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春 云南大理州鹤庆县第二中学 671506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包含了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在这四种技能中,听力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反映人的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取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是交流的前提。听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英语能力及素质的综合反映。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理解、钻研、抓好听力教学,以培养出全面、合格的英语人才。然而,在众多农村中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平时测验考试中,我们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他们完成听力理解题目的正确率相当低。因此,我们需要找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听力方面如此不得要领,并且给出一些应对策略、有效的方法以及应试技巧来提高他们的听力效率。
【关键词】农村初中 英语听力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1-164-02
一、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作为一名从事农村英语教学十多年的教师,通过听课调研发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师资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从教学上看,新理念,新方法在课堂上有所体现,英语课堂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但总的来说,农村英语听力教学依然起色不大。从学生学情上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见识等历史原因,仅依赖于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及相关的听力教学训练,个别学生虽拥有复读机,随身听等资源,但为数不多,难以得到充足的训练;从学校硬件设施看,许多农村中学缺乏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条件,师生们无法进行专业的英语听力教学;从师资上看,农村初级中学专业英语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教师跨学科教学,又缺少培训和学习机会,发音不准,知识面窄,英语听力教学仅限于照本宣科。
二、造成听力反应及理解困难的几个因素
1、学生自身的语音素质不高造成理解障碍。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生听力训练时间少,效果不明显,如长期读不准单词发音,特别是发音相近的词。如: A - R、 I- L 、M-N、bad-bed ship-sheep beat-bit here-hair much-march quite-quiet kitchen-chicken mouth-mouse.。
2、 语言基础知识不熟造成理解困难。
词汇量的欠缺,导致学生无法听懂录音内容。而词汇是搭建语言的基础,要想快速提高听力水平,听者必须有足够的词汇量。语法障碍导致学生理解速度跟不上听力材料的录音速度。在真实的交际中,往往会感到听比读难。其原因通常就在于听觉感知的速度不够快。在听有声材料的时候,听者不仅仅是辩音,同时也是对连贯语流进行同步,准确解意的过程,如果连贯的语法中出现陌生的音,就难以辨别其意
3、 综合理解障碍
听力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句子、篇章等的综合理解。如仅有语音、词汇、语法等等这些良好的基础而没有良好的听力技巧仍然很难提高综合理解能力。有的学生不善于抓关键词和掌握篇章大意,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单词单句上,结果导致听完听力内容一无所获现象。还有的同学遇到生词便停下来,苦思冥想,更有甚者每听一句便将其译成汉语自认为是懂了,殊不知这样的翻译过程影响了下文信息的输入,听到的是支离破碎的英语,即使翻译得再好也不能达到文章的综合理解。
4、 母语干扰影响听力的反应速度。
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言信息后,习惯用中文逐字逐句翻译出来,而不能直接将语言信息转化成一个情景或一幅画因而影响了反应速度,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卡尔马克思曾说过,学习语言,一定要融入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要受母语的干扰,有利于语言学习。
5、 文化差异对听力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英语的学生必须对英美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熟悉一些日常交际用语。不少农村中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听力理解时便产生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插入一些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给学生梳理、总结在不同情景中的日常用语。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消除学生在文化背景差异方面对听力理解的障碍。因此,学习一门语言还应了解相应的文化常识。
6、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听音时过于紧张或注意力不集中两个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对信息的输入会出现断层,这势必会影响听力的效果,过于紧张会使脑子出现短暂空白,这种状态下的听力理解也不能保证其连续性和正确性。在听力时要保障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般指做听力训练时,学生的心理要放松,但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习惯培养的问题,需要学生长期地、自觉地去意识,去调节,去控制,最后养成一个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条件发射。
三、提高听力理解效率的应对策略
1、认真教好音标,严格把好音标关
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语音、语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农村初中教师应认真抓好音标教学,使初中生人人都能通过音标关,教好音标,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引导及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加强语法训练,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学英语不讲语法,不记单词是不行的。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如分类记忆法,按拼音记忆单词,按结构记忆单词等。在听力训练过程中也要不失时机的将听到的生词或旧词的各种用法加以解释,说明。另外,教给同学们一些根据上下文猜词,挑出重点词,关键词的技巧,那就要日积月累,使学生们一定把基础打牢。对于语法学习,教师应将复杂、生硬的语法简单明了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得以掌握。
3、重视培养学生听力理解的技巧与良好的听的习惯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要教会学生听音前注意略读捕捉信息,即要快速浏览习题,捕捉一切从题面上得到的信息,听时要边听边记,强化记忆,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听句子回答问题时要把题干、问题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听对话和短文时,要抓主旨大意,切忌偏重两个词而忽视全文。听后要理顺关系,把握中心问题,要做到前后联系,迅速优化组合,从中找出说话者的思路及相关信息。同时要养成 良好的听力习惯。
4、重视日常教学的听力训练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是听力训练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有效的听力训练方法。要是加上必要的手势、表情、简笔画等,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会想办法去听懂老师的话;充分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材料,如录音带、同步听力练习册及目标测试中的听力练习等,要坚持随教学进行训练;同时教师应尽量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只有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他们才会 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
5、做好听后纠正工作
学生听一些简单内容问题不会很大,但对一些较灵活的、容易出错的题目我想老师应重听,也可让学生多听几遍,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切实做好听后纠正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听力。
6、重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农村学生很少外出,见识少,知识面窄,而英语教学的背景知识涉及面广,除了对课文中出现的背景知识教师要进行详细的介绍外,在课余时间,要鼓励学生多看其他书籍,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有意识的让他们去扩大知识面。
7、注意学生良好习惯心理素质的培养
保持良好的状态,自觉的养成好习惯,对于听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从听力训练的初始阶段就应强调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以重视,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上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听的兴趣,看到学生点滴的进步也要适时给予表扬。逐渐养成积极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四、提高听力教学的有效途径
听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能力,它与说、读、记、理解等方面的能力紧密联系。听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听力的策略也是多方面的。
(一)精听、泛听有机结合
训练听力的主要途径是平时的泛听。泛听渠道很多,但作为农村学生,应侧重于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英语交流,配套课本的英语磁带训练,积极参加校园内举办的各种英语活动;对于面临中考的考生,精听与中考题型一致的听力训练,既能锻炼听力,又能培养技巧。精听应运用于判断所听内容具体细节的听力活动;泛听应运用于判断所听内容主旨大意的听力活动。
(二)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完美统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听力训练也应在交际活动中实施。听力的重要性尤为关键,教师会规定时间对规定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方文化。在专项训练时,常伴有干扰音,这样的高难度训练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和捕捉信息能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可以让其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地选择相关的材料进行个别训练或分散训练。要充分利用手头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和设备,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外听力训练,并且分散训练的题材要尽量广泛。
(三)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听力理解是一种多项能力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听力训练不可能只是听,会听首先必须会读,语音不准的学生是难以听懂别人说话的。听力强调的是听懂,“懂”就是“理解”,而“理解”与“阅读能力”有关。可以说读是听的基础,只有多开口读,才能形成语感、领悟词、句、篇间的逻辑关系。写作训练与听力也有直接的联系,可以巩固和提高已学的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语感,从而更深入理解和记忆语言现象。只有听说读写四种训练并举,英语运用能力才会全面发展,英语听力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总之,农村初中英语听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农村学生营造英语听力学习的氛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英语基本功》
云南省高中(中专 )《英语招生考试说明》
论文作者:洪丽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听力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农村论文; 英语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