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面向”的现代教育核心是培养“公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教育论文,公民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是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年后,这句话被收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了一句流行全国的教育口号。
“文革”刚刚结束的那一段时期,思想界空前活跃,当时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思考中国的未来之路。大家得到共识的一点是,要振兴民族先要振兴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思想的载体和人才储备库。邓小平在这个时候为景山学校题词,是顺应时势。“三个面向”所讲的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正是当时追求解放,挣脱束缚,睁眼看世界的人心所向。提倡开放、求真、进取、创新,反对陈腐、僵化、落后。这不仅仅是一句教育口号,更是思想观念转型的标志。
不久前去世的吕型伟先生,在当时就敏锐地意识到,“三个面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教改重要的风向标。他亲自主持召开了“三个面向”的系列讨论会,阐述“三个面向”的内涵与意义。但前行的道路并不是那么顺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很多事情。一方面,由于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忧虑,导致思想不得不又一次噤声,教育陷入了教条、专制和僵化的泥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副作用,使教育渐渐从政治的桎梏落入了功利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深渊。在一个人工智能已经愈加完善的时代,一个工具化的人又怎么能面向现代化?学生需要理想,我们却有意无意地教他们用一种功利的心态面对学习。没有理想、不会仰望星空的人,又怎能面对未来?
当年的“三个面向”代表的那种理想精神,没有过时,但需要再认识!
面向世界绝不代表抛弃自身
我们不妨参照“三个面向”的标准来看今天的现实,看看我们走了哪些弯路,存在哪些问题。
说到“面向世界”,似乎我们现在已经够“开放”,什么都讲究“与国际接轨”,学英语学到“疯狂”的程度。然而,这些热闹的表面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面向世界”。
首先,引进的“活水”量少质劣,限制太多。本来在信息时代,教育早已不仅限于课堂,可以说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几乎等同于他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如果我们整个国家都不能坦然地向世界打开,那我们的教育又怎么谈得上面向世界?其实,教育和其他许多领域一样,有普适的、共通的东西。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有人一味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却忽略了人性中共通的价值,把人类共同的东西看做是西方的专利而加以拒绝,实行抵制。
当前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被阻断了。一方面是专制主义残余的阻断,有些人看待西方事物的传播依旧是用排斥的、敌意的目光。引进西方经典的热情还不如上世纪80年代那个思想刚刚脱离樊笼的时期。另一个被阻断的原因就是功利主义的泛滥。以电视为例,功利主义泛滥的一个后果便是荧屏上低俗文化的泛滥。一切都成了娱乐化。什么内容最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什么内容最能够制造话题,什么就在电视上受到热捧。而真正有思想、有内涵,能够给人以心灵启迪的节目,由于无法为运营商们提供巨额的利润而被弃之若敝履。在电视上这些大行其道的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尤其恶劣,这不仅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充斥着低级和浮躁的追求,而且使他们很少再能静下心来接受完善的教育。
另外,即使是真正的引进,也往往是不分良莠的盲目照搬照套,而这恰恰是见识鄙陋的表现。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标准化试题,成为如今阅读理解题的滥觞。这样的阅读理解题一直是语文高考卷中的痼疾,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抽走了文章的血肉和灵魂,陷入纯粹的答题技巧。本来,这类测试题多用于非母语的考试,考验学生对文本浅层次的习得。如今,世界上对这种标准化的试题也在反思,大多已经取消。发达国家的母语教学,反而比我们“传统”得多,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架子,其中心就是“读书”。学生花一个学期的时间,读几部经典著作,便可以参加考试。无须钻研什么分析文章的“答题技巧”。而我们却不加区分地照搬,不但没有把教育“搞活”,反而更加僵化了。
再次,交流的质和深度也是欠缺的。三十年来,眼见学生的“出国热”越来越升温,越来越趋向低龄化,甚至小到初中就开始计划出国“留学”。这样的“热情”是不是一件好事?是不是说明我们已经“面向世界”了?答案是否定的。我并非一概反对出国。出国是不是有收获,因情因人而异。而人格的塑造,母语文化的掌握,恰恰应该是在国内完成的。
今天,世界上任何新的发现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比信息更重要的是懂得学习、辨别和思考这些信息的头脑。中国传统经典《中庸》总结得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西方思想的精髓,恰恰是提供了一套更具体的审问、慎思和明辨的方法,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我们学习西方,应该学会他们研究的方法,不是照搬某个具体的结论,更不是盲从哪一个权威。
上世纪初,中国也曾有一阵留学热,一批学生学成回国后,改变了中国。比如胡适留学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他的所学,至今还影响着中国的思想界、教育界。后来他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这两个人使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这才是真正的“面向世界”。
今天时代进步了,信息发达了,然而求学者吸取知识的能力却变弱了。我们懒于变化,有的只是在陈腐的内容上贴一个时髦的洋标签,或者把深刻复杂的思想碎片化,拿来装点一些僵化的东西。更有些所谓留学生,就像方鸿渐,只是去混张文凭,“镀金”而已。
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向世界”,我们只会在表面的交流中与世界第一流水平的教育相差越来越远。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学到我们需要从西方学习的东西。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方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估,都可以在参考西方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后发现我们还存在的不足,从而完善之。
