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增长差距的实证分析--以女性人力资本为视角_人力资本论文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增长差距的实证分析--以女性人力资本为视角_人力资本论文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增长差距的实证分析——基于女性人力资本的角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人力资本论文,差距论文,角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06)02—0039—07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地区间经济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GDP之比为1.05:1,到2003年,这一比例变为2.79:1,20年间扩大了2.6 倍。 就单个地区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最富裕的上海2003年的人均GDP为28945元,而中西部地区最贫穷的贵州2004年的人均GDP为3010元,差距在不断扩大。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扩大的现象,很多学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从女性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的还不多见。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展开分析,探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并针对当前中西部女性人力资本的现状,提出提高女性人力资本的效率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虽然古典经济学家们(亚当·斯密、威廉·配第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提到了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系统的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他于1959年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且在1960年发表的《由教育形成的资本》论文中,对1929—1957年间体现在雇佣劳动上的人力资本进行了估计,说明学校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并且证明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报酬率一直比物质资本的投资报酬率高出许多;他在1961年出版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并从理论上说明了人力资本提高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1](P26) 继舒尔茨之后,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杰出贡献的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他在1964年出版的《人力资本》一书中,明确为人力资本下了定义:“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2](P13) 另外他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对人类的经济行为作了十分广泛的分析,并指出人力资本问题是这些行为中的重要内容,并确定了收入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对应关系。

但是,把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的,是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们。他们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创造性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收益是规模递增的,不仅能抵消物质资本效益的规模递减,还能使这个经济增长的规模递增。罗默认为知识是非竞争品,具有外溢效应。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仅使知识和人力资本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能够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这种递增收益将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并导致无约束的长期增长。卢卡斯则以乌扎华的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增长模型。在分析中,卢卡斯把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体现在生产中的一般知识和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进而,人力资本又分为一个社会或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一般化的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所具有的特殊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卢卡斯认为,只有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是增长的发动机。此外,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在自己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对西方国家发展过程的分析证明,在国民收入的增长中,物质资本的贡献率由45%降到25%,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由55%提高到75%。同时,曼昆(Mankiw)等人提出了“扩展索罗模型”、巴罗提出了“扩展新古典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人力资本被作为独立的投入要素引入总量生产函数,清楚地表明通过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可导致产出提高,从而导致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对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做出了研究。熊俊顺的分析表明,1985—1995年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0.7%;林荣日得出的结论是,1982—1995年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为10.46%;安雪慧的分析认为, 1981—1995年中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是16%、10%、12%。

二、从女性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意义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而地区经济的差异就受该地区人力资本状况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人力资本的角度来分析的,没有通过对人力资本进一步细分来研究,这就难以对人力资本的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我国当前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现实,从女性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分析女性人力资本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讲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也就是在成人成才的开发、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因此说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女性素质的高低,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其综合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说来:

对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其人力资本、增大其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而且还可以延续劳动力就业、控制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女性受教育水平与其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在校时间越长,其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也越晚。除此之外,女性受教育水平高低对下一代的成长更为重要。一般来说,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受教育水平也就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母亲可以为未来劳动力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而这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减缓劳动力供给的速度。同样子女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晚婚晚育年龄也就越晚,这也将进一步降低人口再生产的速度,使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速度得到控制,从而进入一种良好运行的状态。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说,研究女性人力资本的状况更有意义。由于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更有限,因此,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出现了男女比例严重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数量都明显落后于男性,这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增加对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有利于延缓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减缓经济增长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女性人才的充分发挥和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基于女性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下文通过对我国的数据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女性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通过定量的分析,来探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女性人力资本的作用。

三、女性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模型

(一)模型的作用机制

根据国外学者的观点,人力资本影响经济运行的方式和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作为独立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的提高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促进了国内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和对国外技术的采用,从而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其直接作用,还要考虑其间接作用,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间接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大,具体说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人力资本的要素和效率的生产功能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机理

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从生产过程角度看,它具有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生产功能。前者是指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后者是指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其发挥作用的途径是:(1)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的生产效率;(2)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可以提高其它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一方面直接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同时它又通过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科学和技术进步依赖人力资本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规模收益率不下降或者提高的根本原因。可见,经济增长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依赖于人力资本的增加。

