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文教育的要求_知识经济论文

论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文教育的要求_知识经济论文

论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文教育的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论文,人文论文,需求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使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要素,教育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但在现实中,许多人对于知识经济的理解,只是极力强调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作用,强调人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整体功能,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则被忽视。笔者认为,知识经济社会需要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人文教育。

知识经济社会本身对人文教育产生需求

(一)知识经济基本的生产要素是非物质形态的信息和智慧,而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资源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知识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如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人人可以共享的公共属性,智慧的个人品质属性等,使知识经济活动的形式、运作特征和增长方式等与以往经济形态根本不同。其结果不仅导致了传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根本变化,如高技术服务业及从业人员比例的空前提高,而且也将彻底变革人们的工作、生存和生活方式。譬如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将突破旧的时空概念,人们的工作活动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甚至某一部门,生活与交际的空间也大大拓展,“虚拟社群”将成为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及新能源技术等的高速发展,也将为生活各个领域带来惊人的变化。这必然会相应地引起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体系的全面调整。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无边界技术的巨大潜力,将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社群的交流扫清现存障碍,因而,不同特质的文化既可能在相互理解和宽容中趋于融合,但也可能带来各种纷争和冲突,从而造成本来有序的价值体系崩溃和社会规范约束力降低,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混乱。同时,知识经济社会强调对个人智慧(主要表现为个体创造性)的尊重和保护,又迫切需要人们去认同和自觉接受新的法律或道德规范。数字化、网络化世界在技术上为人们提供了极其便捷有效的交流方式,但也在道德上提出了许多新难题,譬如人的隐私权问题,有关企业、商业和公共机构的保密问题等。在心理上,“虚拟生存”方式以信息技术作为情感交流的媒体,尽管拓展了人们的交际范围和消除了某些交流的障碍因素,但毕竟缺乏面对面的自然和温情,这是否会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失落?知识经济有可能通过发挥知识低成本的复制和递增报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再生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恶化的技术难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就其本质而言,它仍不能完全脱离实物的生产形式,因此未必能够分散人们对现实功利的过分关注。因而,如何在满足人们合理的、现实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又能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满足人类自身对永恒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实现相对意义的人性完美,这仍是人类所必须共同面对的价值选择。此外,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中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和矛盾,如公平和效率的两难选择、科学理性的“双刃剑”效应、竞争的结果与手段之间的矛盾等,今后可能表现得更突出。而其解决都有赖于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教育的不断加强。

总之,当代对人文教育的漠视,是由于我们还正处于机制尚不成熟的社会转型期。经济动机上升为文化行为的主导动机,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也正在每日每刻改变文化的内在构成和运作方式。这两点也就决定了当代知识经济的两大基本矛盾:经济冲动与文化冲动的对立,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的抗衡。

(二)经济型的文化模式,牵动它有效运作的是市场等经济体制,决定它盛衰兴替的是利润、销售额等经济指标,从而直接或间接的盈利目的被推上首位,一旦盈利的目的不能有效地达到,那么其动作过程就势必减缓、停滞甚至中止,其经营行业就势必面临亏损、停业和破产。因此知识经济的供、求、产、销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必须依照盈利的目的来组织,都必须遵从经营规则,把握市场动态,顺应消费趋势,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并将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但知识经济社会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形态,而是包括人的发展在内的社会整体进步,自然也包含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尽管可能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美好前景,但若只是关注知识的经济属性,就可能出现马尔库塞所认为的那种状况:作为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科学与技术本身就成了意识形态,“人们用科学来把握和控制自然,重新出现在既生产又破坏的设备中,这种装备在维持和改善个人生活的同时,又使个人屈服于(他们的)主人——技术装备。”(注: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43页,学林出版社,1999。)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仍然应是实现人的尊严、自由和解放。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应用,人类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人们还可以充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及展现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以创造性的工作所产生的成果为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而做出贡献”。(注:《爱因斯坦文集》50页,商务印书馆,1998。)

固然,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时代,知识文化行为被纳入政治的意义系统之中,被硬性挂靠在体制的框架之上,强行涂抹上意识形态的色彩,仿效政治话语,套用政治模式,贯彻政治标准。知识文化如果迎合政治需要,便能大红大紫,炙手可热;一旦违背了政治意愿,便将被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以至最后知识文化变成了政治理念的图解、行政命令的附庸和具体政策的工具。而这里所论述的人文教育便是对此的反驳和纠正,把长期笼罩知识界的泛政治文化格局打破,争取到一方属于自己的空间。

