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2)04-0053-06
“制度”一词含义较多,使用也比较广泛,学术上还有制度学派。本文所讨论的制度,是特指社会制度,即人类有史以来出现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两种最主要的制度,因此谈制度比较有现实针对性的也是这两种制度。
制度之间进行比较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说其重要,是因为两种制度之间既是共存关系,也是竞争关系。竞争就是相互比较、相互较量,意味着要分出优劣,并最终决出胜负。说其复杂,是因为制度是一个大而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范畴,比较中所涉及的问题很多,结论并不总是简明的。比较的结论要有说服力,就必须力求客观科学。科学地进行制度比较,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比较的全面性和辩证性。
一、比较的全面性
社会制度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不仅包含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而且还涉及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制度比较如果只取一些层次、一些方面、一些时期,就难免以偏概全。科学地比较制度,首先要讲究全面性,即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比较。
1.多层次比较
社会制度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体系。一个制度从深到浅、从宏观到微观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体制政策等。这些层次都是一个制度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反映出制度的本质。两种制度的比较,不能仅就其中某一层次进行比较,而要对各自对应的层次都进行比较,即比较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以及体制政策等各个层次。
基本制度是制度中最深、最宏观、也是最本质的层次,在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基本制度涉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基本问题,如所有制构成、分配原则、权力配置、主流价值观等。它决定着制度的性质,对外以此区分于其他制度,对内制约着其他层次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因此,在制度比较中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比较基本制度。
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是制度中相对较浅和微观的层次。一方面,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是基本制度的延伸和表现;另一方面,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具体制度、体制政策都是为基本制度服务的,它们与基本制度一起有机地构成完整的制度。因此,两种制度进行比较,不能只比较基本制度而忽视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也不能以基本制度的比较代替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的比较。
一个制度的总体优劣要看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各个层次比较的综合结果。单以某一个层次的比较结果来衡量整个制度,就是不全面的。在理论上,制度中的各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各个层次对比的结果应有较大的关联性。一般而言,好的基本制度为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提供了好的基础。但实际中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造成各个层次的比较结果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一个制度在一个层次优越,并不一定在另一个层次也优越。基本制度优越,不一定具体制度、体制政策就必然优越。另外,各个层次的优越程度不一样,有的层次优势大一些,有的层次优势小一些。由此看来,制度比较中每一层次是否优越、有多大的优越,都要具体层次具体分析。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要作这种多层次的比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这是毫无疑问的。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推动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并初步显示出优越性。社会主义在具体制度和体制政策上也有一些比较优势,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①;“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②。但是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在具体制度、体制政策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发达资本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磨合,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制机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还不长,在制度建设上经历过曲折,尤其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单是表现为生产力的不发达,而且还表现为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③,这需要通过长期的改革和发展来逐步加以解决。
过去在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时,社会主义一方侧重于强调基本制度的先进。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在强调基本制度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因此有意或无意回避在具体制度、体制政策上的问题。在制度比较上,不能只扬长,还要去避短,即尽力补上社会主义在具体制度、机制上的短板。基本制度好,还要具体制度、体制政策都好,才能充分展示社会主义的优势。社会主义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通过改革完善具体制度、体制政策,让社会主义制度在各个层次上都体现出优势,进而更加体现出整体的优势。
2.全方位比较
一个制度从纵向看,由各个层次叠加而成;从横向看,则由各个方面结合而成。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社会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领域。与这些领域相对应的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两种制度比较,就要分别对这些大的方面制度进行比较。当然,每一个大的领域又包含着更多的、更为具体的制度,细致的比较还要对更为具体的微观方面的制度进行比较。
一个制度在全方位的比较中是否优越,主要看两个参数。一是数量上的优势,即看在组成总体制度的诸多方面中,在各个方面或是大部分方面有优势。二是关键性优势。在一个社会制度中,各方面在总体制度中的地位并不是均衡的,有些方面相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总体制度的优势,更紧要的是看这些关键性的制度是否有优势。对于什么是社会制度的关键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因此,能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能否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无疑是衡量一个制度是否优越的重中之重。数量优势和关键优势相结合,就能体现制度比较的全面性与重点性。
一个制度的各个方面之间是相互关联、内在统一的。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和文化。一个制度在一个方面显示出优势,在另外的方面也会显示出优势。但是社会是复杂的,一个制度的发展在各方面并不总是平衡的。经济发达,并不一定意味着政治和文化先进。尤其是在剥削制度之下,往往存在着社会各主要方面相互分离乃至相互冲突的情况。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这一名著中,就详尽叙述了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方面相互脱节和冲突的状况。因此,要对制度进行全面的比较,就不能以一个方面代替另一个方面,更不能以一个方面代表整个方面,而要每个方面都进行具体比较,从总和中把握制度的优劣。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优势。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应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生产力,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公平的财富分配等。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应比资本主义更注重人民民主,更保障人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应比资本主义更讲究公德,更倡导社会和谐等。但是,应然的优势不等于实然的优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制度比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社会主义的这个短板大有“一丑遮百俊”之感,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存在重重疑虑。
