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书馆2.0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_图书馆论文

基于图书馆2.0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务平台论文,学科论文,图书馆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图书馆2.0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在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普遍认为,图书馆2.0是以用户驱动之变革为核心,以Web 2.0技术为手段,以用户参与、用户体验、交流互动、社会性和集体智慧为特色,以可用性、互操作性和灵活性为关键要素,将使图书馆现有的用户互动和服务方式获得新生。随着人们对图书馆2.0在认识与概念上的逐步明晰,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服务中来,已成为许多图书馆期待尝试或正在进行的新课题。上海大学图书馆一直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新技术和新理念,自Web 2.0技术出现后就尝试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改善和扩展现有服务。随着上海大学加快内涵发展步伐,强化新一轮学科建设,对图书馆学科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以E-mail、静态网页和数据库推广等为代表的点对点、单向和简单的学科服务形式已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为此,图书馆开始尝试用2.0技术构建新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以2.0的理念组建学科服务队伍。本文在介绍图书馆2.0及实现途径的基础上,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论述构建新型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技术和实现方法。

2 图书馆2.0及实现途径

图书馆2.0是在Web 2.0浪潮中出现的新名词,自2005年9月在Michael Casey的博客中提出后,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在互联网上、各种会议、行政办公室以及参考咨询台前讨论得如火如荼[1]。起初认为图书馆2.0是Web 2.0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后来随着讨论的深入,从认知到技术,从理念到服务,许多专家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各抒己见,一时间关于图书馆2.0的观点多达62个,比较主要的定义也不下7种[2]。国外的Ken Chad和Paul Miller在一个图书馆2.0技术白皮书中提出了图书馆2.0四项原则[3],国内的老槐继《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4] 之后又提出了图书馆2.0五定律[5],Keven推出了图书馆2.0五原则[6]。特别是上海“Web2.0与信息服务会议”[7] 之后,有关图书馆2.0技术与理念之争鸣更是此伏彼起。就在Michael Casey提出图书馆2.0名词一周年将临之际,美国《图书馆杂志》2006年9月刊发了Michael Casey题为“Library 2.0”[8] 的新作,似乎对近一年来的大讨论进行了总结,成为图书馆2.0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指出:以用户为中心的变革是图书馆2.0的核心,这种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鼓励持续和有意识的变化,邀请用户参与建设他们所需要的实体和虚拟服务,并通过始终如一的服务评估予以支持。同时,它也努力吸引新用户,并通过改善现有用户驱动的服务和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用户。同时也强调:尽管不是必需的,但技术可以帮助图书馆构建一个用户驱动的2.0环境,Web2.0技术在帮助我们跟上读者需求变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认为应用长尾理论来吸纳新用户、将用户作为合作伙伴、掌握新技术、始终如一的反馈与评估是实现图书馆2.0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2.0倡导随用户需求而变,因此实现图书馆2.0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实体的,只要能成功地服务于用户,有长效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用户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创造与共享,吸纳用户的智慧来补充和改进图书馆服务,就可以称得上是图书馆2.0了。对许多图书馆而言,比较现实的尝试途径是采用一些廉价甚至免费的新技术和软件工具构建与用户交流的互动平台。比如,博客和维基是吸引用户参与并推送新内容的有效途径,可以作为新闻发布、日程安排和互动交流的虚拟场所,也可以成为更利于用户反馈的学科导航系统。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进行参考咨询,可以用RSS改善现有OPAC系统以实现订阅和推送等服务,可以用Ajax等技术构建个性化主页,可以利用许多免费的社会网络构建虚拟社区,等等。对于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Web2.0混搭技术(Mash-Up)进行资源、应用和服务的有效整合,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比如Keven曾经介绍过TALIS举办的全球性图书馆混搭应用竞赛的17个参赛作品[9],基本涵盖了目前图书馆2.0技术应用的热点。对于技术力量有限或薄弱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许多免费资源进行图书馆2.0建设,比如可以用免费博客建立一个能经常获取用户反馈意见的交流平台,调查现有及潜在用户需求,从图书馆2.0的新视角重新审视、评估和改进现有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3 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

为学科服务是大学图书馆的重要使命之一。现代学科服务已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知识服务以用户需求为驱动,面向知识内容,基于团队协作、双向互动、共同参与和集体创造,实现服务的动态化、专业化和个性化,要求服务人员与用户更加紧密地联系,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进行知识的组织、管理和创造,将知识服务融入用户知识获取、共享和创造过程中。在当今以网络化、数字化、分布式和快速变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学科服务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必须构建相应的知识服务平台和服务机制。图书馆2.0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条件和良机,上海大学图书馆为满足目前学科知识服务之需要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1 实现目标

