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战略管理学派的评价与发展趋势_战略管理论文

当代西方战略管理学派的评价与发展趋势_战略管理论文

当代西方战略管理学派评价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派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战略管理论文,当代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中新兴且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科。从历史角度看,企业战略思想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科学管理先驱的论述中。然而,明确提出企业战略概念和战略管理思想,并将其作为系统化管理研究的重心,则至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理论建树繁荣期。赵国杰根据战略管理研究的不同观点和重点,提出了包括竞争战略学派、资源配置战略学派、目标战略学派在内的主流学派以及包括人本战略学派、创新战略学派在内的非主流学派。明茨伯格从战略形成角度进行研究,将战略研究划分为设计学派、计划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定位学派、学习学派、环境与竞争学派、结构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等10个学派。徐二明等提出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学习学派、定位学派、资源学派是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对战略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战略管理理论和学派不断衍生和发展。本研究拟对西方战略管理学派进行归纳梳理和评价,探讨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发展趋势,以期对战略管理学派及其思想进行再认识,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一、西方主流战略管理学派评价

      战略管理理论以关注企业环境变化、衡量企业长远的经营行为为研究对象。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众多管理学者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卓有成效研究的结晶。其中一些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战略管理思想和理论,产生了不同的战略管理学派。

      (一)公司战略学派

      公司战略学派认为,在大公司发展过程中,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传统公司管理阶层的思维主要以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和财务等单项职能管理为导向,将管理重点放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上,忽略了公司整体发展的管理。该学派强调,由于迅速扩张带来组织结构的改变,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公司战略的变化。钱德勒(Chandler)通过对杜邦、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埃克森)、西尔斯·罗伯克等大公司发展的研究发现,创新和采用新型公司组织形式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机会的了解,而把握这种需要和机会的相应决策就是战略问题。大公司高层管理者既要制定与当前资源利用有关的战术决策,也要制定与未来资源分配相连的战略决策。公司战略应适应环境发展需要,在战略变化的情况下(如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组织结构必须随之变化,以适应战略变化所要求的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安德鲁斯(Andrews)明确提出了“公司战略”概念,认为公司战略就是公司的整体思维方式,即把公司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劣势与环境机会、威胁进行匹配。

      20世纪6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的研究尚属空白。公司战略学派明确提出了公司战略概念,第一次将战略思想引入企业经营领域。这一理论打破了战略仅在军事上研究和应用的传统,将之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强调高层管理战略,为后来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概念平台。该学派阐述的环境—战略—结构研究模式,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企业战略研究的基点是适应环境,企业战略必须充分考虑且适应环境变化,以求得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在全球竞争激烈、技术变革迅速、信息革命进程加快的21世纪尤为重要。从这一角度分析,企业战略与环境的和谐与匹配可视为公司战略学派在学术和实践上的重要贡献。

      (二)战略管理过程学派

      根据战略管理过程学派的观点,战略管理是由企业战略家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过程。格鲁克认为,战略管理是公司制定适合环境的有效战略,以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汤普森将战略管理界定为,通过确定企业愿景,建立绩效目标,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制定各种经营战略和计划,进而实施该战略计划,以达到绩效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进行、反复循环的。该学派的主导思想是:“把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制定、实施、评价与控制三个阶段;把原来比较简单、非正式的战略制定模型转变成为一个非常精密的过程模型。”

      战略管理过程学派比较完整地描述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貌,将战略管理视为环境分析、制定战略规划,并通过组织、预算等形式实施该战略,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并形成从战略制定到战略实施的系统化管理模式。其完整的战略管理思想体现了企业从经营管理到战略管理层面总体水平的提升。它不仅为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架构,也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明确了清晰的思路和行动方向。

      战略管理过程学派将战略管理概括为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的程式化过程,其逻辑关系是明确的;但在企业实际管理中,更多的情况可能是边形成战略,边实施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战略方向和战略计划,使战略的形成更有利于日后的实施。从另一角度分析,战略计划涉及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到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科研开发、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等诸多因素,战略实施更需要组织理论、领导理论、企业文化以及预算、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这种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具有匹配结构知识的管理学者及管理人才都不易获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研究和实施战略管理的难度。

      (三)逻辑渐进学派

      战略管理过程学派力求用一种规范的、理性的模式解释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而逻辑渐进学派认为,战略是人们研究形势时伴随着组织应付局势的能力一起出现的,有时产生于个人的行为方式,最后集中成为组织成员的工作行为模式,因此,理性的、规模的战略管理过程易于脱离企业战略管理的实际。

