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子君[1]2004年在《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职业领域,其职业行为的规范性及其发展水平,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在我国社会变革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高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已经成为对大众心理素质最为现实的挑战。针对心理疾病的快速增加,心理咨询业随之呈现旺盛的需求。在我国公布的到2010年最紧缺的人才榜中,心理咨询师以排在第八的位置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职业之一。而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业发展严重滞后。行业缺乏统一管理机制,从业资格和执业标准缺少规范和监督,心理咨询师数量严重不足、素质和水平亟待提高,心理咨询业成为我国急待发展的行业之一。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业这一新兴的行业的现状进行系统的思考、调查、研究、分析。首先对心理咨询职业本身进行了总结,明确了心理咨询的概念,总结了心理咨询这一服务项目的流程和特征,指明心理咨询业的经营关键点。其次,对心理咨询业进行了行业分析,总结了发达国家成熟的心理咨询市场的发展模式,以此为参考,分析研究了我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并总结了发达国家模式对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启示。再次,进行了市场供需分析,对供方——现有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师现状予以描述,进行了竞争性分析;对需求方——现有需求者、潜在需求者进行了抽样和统计分析,得出需求增长率估计、需求者特征、潜在消费者特征、潜在需求转为有效需求的关键点、消费者偏好,从而对市场特征进行了较全面总结,对于心理咨询市场中的经营行为有较高价值的参考作用。最后,对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前景进行预测,并从政府、心理咨询机构、消费者叁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中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
殷霞[2]2010年在《高校心理咨询伦理问题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是为了解高校心理咨询师(包括老师和学生两类咨询师)的行业伦理行为和伦理意识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对8名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访谈收集信息,探讨他们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伦理问题和伦理规范的理解。后再采用自编高校心理咨询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对150名高校心理师进行预测,分析数据结果并修订问卷,形成最终的问卷。问卷包括叁个部分的信息,第一部分为人口学资料;第二部分是伦理行为调查,49个题日,主要研究伦理行为的五个方面: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双重关系、咨询的设置和对伦理问题的处理;第叁部分是伦理意识的判断,31个题目。问卷对多所高校内的245名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1份,包括101名教师和80名学生,有效率为73.88%,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受访高校心理咨询师很重视行业伦理规范,但现实中缺乏行业伦理规范指导,大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解来处理伦理问题,此外还受到本土文化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使得受访者在许多行业伦理行为上存在差异并且对行业伦理的判断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受访者和研究者期望除了有统一的心理咨询行业伦理规范,更希望有针对高校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要求。(2)超过90%受访高校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工作胜任能力缺乏足够信心,有近半的咨询师寻求过咨询或者督导的帮助。问卷调查结果表示保密原则和知情同意的履行情况总体较好,但是访谈了解到实际的遵守上并不严格,可能问卷结果上存在不真实报告的情况;此外在公众场合对于来访者隐私的保密情况遵守比较欠缺,18.8%的受访者在学术会议或讨论会上,未告知来访者报告其病情资料;5%的人报告会为了教学或研究目的,未征得来访者同意进行录音或录像。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客观存在的师生关系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导致其更容易发生双重关系并更多的破坏咨询设置;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除专业关系之外,还存在朋友关系、师生关系、更有与以前的来访者成为朋友;受访者收受价值较高的礼物(20元以上)人数很少(4.4%),而接受来访者卡片和花这类一般性的答谢礼物人数较多(24.3%);22.1%的受访者报告有拥抱来访者,另外,在伦理行为的判定上,有48.6%的受访者认为拥抱来访者符合伦理规范,与张爱莲等人的调查结果(46%)相接近,但是显着性的低于美国受访者的判定比例(86%),这显示出了一定的文化差异;4.4%的受访者报告在性方面被来访者吸引,3.9%的人在性方面被临床上的督导者吸引,两项都不存在性别差异,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陷入性与非性的双重关系的治疗师大多数是男性,而病人大多数是女性)。对伦理问题的的态度积极,希望有行业伦理规范,较多的人发现有违反行业伦理的行为,也认为举报是符合伦理规则,但却极少有人去举报,其意识和行为存在不一致的情况。48.6%的人赞成咨询应该收费,收费的额度多在30元以下;赞成收费的原因主要是希望保证咨询的效果和认为收费也具有治疗作用,而不赞成收费多以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影响学生来访的积极性角度探讨。(3)影响受访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伦理行为和意识的因素众多,并且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伦理问题上表现也不同,总的来说,受访者的身份(教师、学生)、老师的具体职务、性别、年龄、专业背景、从业年限、从业资格、以及每周的个案数量和个案持续时问、督导的情况都影响着个体的伦理行为和伦理意识。
