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中排名现象的批判和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6)03-0016-04 高中排名已成为当代基础教育的一个热点现象。有机构已经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发布了我国高中(指普通高中)排名100强以及各个省、直辖市的高中排名(前10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区域性的高中排名。本文对高中排名这个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希望有助于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与良性发展。 一、普通高中排名的现状及其由来 顾名思义,排名就是对同类事物进行的一种排序的评价。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排名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如城市竞争力排名、畅销书排名、音乐排名等。换言之,公众需要充分了解相互竞争事物之间的信息,以便于他们关注或者作出选择。“排行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产生的,因而有着社会大众这一庞大的信息需求市场,他们渴望从各种排名中分辨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1]因此,从根源讲,排名是一种由市场竞争需要而出现的评价活动。 在教育领域里,大学排名出现最早。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发布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大学排名,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信息需求。随之而来,关于大学排名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参与大学排名的主体也各有差异,既有媒体、公司这样的营利性机构,有大学、研究院等这样的学术机构,也有校友会、评估院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的排名并不多见。在美国,《新闻周刊》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服务于高度发达的美国留学生教育市场,每两年评选一次全美国最好的高中,此外还有关于私立高中、寄宿高中等的排名,从而吸引他国的学生到美国上高中。而在国内,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内也兴起了高中排名。一是有全国性的高中排名。例如,猿题库这家在线教育公司的评价研究中心已经连续两年发布了“中国高中排名”,并且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该排名希望可以直观地呈现各地区高中的特点与差异,为学生、家长提供一份报考高中的权威参考。二是各地都有区域性的高中排名。这里既有各种中介机构发布的排名,也有政府评估机构发布的排名,如有的省份就有星级高中排名,把高中分成不同的等级。在这种正式排名之外,各个高中还通过升学率的高低在社会当中形成“隐性的排名”。 高中之所以兴起排名有三个主要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不断强化。虽然政府不断强调高中是基础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特殊的背景下,高中的应试教育还是被不断地强化了。每年的高考升学率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衡水中学近年来之所以受到教育界和新闻媒体界的高度关注,主要是因其“恐怖”的高考升学率,从而获得“超级中学”等名号。[2]据统计,衡水中学已经连续14年成为河北省高考第一名的中学。高中排名就是因为社会关注高考升学率而兴起。二是高中竞争的制度环境。在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虽然最近国家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并逐步实现免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所以,高中教育仍然是强调竞争性入学。而在高中教育的普及化时代,高中竞争实际上是越来越激烈了。由于学历社会的客观存在,教育正陷入越来越激烈的“学历军备竞赛”中。[3]高中排名真实地反映了学历社会的要求。三是高中质量评价的转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是评价教育的唯一主体。但是当前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在发生转变。政府主导的教育质量评价的合法性正在受到质疑。为此,教育部在2015年专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倡导“第三方评估”。但是转型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长期以来,高中教育的评价信息是相当缺乏的,社会了解高中仅是通过高考情况,并不能对高中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在这种评价方式的过渡时期,高中排名满足了社会公众的需求。 虽然当前高中排名日益兴起,但是我们必须审视其合理性,对排名的主体价值选择、排名的科学性与社会导向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免产生负面的导向作用,不利于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对普通高中排名的合理性批判 排名的理想状态是做到合理性,也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在评价的过程当中,评价手段要合事实、合逻辑,指标体系的设计、信息的获取、专家的安排、结果的发布等必须科学公正。合规律性则是指评价必须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保障。只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都得以实现,排名才能达到合理性。但是不管是从合规律性还是合目的性来看,当前的高中排名都不存在合理性基础,反而起到一定的副作用。 (一)强化择校不利于彰显高中教育的内在价值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我国2003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管高中教育有多复杂,基础性是高中教育最重要的性质。“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把普通高中定性为基础教育,就是强调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学习需要,承担着为所有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共有元素的任务,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4]这种基础性强调高中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共同的知识、能力的学习以及强调人格的完整教育。虽然高中教育也强调选择性,但是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强调的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未来升学、职业和生活提供多样的方向,而不仅仅是为了考上大学作预备。毫无疑问,过于强调大学的预备性会造成高中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而当前高中排名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择校”:“随着高考移民现象日趋严重,大多数学生、家长在报考高中时面临跨地区甚至跨省市的择校难题,迫切需要更广阔的择校视野和更权威的择校标准。希望通过我国高中排名,可以直观地呈现我国高中在高考、自主招生、学科竞赛和留学等方面的特点与差异,以期为学生、家长提供一份报考高中的权威参考,提供更广阔的择校视野和标准。”[5]1而“择校”恰恰是学术界批判和教育实践要改革的“痼疾”。“择校”的后果导致高中教育就是为了考大学作准备,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对学生基础性的教育。而对初中教育而言,高中教育以分数为本,初中就会以分数为重,由此导致整个教育的恶性循环。 (二)弱化特色不利于高中教育办出水平 排名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满足社会需求是排名的主要出发点。而当前的社会需求主要还是升学率。所以,当前的高中排名在设计指标体系的时候就认为对高中教育而言,升学即输出,生源则是输入。