要素制宜,建市场、造市场,形成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在贵州自由进出和流动的格局,加速贵州原始积累的进程,为富民强省创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改变重生产、轻流通倾向,协调配套推进各项改革

树立综合系统观点,把市场流通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配套、使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改革协调推进。要把市场体系视为市场主体、市场载体、市场规则和市场监管等综合作用的系统,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加速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立法等,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密切结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跨地区、跨部门的总体规划和改革部署,形成协调推进合力。

四、贵州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战略调整思路

从全国范围看,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逐步从实行中央政府部分权力下放,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转移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方针,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做到权力、利益和责任相统一,并力求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分离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到制定和执行宏观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这表明国家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和方针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已作了较大的战略性调整。同样地,贵州应及时结合本省实际,对全省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战略作较大调整。其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发挥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的经济职能,做好体制转移的衔接

中国改革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行非均衡战略,经济市场化呈区域性推进趋向,其主要原因是各级地方政府起到积极且主导作用。凡是改革力度大、经济发展快、市场化速度较快的地区,在很大程度上靠有效的地方政府。尤其象贵州这样欠发达的地区,在用市场经济规律解决地区间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失效和不足的条件下,政府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贵州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战略重点,应适应整个经济体制转轨、推动制度创新的需要,加快确立和充分发挥相适应的政府经济社会职能,填补转轨时期不完全计划和不完全市场之间的体制空白,做好体制顺利转换的衔接。地方政府经济职能是在保障国家统一和中央的权威的前提下,相对独立地发展本地区的经济,特别注意把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管理转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上来,发挥政府对市场的补偿和补救作用,解决好本地区的经济问题。其表现为:

(1)在本地区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上具有创造性, 对本地区加速市场配置资源起推动作用;逐步从一般盈利性项目直接投资领域退出,牢固确立地方政府以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为主的新的投资重心。

(2)在地区内加强产业和企业的组织和协调, 组织地区内企业间的外部交易,着力降低和节省各类资源配置交易成本。

(3)对本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和地方政府发挥“经济人”作用, 并作为本地区企业的总代表组织和参与市场竞争;着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解决好“市场在哪里”问题,组织吸引外地资源流向本地。

(4)适时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结合实际, 在本地区内部作市场化调整,以加大内部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发展领域和项目等等;强化地方政府的有效作用,以推动全省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大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政府

地方政府要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成为有效的政策,作用不仅在于推动地区内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制度创新。随着市场作用的逐步完善,作为市场派生主体——政府的经济职能也相应地逐步弱化,将最终直接退出市场,成为真正的“裁判”。这要求政府必须在体制转轨阶段推动制度创新,在本地区内加快创立较为完善的市场制度,并以此作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战略重点。按此要求,各级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应包括以下方面:

(1)市场制度的创新。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创造较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较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竞争的规范等。

(2)社会机制的创新。涉及加快建立包括养老、医疗、 失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以减轻社会摩擦的地方利益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以公平为目标的收入分配的社会调节机制,逐步建立政府公务员与企业、事业和其他中介单位、社会各界相互沟通监督的制度,以及权责利平衡协调关系等。

(3)法制制度的创新。涉及在地方具有立法权的条件下, 一方面要完善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制定地方范围内的市场经济法规,建立和完善地方市场监督和执法机制等。

(4)政府自身的制度创新。这在体制转轨时期更显得重要, 涉及建立和完善约束权力的机制,健全以调动政府公务员积极性为目标的激励、流动、福利、聘用的制度,建立规范政府行为的制度,建立和健全防止和克服政府官员腐败的制度等。

(三)调整和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和范围,充分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一个省的区域内,如何在维护中央权威和保证全国性的法律、方针、政策实施的条件下,处理好省、地(州、市)、县(市、区、特区)、乡(镇)(以下简称各级)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战略调整所应考虑的重要内容。应及时利用中央和省事权关系逐步合理调整、尤其是中央政府对贵州加大扶持力度的机会,抓紧调整、合理划分和健全省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范围,明确各级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做到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应着重考虑以下两方面:

(1)要本着既加强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调控权, 维护省级政府的权威;又要尽可能地逐级下放权力或扩大对下一级相应的权力,让各级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激发和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