      根据逻辑渐进学派的思想,管理学者不能用一个整齐的序列模型来解释战略管理,战略管理过程可以用逻辑渐进主义(logical incrementalism)方式作出最佳描述。所谓逻辑渐进主义,就是企业最高管理层在制定战略时,最初可能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真正的战略是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逐渐形成的。奎因(J.B.Quinn)通过对9个主要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大量访谈和研究发现,高层管理者常认为,符合下列要求就是适应性管理:为适应环境的要求,不断地改变战略,与此同时,还要保持高效率,使利益相关者满意。奎因指出,当计划没有描述他们如何形成战略时,渐进主义便会促成战略的形成,正是渐进主义中潜在的逻辑将战略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因此,战略是在行为活动中形成的,它不像战略管理过程理论所解释的那样:深入分析之后再制定战略,在制定战略和选择战略方案之后再实施战略。林德布罗姆(Charles Lindblom)也持与奎因相同的看法。他主张,战略是通过连续有限的比较产生的,这种比较发生在每天的管理活动中,而不是通过计划系统制定的。

      逻辑渐进学派用学习模式替代理性模式,揭示了战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行为的核心作用。理性战略管理模式根据以往确定的企业目标对清晰阐述的问题连续地、按计划地寻求最佳解读方案,实现战略目标。采用学习模式的逻辑渐进主义认为,管理者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探索环境和组织的“学习步骤”来影响战略变化,即领导的作用不再是预先策划战略,而是一种管理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战略。

      笔者认为,渐进的战略可能导致战略分散甚至于无战略。因为过分强调战略的渐进性会使企业管理者一时无所适从,甚而盲目乱闯,偏离那些正在起作用的有效战略而去一味支持新鲜的战略构思。同时,也会使一个连贯的、完美可行的战略遭到破坏,可能导致组织逐渐脱离原有战略。当人们关注在过程中形成战略,而不是自觉预先策划好战略计划和方案,有可能出现企业无战略的结果。这就是本文对渐进式战略持不同见解的原因。

      (四)环境与竞争学派

      环境与竞争学派将分析行业和竞争环境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起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方法分析行业吸引力与市场机会。根据波特(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行业结构决定该行业内部竞争状况,并为公司经营活动设定了背景(即战略)。行业结构中的五种力量(替代产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决定该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并对各公司战略的利润率产生重大影响。为在行业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采用三个通用战略:成为在既定市场中成本最低的生产者(低成本战略);提供独特的产品以便获得特别的价格,成为有差异产品的生产者(差异化战略);成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者,以取得在一个市场缝隙中的支配地位(重点集中战略)。为考察企业内在的竞争能力,波特探讨了如何运用价值链分析公司内部流程,以确定价值是如何以及在何处增加的。

      环境与竞争学派对战略理论发展作出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产业竞争分析模型。它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到战略研究中,明确提出组织环境中影响竞争的五种力量,为战略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环境与竞争学派的理论缺憾在于:其所阐释的产业竞争环境中的五种驱动力量过分突出了市场力的作用,忽视了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该理论仅以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目前的环境分析和判断展望未来,仅仅依靠“五力”模型和数据分析来确定企业战略的思维,等等,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内外部环境。因此,该学派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五)资源(能力)学派

      与环境与竞争学派相反,资源(能力)学派假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是在公司外部,而是在公司内部,强调植根于公司的共有专业知识经验和管理层对其运筹帷幄能力的重要性。

      根据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Carry Hamel)的研究,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企业在漫长经营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经验逐渐融入到企业组织中,成为主导企业未来知识传播、积累和运用的根本力量,由此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深深植根于技能、知识和组织能力之中,是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杰伊·巴尼(Jay.B.Barney)等人则从资源视角出发,将组织视为可用来获得特许市场地位的各种专门化资源的积聚。由于企业拥有不同的资源,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为了扩大其资源集合——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战略。资源战略思想强调,成功的企业战略依赖于积累专门化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配置于生产不同最终产品的各种经营业务内,并通过建立经营业务单位来开发利用资源,使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机会相匹配。

