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过度集中的信息经济学分析_逆向选择论文

信贷过度集中的信息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论文,经济学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相关文献的简述与评论

Stiglitz和Weiss(1981)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建立了S-W模型,证明了信息不对称下利率的提高所导致的逆向选择是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之后Whette(1983)在此基础上证明了抵押品也可能成为信贷配给的原因,但增加了前提条件:借款人是风险中性的。

Hulmut Bester(1985)提出,如果银行提出同时决定贷款的利率和所需的抵押品价值的一组合同:或是利率较高,但是抵押品较小;或是利率较低,但是抵押品价值较大。那么将产生分离均衡,信贷配给不会发生。强调的是利率和抵押品价值的同时确定可以成为企业风险水平的甄别机制,能满足激励相容。

Williamson(1987)讨论了道德风险的产生,导致银行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最终会随利率上升而下降。这里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对贷款的具体运用,银行需要监督成本才能了解,企业有可能把贷款用在其他高风险项目上。

Diamond(1989)分析了信誉机制的形成和逐步演化内在于借贷市场。由于借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银行将利率条件作为诱洱使企业选择长期性“好”项目的手段。当企业通过声誉而获得的未来额外利益的贴现值足够大时,企业就会选择风险较低的长期性项目。

在Diamond的基础上Martinelli(1997)也研究了声誉机制,银行常常将信贷量的约束作为解决企业道德风险的一种手段。企业选择长期好项目将得到银行的支持,银行将给予信贷优惠,最终银行会完全解除对企业的信贷配给。

在研究信贷配给和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王霄和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2003)一文建立了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认为在信贷配给中被剔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的中小企业和部分高风险企业。

林毅夫和李永军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2001)中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认为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信贷过度集中的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主要建立在Stiglitz和Weiss(1981)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的S-W模型之上。为了作更加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银行对企业进行了简单分类。由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区分各个企业贷款项目的好坏。这时,银行可能依赖某些简单、容易获取且与贷款归还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对企业进行分类,而不是关注贷款项目的好坏。银行简单地把企业分为了两类: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两类企业的差别在于当项目失败时企业归还贷款的能力。大型企业由于规模大,企业资产多,财务状况稳定等,往往有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当贷款项目失败时,有较强的能力归还贷款;相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也不多,经营易受环境左右,财务状况不稳定,风险抵抗能力差,一旦贷款项目失败,归还贷款的能力比较弱。

模型基本假定:

(1)存在两类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银行把企业分成这两类,并区别对待,企业清楚自己被银行分在哪一类。银行和企业都认为第1类企业在项目失败时,仍然能以α1的概率还款;第2类企业当项目失败时仍然能以α2的概率还款,α1和α2是一个固定的值,且α1>α2。

(2)银行和企业都清楚αi值,并且在进行信贷决策时,考虑了αi,i=1,2。

(3)企业在项目失败后清楚自己能不能偿还贷款,但在借款时企业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在项目失败的情况下能不能偿还贷款。

(4)银行清楚企业贷款项目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样就保证了当项目成功时企业一定会归还贷款;R为项目成功时的收益,失败时收益为0,P为项目的成功率,B为贷款的大小,两类企业贷款大小一样,各个项目的期望收益一样,即PR是一个常数,大小为A;贷款项目的成功率P在(0,1)区间分布,密度函数为f(p),分布函数为F(p)。

(5)两类企业贷款项目的成功率的分布是一样的,这样便于我们讨论企业自身条件带来的贷款差异。银行仅仅清楚成功率的概率分布,企业清楚自己贷款项目的成功率。

1.企业预期逃废贷款率的形成

根据假定,企业在贷款时往往会预先考虑到了日后的归还。这里我们用企业和银行间的还款博弈分析企业预期贷款逃废率的形成,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导致企业即使能归还贷款也会逃废贷款。银企双方是理性的,并且银行也清楚企业还款时的机会主义行为。

贷款的本息为B(1+r);对不还款企业进行审查的成本为M;由于追查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为N(包括双方关系恶化、企业声誉的下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等)。

项目失败后企业能不能归还贷款,并不取决于企业自己的选择,而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例如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因此我们引入虚拟参与人“自然”。根据假设,自然选择的能归还贷款的企业概率为αi,不能归还贷款的企业概率为1-αi。

如果自然选择的企业不能还款,这类企业一定不会归还贷款,这时如果银行追查,企业就会面临危机,甚至破产,损失N;银行也无法追回贷款,银行损失M。

自然选择的能归还贷款的企业,面临归还还是不归还的选择。如果不归还,一旦银行进行追查,则企业将不仅被迫还款,还会和银行关系破裂,自己声誉受损,最终损失N,银行获得B(1+r)-M。但如果银行不追究,企业就成功地躲避了还款,获得B(1+r);如果企业归还,则银行不用再行动了,收益为B(1+r),企业收益为0。

显然银行会去追查有能力还款的企业,不去追查没有能力还贷款的企业。困难的是银行不知道企业是真的不能还款,还是故意逃废贷款,如果是故意的,则企业会从追究中得益,但如果企业是真的不能还款,则银行反而会得不偿失。