正是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发展生产力提到极为突出的地位。邓小平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④;“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⑤。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各方面、各层次都是制度构成的要素。制度作为一个体系,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制度之间比较,除了要素之间比较之外,还要看要素之间是如何组合的。资本主义制度要素之间的不和谐是其内在危机的表现。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认为,资本主义历经200余年的发展和演变,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分别依照效益、平等、自我表达的原则运转,三者之间形成了根本性的对立和冲突。贝尔试图把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结合起来。弗朗西斯·福山在《大分裂》中,从犯罪、家庭和信任等入手,详尽叙述了当代美国资本主义不和谐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技术进步、个人主义思潮的极大破坏力,寄望于通过社会资本来医治社会分裂,凝聚社会团结。相比而言,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体制政策等要素之间,是一种更为有机的组合,体现出一种制度的内在“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体制政策的有机统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既是制度各层次之间的协调,又是制度各方面之间的协调。这是社会主义所体现出的一种“组合”优势,过去对这种优势重视得不够,但的确是社会主义一种重要优势。各个方面、各个层面优势的累积,从而使社会主义显示出整体的、立体的优势。
3.全过程比较
历史上每一个制度都经历从初创到定型,从成熟到衰落的过程。看一个制度,不能只看这个制度的某一阶段,因为各个阶段制度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还要看到,新旧两种制度的并存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因此制度之间的比较,仅仅比较某一个时间点,或者某一个时段,都是不够的,而应该进行全时段、全过程的比较。
全过程比较要求看两个制度的整个周期的总体情况。一个制度在不同时期,强点是不一样的。从制度成长的规律讲,初创时期如同青少年,晚期则若垂暮之年,定型成熟时期则是盛年。很显然,一个制度的盛期是其最强的时期。用一个制度的最强阶段,去比较另一个制度的较弱阶段,得出的结论显然有失公允。而将各个阶段的情况都进行比较,然后综合起来看总体情况,有助于克服片面性。
全过程比较还要求看两个制度共存的全部时期。新旧制度的共存总是绵延很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两种制度是在随时地不断进行比较,而不是一次定输赢。一段时间的比较,只是一时的优劣,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多次的比较,长时间的较量,才能判断出总体的优劣,才能决出最终的胜负。一般而言,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中,旧制度在前期阶段占有一定的优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制度的逐步衰落和新制度的逐步成长,新旧制度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新制度最终战胜旧制度。如果把新制度的弱小和曲折,看作是历史趋势,那就是制度比较上根本性的误判。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需要注意历史性。现实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实际上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发达阶段的资本主义比较。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如果相比于资本主义初始阶段,社会主义还是优越得多。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血雨腥风相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同日而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些方面还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资本主义是在不断衰落,两者的发展趋势不一样。制度比较要立足于长时段,尽可能地排除偶然性,更多呈现出制度本质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历史阶段的制度。人类社会的制度是历史递进的,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新制度不断取代旧制度的过程。旧制度之所以被代替,是因为旧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制度之所以被确立,是因为新制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旧制度交替的历史进程中,旧制度不断颓显出劣势,新制度不断显露出优势。
二、比较的辩证性
所谓辩证性,就是在比较中克服绝对思维、简单思维和僵化思维,充分认识到制度比较中的相对性、复杂性和变化性。
1.比较优势的相对性
通过制度比较从而分出制度优劣。新制度之所以能够取代旧制度,就是因为存在着内在的优越性。这些都是毫无疑义的。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一种制度的优势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每种制度都有长处和短处。任何制度都有一定的历史社会基础。世界上不存在一无是处的制度,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制度。以前的制度如此,当今的制度如此,未来的制度还是如此。从这层意义上讲,所有的制度都有欠缺,所有的制度都有短板。超越时空的绝对优越制度,实践中根本就不存在。将新制度设想得越是十全十美,就越有可能陷入乌托邦。
制度之间的比较优劣具有相对性。两种制度在多层次、多方面、长时期的比较中,不可能所有的具体优势都集中于一方,一优俱优,一劣俱劣。更可能的情况是,每一方既有一些优势,也有一些劣势;一方在这里占优势,另一方在那里占优势;一方在这个时期有优势,另一方在那个时期有优势;一方在解决一些问题上有优势,另一方在解决另一些问题上有优势。两种制度所表现出的具体优势和劣势,呈现犬牙交错之状。比较的结果不在于双方在具体方面是否有优势,而是看哪一方的优势更多,哪一方的优势更基础,哪一方更具有未来的优势。
制度之间比较优势的分布不总是均衡的。那种认为一个制度优势,就是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时期的全面优势,不符合辩证法。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在某个层次优势明显一点,在另一个层次优势不那么明显;在某个方面的优势大一点,在另一个方面的优势小一点;在某个时期优势很大,在另一个时期优势较小,如此等等。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具有根本的优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称,“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⑥。这“两个必然”从根本上肯定了社会主义的优势。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⑦这“两个决不会”,说明资本主义的存在还有现实的依据。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中,某一具体方面、具体层次、具体时期是否具有优势,不能从逻辑推导而来,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具有整体优势,但整体优势不一定表明每个方面都是优势,尤其是不能无限分下去,得出每一个具体行业、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优势。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就说社会主义每一项工作都比资本主义优越。当今两种制度共存的基本状况是“资强社弱”,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在发展水平、具体机制等方面还有一些比较优势。正是因为资本主义还存在一些优势,社会主义要努力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些优势具有一定的两面性。邓小平既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也指出其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这段话就具有辩证性,就是说社会主义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甚至某一制度本身,也是优劣共存。就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而言,这种体制当然是一种优势。但是,优势的正确有效发挥总是有一定条件的,而且优势也往往与劣势相互关联乃至相互转化。集中的体制如果运用不好,就有可能办成错事,办成没效率、没效益的事情等。