2、从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和外部效应来分析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

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包括知识进步的需求效应、收入效应及替代效应三个方面。知识进步的需求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用的新知识要求新形式的物质资本,或者是要求新的劳动技能,甚至这两者都十分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知识收入效应是指受过教育、培训具有更多知识与能力的人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因为他们具有更高的分辨力,能随时随地抓住投资获利的机会。人力资本的知识替代效应首先表现在我们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人力资本在各种要素间相比较,其补充和替代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正是知识的替代效应,可以克服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与“原生劳动”的不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替代效应还表现在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消除了物质资本等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不利影响。

(二)模型的构建

在构建理论模型时,主要考虑女性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女性人力资本的量化,确定相应的数量指标,运用回归分析的技术,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相关变量的分别分析,探讨女性人力资本对当前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日趋拉大的因素影响,并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

本模型的具体方程设定为:

Y=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其中:X1为人均教育经费,X2、X3、X4、X5、X6分别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女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X7为人均受教育年限。

A为本方程的常数项,b[,1]、b[,2]、b[,3]、b[,4]、b[,5]、b[,6]、b[,7]分别为各变量的系数,也就是各变量的产出系数。

(三)模型的因素分析

在本模型中,我们将主要考虑女性人力资本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因此,经济增长的指标我们选择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分析的基础指标。而人力资本则量化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在数量指标方面,我们采用人均教育经费和劳动力中各学历的人数两类,在质量指标方面,我们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

1、经济增长的度量

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从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我们可以选择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判断的两大基础指标。选择这两项指标的原因有二:一是从资料的收集来看,各地区的GDP和人均GDP数据较易取得。二是GDP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 而人均GDP可以反映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女性人力资本的度量

关于人力资本的度量,有很多种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从投入角度和从产出角度来度量。从产出角度来度量,主要是劳动报酬法,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却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差。容易低估了人力资本的实际存量价值。这就使得这一方法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从投入角度来看,包括学历指数法、职称等级法、教育成本法等,这些方法衡量比较简易、且数据容易得到,但缺陷是有的方法存在比较严重的主观因素,波动性较大。

根据我国现有的数据基础和数据可靠性,本模型将人力资本量化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在数量指标中,我们选择人均教育经费和劳动力中各学历的人数作为我们的基本指标;在质量指标中,我们采用“教育年限法”来度量。

在我们选定的这三大指标中,教育(科研)经费的度量是最简单的,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上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数据。而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不同学历的劳动力人数都可以查到。关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方法如下所述:

首先,将教育层次定义为以下五级,且假设同级教育中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和自学考试取得的学历是同质的。第一级是大学专科及以上(H1),包括普通大学专科、成人专科、专科自学考试、普通大学本科、成人本科、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毕业证、研究生。本模型将忽略大专、硕士和博士的受教育年限间的差异,其受教育年限定为17年。第二级是高中文化程度(H2),包括普通高中、中等专业技术、职业高中、高中技工教育、成人中等技术教育等,在本模型中,其受教育年限为12年。第三级是初中文化程度(H3),包括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初中级技工、工读学校、成人初中,在本模型中,其受教育年限为9年。第四级是小学文化程度(H4), 包括普通小学教育、成人小学教育。虽然现行小学学制为6年,但目前社会上受小学教育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5年。因此,本模型中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年。第五级是文盲半文盲人口(H5),是文盲人口、扫盲班人口及小学辍学人口的合计。在本模型中,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年。其次, 将所有这些劳动力数量和其受教育的资质相乘,得出全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总量,然后除以全社会总人口,就得到了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式如下:

人力资本存量H=17×H1+12×H2+9×H3+5×H4+1×H5

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存量/人口总数

(四)模型数据的获取

1、模型样本的选择

本模型选择的样本为两个,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沿海12省市,为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天津、北京。中西部地区则是除此之外的19个省市自治区。

2、数据规模

本模型选择的数据从1988年开始,到2003年为止,共计15年。由于模型中相应的数据资料在统计口径上前后不一致,因此,本文根据分析的需要,对个别年份的数据进行了技术处理,力求使数据的连贯性得到保持。