罗耀平[3]2008年在《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心理咨询行业正在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由于国内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资格鉴定的低标准与低门槛性,很多从业的咨询师未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咨询,这就使得社会大众不得不怀疑从事这一行业的咨询师们能否胜任心理咨询这一工作。这时,“心理咨询师的胜任特征”浮出水面,国内外的理论家或临床实践者都只是从理论和经验上探讨心理咨询师的胜任特征或必须具备的素质。本研究首次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尝试用一种结合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方式来构建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本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从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是面向社会咨询的,区别于高校的心理咨询师。首先通过相对严格的绩效标准等方面选取了两组咨询师,优秀组16名,一般组15名,对其进行行为事件访谈(BEI)。BEI是一种开放的、回顾式行为探察技术,要求被访谈者讲述工作中最成功的3件事和最不成功的3件事。其次,通过对访谈录音整理出的文本资料进行主题分析和编码,获得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这一模型有着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在本研究条件下,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初步构建的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包含叁个类群,共十项胜任特征。核心胜任力类:影响力;特质类:共情、真诚、弹性、支配性、自信、分析性思维;职业能力类:人际理解力、关系的建立、主动学习。(2)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有着较好的信度。两个评分者对多项胜任特征的记录频次的评分者一致性是CA=82.43%。(3)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有着较好的效度。通过与Spencer提供的人类服务工作者通用胜任特征模型相比,本研究心理咨询师的胜任特征模型中,有5项胜任特征与人类服务工作者的是一致的。另外咨询师具有另外5项独特的胜任特征:共情、真诚、支配性、主动学习、关系建立。这一差异显示心理咨询这一职业的独特性。(4)与国外在理论与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胜任特征模型有着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主要是从微观着手,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能力、特质与核心胜任力叁方面探讨。(5)研究采用的编码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管是频次,还是平均、最高等级分数。这与以往的研究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梁春梅[4]2004年在《北大金秋心理咨询特许经营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特许经营作为一种先进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最早发迹于零售业,并且日益渗透到餐饮业及其他行业中,最终成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流通领域的重要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我国的特许经营从90年代起步,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积极开拓,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特许经营正成为我国商业领域中最成功的经营方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能力。但是在心理咨询行业中,目前采用特许经营这一先进模式的企业还几乎没有。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经营规模、规范化程度、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和我国市场容量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从笔者能够查阅到资料来看,几乎没有人深入到心理咨询行业对中外特许经营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比较。 本文试图通过对特许经营发展趋势、适用的业态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心理咨询发展的状况,找出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差距,并提出相应对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道路。 本人选择北大金秋心理咨询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北大金秋心理咨询对采取特许经营发展的适应性,确定了北大金秋心理咨询发展的特许经营模式—经营模式特许经营和区域特许经营。 同时,本文进一步总结出该理论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今后实践中对该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润强[5]2008年在《成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咨询胜任特征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成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的实际胜任特征模型和理想胜任特征模型,为基于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胜任特征的考核、教育和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推进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方法1.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对10名成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进行访谈。按照硬性的绩效标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2007年注册心理师)将受访者分为优秀组和一般组,利用Spencer胜任特征词典和《胜任特征词典补充》对访谈资料进行盲评编码。通过比较优秀组和一般组胜任特征上质和量的差异,探索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实际的胜任特征结构。2.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编制半开放式自陈问卷发放给前述受访者。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基础,对收集到的胜任特征词及其定义进行归类编码和类属分析,获取成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结果1.