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讨论的理性控制_学习小组论文

生物课堂讨论的理性控制_学习小组论文

生物学课堂讨论的理性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课堂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提倡课堂应焕发生命活力,而课堂讨论就是让课堂活起来的有效方式之一。笔者认为对课堂讨论做一些理性的调控,可以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讨论内容的理性调控

以前,我们习惯于上课满堂灌,学生只有认真听、认真记的份儿。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个性。

现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已成为改革的“亮点”。在听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往往有意识地安排几分钟课堂讨论,但由于讨论的问题不是精心设计的,讨论内容的组织有点随心所欲,学生的兴趣不大或由于讨论内容过于简单而导致学生不用讨论就已得出结论。这不能称为真正的讨论。例如,某教师执教“流动的组织——血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在讲解“血细胞”时,要求学生分小组对比讨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依据七年级学生的生物学水平和思考能力,这样的问题无需讨论,学生独立思考一下,就能回答出来,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答案。

因而要理性调控课堂的讨论,就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课堂讨论一般是通过教师设问来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因此,教师的设问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问题出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文本,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能力,做到难易适度。

应该指出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有相当部分的资料分析,这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去随机发现问题。讨论题目既要有一定价值,又要能使学生接受。这都需要教师在选择课堂讨论题目时统筹考虑。

二、对讨论方式的理性调控

讨论的方式分为三种:小组分散式讨论、班级集中式讨论、课堂讨论式讨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课堂讨论式讨论,即教师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或遇到容易争议的问题,由教师提出来,大家即席发表意见来进行讨论的方式。课改以来,我们除了采用课堂讨论式讨论,还更多地采用小组分散式讨论,即划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比较适合讨论中心议题多、难度较小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的结果时,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则做“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讨论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合作小组的学习,提高讨论的实效。

具体操作是在组建学习讨论小组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前后两座四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都应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有个性的、能说明小组团结向上的名字,提出一句本小组的努力口号,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教师应要求小组的成员在讨论中相互支持与协助。每个成员依照分配的角色互相依赖,互相分工合作,最后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互赖关系包括:1.目标互赖;大家努力追求共同目标,完成讨论任务;2。资源互赖:大家分享学习材料、资源或信息;3.角色互赖:分配成员担任不同角色,例如,记录员、组长、数据员、发言人等。

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的座位相对固定,小组成员相对固定,所以学生在小组中应轮流承担不同角色,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要给予观察、评价、回馈并适时地提供协助,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使每一个人在小组中都感受到自己和其他组员认真学习的重要性,以尽到学习的责任。同时教师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奖励小组的表现,促进小组凝聚力的形成与持续,以增进合作关系,提高讨论实效。

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血液循环时,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围绕课文中给出的观察与思考这个栏目来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启发,看懂图、读懂图,进而初步完成讨论这个内容,达到初步理解血液循环这部分的内容。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汇报,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评与鼓励,并给各小组打分,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讨论。对合作小组的每次发言,笔者都让学生简单记录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课后,收上来汇总,记录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

无论选择哪种学习讨论小组,目的都只有一个: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之前,一定要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特别是不要怕说错,要形成“畅所欲言、言无不尽”的讨论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讨论气氛。另外,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三、对讨论反馈的理性调控

一般来讲,教师组织时,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应该作出及时反馈。而讨论结束时应让学生说说他们讨论的结论和仍存在的疑惑。小组选派代表讲述本组讨论的情况和结果,也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一种形式。但出现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作为旁观者甚至退出课堂的也有。表面看来,学生主体的地位是完全确立了,但这样的讨论往往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学生的讨论看似激烈但没有思想的碰撞与理性的提高,表达的不是经过自己思考的想法,甚至有时会脱离主题。

以上的现象不但发挥不了讨论的教学功效,而且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浪费了教学时间。

为此,每次组织讨论之前,教师都应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思考、在倾听中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强调学生对待不同观点时,要学会思考而不是专挑毛病;强调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要分工协作,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小组讨论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作为一位观察者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观察合作小组的学生是否有交流,是否有争论;小组是否达成统一的认识,是否拓宽了思路;对一些选择沉默、没参与讨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暗示或帮助。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有时各小组都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给予一些必要的解答。例如,执教“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这节课时,笔者在巡视学生讨论中,有学生问到“‘香港脚’是不是由病毒引起?”我反问他们组上的同学:“你们当中有人知道吗?”有个学生说:“好像是脚癣,是由一种菌引起的。”我告诉他们:“他说得基本正确,‘香港脚’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以后我们会学习到这部分内容。”

在讨论结束时,作为一位评价者,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与汇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然教师还应是一位引导者,在学生思路穷尽时,切不可将问题的答案全盘托出,打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而要让学生在层层设问的过程中,逐步找到正确的答案。还有,教师应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因为有时我们还会遇到,学生在小组讨论汇报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发言,而不大注重通过相互交流提高自己,这时教师要能应用一两句话点评,及时给予肯定,或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思想碰撞,或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互相学习。

标签:;  ;  

生物课堂讨论的理性控制_学习小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