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目标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图书馆2.0理念为指导,以Web 2.0技术为手段,建立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共同参与、双向交互、开放获取、知识共享和协作研究的学术社区,使学科馆员能够在信息检索、采集、聚合、分析、评价、过滤、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提供学科导航及个性化服务,使学科团队成员能够在研究、创作和发表过程中与学科馆员及时交互协作,并通过集体的智慧建设共享知识库。在实现虚拟交互的同时,学科馆员也主动走进学科团队和实验室中,密切联系学科用户,融入学科研究活动中,并通过现场交流把握用户需求,由此通过虚拟和实体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科建设提供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3.2 总体架构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主要包括学科馆员、学科团队、交互空间、信息及知识库等几个核心元素。学科馆员与学科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在线实时交流,通过博客和维基等工具实现异步交流和共同创作。学科馆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组织及聚合,并将分析与评价结果以博客的形式进行推荐,以维基的形式建立相关学科类目;学科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博客和维基发表研究心得或与学科馆员进行异步交互,同时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报告、论文或预发表成果存入机构库进行管理或共享。以上各种信息通过学科导航系统进行有序化组织,以便于利用和共享。学科馆员和学科团队成员不但可以通过虚拟环境交互和协作,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学科实验室或图书馆的研究讨论室进行现场交流和协同工作,虚拟学术社区和实体场所共同构成了研究共享空间。所有活动均遵循知识共享协议,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放获取和知识共享。

图1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3.3 实现技术

Web 2.0技术在实现图书馆2.0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图书馆构建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2.0环境。尽管有人说在实现图书馆2.0时技术不是必需的,但没有技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起码在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时是这样。用于实现图书馆2.0的技术非常广泛,也非常多,Stephen Abram曾介绍了图书馆可以尝试的25种技术[10],刘炜博士也介绍过目前常用的Web 2.0技术[11],主要包括RSS/ATOM(信息聚合)、Blog/PodCast(博客/播客)、Wiki(维基)、Instant Message(IM,即时通信)、SNS(社会性网络服务)、Collective Intelligence(集体智慧)、Tagging/Folksonomy(标签/民间分类)、Greasemonkey(滑猴子)、Bookmarklet(小书签)、Ajax/Flex/Atlas和Open Source(开源软件)等。当然,并不是每个图书馆都会全部实现这些技术,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应用挑选最恰当的技术。

3.4 实现方法

依据系统实现目标和总体架构选择恰当的技术和实现方法是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重要一步。Web2.0时代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开放获取运动催生了大量的开源软件,以前许多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和依赖大型软件公司的项目,在今天可能只需有几个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技术人员的努力,也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就可以轻易实现了。上海大学图书馆在构建学科知识平台时均采用开源软件,首先建立即时通讯、学科博客、学科维基、新闻聚合和学术机构库等子系统,然后运用Ajax等技术将各子系统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个性化学科导航页面,最终实现平台构建的总体设计目标。

即时通讯:采用MSN Messenger软件实现。该软件性能优良、界面简洁、易于使用,具有文字聊天、语音对话、视频会议等功能,用户群体庞大,适合学科馆员和学科成员之间的即时交流。实现时整合多种服务和数据,为实时交互提供方便平台。

学科博客:采用PHPWind Blog V4.0开源软件,基于PHP+MySql构架来实现,支持多用户,融合最新的博客元素,支持独立二级域名,提供多个用户模板、日志评论管理、RSS输出、书签、相册、图文混排、朋友圈、博客排名和多途径搜索等功能,具有完善的后台管理和审核机制。为学科馆员和学科成员提供博客空间,所有日志按学科分类,以学科相关性组织学术圈,学科馆员和学科成员可以通过注释评论方式实现双向互动。

新闻聚合:采用SXNA1.7开源软件,基于IIS+ASP构架实现,支持RSS1.0、RSS2.0、ATOM等多种聚合标准,提供信息聚合、共享、推送、订阅和发布,提供自动和用户驱动的多种更新机制,提供OPML导入/导出、多级目录组织、组合搜索和在线数据库管理等功能,显示列表和聚合源读取采用Ajax技术。学科馆员广泛收集馆内外信息源并按学科类别进行聚合,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允许用户随时添加聚合源地址,经审核和分类后纳入聚合系统,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学科维基:采用MediaWiki V1.5开源软件,基于PHP+MySql构架实现。供多人编写、上载和发布内容,使用简便、内容开放和支持群体协作式超文本编辑和写作,为学科馆员和学科人员提供一个持久和稳定的共同创作平台,学科馆员和学科人员对值得长期保存的信息按学科类别进行整理,通过互动方式沉淀知识,集体参与共同创作,以此构建学科专题知识库。并与新闻聚合系统信息量大和时效性高的优势形成互补。

学术机构库:采用DSpace V1.3开源软件实现。可以存储几乎所有格式的数字化文档、图像、计算机程序、虚拟和仿真模型、音频和视频等资源,数据组织模型与实际机构组织一致,支持流行的DC元数据著录,支持OAI协议及OpenURL协议,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界面,可以实现以事件触发的工作流机制,具有完善的分级权限控制和强大的管理功能,在Web界面下可以方便地按题名、主题、作者、日期等各种方式浏览和检索所存储的信息,支持简单查询和高级查询,提供API接口,可以方便地与其他系统整合。