博弈树如下图1。

其中Ⅱ=B(1+r),括号中左边的表示企业的支付水平,右边的为银行的支付水平。我们假定Ⅱ-M要大于0,即如果银行知道企业是在故意逃废贷款,那么银行一定会追查。但对于没有归还贷款的企业,银行并不知道是不能归还还是故意逃废,因此这个博弈是动态不完美信息的博弈,银行有一个信息集包括两个决策结,即图1中①所示。

自然选择企业有能力归还的概率为αi,不能归还的概率为1-αi。银行和企业对这个先验概率的认为是一样的。下面我们讨论这个先验概率的大小对博弈结果的影响。

(1)面对不归还贷款的企业,银行应如何面对?

(2)当αi>β*,银行就有可能对没有归还贷款的企业进行追查了。

这时真的不能还款的企业比例为1-αi,另外在αi部分能还款的企业中如果有小于部分伪装,银行是不会追究的。那么最后真正没有还款的企业比例小于时,银行即使知道有些企业故意逃废贷款,但银行的最优行动还是不追查。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当银行面临多笔项目失败的贷款,银行明白其中有很多企业仍然有能力偿还贷款,但需要花费成本去区分,最终即使银行明白确实有一部分企业能还贷款,但没有还,银行也不会追究了。企业预计到这一点,就可能以一个概率去逃废贷款。但分析的时候是从一类企业上讲的,最终银行面临企业的不还款率小于(大于1时为1)银行不会追究。从单个企业来讲,我们要说明的是两类企业可能在借款前就预期到项目失败时能以一个不同的概率赖账。

2.银行和企业信贷决策

我们将利用上面得出的一些结论和不对称信息下逆向选择的产生原理(Stiglitz,Weiss,1981)说明为什么在信贷市场上银行往往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有明显的信贷差异,造成中小企业被银行进行信贷配给,而大型企业却是银行争夺的对象,有着过剩的信贷资源,容易走向超常投资。

在银行和企业的还款博弈分析中我们已经得出企业在借款之前认为自己可以在项目失败时以的可能性不用还款,即要以的概率还款。当αi越大时,企业必须还款的概率越大,说明大企业在项目失败时面临的还款压力大,还款的概率也就大。现实中银行认为大企业财力确实雄厚一点,万一项目失败后,大企业还款能力要强,所以银行会以更大的可能性去追回贷款。大企业预料到这一点,逃废贷款的概率就小。根据假定,αi对于两类企业是α1和α2,在下面的分析以αi代替,因为α1大于α2,所以α[,1]大于α[,2]。②

(1)企业的行为

则p*[,i]是r和α[,i]的函数:

一定小于零,所以当利率提高时,企业项目的临界成功概率会下降,这是利率增加的逆向选择的结果。另外由于α[,1]比α[,2]大,所以的绝对值要大于的绝对值,说明逆向选择对于大企业要更加严重,p*[,1]随利率增加下降得更快。

这里M小于零,所以有P*[,1]-P*[,2]和α[,1]-α[,2]异号,因为α[,1]大于α[,2],所以在每一利率下大企业都比小企业贷款项目的临界成功概率低。也说明利率对大企业的逆向选择有更加明显的作用,利率提高,使得不容易逃废贷款的大企业中低风险企业退出信贷市场,不愿意向银行借款。

对于银行,所有贷款项目的平均成功率为:p[,i]

显然小于零,说明利率的提高引起逆向选择,利率越高,申请项目的平均质量越差。在同一利率下[,1]小于[,2],表明大企业面对的还款压力更大,在项目失败时承担更多的责任,贷款时自身的约束更强,风险低的企业很容易退出信贷市场。

(2)银行的行为

银行的期望收益与利率、借款人项目成功率和借款人项目失败时的还款能力相关。利率的增加对银行的期望收益的影响不会是单调的,一方面利率增加可以直接增加银行的期望收益,但另一方面利率增加产生逆向选择,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加,导致银行的期望收益下降,具体的效应取决于两种作用的相对大小。

如果银行满足所有借款人的要求,那么银行的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为EK[,i](张维迎,1995):

那么:

当利率比较小的时候,特别当r趋于0时:p*[,i]趋于1,而趋于0,所以大于0,说明银行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线随r增加而上升。这时由于α[,1]大于α[,2],有,说明在利率比较小时银行给予大企业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随利率增加而增加得更快;两类企业的临界成功概率差别不大,这时[,1]和[,2]可以认为一样大,但α[,1]大于α[,2],所以EK[,1]比EK[,2]大,说明利率比较小时贷给大企业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要大于贷给小企业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

当利率增大时,根据EK[,i],一方面利率增加可以直接增加银行的期望收益;另一方面通过逆向选择效应,利率增加导致[,i]下降,贷款风险增加,间接地减少了银行期望收益。从可知,只要最后足够大,那么将会小于0,即单位贷款的收益反而会随利率增大而下降;从企业行为分析中我们得知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的逆向选择更加明显,利率增加带来的风险增加引起的负面风险效应会更快地大于正面收入效应,所以大企业的期望收益线先达到顶点。