优秀组和一般组在访谈字数上的差异没有显着性(17980±4799.3字、15749±8845.8字,t=.496,p=0.633);在访谈时间上的差异也没有显着性(54.0±10.931分钟、49.4±27.691分钟,t=.346,p=0.739)。2.总体的门类一致性系数(CA)为0.388,最高为0.51;总体的编码信度系数(R)为0.437,最高为0.50。显示两位编码员之间的一致性系数勉强可以接受。3.按照频次计分有4项胜任特征和访谈长度显着相关(p<0.05或p<0.01),按照最高等级分数计分有1项胜任特征和访谈长度显着相关(p<0.05),按照平均等级分数计分有1项胜任特征和长度显着相关(p<0.05)。4.统计两位编码员一致的结果后发现,在胜任特征出现的总频次上优秀组和一般组差异显着,优秀组高于一般组,t=2.354,p<0.05。5.行为事件访谈编码后,在6项胜任特征上,优秀组的平均等级分数得分显着高于一般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它们分别为“自我意识”、“专业素养”、“主动性”、“培养他人”、“分析式思考”、“人际理解力(沟通)”。有另外3项胜任特征上只在优秀组出现,它们是“果断性”、“自我控制”和“专业成长”。6.行为事件访谈所获胜任特征和Spencer胜任特征词典中胜任特征相比,有7项相同,它们是“人际理解力(沟通)”、“专业素养”、“培养他人”、“分析式思考”、“主动性”、“果断性”和“自我控制”;有2项不同,它们为“自我意识”和“专业成长”,作为新增的胜任特征。7.对半开放式问卷收集的胜任特征词进行归类编码后,共得到了11个胜任特征类属条目。按照优秀组提及人数的多少依次为“专业态度”、“人际技能”、“自我意识”、“培养他人”、“专业素养”、“开放性”、“弹性”、“责任感”、“专业成长”、“职业道德”和“亲和力”。它们组成了成都市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理想胜任特征模型。8.半开放式自陈问卷所得胜任特征和Spencer胜任特征词典中胜任特征相比,有4项相同,它们是“弹性”、“专业素养”、“人际技能(亲和力)”和“培养他人”。有5项不同,它们是“专业态度”、“责任感”、“开放性”、“专业成长”、“自我意识”和“职业道德”。9.半开放式自陈问卷中,优秀组提到而一般组没有提到的胜任特征包括“自我意识”、“培养他人”、“弹性”、“责任感”、“专业成长”。这是两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的不同之处。可能是一般组可以加强的方面。10.半开放式自陈问卷中,优秀组和一般组都提到的胜任特征包括“专业态度”、“人际技能”、“专业素养”、“开放性”、“职业道德”、“亲和力”。这是两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的相同之处。11.行为事件访谈所得实际胜任特征结构和半开放式自陈问卷所得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相比,有5项相同,它们是“人际技能”、“自我意识”、“专业素养”、“培养他人”和“专业成长”,这个数目分别占实际结构和理想结构的55.6%和45.4%。结论1.成都市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实际胜任特征模型为:自我意识、专业素养、主动性、培养他人、分析式思考、人际理解力、果断性、自我控制和专业成长。2.成都市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理想胜任特征模型为:自我意识、专业素养、培养他人、专业成长、人际技能、专业态度、开放性、弹性、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亲和力。3.本研究样本中优秀组和一般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的不同之处:自我意识、培养他人、弹性、责任感利专业成长。4.本研究样本中优秀组和一般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的相同之处:专业态度、人际技能、专业素养、开放性、职业道德、亲和力。
Runners团队[6]2015年在《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摘录》文中提出第一章引言中国心理咨询产业经过近叁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由于文化习俗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该行业还存在着发展不规范,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观现实,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幼儿园暴力伤害案"等凸显了社会转型期民众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对双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还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阻碍社会正常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躯体、心理、社会
许丹[7]2010年在《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是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飞速发展的十年,不论是在专业化还是职业化的道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心理咨询师便是这期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职业队伍,并逐渐成为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生力军。与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学界对从业人员了解的滞后,尤其是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动机,更是鲜有关注。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生力军——心理咨询师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职业动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采用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动机和个人经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修订“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的重要依据。