2.比较优势的复杂性
制度比较的优势既有确定的一方面,也有不确定的一方面。之所以出现不确定性,就是因为制度的内涵和外延都具有不确定性,制度之间有许多不可比性。
要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的确又是很难明确认定和明晰区分的。就什么是社会主义而言,邓小平多次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⑧。“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是中国探索很长时间后作出的。从理论上而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没有终结,认识还有待深化,未来还有可能突破。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模式更是多种多样,对社会主义本质还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更没有权威的概括。私有制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自由、平等、博爱也曾写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上。但如果从独有性角度来说,难道社会主义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对立面吗?过去我们长期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认为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野,也试图从计划与市场的比较中分出两种制度的优劣。中国在实践中终于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这些都说明,如果在制度本身界定上难以做到明晰,那么制度之间比较当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制度,制度总是在某一国家具体实践中的制度。实践中任何制度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在静态上,两种制度之间总是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后相继的制度之间必然带有一定的共性。新制度是旧制度的继承者,新制度吸纳旧制度的合理因素,包含着旧制度的东西。旧制度之中,也总有新制度的因素和萌芽。在动态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总是呈现出“相互竞争、相互吸纳”。实践中的多种制度之间,既有相互区别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这两种制度之间相互交织和胶着的情况,增加了具体比较的难度。
制度比较最常见的是横向国家之间的比较。两个国家之间对比的优势,有些是制度的因素,有些却不依赖于制度因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别,并不简单等同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差别。制度是国情的一部分,但国情不等同于制度。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生产力水平、公民的素质、外部环境等因素,都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制约和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它们有些与制度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与制度关系比较疏远。有些是制度的基础,而不是制度的结果,并不因为制度的改变,基本国情就能马上改变。制度优势限于与制度有关的事物上,对于非制度或与制度关联很小的东西,尽管对比中也有优劣之分,但是与制度无涉。所以,从国家对比的优劣,不一定准确地反映出制度对比的优劣。现实的社会主义由于产生于相对落后的国家,使得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等不如发达资本主义。但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的本性,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应该诞生出最先进的国家,应该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制度都达不到理论上社会主义的纯度和高度,理论上的优势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就要打折扣。
制度比较实际上是模式之间的比较。每一种社会制度都存在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是由基本制度与不同具体制度、体制政策组合而成。资本主义制度包括多种资本主义的模式,社会主义制度也包含多种社会主义模式。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与一种资本主义模式之间比较,既是制度之间比较的一种反映,但又不等同于制度比较的全部。具体比较不等同于抽象比较,局部比较不等同于全局比较。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与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比较,并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因为资本主义除了欧美之外,还有许多发展中的即外围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发展水平和制度构建等方面,与欧美资本主义有着很大的差别。
3.比较优势的变化性
比较优势的变化源于制度自身的变化。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⑩这段话,既是说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的,也是说其他制度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制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强点肯定不一样。只要制度还在发展,其所体现的优劣也会变化。
比较优势的变化还源自于两种制度的相对变化。两种制度之间的比较,不是一时的、一次性的比较,而是长期地、不断地比较。既然比较的双方都在变化,那么比较的结果当然是不断变化的。新旧两种制度变化有一个基本趋势,即新制度不断成长,旧制度不断衰落。因此,新旧两种制度对比的优劣会发展变化,新制度会转劣为优,并且不断增强优势。当然,这只是说总的历史趋势。实际情况很复杂,尤其是在新制度的初创期,在与旧制度相比优势不明显、或者还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可能经受很多曲折和失败。
比较优势的变化还因为时代的变化。从大历史角度看,任何制度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制度都不是全能的,适合这个时代的制度,未必适合另一个时代。从这个角度看,一种制度能否与时俱进,也是制度是否优越的标志。僵化的制度必定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更容易为历史所抛弃。而能自我完善、不断修正的制度,才能与时代同进步,持久地保持活力。
社会主义自身是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相比于资本主义,建立时间还不长,在实践中还经历了许多曲折。社会主义应有的优势还没有完全确立。新中国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中的不断探索,目前制度正在逐渐完善成熟。就大历史周期而言,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就两者长期较量而言,赢得最后的也是社会主义。尽管道路是曲折和漫长的,但是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将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收稿日期:2012-06-25
注释:
①②⑧⑨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6-17,240,63,137.
③④⑤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27,251,128.
⑥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3,592.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3.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