最终对于二类企业的单位贷款期望收益线大概如S1(r)和S2(r)所示。由于两类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额度都是B,可以认为两类企业有着相同的贷款需求D,D依赖于贷款的利率。银行信贷的供给S依赖于银行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EK[,i],EK[,i]越大,则S越大(张维迎,1995)。根据EK[,i]与r的关系,我们把S转化为r的函数,这时我们就可以得到基于r的信贷需求和供给曲线,如图2所示。③

企业信贷需求曲线D(r)和银行对两类企业信贷的供给曲线的相对位置如上图所示,那么大企业往往接受了过多的贷款,易过度投资,而小企业却由于得不到贷款而投资不足。其中B点为D(r)曲线与S1(r)曲线交点,A为EK[,2](r)=EK[,1](r[,2]*)决定的利率r[,3]*对应在需求曲线上的点。

整个银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大企业,均衡利率为r[,1]*,对于小企业利率为r[,2]*,m[,1]和m[,2]分别为对两类企业的均衡信贷大小。这时银行对小企业进行了信贷配给,而对大企业刚好达到供需均衡。但如果整个银行业由几家银行组成,相互竞争,那么均衡位置就会发生变化,可以推出对于大企业的信贷将会移至AB段的D(r)曲线上,大企业将会得到更多的贷款,小企业有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信贷配给。

假设银行业由两家银行组成,二者可贷资金共m[,1]+m[,2],因而对于两类企业的贷款必须由两家银行共同完成。这时银行之间竞争,特别是恶性竞争,两家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来争夺客户。从银行对两类企业贷款的期望收益曲线可知,给予大企业的贷款比给予小企业的贷款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期望收益,所以银行都希望把自己的资金贷给大企业,B点将不再是大企业的均衡点。分析B点,每家银行都可能在另外一家银行不改变贷款投向时,把自己的资金从小企业转向大企业而获益,例如把一单位资金从小企业转向大企业,那么损失EK[,2](r[,2]*),同时对于大企业的信贷利率会降低为r,会使银行原有贷款收益损失,令为W,但银行可以从这一单位贷款取得EK[,1](r),只要EK[,1](r)-EK[,2](r[,2]*)-w>0,则银行就会不断地把贷款从小企业转向大企业。如果一家银行转移,另一家银行不转移,那么不转移的一家就会损失,这时两家银行存在着囚徒困境,不论对方是否转移,自己的最优策略都是转移。

最后形成的均衡是:对于大企业的均衡点在需求曲线D(r)上的AB之间,而对于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为r[,2]*,贷款量将少于m[,2]。这时小企业显然受到了信贷配给,而且比银行业作为整体时受到的信贷配给更加严重;大企业得到的贷款比市场出清时得到的贷款更多,利率更低。最终大型企业,将可能投资过度;中小型企业,却投资不足。

三、结论与政策措施

当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很严重,致使银行无法清楚企业信贷项目的风险,这时银行会严重依赖企业的规模、财务状况等指导信贷决策。考虑企业自身的策略性行为和银行之间恶性竞争对信贷集中的影响,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财务状况,企业资产多少等不同,导致银行对这两类企业的贷款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在αi越大则银行收回贷款的概率越大,所以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2)企业的逃废贷款行为致使这种由企业规模和资产状况引起的贷款差异更加的明显。逃废贷款是企业的策略性行为,是和银行博弈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企业不还款的概率从1-αi增加为,αi越大,这种增加更大。所以小企业逃废贷款的行为更加严重,导致银行不愿意给小企业贷款,宁愿把贷款给予更有保障的大企业,因此使得信贷集中更加明显。(3)银行之间的竞争,特别是银行之间通过降低利率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信贷的集中。这表现在银行和银行之间的博弈,银行对大企业的争夺,争相给大企业贷款,导致信贷过度集中在大企业,大企业也可能因此过度投资。

要缓解我国信贷过度集中,合理分配信贷资金,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加以注意:(1)政府应该扶持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机构,对于经过评审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担保;政府对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给予扶持,弥补其自身条件的劣势。(2)加强全国企业信誉系统的建立,企业的违约行为将被切实地记录下来。全国企业信誉系统的建立增加了企业逃废贷款的机会成本,可以减少企业逃废贷款的行为。(3)引导和规范银行业竞争秩序。从而使银行从囚徒困境中走出来,更加理性地分配信贷资源。

注释:

①见《中国金融统计年鉴》603页。

②2003年12月对北京(中关村)浙江(温州台州)广州(东莞),陕西(西安)山东(威海)五个样板地区850户中小企业融资状况,75家金融机构75家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状况的专题调研,其中中小企业形成的不良资产比例平均达到63.93%,而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却主要集中在大企业,所以a1大于a2符合实际的。

③参考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568页。

标签:;  ;  ;  ;  ;  ;  ;  ;  ;  ;  

信用过度集中的信息经济学分析_逆向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