(2)划分各级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和范围,要力求规范化、 制度化,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要调整政府一些部门的利益格局,防止部门权力过大的倾向。

五、贵州对外经济体制改革战略调整思路

从全国范围看,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将出现一个新的高潮,改革的重点从打破封闭经济,着力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对国(境)外开放格局,逐步转到统一国内经济体制,弥合东中西部对外开放体制差距,加快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加大外贸企业改革力度,培育新型涉外经济主体,以优化结构为导向调整外资政策、加大中西部地区引资力度等方面,在不断调整中推进以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所要求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这表明国家在对外经济体制改革思路和方针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求,已适时作了战略性调整,而这种调整正好给贵州带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新机遇。因此,贵州应结合本省实际,对全省对外经济体制改革战略作适当调整,其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对外经济改革与发展在全省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这几年来,贵州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在实际工作中,贵州的对外经济改革与发展,较之其他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仍显滞后,对外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不高(1995年全国出口总额占当年GNP的21.7%,贵州仅占5.9%),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受宏观环境影响而显乏力。 因此,对外经济改革战略思路的调整,仍然要从主观因素入手,转变观念,摆脱封闭意识和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增强全省上下的开放意识,更新工作思路,围绕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加速“原始积累”的数量和质量,真正确立对外经济改革与发展在全省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审时度势,加强领导,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有效地推动对外经济与其他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二)立足贵州通道区位和产业优势,分类确定省域各地区的开放重点,实施“大经贸”战略

充分认识贵州地处西南、华南、华中结合部的交通要冲的通道优势,以及省域各地区已相继形成的产业优势(包括潜在优势),在省权范围内着力推进外经贸经营制度改革,对各地州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三路”(公路、铁路、水路)通道地区、重要产业集聚城市,以及重要周边地区,放开外经贸经营管理权,使各地州市享有较大决策空间,从自身实际出发自主地确定本地区的对外经贸策略和引资措施,把全方位开放战略落脚到充分调动各地区积极性上来。同时从“大经贸”角度激励形成省域贸工、贸农、贸技、贸商等各部门相结合,国有外贸企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外商投资企业共同参与外经贸的经营格局和宽松自由的经营环境。

(三)围绕结构调整,以外经贸企业改革为重点,加大外经贸体制改革力度

要改变外经贸企业改革相对滞后的状况,抓紧制定出台相关改革政策,以结构调整为导向,加快外经贸企业转机建制步伐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推动企业存量资产重组和流动,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培育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外经贸经营主体,提高全省外经贸企业整体效益。

(四)把握外商投资趋向,及时推出更富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新政策

鉴于贵州的对外开放还处于起步阶段,潜力较大,国家对中西部的鼓励政策还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而且外商投资的首选目标仍是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的状况,贵州的对外经济体制改革战略调整要从实际出发,把重点摆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引资范围、增加引资数量上,并对现行招商引资政策进行调整,以优惠导向为主、平等竞争为辅,及时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新政策。在对外资企业实行减税上利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放宽内销比例的“让市场”政策的同时,加大用好企业、好项目、优势资源合资,以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吸引,放宽合资领域,健全法制,完善服务,改善投资软环境等方面政策的投入,多方位地吸引外资。

(五)采取新方式,着眼于新的增长点,吸纳新体制和新机制,加速贵州与外省(区、市)的经济合作

要认清东部发达地区商品和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内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加快趋势给贵州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把加速与东中部和周边省区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作为贵州对外经济体制改革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效益原则,改变传统的靠救济和无偿援助方法,要用新的方式,运用经济和行政、法律手段,通过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东部、中部以及周边省区来贵州投资办厂,参与资产重组和调整,兼并联合发展企业集团,达到优势互补、互利互助效果。这里,要着眼于加大新的增长点的经济联系,吸引省外的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对贵州的投入和合作。

注释

[1]这里所提的“原始积累”, 是指社会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即社会纯收入和生产要素,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能以保证扩大再生产和持续发展所必备的积累数量和速度,也叫“预先积累”。

标签:;  ;  ;  ;  ;  ;  ;  

贵州改革与发展政策调整的关键选择_贵州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