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提升现代化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优化各种作战设备的工作性能,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它专业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确保作战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结合当前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的实际应用概况,可知系统的异构性数据同步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根据作战训练的实际需求进行及时地处理,提高反射内存网内数据通信信息的传递效率。。因此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法实现建立可靠的雷达电子异构仿真系统集成结构,在各种集成技术的作用下完善仿真系统的服务功能,扩大其实际的覆盖范围。本文详细的论述分析了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集成技术,以此为这种仿真系统运行同步及数据同步问题的处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 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 集成技术; 信息技术
引言
为了完善现代作战体系,满足作战训练系统的实际需求,应加强各种仿真技术的合理使用,实现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构建,使得仿真系统集成技术可以满足全要素、高逼真度的模拟需求,为作战理论的丰富及体系的完善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需要加强对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功能特性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各种集成技术优化系统的服务功能,保持系统在现代作战体系及作战模拟训练中的应用良好性。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脱离实装的模拟训练成为可能,且发展迅速,成为实装训练的必要补充和重要支撑,在装备作战人员培训和战斗力快速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完善现代作战体系, 满足作战训练系统的实际需求, 应加强各种仿真技术的合理使用, 实现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构建, 使得仿真系统集成技术可以满足全要素、高逼真度的模拟需求, 为作战理论的丰富及体系的完善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
雷达是指通过运用测定目标对电磁波反射现象来找出目标位置的设备。雷达的整个运作过程如下: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性能可靠的雷达对抗设备通过侦察的方式接收到目标雷达发出的电磁信号, 进而对这些电磁信号进行全面地分析与处理,获得目标雷达的各个参数, 结合雷达信号处理专业知识, 获取目标雷达的各种状态信息, 最终将分析结果及时地传送给干扰机及相关设备的过程。雷达对抗的基本条件有:(1) 像空间领域发送电磁信号;(2) 接收机在一定的时间内接收到强度高的电磁信号;(3) 目标雷达的各个参数、状态信息处于雷达对抗设备能够处理的范围内。
2 雷达对抗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主要是指以相似的原理、模型理论、系统技术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相关的技术为基础,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仿真设备的合理使用, 构建出已有的或者设想过的系统, 进而进行分析、评估、维护等方面的综合性技术。雷达对抗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主要特征有:(1) 动态性。可以对事物的动态过程进行描述, 实现连续事件与离散事件的有效分析;(2) 分布性、系统性及实时性。复杂的仿真系统是由多个分布式计算机共同组成的; 建模与仿真可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是由多种关系共同组成的; 仿真系统构建时需要充分考虑实时性需求, 并将时间管理理念融入到系统构建中;(3) 交互性、一致性及可行性。仿真系统构建中包含了多个模型, 不同的信息之间交互性强; 一个完整的仿真系统中包含了多个视图、帧速率、模型与数据, 但需要保持这些组成部分的一致性; 建模与仿真得到的结果是可信的, 需要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在构建可靠的雷达电子对抗异构系统过程中, 需要注重建模与仿真技术体系的不断完善。该体系主要包括建模技术、建模与仿真支撑系统的各种技术、仿真应用技术。像数据可视化建模技术、多视图建模技术、模糊识别、连续系统建模技术等, 可以为建模与仿真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提供可靠地保障。同时, 需要加强对武器装备仿真、作战仿真组成的军用仿真的深入分析, 注重战役仿真、战术仿真、技术仿真、训练仿真等不同军用仿真技术的合理运用, 扩大电子战建模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
3 基于反射内网桥接的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集成架构技术要点分析
该仿真系统集成技术使用中的异构性具体表现在:(1) 参考模型方面的异构。通过对不同集成技术及仿真系统实际作用的分析, 可以结合不同颗粒度的建模方式实现建模分析。(2) 仿真实现方式异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对计算机模拟及其它模拟方式的适应, 有利于实现联合试验仿真系统构建。(3) 网络结构方面的异构, 结合不同仿真试验对象的实际需求, 应注重RTI 以太网及系统时钟实时网络的合理运用, 优化仿真系统通信机制, 优化雷达对抗性能。基于反射内网构成的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集成架构技术要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基于反射内存网异构桥接的相关机制
构建可靠的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 需要充分考虑作战效能层面的实时模拟及射频信号方面的实物模拟。作战效能层面的实时模拟有利于计算机仿真分系统, 需要集合TCP/IP 协议及RTI 以太网通信体制的作用, 构建出可靠的点对点通信模式,满足逼真度强、超实时仿真实验需求; 视频信号层面的实物模拟仿真分系统依赖性系统时钟与射频电缆相结合的联结方式, 增强了仿真系统模拟的实时性。体现了仿真系统模拟分析中的复杂性。在可靠的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下, 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构建中需要充分地考虑模拟实时性、模拟粗粒度满足模拟细粒度等原则的要求, 制定出完善的系统集成方案, 并将系统开发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促使半实物仿真分系统支持下异构仿真系统信息与运行方控制之间可以实现实时交互, 保持不同体制下仿真方式的互通性, 确保各种仿真方式的良好操作性。
3.2 基于反射内存网异构仿真系统集成架构技术要点
确定反射内存网桥接的具体位置, 有利于实现雷达电子对抗异构、网络异构等不同异构形式的衔接, 增强仿真系统内部各构件之间的互联互通性。同时, 设置好的每个桥接席位都需要安装反射内存卡, 并在光纤交换机及相关传输介质的作用下形成具有良好拓扑结构的放射内存网。通过对基于反射内存卡应用软件的合理使用, 有利于实现系统内所有数据的读写交互, 确保这些数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处理, 保持数据与时间的同步性。在处理时钟数据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半实物桥接席位, 促使雷达能够将检测到的目标信息及时地写入发射内存卡, 并在反射内存网的支持下使得其它的桥接席位能够实时地读取系统数据。在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 通过对反射内存网原理的利用, 可以对时钟信息进行实时的读取, 提高不同节点时间推进过程中节拍信息获取效率, 并在信息处理机制作用下优化雷达搜索目标、跟踪航迹数据工作性能。
3.3 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运行的不同方式
为了使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能够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需要在选择集成技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的不同方式。系统的仿真设计阶段、试验运行阶段、综合效能评估阶段中各类仿真工具软件的合理使用,可以为系统运行方式的有效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6]。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运行的不同方式主要包括:(1)时间受限方式;(2)时间控制方式;(3)时间控制与时间受限相结合方式;(4)时间控制与时间不受限方式。通过这些不同运行方式的合理使用,可以为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及服务范围的扩大提供可靠地保障,促使效能仿真系统作用下的所有数据信息能够高效传递,实现对目标物的实时追踪与锁定。
4 结语
综上所述,这些不同的集成技术在现代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现代战争战略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结合当前部队深化改革及国防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健全军队指挥管理体系,增强作战训练计划制定合理性,提高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在各种集成技术的作用下保持电子战场作战水平的了良好性,为部队电子对抗能力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需要在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集成技术优化中注重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系统的合理使用,保持这些集成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地发挥出这种仿真系统在未来电子战场的各种优势,促使我国军队整体作战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吉峰. 雷达电子干扰信号建模与仿真设计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朱峰. 对有源电子扫描阵(AESA) 综合射频系统的干扰技术研究[D]. 江苏科技大学,2014.
[3]宁丽娟. 基于FPGA 的可编程电磁环境信号仿真器的设计[D].燕山大学,2015.
论文作者:伍沃江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系统论文; 异构论文; 作战论文; 建模论文; 技术论文; 电子论文; 方式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