知识经济社会本身对人们人文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被凸显出来,因为它能告诉人们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平共处发展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应持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摒弃?总之,人文教育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

(一)社会体制转型使当今经济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市场权力和技术统治又使当前知识经济落入进退失据、徘徊不定的尴尬境地。知识文化挣脱长期以来相沿成习的体制格局,祛除外在的限制和束缚,展现个性发展的巨大可能性,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同时又意味着文化失去了原本赖以获得相与感、归属感和依附感的原始联系和天然纽带,孤立无援地对付一个由市场和技术所构成的强权世界。

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体现了它和人文教育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依据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解释,知识应划分为四类:一是陈述性知识(know-what),二是科学理论型知识(know-why),三是技术方法型(know-how),四是社会人文型知识(know-who),它们共同构成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知识。很显然,人文知识的获得是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本身应具备科技和人文双重的价值属性,而关注社会或指向人类终极关怀的知识,或是以陶冶个人情操、培养情趣为目的,或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正义和公平为取向,它虽然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可以通过营造高品位的社会文化氛围,塑造有自觉意识、民主理念和热心于社区、社会公益事业的公民来推动知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这两类知识尽管属性和作用特点不同,但在最终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却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轴心机构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应用,为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作为高品位文化意义的机构,它通过既具有批判性又富有建设性的精神文化传播和缔造引导社会主流文化健康和有序地发展。只顾其一端,不仅教育作为知识机构的特性难以全面体现,而且意味着自身的传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丧失。

(二)高科技发展需要人文教育关怀。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支柱的,因此,它的发展就必然需要高科技的腾飞。而科学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其所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对科技成果的社会运用产生的。在自然科学不发达时,人类运用自然科学造福人类的能力较小,而它对人类造成的异化也较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将逐步增大。高科技的发展会给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带来更大的灾难。如因特网成为“地球上最肮脏的地方”,因为数字化“黄泛区”无边无际,无孔不入;互联网为国际犯罪提供了方便,个人信息常被非法窃取;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机对话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克隆技术的问世在有可能复制出千万个天才的同时也会复制出一批暴徒,同时也有可能打破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核能如果运用于战争,足以将地球毁灭数十次。凡此种种,都足以表明科技的进步导致了其在创造和破坏方面所蕴藏的可能性的空前增长,因此,就需要更高层次的价值伦理和道德规范对其进行调节和导向,来解决科技这个强大力量应该为谁服务和为何目的服务的问题,而这种价值伦理和道德规范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人文教育。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不是不需要人文教育了,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的产生。因为人文教育课程包容了人类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包括行为、社会和政治结构、普遍价值观;交流方式和原动力、哲学和伦理思想的认识过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用自己的职业行为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为他们洞察世界、评价人生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人文教育。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需要知识的不断再生产与创新,其中,知识创新是最主要的,它是知识经济的灵魂。而创新则需要教育能培养出大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智力因素方面,创造力既是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相结合的结果,又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统一的结果,更是分析思维与直觉、顿悟、灵感相碰撞的火花。而对创造力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思维及直觉灵感等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创造过程常常不是严格的逻辑过程,而是通过想象、顿悟等实现的思维的跳跃过程。而人文教育具有科学教育所不具备的形象性、自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激发灵感,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另外,人文教育的陶冶性、自由性、趣味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独特性、求智欲等与创造力有关的非智力开发因素也具有重要作用。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科学与人文兼通的典范。如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曾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由数学公式组成。”他本人就酷爱音乐,几乎天天拉小提琴,而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则擅长弹钢琴,欧洲计算机的创始人莱布尼茨就是受了《易经》和《老子》的阴阳理论的影响而创建二进位制的数学和计算机的。因此,在创造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合则利,分则弊。

综上所述,当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人文教育的缺场,社会变成了现代角斗场,知识与人、知识与社会、知识与自然三重关系的变异和错位。但我们仍相信,人文力量正在潜行、聚集、增长和涌动,一个新的“知识经济双飞翼”的春天正在向我们阔步走来。

收稿日期:2001—02—20

标签:;  ;  ;  

论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文教育的要求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