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06)09 —0018—03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必须与时俱进,在观念、内容、方式、机制等各个方面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确处理知性教育与人格塑造、现实性与虚拟性、主导性与多样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等问题,保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知性教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高校中的其他课程一样,都具有知性教育的功能,但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常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理论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思想性,忽视了其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种是过于偏重思想教育,忽视了课程的理论性,这种无知识载体的教育极容易流入空洞的说教。忽略了知性教育中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要依赖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人格教育,是针对个体的身心特征,在需要、动机、态度、理想、价值观等方面所实施的指导和教育。实行人格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置社会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从而实现自我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人格塑造提供宽厚的思想基础。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有助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道德观,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的知行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先把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个人意识、个人需要,然后再由受教育者将内在的个人意识、个人需要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培养人的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精神生产的内涵主要有思维方式、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科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与改造世界;综合能力是指善于批判地吸收以往精神产品中的优秀成分并加以综合;创造力指在一定的智力和知识基础上,在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产生独特精神产品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以其特有的优势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特点来丰富人的情感思想,消除人的心理障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以更多选择和创造机会的人生哲学,它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格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二、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关系
作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而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1]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网络文化的本质,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发生影响的机制和效果,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经验、知识背景不同,会在网络上选择不同的信息,即使选择相同的网络信息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即使接受了信息,又存在不同的接受程度,有人只是接受信息,有人在接受信息的前提下,态度可能会发生改变,如顺从、认同或内化,还有人因为接受了信息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而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载体不同,但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促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虚拟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但是这种虚拟并没有完全彻底地超越、脱离现实,它只是对现实生活本身进行加工、处理,甚至重新解构或建构后,形成的对现实生活本身直接、间接折射或变相的反映。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占据支配和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况;第二,人们在网络社会虚拟的环境中形成的价值判断,仍然要在现实实践中加以检验,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并不能代替现实世界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实践的检验依然是最后的决定因素。但是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我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现实性和虚拟性相一致的原则。首先,在观念上要认识并且重视虚拟空间的存在,看到虚拟空间种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力量,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对高校介入网络虚拟空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其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在模式、方法、载体、过程、管理等方面都要注意贯彻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方针原则,一方面我们不能舍弃现实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单纯依靠网络;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分迷信网络,迷信虚拟技术,也要从现实性出发,解决大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
三、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二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社会思潮与各种文化;三是用正确的价值观主导经济与业务工作。[2] 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区别于单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教育形态。它除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之外,还要继承、借鉴古代和国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保证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发展;除了坚持先进性教育目标之外,还要针对不同实际的人群,按照不同层次要求进行教育与引导。因此,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内容和方法具有多样性的教育,比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的“一律化”,更符合社会实际和人们的需要。实际上,社会越是多样化、复杂化,就越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保障功能。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处理好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防止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倾向,又要防止和克服“一刀切”的倾向,做到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高校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时又要尊重、保护和引导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内那些有积极意义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研究和借鉴其中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内容为我所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内容上,要区分层次,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群体、不同个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要,有的放矢,做到教育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既要吸取过去只讲主导性,排斥多样性的教训,也要防止只讲多样性,忽视主导性的倾向,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主导性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在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主导性。
四、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原则是首要原则,这是由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这种政治教化功能也是任何统治阶级都高度重视的。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深化和政治认同,逐步培养大学生明确的政治意识、政治原则及政治敏感性等,亦即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其学术性的认识,甚至将其误解为单纯的政治说教,这就亟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由于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思维能力,所以课程重点应放在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上。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P9) 理论的彻底性,在于理论直面实践和解释现实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取决于其科学性和价值合理性,取决于其与时俱进的品格,取决于其学理的严谨和学术的底蕴。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是思想品德教育,既要动之以情,更要晓之以理,如果只告诉学生“是什么”,而说不清楚“为什么”,就会减弱理论的说服力,降低课程的含金量,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变得枯燥乏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科学性,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信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性原则是方向,学术性原则是内核,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割。政治性原则必须通过学术性原则体现出来,学术性原则也必须以实现政治性目的为旨归。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辩证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能只顾及政治性原则,而排斥学术性原则;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强调学术性原则,而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坚持政治性又要具有学术性,只有在坚持政治性原则中渗透学术性,在弘扬学术性原则中贯穿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目标。
五、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们党积累了很多经验,如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德育为首”的思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这些经验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宝贵的思想精神资源,不能轻易放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生事物总是在对现实的扬弃中发展前进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注入新鲜的内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有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要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观念上主动适应时代环境特点,思维方式要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务虚变为务实,由滞后变为超前。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应充分重视与大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使其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中发展进步。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拓展。经济全球化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如全球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赋予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如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要改进。教育方法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偏重灌输转向注重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项具体教育中,渗透到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创新。机制创新可围绕启动机制、调控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来进行。在启动机制上,要针对少数地区和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严格的教育责任制。在评估机制上,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在保障机制上,要有健全的领导体制、得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完备的经费物质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变化,认真分析和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矛盾,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