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信息成果评介——情报学教材建设的新成果——读《情报学概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成果论文,概论论文,教材建设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读周晓英副教授新著《情报学概论》(1998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进行了认真的社会调查,参考与引用了大量文献。她根据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既吸取了现有情报学概论教材的精髓,又注意反映中外情报学研究的新进展,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多元化的视角与方法,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该书是一部优秀的情报学教材,也是人们学习情报学的入门之作。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信息研究为基点,以严密的逻辑思维,构建了情报学概论教材合理的体系
信息普遍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无所不在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视情报学为科学技术情报的研究,也有称之为科技情报学,后又出现了研究社会科学情报的社科情报学,而且二者均侧重于文献情报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文理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各类社会信息究其所属学科也日益复杂起来。再者,信息服务重心已不只停留在文献信息的提供和检索上,信息咨询、信息产业、信息交流、信息经济已成为情报学研究的热点。显然,以信息研究为基点的情报学,不仅要研究科技信息,也要研究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不仅要研究文献信息,而且也要十分注意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信息。以往那种按科技情报学、社科情报学组建课程不尽合理,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需要。作者结合社会迅速发展、世界信息化的浪潮,从“大情报观”出发,突破原已形成的情报学的观念,融科技情报学与社科情报学于一身。提出“情报科学以人类信息交流活动和社会的信息现象为对象,研究信息的产生、表述、整序、传播和使用过程的原理和普遍规律。”这就丰富了情报学的内涵,拓宽了情报学的外延,从而显示了情报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基于这一认识,该书由情报学基础理论(信息及其相关理论、情报学基本理论、情报学方法论)、信息需求与服务(信息用户与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信息的源与流(信息源、信息交流)、信息的管理与提取(信息组织管理、信息检索、信息技术)四部分十章组成,初步形成结构比较完整、合理的情报学概论教材的体系。
2专业术语阐释明晰,学术争论重在分析,发挥了教材的传授专业知识与启发学子思索的作用
情报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从信息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研究,产生了若干专业术语。自从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情报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又出现相当多的专业术语;其中有些专业术语,人们理解差异较大。作者在教材中作了比较认真而慎重的处理。
常用的专业术语,阐释力求完备、明晰、通俗易懂。例如“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书中写道,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高速计算机通讯网络。它是由计算机、通讯网、数据库以及各种用电子设备组成的完备网络。正式名称是“全国性信息基础设施”。我国专家更准确地称之为“高速信息网络”。它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电视、录像等为一体的信息处理、传输和显示的多媒体,把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高密度信息,快速、大量、精确地传送到每一角落,以便为人们提供声音、数据、文字、图像的交互式、多媒体服务。由此可见,“信息高速公路”实质上是以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为目的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信息流通的主渠道、主干线。书中继续写道,“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1993年初,由美国总统克林顿为振兴美国经济而提出兴建的一项“世纪工程”。9月,美国宣布了由戈尔副总统主持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计划)”。这样就更具体说明了“信息高速公路”一词的起源。
为了明确某些专业术语概念的含义,有时作者说明一词的来源及演变。例如“信息用户研究”,书中写道,“信息用户研究”亦称“情报用户研究”,起源于图书馆学中对图书馆读者的研究。“信息用户研究”真正成为情报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广泛开展逐步形成,并日渐成为情报学理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情报学应用研究的基础和先导。
对于相关或易混的专业术语,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加以阐释,既说明各自定义,又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文献、资料、情报三词,书中写道,文献是利用文字、图形、视频、声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知识、信息的载体;资料是人们为参考需要而搜集、积累和编写的一切公开或内部的材料;而情报则是在传递中的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知识、消息、数据与事实。文献、资料是情报的主要来源;而情报亦可为文献、资料提供可资参考的材料。情报是动态的概念;文献、资料是静态的概念。
对尚未取得共识的专业术语,或涉及到学术争论的问题,作者列举有代表性的观点,着重进行学术分析,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什么是信息?书中写道,人们对信息解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作者对信息所作出的定义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而引起的,有从哲学、有从知识交流、还有从通讯和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角度去阐释信息一词的含义。关于情报学,至今认识也不一致,作者先列举国内外8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然后分析指出,人们对情报学认识上的差异,源于不同的着眼点,有些侧重于情报处理技术,有些侧重于情报交流、传递的规律,有些侧重情报的选择和利用。由于侧重点不同,很自然会对情报学作出不同的定义。对同一专业术语概念或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着重分析的写法,也反映了作者治学严谨,是她对启发式教学法得到最好的运用。
3注意反映信息事业现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教材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作者讲述问题,总是注意联系实际,尽可能反映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概况、现状与趋势。例如讲到世界信息产业化计划,作者叙述了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出台后,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所制订的相应计划。书中对我国在“八五”、“九五”期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及其所采取的措施,尤其做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并就建设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应做的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与建议。最后告诫人们,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在讲到信息资源时,书中以大量的数据表述我国信息资源的现状,说明合理使用的问题,提出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以及信息资源网络的实施与国际合作的建议。
书中谈到信息服务时,着重回顾了我国信息服务业近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从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中,认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服务业必然走向繁荣。作者强调信息服务是信息工作的核心,言简意赅。
实际调查与理论阐述的结合,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与可读性。
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面临着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作者说,“实践正在呼唤着新的理论”,信息业的迅猛发展,赋予情报学工作者新的使命是多么紧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