本文参阅了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各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及相应的统计局、统计网站、人口统计网站、教育统计网站,以及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1995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相应的分省、分市资料。对于其中部分未能直接获得的数据,也采用统计估算方法,根据已有数据进行线性内插与线性外推。然后,根据上面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各年年末的经济增长量和人力资本存量。

四、女性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回归方程

在本模型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将以“人均GDP”作为因变量,以“人均教育经费”、“不同学历水平的女性在总劳动力中的比例”、“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线形回归方程:

东部地区:

Y=-8916.085+36.762X1+92483.97X2+

(-1.031)(10.832)(2.822)

58060.43X3+88752.51X4+309595.5X5

(2.634)(3.190)(7.344)

-281053X6-5787.930X7

(-5.466)(-6.204)

R=1.000

R[2]=0.999 F=1859.303

中西部地区:

Y=-20658.5+40.956X1+34949.49X2+

(-1.690)(3.806)(1.026)

32775.26X3-42709.6X4+115790.7X5

(0.779)(-1.886)(2.341)

-5200316X6+2169.019X7

(-2.280)(1.355)

R=0.997 R[2]=0.933 F=173.912

(二)模型的分析

首先,从人均教育经费的角度来看,增加教育经费与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我们从下表中给出的数字也可以看出,随着人均受教育经费的增加,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该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东西部地区是不一样,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明显,从方程中X1的系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产出系数(40.956)比东部地区的产出系数(36.762)更大。因此,在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过程中,要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这样可以更快的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表1:东部地区的指标数据

年份人均GDP 人均教育不同学历的女性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 人均受教育

经费文盲 小学初中 高中 大学

年限

1988

1227 15

15.6 23.79.2 0.9 0.234.99

1989

1560 18

14.4 23.211.2 1.1 0.215.18

1990

2108 59

13.9 22.711.7 1.4 0.255.37

1991

2442 77

13.5 22.412.0 1.8 0.385.54

1992

3033 92

13.0 21.912.6 2.4 0.435.78

1993

4082 113 12.6 21.412.9 3.0 0.515.96

1994

5421 160 11.9 20.813.2 3.4 0.626.09

1995

6777 202 11.1 20.513.9 3.8 0.716.21

1996

8346 251 10.5 20.114.4 4.16 0.886.30

1997

9368 286 9.87 19.514.5 4.781.126.47

1998

10091 334 9.35 18.915.2 4.99 1.236.60

1999

11073 391 8.91 18.615.8 5.03 1.256.73

2000

12281 442 8.21 18.216.7 5.37 1.277.11

2001

13392 523 7.50 17.817.9 5.93 1.767.52

2002

14323 613 6.63 16.917.5 5.98 2.347.37

2003

16607 709 6.26 14.918.9 6.32 2.637.60

其次,从不同学历女性在劳动者中的比例来看,各个变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和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这种现象和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发展的方向有关,也与女性在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表2:中西部地区的指标数据

年份 人均GDP 人均教育不同学历的女性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

人均受教育

经费文盲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年限

1988

76415 16.4 25.107.1 0.50.15

4.65

1989

96617 15.7 24.908.1 0.90.18

4.83

1990

1323

39 14.8 24.108.7 1.10.21

4.98

1991

1401

50 14.2 23.809.3 1.56

0.35

5.13

1992

1649

59 13.6 22.809.9 2.15

0.39

5.38

1993

2078

71 12.9 22.310.5 2.84

0.47

5.52

1994

2696

99 12.3 21.611.2 3.04

0.58

5.68

1995

3397

12511.9 21.011.7 3.21

0.65

5.81

1996

4356

15411.3 20.812.5 3.76

0.76

5.98

1997

4827

16810.9 20.113.1 4.15

0.92

6.15

1998

5185

19410.5 19.513.7 4.25

0.93

6.25

1999

5341

2209.6 18.814.3 4.39

1.01

6.3

2000

5817

2468.17 17.812.7 3.39

1.04

6.35

2001

6328

2968.45 17.514.6 4.48

1.25

6.41

2002

6917

3477.74 16.916.3 4.89

1.63

6.88

2003

7779

3846.29 16.115.5 4.90

1.76

7.12

就东部地区来说,变量X6(大学以上学历)外,其余变量都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在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而在这些产业中,女性劳动者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因此,这些产业的发展和女性人力资本的关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即使社会上女性劳动者中高学历者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她们的工作去向也很少是这些行业,而是倾向于去政府机关和学校等事业型单位,因此,她们数量的增加与这些行业的发展关系是负相关的,进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负相关关系。

