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中病句类试题的归类和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句论文,试题论文,高考试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的表达,通常都以句子作为基本单位,把每个句子写通、写好,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所以用判断句子正误或修改病句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是科学的也是适当的。据此,笔者将十几年高考试卷中病句类试题,撮要作了一些归类、整理和辨析,这对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都将大有裨益。
一、成分残缺
一个句子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结构必须完整;否则,就不能完整、明确地表达意思。这里所说的残缺是指主要成分或者说必需成分的残缺。
(一)缺主语
例①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1992年题)
例②粮库主任的失职,使四十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1980年题)
以上两例均属缺主语:例①是滥用介词。“这种浪费人才现象”应是句子表述对象,但由于滥用介词“对于”,使“对于……现象”成为状语,反而缺少主语。例②是不恰当的承前省。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上级领导”,第三个分句“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的主语显然不能承前省。应在“赔偿”前加上“让他”或“令他”。
(二)缺谓语
例③三张小方桌并在一起,作为会议桌,接待客人和开会之用。(1978年试题)
例③的主语是“小方桌”,显然不能“接待客人”,所以应在“接待客人”前加上谓语“供”,构成“供……之用”的动宾结构式。
二、成分不配搭
句子内部的各种结构关系不协调,可以是不同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指句子成分内部的结构关系的不协调。
例④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该给以严厉打击。
(1993年题)
例⑤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1993年6省题)
例④“伪劣产品”虽然不是“仿造”,只能“制造”“生产”,如果一定要说“仿造”的话,也只能“仿造”“名优产品”。
例⑤宾语“场所”前有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定语,其中“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这个定语的动宾配搭不当,“文化站”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
三、词序不当
词序是汉语组词成句的重要手段,词序安排不同,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也可能组不成句子,或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
例⑥考试开始后,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
(1992年三南题)
例⑦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1994年题)
以上两例都有语序不当的地方。例⑥“陆续”应该修饰“有人交卷”的情景而不是修饰“交卷”。例⑦“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应当互换一下,这样“详细的规定”才和“政策上”对应,而“深刻的说明”则和“理论上”对应。
四、杂糅(结构混乱)
杂糅多指在两种正确的表达方式之间举棋不定,结果把两种方式硬凑在一起,反而造成结构混乱,使人费解以至误解。
例⑧由于人体内钾钠等化学物质能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的可能,所以一般金属材料、塑料都不适宜植入人体。
(1978年题)
例⑨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1993年题)
以上两例就是两种正确表达方式硬凑形成的杂糅。例⑧是“能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和“有使金属材料腐蚀生锈、塑料老化的可能”两种形式的杂糅。例⑨这种结构混乱的句子更会产生歧义。正确的表述只能是“为了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或“为了这类事故的不再发生”。
五、重复累赘
在一个句子中,用了多余的词语或成分,致使语言芜杂拖沓,叫做重复累赘。
例⑩应聘的外国专家的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而不低于试用期的工资。
(1983年题)
例(11)他学习十分刻苦,总是凌晨早起,深夜晚睡,孜孜不倦地学习。
(1978年题)
例⑩“不低于试用期工资”和“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同义,应该删去。例(11)在“起”前已有“凌晨”修饰,再加上“早”就显得多余重复;同理,“睡”前再加上“晚”修饰,也是多余的,应分别删去“早”“晚”,改为“就”“才”。
六、词性不当或不辨词义
忽视了词的词类特点和自己的特性,将这一类词用为另一类词,使句子表义不明或使句子不通,为词性误用;所选用的词语不能恰当地、确切地表情达意,则是不辨词义。
例(12)每次查房、会诊之后,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怎样处置特殊病例。
(1993年题)
例(13)我们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1年三南题)
例(12)“写”的后面的补语由三个词组成,除了“条理”以外均为形容词,“条理”作为名词不能作补语,当然不能和“完整”、“清晰”等形容词并列起来。例(13)错误地把动词“使”用成了介词“把”。