高中排名应紧紧围绕升学和生源进行指标选择和统计评价。升学是高中排行的唯一标准。为此该排行设计了以高考、自主招生、学科竞赛、留学和生源质量(中考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5]56前文已经谈到,高中教育具有复杂性,任务多样。显然,单单一个升学不能够涵盖高中教育的任务和内涵,更不能反映每一所高中的办学特色和文化。这也是排名的通病,它只能选择可量化的统一指标来进行排名,怎么可能选择不能比的任务!而且,与大学不一样的是,高中主要是公共产品,由政府调控,强调公平性。因此,高中教育一定要强调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有的排名声称:“希望将我国高中放在同一平台形成对比,希望引起行业沟通和讨论,并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5]i但讽刺的是,多数排名的行为恰恰就是要促进高中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因为排名只会让大家都选择榜单中的“超级中学”,从而造成资源更加集中,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不利于大多数高中走向高水平。 (三)缺乏公信不利于社会客观了解高中办学情况 排名归根结底是一项专业化的评价活动,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权重的考虑、信息的获取等都有着严格科学的要求。排名本身的目的是揭示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起到某种引导作用。排名机构要靠长期的积累才能赢下声誉,从而打造高质量且具有公信力的排名系统。但是反观当前的高中排名,基本上还处于一种随意发布的阶段,不管是否有资质、专业基础和手段,只要找上一些人士,收集一些资料,都能够进行高中排名。例如,有的教育培训组织出于招生的考虑,常常随意发布一个地区的高中排行榜。由于高中排名的机构混乱,缺乏规范,价值取向不同,收集信息的渠道各异,排名的结果也是水平不一、五花八门。由于各个排名强调的重点不一样,评价出来的结果也大相径庭。而且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高中排名潜在的商业利润使某些机构通过排名去追求商业利益,从而影响排名的客观性,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比如猿题库在高中排名中就植入了自己的广告:“可以看出高中百强榜的热门省市基本都是信息化教学发展非常好的地方,尤其是京津冀和东南沿海这两个猿题库用户量和作答量都极高的地区,占据了百强榜50%以上的名额。”[5]9这是教育排名研究的禁区! 要满足公众对高中教育信息的了解需求,应由政府或者是政府委托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全面发布,而不应让这种带有排行性质的评价结果大行其道,这与高中教育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三、对普通高中排名的反思 (一)普通高中不需要排名式的评价方式 由于高等教育自治和竞争的特点,在质量评价方面,大学排名拥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因为除了政府评价之外,高校和市场也需要发挥调节作用。第三方机构进行大学排名反映了社会主动参与的愿望,满足了多元主体的价值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排名就不受约束。虽然排名可以带有商业目的,但是不能影响其社会导向性和排名的客观性。排名的价值取向错误以及指标体系设计缺陷都会带来不好的社会导向作用。政府可以不支持不鼓励但是也不禁止大学的排名,但是对于高中排名而言则是另外一回事。高中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普通非专业、公平非竞争、大众非精英的教育。高中不是不需要选择和评价,而是不需要排名这样的选择和评价。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如此追求升学率和择校的今天,排名式的商业化评价只能起到负面的社会导向作用,妨碍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即使这个排名的指标体系和信息收集等方法是客观和科学的,但是它的价值判断是错误的,这就违背了评价的本质功能。高中排名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国高中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政府虽然要转变职能,但是仍然要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商业化的高中排名必须进行引导和监督,必要时可以取缔,以规避其负面的社会导向和机会主义行为。这是政府管理教育应有的能力和责任!因此,政府应该对各类评估机构进行引导和监督,减少各种排名式和等级化的高中评价方式。 (二)开展高中多元评价体系改革 教育领域倡导“管评办”分离,提倡第三方评价,弱化政府的直接评价功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扩大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引入市场机制,将委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但同时也强调对于操作不规范、弄虚作假甚至违规违纪的评价机构,要建立“黑名单”制度。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是衔接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就业的中间阶段。因此,高中教育非常复杂而且任务多样。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合高中教育,必须真正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制度改革。实际上,包括高考制度改革、自主招生改革等都属于多元评价改革的范畴之列,各级政府都已经作出了很多实践改革,学术界也已经作出了很多探讨。“这种多元评价的实施,关键是作为评价关键主体的政府要负起引导高中乃至整个教育健康发展的责任,真正将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作为评价高中的主要方式,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衡量高中绩效的根本标准。”[6]如此,高中教育才有可能完成它应该有的任务,而不是把学生都赶上应试这条道路上来;只有高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才能充分展示高中教育的办学内涵,商业化的高中排名才会失去立足之地。 (三)学校以特色和实力赢得社会信赖 排行榜的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学校的相关信息。如果高中的办学信息能够充分且完整透明地传递给公众,那么公众也就没有必要关注什么排行榜。一些高中包括大学排行榜在价值取向和指标体系都不完善的情况下依然大行其道,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公众缺乏对于学校信息的整体了解,从而也缺乏比较。政府作为管理者有责任满足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在信息公开方面一是要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按照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公开办学信息,保证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知情权。二是健全政府和学校对评价意见的公开和反应机制。政府以及各级评估机构对高中教育的评价,其评估体系、过程及结果都应该对社会公开透明。政府应该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推送评价结果信息。同时,评价结果的反馈也要公开,从而形成和公众之间的互动,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高中的评价体系。 正如现在大学校长对待大学排名的认识,大学应该保持多样性,而不是被一把尺子、一种评估或者一个大学排名弄得趋同。[7]这种办学态度同样适用于高中办学者。越是优秀的学校越应该坚持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学校虽然是排名的对象,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也可能排名确实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但是,高中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排名不跟从、不盲从,遵循自身的办学使命和目标,以实力和特色赢得社会的认同。这对排名也是一种抵制!对当前高中排名现象的批判与思考_大学排行榜论文
对当前高中排名现象的批判与思考_大学排行榜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