在教法上,问题同样严重。科技水平提高带来的教学工具的更新与丰富,本来应当是教育现代化的助力,而现在却异化成了众多的跟风、作秀、偷懒的工具。很多教师偏爱借助电脑、投影等工具开展多媒体教学,一堂课上下来,使人眼花缭乱!诚然,精美的课件,有时也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多样的动态效果,有时也的确丰富多彩。但仔细考察却常常会发现,在多姿多彩的形式之下却没有真正的教学方法革新,单纯靠炫目的效果打造“新”教学方法,简单的表演和展示成了时髦。这并不能起到真正促进教学效果加深学生思考的作用,甚至会导致真正重要的教学内容被忽视、被淡化、被吞噬,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过多地分析,一味地灌输既定的结论和标准答案,没完没了地重复操练,让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时间。
在教学评价方面,问题更为严重。以语文教学为例,评价学生不是去查他读了多少书,有多少阅读积累,有多少自己的体会见解,而是考所谓的“阅读分析”。这种“阅读分析”,看似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上由于题目的僵化以及对所谓“标准答案”的限定,使学习沦为答题技巧的训练,甚至是对公式化答案的死记硬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数学教学中,只要能解答题目,只要把题目做出来就行了,不必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为此逼得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反反复复地进行机械的操练,成为做习题的熟练工。
综上所述,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当前教育的偏差,那就是“一切为了考试”,“见分不见人”。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考试观?育人观?人才观?这是一个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三个面向”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是一个具有美德的人,具有思考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具有现代精神的“公民”。教育的目标,是能够使人求真、奉献、创新,也就是说要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善良、宽容、开放的人。学本来是为了用,为了人的健康发展,为了每个人的终身幸福。可现在,学用脱节,学和用之间横亘着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应试,为了分数,与培养人的终极目标背道而驰。
求真、求实,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和西方文明中先进的精神,许多是相通的。所以面向世界绝不代表抛弃自身。自身没有底蕴的人,无论去哪里,看到什么,都将是蜻蜓点水,了无痕迹。
中国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现代化
中国发展到今天,面临越来越多的瓶颈,都和精神不够现代化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提法,是高瞻远瞩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的现代化?现在在上海已经有了全班人手一部ipad为教具的小学,貌似越来越先进了。可是,现代化并不仅仅体现在道具上。我们学习的大目标,具体目标的设定,学习的方法,师生的关系,都存在着不符合现代精神的诸多问题。
何谓现代精神?是否“现代”不是以时间划分。许多现实存在的东西,依然可以是陈腐的、落后的。今天有许多家长、教师,依然在教孩子争做“人上人”,教孩子恶性竞争,“不输在起跑线上”,忙于做题而不读书,等等。其实这些玩意儿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儒林外史》中早就批判过了,那是科举专制时代的糟粕,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算来时间也不算短。在西方,始于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当社会文化繁荣,人的觉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些人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就产生了一种理想。他们希望把人民从蒙昧和奴役中解放出来,让人活得更自觉,更有尊严和意义。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新的教育。一种以人本身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工具性价值的教育。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教育,培养自由的公民,而不是顺服的臣民的教育。正如康德所言:“人就是目的。”狄德罗著名的那本《百科全书》,就宣称要“改变人们普遍的思想方式”,提出了理性、自由、平等和科学等等观念。也正是他们,把文学艺术赋予了“道德学校”的功能。也正是他们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革命,让教育有了现代的色彩。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先进的。而在中国,从梁启超他们就开始有了意识,从胡适、陶行知、晏阳初他们那一代人开始有了实践。鲁迅所说的,要救中国,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也是一样的意思。
“现代”与否不以时间先后分。今天的人可能是满脑子陈腐的思想,而古代的人也可以有现代的精神。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里热情地说,“苏东坡是一个有现代精神的古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倡导新文化的时代,说一位古人有现代精神可以说是最高的赞誉了。为什么说苏东坡有现代精神?我们来看他的思想特点:他求真,看到错误的事情,“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独立,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迁,都没有办法让他放弃自己的看法,他无党无派,一贬再贬,却一再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他宽容,不仅仅对于政见不同的同事,就连对恶意对自己进行人身迫害的小人,他都不心存报复;他开放,他集儒释道于一身,对各种新鲜思想观点都能接受,从不以大儒正统自居,就连海南岛上一个老太太的一句闲话,都能让他欣然接受;他平等,他对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创新,他把日常生活写进诗词,他开创了豪放词,他要求自己以及弟子们“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热心公益,他富于人道的精神,他在杭州办起了第一个公共医院,甚至在自己被贬谪的时候,还捐出俸禄,写信募款筹备一个救助遭弃婴儿的基金会……
求真、独立、宽容、开放、平等、创新、奉献,所有这些关键字,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彰显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中国文化中存在这些元素,这使我相信中国可以有中国自己的教育现代化。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些在东哲已有萌芽,由西哲而普适的“现代精神”,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们?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现代化”!
