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审美教育论文_钟菊英

小学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审美教育论文_钟菊英

福建省长汀县汀州小学

【摘要】在语文教育中,语文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逐步渗透审美教育,怎样逐步培养审美能力呢?

【关键词】逐步培养;审美能力

一、咬文嚼字,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大部分文章具有严谨、生动、含蓄、精辟、明快的特点“美丽的武夷山”中,“武夷山造型奇特,山势险峻。三十六峰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文章以排比的句式生动地比喻向人们描叙了武夷山美丽的山。古诗是一种最精炼、最美的语言,讲究语言推敲。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的作用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小学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审美教育透露出人生的理想、态度和审美的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对照,显得雪野更空旷、寒冷和凄清。

二、色彩对比,想象空间,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篇好文章,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对比,交辉映成了一幅瑰丽的图画。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文章以排比的句式生动地向人们描叙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桂林山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从形象到感觉,“静若不动、清可见底、绿如翡翠”的漓江水。使一幅幅色彩明丽,优美恬静的迷人风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给人一种入诗入画的感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对比分析,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美

语文课文中成功地塑造了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如课文田忌赛马中,通过人物对话,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神态。田忌听了孙膑的分析,还没听完,就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当听到孙膑有办法让他取胜时,十分“疑惑地看孙膑”,当听孙膑说不用换马时,还是“没信心”;当听到“孙膑胸有威竹地说”能赢时,才同意再赛一次。再看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自己的马”时,看见田忌和孙膑走过来便“讥讽”田忌;当他听田忌说不服气,还要再赛,便“轻蔑”地说,“那就来吧”这里的人物对话,由于作者生动地描写出了人物对话时的神态,不仅增加了语言的感情色彩,而且对突出中心也有很大作用。这样描写,使我们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一来,就把人物的身份和神态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以上两个人物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对话对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写人物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要分析对话的主要内容,注意人物的个性特点。在提示语里,尽可能地分析人物讲话时的神态变化,以使人物的对话显得更加情真意切。生动地对比突出了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增加了语言的感情色彩,突出了中心。使我们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的身份和神态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发挥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意境,是形象思维派生的奇葩。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随文章的思维感情,进入意境,接受审美教育,这是语文的教学目的。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受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如朱自清《梅雨潭》,呈现于作者眼中的就是一幅幅富有意境的特定的优美画面。作者走到山边,呈现于眼前的是“一带白而发亮”的水。坐在梅雨亭中,往上望是“整齐而平滑”的“瀑布”,正对面是“被扯成大小几绺儿”的“瀑流”;往下看是“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晶莹而多芒”的“水花”。从不同的角度,作者描绘了不同的意境。 再如《荷花》一文第四自然段,描绘了“我”观赏了一池恬美鲜活的荷花盛景,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娇艳动人的荷花仙子后的所见所闻。此段文末是省略号,这即给予学生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我适时地抓住这一契机,先引导一段“荷池美景”录像,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境界里,再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出文中“我”想象到的蜻蜓飞过,小鱼游过的幻景,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选段,启发想象:“如果你也成了一朵荷花,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最后由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意境。这样,深化了课文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先行条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意境创造力。又如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总之,教师要通过文章阅读,逐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逐步感受作品中的语言、色彩、形象、韵律、意境等,逐步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就能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聂秀芳, 袁文智. 浅谈电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 学周刊, 2012(35):68-68.

论文作者:钟菊英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8月总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审美教育论文_钟菊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