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家村调研看乡村振兴如何做好四篇文章论文

从李家村调研看乡村振兴如何做好四篇文章论文

从李家村调研看乡村振兴如何做好四篇文章

文︳程志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指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江津既是工业大区,又是农业大区,“三农”问题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以我蹲点调研的石门镇李家村为例,该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农村人口“空巢化”,农村建设用地“用不了、用不好”,农村资源配置“低效化”,农村产业、公共服务、文化“空心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李家村的个性问题,也是江津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跳出“三农”看“三农”,系统思考,科学统筹,做好四篇文章。

围绕“谁来干”,突出解决农村人口“空巢化”问题,重点做好“把人留住”的文章

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以李家村为例,该村有户籍人口10480人,外出务工经商5326人(其中青壮年2135人),在家留守老人2672人,留守妇女623人,留守儿童1859人,农村人口“空巢化”问题突出。调研中,李家村有村民表示“现在农村人都是从60岁开始学务农的,因为年轻时都在外务工”,短短一句话,便道出了李家村人口“空巢化”的严重程度。

要在“育”字上下功夫。 发挥江津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优势,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农民发展生产本领。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使农民安心在二、三产业务工挣钱或经商创业,为盘活土地要素提供广阔空间。建立完善农村本土人才孵化培育链条,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

(3)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跨越现有部门、机构和领域的限制,建立完善多学科项目人才考核晋升机制,并注重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基础、具备突破学科界限思维能力的下一代复合式人才。

要在“引”字上下功夫。 打破城乡人才资源双向流动制度藩篱,通过“筑巢引凤”,鼓励“燕归来”“凤还巢”,引导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引进一批精通农业科技的技术型人才、懂得农业营销的经营型人才、善于从事乡村治理的管理型人才,促进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要在“留”字上下功夫。 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实行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完善产业链条,以农村的产业留住人,环境留住人,就业创业机会留住人,让真正愿意从事农业、扎根农村的人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围绕“地咋改”,突出解决农村建设用地“用不了、用不好”问题,重点做好“把地盘活”的文章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土地要素未能充分激活,特别是城乡分治的土地政策制约着农村发展。破解土地难题,关键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江津从2011年推进“五权”抵押贷款工作以来,累计实现抵押贷款50多亿元,但大部分贷款是由农业担保公司担保获得,农业大户、农业企业直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仍十分困难。要深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持续推进“五权”抵押贷款,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每一个课间,我都会预约几个孩子,为他们录制视频,请他们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打分,并说出原因。这时,即使是最调皮顽劣的学生也会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打10分,不仅因为他们看到了爸爸妈妈对自己、对家庭的付出,更是血浓于水的依赖。足足两天时间,我终于完成了录制,回家进行后期制作,点开后,温暖扑面而来。

探索城市工商资本“下乡”。 江津在四面山镇洪洞村胡家咀启动了民宿试点建设项目,旨在通过民宿试点,探索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点状”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并取得合法不动产所有权登记的政策路径,实现城乡要素互动,激活乡村振兴的土地制度活力。经深入研究,江津结合试点情况,确定项目用地模式为建设用地部分(4.5亩)通过审批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解决,非建设用地部分(86.7亩)通过流转解决。目前,该项目建设用地部分已采取“地票点转”方式获得市政府用地批复,非建设用地部分采取流转承包经营权方式获得,并向农户支付流转金44万元。集体经济组织对有偿收回的建设用地按复垦基本补偿价格入股项目公司,每年将获得固定分红1.5万元。通过探索,江津在全市率先完成了“点状用地”手续办理,探索出了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源新路,多渠道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下一步,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要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方面加大探索力度,激活“沉睡资源”,让土地要素成为振兴乡村的“活络丹”。

现代施工技术与施工材料应用于仿古建筑施工中,对仿古建筑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本降低极其有效。但由于我国对古建筑或仿古建筑一直采用传统工艺和做法,所以现代材料和现代施工技术应用的实例较少,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并进行实践探索。

围绕“钱哪来”,突出解决农村资源配置“低效化”问题,重点做好“把钱筹好”的文章

根据平台数据服务器的部署位置不同,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既可以基于云的远程部署,也可以进行本地部署。系统本地部署网络架构如图4所示。

推进财政投入制度改革。 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加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总量不断增加,确保从最薄弱环节、最突出问题切入,从农民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切入,从贫困程度最深、最落后的地区突破,改善乡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解决支农项目“撒胡椒面”、“九龙治水”等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流向乡村;在不改变姓“农”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各类资金通过民主议事和协商等方式,探索投资入股经营主体,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让用之于农业农村的财政资金成为“药引子”。

解决不好“钱从哪里来”,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有关资料表明,从2012年起,全国财政每年对“三农”的投入超过了3万亿元,但农村资源配置“低效化”问题依然突出。要坚持财政保障、金融支持、社会资本“三条腿走路”,破解资金瓶颈。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要稳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财产权。要按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要求,稳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等产业的有效载体。

画好“生态圈”。 坚持“两山论”,发挥江津拥有127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坚持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实施封山育林、美化造林、景观提质,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乡村延伸覆盖,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长江两岸沿线生态美丽小镇群。

围绕“如何干”,突出解决农村产业、公共服务和文化“空心化”问题,重点做好安居、宜居、乐居的文章

武汉商学院与武汉中欧自贸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建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系,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订单班式”和“工学结合式”。

画好“产业圈”。 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打好富硒绿色牌、乡村旅游牌、古镇文化牌,强化产业支撑,做优产业基地,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依托重庆江津综合保税区平台和珞璜“水、公、铁”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通道,做优销售渠道,实现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

引导社会资本下乡。 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等项目建设运营,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打造特色民宿、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基地。比如江津石门镇“美樱花海”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年支付村民土地租金30万元,为周边村民提供60个就业岗位,从业村民年均纯收入达2万元。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画好五个圈。

画好“生活圈”。 针对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滞后现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速提质,为村民打造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画好“文化圈”。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构建区、镇、村、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打造“一节一品牌、一镇一特色”,提质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气神。

画好“安全圈”。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深化农村网格化管理,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提高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制作一节相关的微课,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有理数去探究勾股定理,不仅让学生对有理数的各种知识有着充分的了解,还可以学习到未来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扩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实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编后:

这是一篇数据扎实、见解独到、富有启发意义的调研文章。作者通过蹲点调研,不仅摸清了李家村的情况,而且通过解剖李家村这只“麻雀”,以点见面,深入剖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着农村人口“空巢化”,农村建设用地“用不了、用不好”,农村资源配置“低效化”,农村产业、公共服务、文化“空心化”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江津区的问题,也是全市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深入调研、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围绕“谁来干”,突出解决农村人口“空巢化”问题,重点做好“把人留住”的文章;围绕“地咋改”,突出解决农村建设用地“用不了、用不好”问题,重点做好“把地盘活”的文章;围绕“钱哪来”,突出解决农村资源配置“低效化”问题,重点做好“把钱筹好”的文章;围绕“如何干”,突出解决农村产业、公共服务和文化“空心化”问题,重点做好安居、宜居、乐居的文章。做好这四篇文章,对于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具有启发性和借鉴性。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书记)

标签:;  ;  ;  ;  

从李家村调研看乡村振兴如何做好四篇文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