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之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体育论文,中国传统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2)05-0585-03
当人类进入新千年之际,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以体育为对象去观察和分析文化交流现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19世纪晚期以后,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现代奥林匹克体育,伴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传入了中国,与中国传统体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后,逐渐在中国的大城市和学校体育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国当代体育的许多内容也由奥林匹克体育所组成。目前,国际体育主渠道中较少能见到中国传统体育内容,以西方体育为主的奥林匹克体育正以极大的优势在全世界开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体育中有西方体育所不可替代的精华。因此,认真研究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的差异,对全面了解二者的内涵及探讨双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交流和融合有重要的意义。
1 体育产生和依存的社会环境不同
中国传统体育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在这样的一个农业社会里,民族性格既有勤劳朴实的一面,也有求稳怕乱,不提倡竞争、冒险和开拓的一面。
由农业社会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条件,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大一统封建帝国。随着封建宗法制帝国的建立,又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它以宗法、伦理为核心,以保证统治的稳定为目的。这种文化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我国维系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它集宗教、哲学、人事、道德、科技五位于一体,对人民的教化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中国以儒教为正统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潮流中是一个独立发展的、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独特性,其文化传统由于具有久远的发展渊源和宽厚的社会存在基础,而呈现出巨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其显型文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体育内容的选择。而其隐形文化(沉淀在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等)则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内在制约作用,几乎影响到人们所有的选择和行为准则,因而全面地制约着中国传统体育的目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传统体育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烙印。由于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因此在传统体育中竞技运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而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这便使得保健术以及一种萌发于史前时代、采用控制呼吸手段以获得超自然体验的特殊活动形式,在整个体育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典型项目是导引、吐纳、武术、太极拳等,这些项目在强化与优化人体的生命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则产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与中国有极大差异的社会环境中。17世纪后,西方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欧洲很快进入到了工业社会。发展到19世纪,达到昌盛时期,不仅引起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也促使社会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大工业生产引起的文明公害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相继出现,人们需要寻求能够对快节奏高紧张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起调节作用的新的体育形式。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努力寻求理想的体育活动方式,于是,既能够体现竞争精神,又富娱乐和调节生活功能的竞技运动迅速发展,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成为必然。
19世纪中期以后,建立在不断向外扩张的资本主义政治背景下的多向交汇传播型的西方文化已稳固地建立起来,这种全新的工业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文化相比,处于人类文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人对自身有了科学认识后的产物,它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体现了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西方民族勇于开拓、敢于进取、注重人的自立和身体能力的特征。其多元多层的体育文化结构和以竞争性的运动项目为主导的体育形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世界性、竞争性、科学性和商品性等特色,与中国农业型体育文化相比,在价值观念、理论认识、运动方法、管理方式和物质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 体育的思想基础不同
2.1 中国传统体育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奥林匹克体育以自然科学为依据 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本特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一元说、阴阳五行说等基本观念深深地渗透到了整个传统体育之中。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观念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支柱。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人的始基物质是“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因此,生命体的盛衰,取决于气的盈虚。而这一条件又取决于人体自身组织中“阴”、“阳”结构的运动状态。阴阳和(相对平衡)则寿,阴阳离(相对不平衡)则夭。因此,能否保持一个阴阳和谐的内部生态环境,就成为衡定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按照这一原则,人既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运动,又必须防止过度剧烈的运动,即要通过‘小劳’保持相对稳定的阴阳运动,而减少‘元气’的亏损,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奥林匹克体育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文艺复兴时代,西方以分解、分析手段为主体的实验科学开始出现,使体育的发展有了良好的科学基础。19世纪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使西方对体育的认识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西方古代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被形而上学的机械分解观所取代。它以深入到事物局部和细节,并具有精确性为特点。新的思维方式一经产生,便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促使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和医学等领域相继出现了重大突破,也使体育的科学研究空前活跃并出现了众多成果,人们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对人体机能的变化和运动能力的强弱有了更精确、更深刻的认识,近代体育的发展有了牢固的科学依据。从而使中西方体育在思维框架上有了根本的不同,在理论基础上也开始出现了质的差异。
2.2 中国传统体育强调整体,奥林匹克体育注重分解 中国传统体育表现出典型的整体观特征,始终将人的整体性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均来自于内省、内观、内悟过程,因而导致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均建立于混沌型整体认识的思维模式之上。它反映在两个方面:把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即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即神(精神)与形(躯体)视作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种整体的自然观与生命观在保健性、康复性体育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传统的气功、武术和养生活动中,随处可见整体生命观的影响,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从而建立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整体优化生命的养生体育体系。