随后,以修订后的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Marlowe-Crowne社会赞许性量表简版(MCSD-SF)为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心理咨询职业的潜在从业群体——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从业心理咨询师、医学专业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及教师的职业动机、个人经历和依恋方式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一系列研究探索这些因素对个体选择心理咨询职业的影响:研究Ⅰ探讨了动机、经历、依恋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的从业意愿的影响;研究Ⅱ比较了心理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专业学生在各因素上的差异:研究Ⅲ考察了这些因素对已从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卷入度、择业主动性和职业喜爱度的影响;研究Ⅳ对心理咨询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教师的动机、经历和依恋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V则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和已从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了纵向的对比。通过一系列横纵交叉的对比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是内部驱力和外部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驱力包括职业利他、自我与人际和谐、人际卷入和职业回报的动机,其中职业利他动机对个体选择心理咨询起到唤起作用,直接决定着培训班学员从业意愿的产生及强度,但却不直接引起从事助人职业的行为;自我与人际和谐既是个体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动机也是他们参加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的原因,但它对培训班学员的从业意愿强度和最终是否成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都具有削弱和阻碍作用;职业回报动机对培训班学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愿望和踏上心理咨询职业道路的决策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人际卷入动机则干扰着专职心理咨询师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外部推动力主要来自于重要他人的激励和助人职业榜样的引导,外力的推动虽不如内部驱力那样强大,但作用却不容忽视。此外,坎坷道路、人际疏离和家庭烦扰等负面经历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也有重大意义,它们不仅影响着学员的从业意愿和专职咨询师的职业卷入度,更对学员投身心理咨询职业有着决定性作用。依恋方式与个体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体现为,一方面依恋反映了心理咨询师一般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征,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虽然不改变个体的依恋类型,但却调节着心理咨询师的依恋水平。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的因素是仅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发挥作用的特异性因素,如职业利他、自我与人际和谐的动机、坎坷道路、人际疏离和家庭烦扰经历以及依恋回避;有的则是对任何个体的职业选择都有影响的因素,如职业回报动机和他人激励、职业榜样经历。个体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决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职业意向的产生阶段和职业行为的表现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职业利他动机仅在职业意向的产生阶段发挥作用,而自我与人际和谐动机、职业回报动机和人际疏离经历则只影响心理咨询职业行为的表现。本文作为对我国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职业动机的第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的心理咨询师职业选择两阶段模型是对心理咨询师职业选择研究领域的一次纵向的拓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各种职业动机在心理咨询师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机制;并首次对影响心理咨询师职业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独特因素和共同因素的区分;本研究第一次将依恋的概念引入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研究,揭示了依恋水平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行为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本文在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及研究内容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指明了未来的改进方向。结合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教育和培训的现状,本文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论证了在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中须增加职业动机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唤起学界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人员职业动机的重视,以降低其对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道路发展的负面影响,增强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咨询效果,促进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
庄艳[8]2008年在《禅修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是人格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项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的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心理咨询师本人的职业耗竭直接影响咨询效果与来访者的心理康复。目前国内心理咨询师的队伍不断壮大,但质量良莠不齐,督导与自我分析成长的培训体系也不是很完善,咨询师迫切需要减缓耗竭的方法。在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领域,对于影响因素与处理对策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其实施干预研究的并不多见。本研究就是试图从禅与心理学、禅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找到可以减缓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方法。