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对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问我院收治的100例择期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我院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术,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单纯的全身麻醉术。麻醉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实施麻醉前(即患者入室10分钟后)、实施麻醉插管后、手术切开后、术后(即拔管15分钟后)四个时间点的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同时监测两组患者使用芬太尼等麻醉药物的量及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几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动脉压、心率及麻醉药物的用药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其术后清醒的时问短于对照组的患者,其术后清醒质量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几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不仅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还能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其恢复效果。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直肠癌根治术;麻醉效果
硬膜外麻复合全麻是临床上的常用麻醉方法,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硬膜外麻的有点在于镇痛完善,同时麻醉时间以及平面容易控制,能够发挥理想的肌松效果,术后止痛效果显著,有利于消除患者疼痛导致的不良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1]。此外手术过程当中出现的牵拉反应,也能够借助于全身麻醉得到抑制。硬膜外麻复合全麻有利于降低全麻用药量,减轻患者的应急反应。我院在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当中应用硬膜外麻复合全麻,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择期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这10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况:术前均无精神病史及药物过敏史;均未在48h内使用过阿片类药物;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其心、肝、脾、肾功能及血压均正常,无心脏病及糖尿病史。在这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5例,他们的年龄在34 ~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其ASA评分在Ⅰ~Ⅱ级之间;其体重在45~78公斤之间。我们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SA评分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20min肌肉注射1.0mg的阿托品以及0.2g的苯巴比妥钠,如果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需要在诱导前静脉注射0.5mg的长托宁替代阿托品。在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我院为其开放静脉输液通道,并使用飞利浦多功能检测仪监测其心电信号(HR)、脉率 (PR)、血压 (NIBP)、体温 (TEMP)、血氧饱和度 (SPO2)及呼吸频率 (RESP)。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使用全身麻醉,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2mg/kg、依托咪酯0.2mg/kg、盐酸芬太尼约2μg/kg以及维库溴铵0.2kg。气管插管之后进行机械通气,静脉泵入5mg/kg的丙泊酚。术中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给予3m到次的维库溴铵以及0.05mg/次的盐酸芬太尼,从而维持麻醉效果。结合患者的失血量补充血液观察组患者予以硬膜外麻复合全麻,患者取侧卧位,垂直进针在T11以及T12的间隙,置人3cm的硬膜外导管。确定未发生腰麻征象之后注人1.5%利多卡因5ml。20min检查患者的麻醉平面,如果麻醉平面满意进行全麻诱导,具体方法同对照组患者相同[2]。
1.3观察指标
在手术过程中,我院使用多功能检测仪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电信号(HR)、脉率(PR)、血压(NIBP)、体温(TEM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ESP),记录患者在实施麻醉前(即患者入室10分钟后)、实施麻醉插管后、手术切开后、术后(即拔管15分钟后)四个时间点的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记录其完全清醒的时间(即恢复意识、能听到声音后,有睁眼回应,能准确回应简单的指令),拔管的时间及清醒的质量;记录其所使用的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等麻醉药物的用量;记录术后24h进行回访时,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文设计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本次研究中相关的计数治疗采用n及%表示,且用t值进行检验。P<0.05则不具有可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进入手术室后10Min(麻醉前)、进行麻醉插管后、手术切开后、拔管后15分钟四个时间点上,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及心跳加快速度较对照组低,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药物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的患者,其清醒质量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神经功能异常的现象,其在血压降低、心跳过缓、早搏发生率及胃肠道恢复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下表1、2:
表1 两组患者术中使用麻醉药及肌松药量的比较
3讨论
目前,全身麻醉是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时最主要的麻醉方式。该麻醉方式是利用药物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的抑制,从而使其意识、感觉及反射逐渐消失,使其骨骼肌松弛或部分松弛。这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其可能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另外,由于进行全身麻醉时所用的麻醉药量较大,也可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据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对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不仅可降低其身体的应激反应,还可减少其麻醉药的用量,进而提升其术后恢复效果。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肌肉松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药
物用量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因而也减少了麻醉药物所带来的病理生理反应[3]。比如在进行麻醉诱导的过程中若使用咪达唑仑类药物,可能会轻微抑制患者的血液流动,同时注入异丙酚等药物还可对其心肌和血管扩张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加之手术的机械性刺激很容易使患者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变化,即使其血压突然升高,心跳骤然加速等。在这种情况下,若处理不及时,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而采用复合型的麻醉方式可弥补两种麻醉方式本身的不足,从而产生更好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对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不仅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还能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其恢复效果。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印武,熊桂林,李国辉,等.二氧化碳气腹对不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2015,31(11):13-14.
[2]付斌,赵宏.二氧化碳气腹对直肠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22(8):10-11.
[3]刘青,龙赘,孙念绪.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TME手术92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6,39(11):14-15.
论文作者:王海宾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1
标签:患者论文; 直肠癌论文; 术后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手术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