就西部地区来说,变量X4(初中学历)和X6(大学学历)与Y(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变量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对这种情况来说,我们要结合中西部地区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农业是农民的主业,而且这种农业还基本上是那种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这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很低,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和科技知识,除此之外,农村很少有其它产业,因此,文盲数量的减少(变量X2)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减少(变量X3)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至于初中学历的劳动者(变量X4)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的原因,要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水平来分析:因为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农村经济的比例,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知识和文化水平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要求更高,而初中学历的劳动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而高中学历的劳动者则相对而言更能适应工业化经济的要求。因此,那些拥有相关职业技能的高中学历劳动者(即变量X5)对经济发展有正面作用,而初中学历的劳动者(变量X4)就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至于变量X6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的原因与东部地区有相似的地方。

综合上述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

首先,女性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确实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这从下表中回归方程的拟合系数可以看出来,因此,要想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应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女性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效率。

表3:回归方程的拟合性检验

地区拟合系数(R)拟合系数(R[2])F值

东部地区1.0000.999 1859.303

中西部地区 0.9970.993 173.919

其次,各地区女性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效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各不相同,因而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比较来看,不同学历女性劳动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一样,这从下表中各变量的系数也就是其产出弹性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各变量的产出系数更大,因而对经济的影响更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各变量的产出系数就较小,因而对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这样,女性人力资本的素质就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比较重要的作用,进而地区间女性人力资本的差异就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表4:各指标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

地区 系数b[,2]

系数b[,3] 系数b[,4]

系数b[,5]

系数b[,6]

东部地区

92483.9758060.48 88752.51309595.5 -281053

中西部地区 34949.4932775.26 -42709.6115790.7 -5200316

五、结论

从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女性人力资本的素质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中西部女性劳动者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女性人力资本的素质:

1、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从投入角度来说,一是要增加国家财政内教育经费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保证财政性教育投资支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长,依法保证“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以及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费用逐步增长。二是国家要针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现状,在政策方面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可以减免中西部地区的部分产业税收,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的积极性,保证中西部的教育机构能有效运转。三是国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向教育投入和捐赠的数量,同时,继续充分利用希望工程和春蕾行动在发展落后地区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争取尽快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新格局。

从使用角度来说,国家要建立严格的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机制,积极推行教育经费审计制度,从根本上杜绝教育经费浪费和截流的现象。同时,要注意教育经费的投向,将教育经费的投放重点转移到普及面广、社会效益更突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力争用最小的经费投入实现最大的教育产出。

2、国家要运用各种手段来增加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树立经济发展的人本观点,从指导思想上真正树立教育是战略性主导产业、教育投资是基础性和生产性投资的观念,采取制度化、法制化的政策措施和手段,保证教育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国家要强化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从法律的高度,运用强制性措施提高女童入学率、升学率,减少甚至杜绝女童辍学现象的发生;再次,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企业雇用童工特别是雇用学龄女工的现象,从源头上切断女童失学的途径,保证女童受教育的权利。

3、在发展中西部教育的过程中保证女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要重点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和农业生产知识培训;而在中西部的城市地区,要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加强对下岗女性的职业培训。在农村地区,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扫盲班,减少女性文盲的数量;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女童入学率、升学率;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安排科技人员下乡,举办各种各样的科技生产培训班,提高女性劳动者的科技水平,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地区,要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提高初中升高中的入学率;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发展的方向,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大批量、多层次的合格女性劳动力;再次,要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特别是针对城市下岗女工,推出多样化的下岗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女工寻找新工作的能力。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增长差距的实证分析--以女性人力资本为视角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