未来教育核心仍是一切为了人的健康成长
“面向未来”也许是“三个面向”中,最值得教师考虑的问题:将来的路要怎么走?
教改进行到现在,固然有一定变化,但总体来说,劳而无功。无用的负担过重的现象依然如故。但是,我们总不能放弃希望,如果我们继续在现在的轨道上滑行,那么“面向未来”将是水中捞月。
未来并不难把握。将来的世界,科技会日新月异,将有更多的发现和变化。但是人心亘古至今,几乎是不变的。只要人心不变,未来教育核心的原则也是可以看到的。那就是一切为了人的健康成长。
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永远不变的话题。从《学记》里的“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到杜威的活动课程,再到今天的研究探索性学习等等……古往今来的优秀思想和经验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库。
体制的落后是常被人拿来诟病的,教育的产业化、官僚化、过度的政府干预等等。确实,中国曾经办过的最好的大学,也许要数在抗战期间,因为逃难而被迫诞生的那个昆明的西南联大。那是一个体制最淡化的时代。而体制之所以如此僵化,说到底还是思想的落后。我们丢失了曾经一度已经掌握了的先进理念,对教育的根本目的认识不清。目中无“人”,心中更无“人”!
而当今中国,存在着阻碍教育改革的“五根绳索”,专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训练主义。专制主义抵制自由思想,功利主义消解奉献精神和责任感,科学主义取代教育的基本常识,技术主义和训练主义占有了学生真正的学习时间,强化和实践了功利主义和专制主义。
这些束缚使得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并且已经造成了教育界的一片乱象。
在校外,到处是“提高”分数的补课班,到处是打着提高兴趣旗号的训练班,各种名目的夏令营、冬令营,各种各样坑蒙拐骗的、明的暗的一对一家教……这一切像阴暗森林里的毒蘑菇一样疯长。
在校内,所有与应试教育无关的都被排除在教学之外。学校的管理成了工厂的机械流程。学生的学习不是靠在学校里的正常的基本课程,而是仰赖着额外的补习老师、家庭教师,依赖加班加点吃小灶!
在书市上,各类教辅资料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中国最为暴利的行业之一。而翻开那些教辅书籍,基本上都是粗制滥造的充斥着封锁思想的教条、限制发挥的答案和充满功利色彩的“得分技巧”,全是一堆很快就要处理掉的垃圾!
在这重重乱象的毒害下,学生再也没有责任感,再没有将国家民族承担在自己肩头的情怀,更不要说为人类、为世界奉献的精神。同时对他们自己来说,也再没有提高自我修养,使得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美好的向往。
家长越来越丧失理智,越来越“不要命”。把孩子逼上疯狂乃至死亡的屡见不鲜。有些教师向我流露出深深的无奈: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家长。有些家长平时除了对成绩神经过敏之外,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不理解学校的安排。现在家校联系的手段变得方便了。利用手机,“告状”也变得便捷起来。但亲子间的疏离,家长与校方的隔膜,只靠硬件是沟通不起来的。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更开明、更理性、更懂得真爱的家长。
学生、家长固然有责任,但要改变这些令人痛心的状况,最需要的还是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努力。今天的教师真的需要“恶补”。为了适应世界,适应现代化,适应未来,现在教师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许多老教师受专制主义影响太深,思想僵化,双耳闭塞,学生或者青年教师稍有“出格”便视为大逆不道。中年教师,也需要“恶补”,他们自己从应试教育走来,做了教师,驾轻就熟,跳不出这个套路。刚进校门还在适应期的青年,当然不敢也不懂得如何改变现状,只能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他们需要有人帮助和鼓励,同样需要“恶补”!
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目标一致地努力,才能够真正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而它所影响的,却绝非局限于教育领域,它将影响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内涵,要求每一位教师对教育都必须有着清醒而充分的认识。老教育家吕型伟曾经阐述过“三个面向”的内涵,他说: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奉献、求真、创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道路指向是明确的。
前方荆棘丛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