例(14)这次日晕发生在去年10月22日,据连续观察记载,那天上午八时以后,金项上空出现了环绕太阳的晕圈,后来逐步形成了两个相交的椭圆。
(1991年题)
例(15)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要硬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1993年题)
例(16)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1994年题)
例(17)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1994年题)
以上各句均因不明词义而造成用词不当。例(14)把“逐渐”(渐渐地)和“逐步”(一步一步地)混同起来。例(15)“差强人意”作“还算能使人满意”讲,按句意这里应用“强人所难”一词来表达。例(16)“岁月”泛指时光,不能用一个数字来修饰。例(17)中“染指”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感情色彩显然不对。
七、指代不清
恰当地用指示代词来指代相关对象、内容,可以使语言表达清晰明确,简洁利索。但指代不清(或不确)往往造成语意含糊,或产生歧义。
例(18)对偶尔失足的青少年,应耐心教育,热情帮助,而不要歧视他们。这不利于他们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对于他们的教育工作。
(1980年题)
例(19)杨辉返校后,对抢救落水儿童的事只字未提,直到一封感谢信送到校长室,这件好人好事才为大多数人知晓。
(1991年三南题)
例(18)的“这”理应指代前面“正确对待失足青少年”之意,但句中的“这”实际上只指代了“歧视他们”的意思,和所应指代的意思恰恰相反。例(19)据句意,抢救落水儿童”的应是杨辉,因为没指明是“自己”抢救,所以“这件”既可指代“杨辉枪救落水儿童”,也可指代“杨辉目睹抢救落水儿童的事。”
八、修饰不当
指对句子主要成分不准确、不恰当的修饰。
例(20)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1993年六省题)
例(21)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一个高耸的土山,这便是被顶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墓。
(1983年题)
例(22)过去,我们曾不加分析地批判了他在文艺创作上的某些观点,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批判是失之偏颇和慎重的。
(1980年题)
例(20)修饰的词和中心词不配搭,“50万朵”只能修饰“花”,不可修饰“花粉”。例(21)由于苟简造成修饰关系不明,“被项羽尊称为亚父”显然只能修饰限制“范增”,但由于“范增”和“墓”之间缺少必要的结构助词“的”,“被项羽尊称为亚父”似乎成了“范增墓”的修饰语。例(22)是缺少必要的修饰,据句意,是否定这种批判的,说当时的批判是“失之偏颇”和“慎重”的,结论自相矛盾,所以,应在“慎重”前加修饰词“不够”或“欠”。
九、错用关联词
关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在组词成句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错用关联词包括滥用、误用、不对应和错置等情况。
例(23)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到顶峰。
(1993年题)
例(24)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1992年题)
例(25)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难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1980年题)
例(26)有些炎症,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
(1978年题)
例(23)是个转折关系复句,应该将“不管”改为“尽管”,和后面的“仍然”呼应。例(24)“无论”要用在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成分前,所以“干部和群众”,应改为“干部或群众”。例(25)则是关联词用错,“否则”本身在这里即含有“不刻苦学习”的意思;要保留“不学习“,就应该改为“如果”,和后面的意思构成假设关系。例(26)是关联词位置有误,它表述的对象只有一个——中药,表递进的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后。
十、逻辑错误
语言运用中的逻辑错误主要指概念不清、判断不当,推理不合逻辑。前两种错误,较为常见。
(一)概念不准确
例(27)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重视。
(1979年题)
例(28)据了解,有的党组织至今仍不敢发展那些本人表现很好只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党员,怕人说:“阶级路线不清。”
(1980年题)
例(27)中“文教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是种属概念,不可并列。例(28)没有发展入党的人不能称作“党员”,应改“党员”为“人(或同志)入党”。
(二)判断不恰当
例(29)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1991年三南题)
例(30)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1993年六省市题)
例(31)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1994年题)
以上几例属判断上的问题,例(29)颠倒了主客体,应该是“青年人对……名字陌生”。例(30)主词包含“能”“否”两方面,宾词也应该包含“能”“否”两方面,所以应删去“要”,改为“能否”。例(31)“忌”本身含“不适宜而避免”之意,再加上“不可”两次否定,应忌讳的东西反而肯定了。表意和原意恰恰相反。
语言表达中的毛病多种多样,语言不符合习惯,不连贯,不得体,表意不准而产生歧义等等,都需在教学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