与中国文化结构以整体综合见长所不同的是,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随着客体化、离析化和逻辑化思维模式的建立,西方对体育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为了进一步探讨体育对人体各部分的作用情况,在西方发达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解剖学、人体组织结构学的基础上,人们企图以“分析”、“实验”的认知方式去揭示体育的奥秘,沿着“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途径不断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以此衡量体育的功能和规范其手段、内容和方法,使体育活动向着严格的“针对性”、“专门性”的方向发展,这种体育重视人体的外部运动,而不注重人体内部运动与外部运动的协调统一和生命功能的整体优化,“其健身采取分而治之的原则。将健身练习或按其与人体解剖结构的关系,分为上下肢、躯干、腹背;或按身体素质分为耐力、速度、力量、灵敏、协调;或按能量供应特点分为有氧、无氧。对完整的人体各局部分别采用针对性的练习,将这些局部的练习效果综合起来达到整体健身的目的。”采用的是先分后合的策略,突出的是个体向整体的合成关系。
2.3 中国传统体育以心为本,奥林匹克体育以身为本 “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并完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点。”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内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把人的身体则视作是寓精神之舍。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在体育活动的方式手段上也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特点,高度重视心理状态的训练,一切肢体活动与心紧密结合,并服务于调心炼意。在诸多的以养生为主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强调的是“澄心如镜”、“守志如一”、“形随神游”,而极少有单纯锻炼人体外形的活动。
奥林匹克体育则强调人的物质形态本身。主张通过运动系统的一系列积极活动,使肌肉发达、骨骼强壮,进而促进内脏器官的健康。因此,西方体育强调的是身体的外部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充满了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的赞美,透射出雄劲的阳刚之气。但奥林匹克体育却存在着注重竞技能力培养、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型和谐的倾向,这与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3 体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3.1 中国传统体育重视伦理,奥林匹克体育突出公平竞争 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体育也深受其影响,重人伦、重道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不仅在体育指导思想中,渗透着儒家仁——礼学说以及从属于这一道德范畴的“忠”、“恕”“恭”、“宽”、“信”、“敏”、“惠”、“义”、“智”和严格的等级观念等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将体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将体育视作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修持情操的手段和体现“仁”、“礼”的方式。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中竞赛的首要任务不是争取胜利,而是要在竞赛中遵从礼的规范,实现道德的升华。中国最古老的竞技运动如射箭、角力等项目就被纳入了“礼”的范畴。成书于13世纪的《蹴鞠图谱》还以专章论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如何在蹴鞠中体现,该书指出:“要和气、信实、志诚、行止、温良、朋友、尊重、谦让、礼法、精神;禁戒多言、赌博、争斗、是非、傲慢、诡诈、猖狂、词讼、轻薄、酒色。”儒家仁爱思想中所包含的宽厚、容忍、人道、谦虚、忠诚等内涵在武术道德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养生术则直接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中国传统体育的规则也不是针对该项活动本身而定的公平竞争原则,而更多地从道德修养角度,对参加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其重点不是鼓励取胜,而是比较谁更符合伦理规范,主张竞技中的胜负无足轻重,提倡“君子之争”。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华夏民族体育的竞争意识日趋淡化,中国古代球类等竞技型项目发展至宋以后,竞技性日渐减弱乃至消失,而逐渐转化成一种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体育活动。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竞争成了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提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竞争机制也必然进入体育领域,成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竞争性强的运动项目成了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在体育竞技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人们利用公平合理的竞争,表现自己的体能及体验征服对手(人、自然和社会)所带来的良好的心理感受。西方近代体育的竞赛规则,是保证公平竞争的法律性文件,它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构成的。因此,西方近代体育的竞赛规则与中国传统体育的规则有质的不同,它的核心是对等,它不承认除身体、心理、技术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在这种规则制约下的体育竞争中,人们之间由社会赋予的差异消除了,心理距离缩短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进行和平、友善,既符合人性,又符合人类社会理想的交流,是体育的较高级形态。
3.2 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和谐,奥林匹克体育重视抗争 泛和谐价值取向是华夏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的也是一种个体和谐、人际合谐、天人和谐的境界。在追求个体和谐的思维模式影响下,中国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导引、武术、乐舞等,无不以形神统一、身心和谐为共同的技术要领和力求达到的完善境界。在追求人际和谐的同时,中国形成了“君子之争,以和为贵”的伦理型竞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竞争、对抗和有剧烈身体运动的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在天人和谐观点指导下的传统体育追求人体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反对人对自然的独立、挑战与对抗,而强调二者的融洽与顺遂。从而产生了相对封闭于其它体育体系的独特的中国传统体育,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表现在体育运动中则是强调勇敢、顽强、拼搏和向上的精神。奥林匹克体育项目,如田径、游泳、球类游戏等无不体现出人与自身能力、与对手和与大自然的抗争,展示了人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进取、超越现实和创造未来的搏击精神,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在奋斗中求发展、求进步、求幸福,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战斗哲学。
4 体育的体系不同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分属两个不同的体育体系。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制农业社会,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发展达到了农业文化诸民族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使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庞大体系,而且给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以充分发展的条件和时间,形成了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体育活动形式,为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它主要是针对中国封建社会对人的特定需要构建的,用古代哲学和医学理论所支撑的传统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农业社会的经济状况和道德规范,使中国传统体育不可能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体育组织、制度、规则和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从人类发展的社会形态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深深地烙有农业社会的印记。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奥林匹克体育进入了兴旺发达的新阶段。它从生产、军事和宗教等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成熟的体育思想理论、方法、组织、制度和规则,并有完备的物质设施作保证,在工业文明的背景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支撑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
综上所述,奥林匹克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属于本质上有巨大差异的两个体育体系。二者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运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而且深入到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核心层次。奥林匹克体育以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渗透到中国传统体育中,为其增添了活力并促使其融入到国际体育的潮流之中。而中国传统体育独具魅力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则应为完善奥林匹克体育作出贡献。伴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的融合,不仅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奥林匹克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