研究分叁部分,第一部分采用Maslach职业耗竭问卷一人际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和自编半结构化问卷对上海市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做统计分析;第二部分,选取部分高耗竭的咨询师,进行禅修体验训练,并作干预后效检验;第叁部分,对参与的咨询师进行访谈研究,进一步辅证禅修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缓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地区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总体分布主要偏向中轻度耗竭;(2)性别、从业时间对职业耗竭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服务机构以及周咨询时间都对职业耗竭有显着影响;婚姻状态和收入满意度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影响无显着差异;(3)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压力源在于助人无能感,薪水太低与工作量太多;主要烦恼在于能力的缺乏,经验不足与资源耗竭;在应对情绪与工作烦恼中,同伴、同行分享是心理咨询师的首选方式,然后是自净方式;(4)禅修干预前后,咨询师的个人成就感发生了显着升高;(5)访谈结果表明,禅修对咨询师的影响,不只在减缓职业耗竭方面,对于咨询师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与人性观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弘扬东方式的心理疗法,发挥传统文化的心性调养作用,呼吁本土化的心理治疗;在督导与同行互助之外,为咨询师提供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帮助缓解职业耗竭;同时也为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会是完善禅修课程,向心理咨询师以外的高耗竭群体推广,让更多的人利用禅的思想来净化心灵,提高洞察力,降低职业耗竭。
熊先军, 李静湖, 王丽莉, 马勇[9]2012年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国内外管理基本情况分析》文中提出分析国内及国际上主要国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从业人员现状、从业人员认证状况、从业人员培训状况以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费用保障情况等方面的管理现状,并提出政策建议。
熊敏秀[10]2014年在《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快捷便利和感观快乐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尤其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其需求越来越大,有关心理咨询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心理咨询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颇受来访者的欢迎。网络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咨询的新形式,是咨询师与来访者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活动的信息互动。网络心理咨询具有传统心理咨询所没有的优势,但也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伦理方面的问题,涉及资质能力和身份确认、隐私保密与安全保护、知情同意与尊重自主、双重关系与多重关系等多个方面。网络心理咨询伦理是网络心理咨询活动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绳,是一种能够融合虚实两界和联结咨访双方的价值判断体系和行为观念体系。这个价值判断体系和行为观念体系内涵着善行、自主、尊重、诚信、公正和无害等基本伦理原则和一些具体的伦理守则和行为规范。解决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首先要努力提升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建构主体道德认知、普及职业伦理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等;其次要切实加强道德自律和伦理监管,包括提升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成立专业伦理委员会等共同体、加强对行业的伦理监管等;最后要加快制定伦理守则和行业法规,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专业伦理守则,制定本土网络心理咨询伦理守则,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目前国内关于网络心理咨询的职业标准和伦理守则尚属空白,笔者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有关我国网络心理咨询的10条伦理纲领建议,以期能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分析报告[D]. 倪子君. 清华大学. 2004
[2]. 高校心理咨询伦理问题调查研究[D]. 殷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0
[3]. 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D]. 罗耀平. 西南大学. 2008
[4]. 北大金秋心理咨询特许经营发展研究[D]. 梁春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04
[5]. 成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咨询胜任特征质性研究[D]. 王润强. 西南大学. 2008
[6]. 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摘录[J]. Runners团队. 社会心理科学. 2015
[7]. 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D]. 许丹. 南开大学. 2010
[8]. 禅修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的干预研究[D]. 庄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国内外管理基本情况分析[J]. 熊先军, 李静湖, 王丽莉, 马勇. 中国医疗保险. 2012
[10]. 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熊敏秀.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管理学论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 咨询行业论文; 胜任素质模型论文; 伦理委员会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咨询师论文; 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