      将战略研究的重心从企业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是资源能力学派新的理论贡献。传统战略理论(如环境与竞争理论)主张,竞争优势是产业吸引力和企业市场定位的函数。资源与能力理论则强调可供企业利用的资源组合,主张把战略重心放在扩大企业资产存量和能力上,聚集优势资源,以此作为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能力的思想超越了强调外部环境的战略理论,使得资源和能力战略成为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流。

      研究表明,该学派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的观点与现实企业战略管理不相吻合,最主要的问题是,它没有看到动荡变化的外部环境会对企业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缺乏企业内部核心能力固然难有好的战略成效,但是忽略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样也难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事实证明,核心能力不可能是企业战略制胜的全部手段,其他管理能力(包括市场营销、生产运营、财务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样对企业战略管理、特别对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六)动态竞争学派

      网络经济、全球一体化竞争、技术变革、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等新环境的发展,使企业竞争产生更多动因;仅就环境变化而言,从行业竞争和国内竞争发展到跨行业竞争和全球竞争,就会导致战略变得越来越呈现动态性。为适应日益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环境,需要理解竞争过程,预测竞争对手的行为,挖掘自身竞争优势,了解自己竞争战略的各种不同选择,并分析某一既定战略的潜在影响。为解决动态竞争问题,戴伊(Day)开具了四个“药方”:一是深刻理解动态竞争环境中的竞争优势;二是合理预测竞争对手的行为;三是主动构建动态的竞争战略;四是在不同的竞争战略中做出有效选择。戴伊以戴尔电脑为案例,分析了优势转换的双重性,揭示出优势如何被削弱,企业如何才能避免或减缓这种削弱。陈明哲(Ming-Jer Chen)以行动或响应的对偶关系作为分析单位,根据厂商特定性(firm-specific)、路径相依性(path-dependent)和管理相关性(managerially-relevant)等基础来分析竞争,将竞争战略的范式从强调静态、可以被长期维系的竞争优势观点,转移到将竞争优势视为短暂的、经常受战略行动与响应影响的层面。他认为:“影响厂商个别绩效的因素是动态的竞争性行动与响应,而非过去所认为的牢固的竞争地位。”

      在高速变革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动态竞争战略理论提出了不断调整企业竞争战略,于动态中创新竞争优势,实现了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但不能否认,动态竞争战略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个案研究提出的假说,缺乏系统的大样本实证支持。此外,动态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种战略理论有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与完善。

      二、西方战略管理学派发展新趋势

      战略管理理论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绩效和影响企业绩效的各种因素。在40年的发展进程中,随着西方经济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其一,研究范围从单一战略研究向系统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变。最初,众多管理学者从各自的管理学科立场出发研究企业战略问题角度单一,重点是“战略”研究。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等经营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的研究触角不断向系统化和综合化方向延伸,不仅是研究某种单一的战略,而且是从企业整体出发,持续不断地、动态地对整个经营活动的战略性、科学化、系统化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这不仅因应了管理理论不断发展的趋势,也是企业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经营环境中寻求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二,研究路径从注重外生变量研究向注重内生变量研究转变。环境与竞争学派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将战略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公司发展的外生变量——竞争环境方面。资源(能力)学派使战略管理理论从注重外生变量研究向注重内生变量研究转变;该学派提倡以创造公司有效资源和核心能力这一不变的定律来应付多变的外部环境。近20年来,国内外管理学者对资源和核心能力研究不断增强的趋势,正反映出战略管理理论从注重外生变量研究向注重内生变量研究转变的鲜明特点。

      其三,研究重点从静态战略研究向动态战略研究转变。无论是公司战略学派还是环境与竞争学派,最初都从静态的角度,用机械的观点研究战略。在这种情况下,战略被视为一种态势,是在特定环境下相对静态的结构。随着战略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战略学派对传统静态战略的理论观点提出了挑战并进行深入探索。特别是在21世纪动态环境对企业提出众多新挑战的形势下,西方战略管理研究开始从静态战略研究向动态战略研究转变。这种以动态战略研究为重点的新的发展趋势,无疑为21世纪战略管理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作为当代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战略管理理论已日益走向系统化和成熟,并形成不同的理论学派,这些理论学派为研究和指导现实企业管理提供了具有远见和洞察力的观念和思想。可以预见,在人类逐步迈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时代、以学习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之际,企业经营活动更依赖其自身和战略管理理论逐步有效推进。

标签:;  ;  ;  ;  ;  ;  ;  ;  ;  ;  ;  ;  ;  ;  ;  

当代西方战略管理学派的评价与发展趋势_战略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