学科导航主页:基于Ajax技术实现。Ajax结合了Java、XML以及JavaScript等编程技术,使用客户端脚本与Web服务器交换数据的Web应用开发方法,打破了页面重载惯例,能够很好地优化用户体验并实现功能丰富的GUI。采用Ajax技术将上述几个子系统整合为学科导航主页面,其所有栏目和项目均可拖拉、重排、收起、展开、删除或重置,可以使不同的学科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实现效果接近于桌面应用的直接、丰富、动态和高可用性的特色。

4 组建学科知识服务队伍

构建交互式平台是学科知识服务的基础,组建训练有素、爱岗敬业和结构合理的服务队伍是学科服务的关键。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信息收集者、资源管理者、虚拟交流组织和发布者,又是学科联络员、知识分析员、知识导航员和知识创作的参与者。不但要以用户需求指导资源建设,协调资源组织与用户服务,而且要深入到科研、教学和学科活动中,成为学科团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知识管理与共享的顾问与伙伴。在当今网络化数字时代,学科图书馆员应具备2.0的素质和技能,SirsiDynix技术副总裁Michael Stephens指出图书馆员2.0是信息时代的领航者,并提出了16个努力方向[12],Laura Cohen在图书馆员2.0宣言中列出了17项条目[13],尽管图书馆员不可能很快具备这些素质和技能,但为更好地开展服务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科咨询、虚拟参考和咨询台是大学图书馆目前主流的三种咨询服务模式,将这三种服务模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虚实结合的创新服务形式,将是组建学科知识服务队伍的有效方法。服务队伍由底向上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咨询台馆员,负责现场咨询,当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向上层推荐;第二层为虚拟咨询馆员,负责在线虚拟咨询,通过虚拟平台为读者提供服务。当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时向同层或上层推荐;第三层为学科馆员,职责范围较为广泛,除负责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内容管理、组织和服务外,还可以采取走进学科队伍或实验的服务模式,与研究人员形成互动,帮助研究人员建立和使用博客、维基和机构知识库等,负责学科资源建设与导航,向学科团队、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多种服务。在队伍组建方面,除了考虑应具有较高的学历外,更应强调学科专业知识背景,要求主动跟踪学科进展,研究学科信息发展态势,在指导用户获取、理解、使用信息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对口学科的研究工作。

5 思考与结论

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只是上海大学图书馆2.0实践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应用正在或值得进一步尝试。学科服务平台目前实现了设计目标的基本部分,还有许多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扩展和开发,还需要与现有服务系统作进一步的整合。然而,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或新服务的开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探索、认知、认同、行动和制度化等许多过程,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参与,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撑。上海大学图书馆在2.0实践中就遇到许多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图书馆2.0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搭建起来,而是要有增值服务,这个增值服务就是必须将图书馆员的劳动结合进去。上海大学图书馆将博客和学科馆员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通过学科馆员的博客,可以将经过整理、整合、选择的信息传递给用户,这才真正体现了图书馆2.0的精髓。信息的推送技术加上图书馆员的努力,保证了信息世界的有序和可获得”[14],这是雨僧先生博客中的一段话,上海大学图书馆2.0的实践深刻体会到雨僧先生所言。图书馆2.0不仅仅是技术,它更是一种反映图书馆服务向用户转变的行为方式,Web 2.0技术增强了改善和扩展图书馆服务的能力,图书馆2.0理念提供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双向互动和共同参与的框架,只有把技术和图书馆员的努力结合起来,并积极地邀请用户参与,才能把信息和知识送到用户的手中。

尽管许多人认为技术不是必须的,但从实践中体会到它的确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图书馆2.0起源于Web 2.0,没有Web 2.0技术就很难营造2.0环境,因此也就很难有效地实现图书馆2.0理念。综观目前尝试或探索图书馆2.0的国内外图书馆,大部分都是从技术实现入手,只不过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不尽相同,比如自行开发、利用开源软件、购买软件或技术、利用免费网络软件,或综合多种方法。

实施图书馆2.0最值得思考的核心问题当属“认知问题”,如果从普通馆员到图书馆领导对图书馆2.0知之甚少或不感兴趣,那么2.0只能是个别人的镜花水月。图书馆2.0毕竟是一项涉及图书馆许多方面的服务模式,不仅需要馆员的广泛认知,更需要图书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不仅需要2.0的技术,更需要2.0的图书馆员。图书馆2.0需要图书馆员的积极努力和用户的参与,只有不断提高大家的认知和认同,提高素养和技能,才能把2.0思想和理念变为馆员的实际行动,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总之,基于图书馆2.0的观念和技术是构建新一代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有效途径,值得每个图书馆尝试。图书馆2.0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应用到图书馆服务的各个层面,每个图书馆起点不一样,实现细节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提高认知与认同,促进馆员与用户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从用户需求出发找到改进和扩展服务的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和实施途径。

标签:;  ;  ;  

基于图书馆2.0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